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信息化社会背景相适应,教育领域开展了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下自学知识-课上内化知识”的课堂范式变革。本文通过翻转课堂在建筑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详细设计了以“以知识点为中心、以任务书为纽带、以展示为重点”的翻转课堂模式,旨在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立功能适应性、环境协调性、现实地域性的建筑美学思想。
【关键词】翻转课堂;建筑美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18-02
一、引言
教师在讲台上尽心尽责的讲授知识,学生在座位上忍不住打瞌睡;学生平时不必付出学习投入而通过考试“临阵磨枪”往往也能考得不错,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现实写照。“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異、倡导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投入的教学理念在教育学领域逐渐发展,对国内的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教师亚伦·萨姆斯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高级学习能力。这位率先提出“翻转课堂”的教师引领了一场传统课堂范式的变革。这场变革,将以往“课堂传授知识——课下内化知识”的顺序颠倒,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支持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课程微视频、阅读教材或参考文献等自学新知识,在课堂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讨论等形式完成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内化[3]。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涉及翻转课堂的概念、特征、教学模式及学生体验、教学效果等相关方面。这些研究为翻转课堂应用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总体来看,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多,教学应用实践研究比较缺乏,特别是系统性的、深入的教学案例研究不足。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成熟经验,以建筑美学为例,围绕培养综合型、职业化人才的教学目标,探讨适用于建筑学专业课程的“以知识点为中心、以任务书为纽带、以展示为重点”的翻转课堂创新模式,并设计出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教学改革背景
建筑美学是服务于建筑学主干课程的基础,是一种典型的工学与艺术学相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不能有效的与实践环节相联系,教学手法单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固化了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思维,磨灭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整体效果平平。通过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使得建筑美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和融合,逐渐拓展学生的专业广度、积累知识层级,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增强学生设计创新能力,为后续建筑设计创作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各项研究已经为我们指明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建筑美学的相关网络课程资源相对丰富,有利于学生进行课下自学,教学内容包含概念、特征、案例等模式性比较强,比较适合通过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的是,许多学生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容易形成一种保守的思维局限,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将建筑视为艺术品的传统建筑美学观念,树立功能适应性、环境协调性、现实地域性的建筑美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改革策略
建筑不同于孤立的艺术作品,它是一种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环境性对象,具有预先设计的特定功能。建筑美学课程教学的主导思想是采用宏观视野取代微观视野,应用环境观念代替对象观念,启发学生思考建筑形式与功能、结构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在特定自然与社会环境背景下分析建筑和欣赏建筑。在教学改革中加入了三大版块的内容:一是教学互动版块,二是学生展示版块,三是实践调研版块。
1.以系统性为导向的教学互动版块。
本课程教材采用同济大学沈福熙教授的《建筑美学》。该课程涉及中外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现当代建筑美,以及造型、比例与尺度、轴线等建筑美学规律,建筑色彩等多方面的知识。本课程旨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建筑美,寻找建筑设计灵感的能力,信息量大,但课程学时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基于系统论的思维模式,教师在首次授课时将建筑美学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概括,并按照中外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现当代建筑的分类,结合特定的美学规律,将建筑美学的授课内容进行教学模块分解(如表1)。根据特定教学模块,教师推荐慕课、微课等学习小视频,要求学生课下自学后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课堂上师生之间以互动提问、讨论的形式完成知识内化。通过这种课前自学、课上互动讨论的方式建立一种开放式教学体系,形成有序的知识交叉与融合。
2.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学生展示版块。
本课程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形式对课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讨论学习,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当然,这样一个舞台也是需要有“演出脚本”的,即项目任务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设计任务书非常了解。设计任务书是一种传递设计任务具体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常见于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等课程设计环节中。本课程通过对“项目任务书”的制定,明确学生的任务要求,规范学生的任务实施。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翻转课堂中,项目任务书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评价学生认知投入量化的依据。本课程项目任务书采用规范性的编写方式。任务书中明确要求树立宏观视野和环境观念,对特定建筑进行建筑美学评述。以PPT汇报文件的形式,主要从建筑概述(所在区位、时代、社会等相关背景)、建筑师及其主要思想理论介绍、建筑的美学分析(地域性、人文性、形式与空间、美学规律、结构特点、空间感受)、建筑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特殊的建筑物则提出特殊要求。项目任务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形成的范式文本,具体评析对象不做硬性规定,采用开放式列表,由学生自主选择,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课堂时间100分钟,基本按照教师新知识点导入30分钟,课堂提问讨论20分钟,学生PPT汇报30分钟,同学、教师提问、点评及教师总结20分钟的时间进行安排。课后教师将学生的PPT汇报文件上传至班级公共邮箱供学生学习讨论。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扩大了教師的知识领域,最终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3.以培养环境观为目的实践调研版块。
为培养建筑学学生建立城市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宏观视野,本课程加入了社会调研实践版块。组织学生在课外对城市历史街区与现代街区进行建筑色彩调研,确立主色调;发现城市建筑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缺乏地域特点等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为克服学生固有的微观性、局限性的思维模式,在调研过程中重点让学生学会收集相关城市历史文脉、整体风貌、相关规划等资料,学会采用问卷调查的调研方法了解公众对建筑色彩的喜好,为建筑色彩改进方案提供参考。
这种训练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的形式,将学生在调研实践中的学习投入作为期末成绩的主要考核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避免以一张试卷判定学生最终成绩的片面性。
四、小结
当下有很多教师效仿翻转课堂的模式以改变课堂效果,然而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最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评价、创新、展示等综合能力。通过翻转课堂在建筑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总结出该教学模式在建筑学专业课程中的主要特征:系统性地构建授课知识体系、开放性地设计项目任务书、全方位地搭建学生展示平台。
这种“以知识点为中心、以任务书为纽带、以展示为重点”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满意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新颖性三个方面有比较显著的效果。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在学生的学习投入部分如何做到任务量适度而不会造成学生的课业负担。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如何确定科学、合理、规范、标准化的考评机制也是应当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鉴,王明娣.课堂教学范式变革:从“适教课堂”到“适学课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39):93-100.
[2]Chickering A W,Gamson Z F.SevenPrinciplesforGoodPracticeinUndergraduateEducation[J].AAHE Bulletin,1987,39(3):3-7.
[3]宋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4:9-17.
[4]周晓清等.从“技术导向”向“学习导向”——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国际发展新动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4(3):13-22.
[5]雷正光.实施动态教学 促进师生良性互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动态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0.12:1-2.
[6]乔香芬.发挥“两个因素”作用 提高大学生学习绩效[J].中国冶金教育.2003.12:36-38.
[7]阎绍泽,申永胜.研究型大学机械类精品课程教学的六个基本要素[J].中国大学教学.2009,9(15):5-7.
[8]吕元,刘悦等.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建筑学低年级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68-71.
[9]张潇,常江等.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参与互动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8,2(27):76-79.
[10]李发祥.大学翻转课堂中学生学习投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11-17.
[11]孙超法.以课题为中心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62-64.
作者简介:卞坤(1978-),女,汉族,江苏省高邮市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城市与区域规划。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资助项目“中部地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规划方法研究”(17YGCZH005)。
【关键词】翻转课堂;建筑美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18-02
一、引言
教师在讲台上尽心尽责的讲授知识,学生在座位上忍不住打瞌睡;学生平时不必付出学习投入而通过考试“临阵磨枪”往往也能考得不错,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现实写照。“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異、倡导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投入的教学理念在教育学领域逐渐发展,对国内的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教师亚伦·萨姆斯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高级学习能力。这位率先提出“翻转课堂”的教师引领了一场传统课堂范式的变革。这场变革,将以往“课堂传授知识——课下内化知识”的顺序颠倒,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支持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课程微视频、阅读教材或参考文献等自学新知识,在课堂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讨论等形式完成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内化[3]。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涉及翻转课堂的概念、特征、教学模式及学生体验、教学效果等相关方面。这些研究为翻转课堂应用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总体来看,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多,教学应用实践研究比较缺乏,特别是系统性的、深入的教学案例研究不足。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成熟经验,以建筑美学为例,围绕培养综合型、职业化人才的教学目标,探讨适用于建筑学专业课程的“以知识点为中心、以任务书为纽带、以展示为重点”的翻转课堂创新模式,并设计出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教学改革背景
建筑美学是服务于建筑学主干课程的基础,是一种典型的工学与艺术学相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不能有效的与实践环节相联系,教学手法单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固化了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思维,磨灭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整体效果平平。通过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使得建筑美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和融合,逐渐拓展学生的专业广度、积累知识层级,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增强学生设计创新能力,为后续建筑设计创作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各项研究已经为我们指明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建筑美学的相关网络课程资源相对丰富,有利于学生进行课下自学,教学内容包含概念、特征、案例等模式性比较强,比较适合通过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的是,许多学生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容易形成一种保守的思维局限,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将建筑视为艺术品的传统建筑美学观念,树立功能适应性、环境协调性、现实地域性的建筑美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改革策略
建筑不同于孤立的艺术作品,它是一种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环境性对象,具有预先设计的特定功能。建筑美学课程教学的主导思想是采用宏观视野取代微观视野,应用环境观念代替对象观念,启发学生思考建筑形式与功能、结构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在特定自然与社会环境背景下分析建筑和欣赏建筑。在教学改革中加入了三大版块的内容:一是教学互动版块,二是学生展示版块,三是实践调研版块。
1.以系统性为导向的教学互动版块。
本课程教材采用同济大学沈福熙教授的《建筑美学》。该课程涉及中外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现当代建筑美,以及造型、比例与尺度、轴线等建筑美学规律,建筑色彩等多方面的知识。本课程旨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建筑美,寻找建筑设计灵感的能力,信息量大,但课程学时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基于系统论的思维模式,教师在首次授课时将建筑美学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概括,并按照中外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现当代建筑的分类,结合特定的美学规律,将建筑美学的授课内容进行教学模块分解(如表1)。根据特定教学模块,教师推荐慕课、微课等学习小视频,要求学生课下自学后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课堂上师生之间以互动提问、讨论的形式完成知识内化。通过这种课前自学、课上互动讨论的方式建立一种开放式教学体系,形成有序的知识交叉与融合。
2.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学生展示版块。
本课程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形式对课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讨论学习,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当然,这样一个舞台也是需要有“演出脚本”的,即项目任务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设计任务书非常了解。设计任务书是一种传递设计任务具体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常见于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等课程设计环节中。本课程通过对“项目任务书”的制定,明确学生的任务要求,规范学生的任务实施。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翻转课堂中,项目任务书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评价学生认知投入量化的依据。本课程项目任务书采用规范性的编写方式。任务书中明确要求树立宏观视野和环境观念,对特定建筑进行建筑美学评述。以PPT汇报文件的形式,主要从建筑概述(所在区位、时代、社会等相关背景)、建筑师及其主要思想理论介绍、建筑的美学分析(地域性、人文性、形式与空间、美学规律、结构特点、空间感受)、建筑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特殊的建筑物则提出特殊要求。项目任务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形成的范式文本,具体评析对象不做硬性规定,采用开放式列表,由学生自主选择,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课堂时间100分钟,基本按照教师新知识点导入30分钟,课堂提问讨论20分钟,学生PPT汇报30分钟,同学、教师提问、点评及教师总结20分钟的时间进行安排。课后教师将学生的PPT汇报文件上传至班级公共邮箱供学生学习讨论。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扩大了教師的知识领域,最终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3.以培养环境观为目的实践调研版块。
为培养建筑学学生建立城市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宏观视野,本课程加入了社会调研实践版块。组织学生在课外对城市历史街区与现代街区进行建筑色彩调研,确立主色调;发现城市建筑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缺乏地域特点等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为克服学生固有的微观性、局限性的思维模式,在调研过程中重点让学生学会收集相关城市历史文脉、整体风貌、相关规划等资料,学会采用问卷调查的调研方法了解公众对建筑色彩的喜好,为建筑色彩改进方案提供参考。
这种训练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的形式,将学生在调研实践中的学习投入作为期末成绩的主要考核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避免以一张试卷判定学生最终成绩的片面性。
四、小结
当下有很多教师效仿翻转课堂的模式以改变课堂效果,然而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最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评价、创新、展示等综合能力。通过翻转课堂在建筑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总结出该教学模式在建筑学专业课程中的主要特征:系统性地构建授课知识体系、开放性地设计项目任务书、全方位地搭建学生展示平台。
这种“以知识点为中心、以任务书为纽带、以展示为重点”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满意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新颖性三个方面有比较显著的效果。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在学生的学习投入部分如何做到任务量适度而不会造成学生的课业负担。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如何确定科学、合理、规范、标准化的考评机制也是应当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鉴,王明娣.课堂教学范式变革:从“适教课堂”到“适学课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39):93-100.
[2]Chickering A W,Gamson Z F.SevenPrinciplesforGoodPracticeinUndergraduateEducation[J].AAHE Bulletin,1987,39(3):3-7.
[3]宋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4:9-17.
[4]周晓清等.从“技术导向”向“学习导向”——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国际发展新动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4(3):13-22.
[5]雷正光.实施动态教学 促进师生良性互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动态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0.12:1-2.
[6]乔香芬.发挥“两个因素”作用 提高大学生学习绩效[J].中国冶金教育.2003.12:36-38.
[7]阎绍泽,申永胜.研究型大学机械类精品课程教学的六个基本要素[J].中国大学教学.2009,9(15):5-7.
[8]吕元,刘悦等.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建筑学低年级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68-71.
[9]张潇,常江等.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参与互动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8,2(27):76-79.
[10]李发祥.大学翻转课堂中学生学习投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11-17.
[11]孙超法.以课题为中心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62-64.
作者简介:卞坤(1978-),女,汉族,江苏省高邮市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城市与区域规划。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资助项目“中部地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规划方法研究”(17YGCZH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