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优质双孢蘑菇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要求、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全控制和生产档案管理。适用于以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栽培的双孢蘑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二、产地环境
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分离,且生产区的堆料场、制种、发酵、发菌及出菇区、产品加工区、仓库区要合理分区。每季栽培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废菌料和废土,对菇场进行消毒,并进行菌糠生物质资源的无害化循环利用。
三、生产技术要求
1 栽培设施栽培设施建在地势平坦、冬暖夏凉、通风良好、便于排水的地方,以利于保温、降温、保湿、遮阴和防治病虫害。可采用层架式菇房、冬暖式塑料大棚、林地拱棚或人工土洞、人防工程设施栽培。
2 栽培季节 利用冬暖大棚栽培,培养料开始堆制发酵一般在8月上中旬,播种时间从9月上中旬开始可延迟到10月上旬,秋菇生产集中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春菇生产集中在次年4月上中旬至5月份。层架式菇房和林地拱棚栽培可适当延长出菇时间,人工土洞和人防工程设施栽培可进行冬夏反季节生产,采用工厂化控温车间栽培可周年生产。
3 品种选择及菌种质量要求
①品种选用。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适于山东省气候及原料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双孢蘑菇品种或菌株。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菇形和颜色的品种。
②菌种质量要求。双孢蘑菇成品菌种要求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菌,无老化、退化现象。
4 原辅材料
①主辅原料。可利用的作物秸秆类栽培原料有:小麦秸、玉米秆、稻草、玉米芯、花生茎蔓、棉秆等,要求无虫、无霉、无有害污染物。用于栽培双孢蘑菇的秸秆,在收获前1个月不应施用高残毒农药。栽培基质中不得随意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
②覆土材料。应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河塘土、草炭土、林地腐殖土或农田耕作层以下的黏壤土。
③用水管理。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中不能随意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
④培养料添加剂。培养料可选用的添加剂主要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氰氨化钙、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石灰、石膏粉、轻质碳酸钙等。
5 培养料配方和堆制发酵
①培养料配方。配方一:小麦秸(或稻草)2200千克,干牛粪1600千克,饼(粕)肥100千克,尿素25千克,石膏粉80千克,过磷酸钙40千克,轻质碳酸钙60千克,石灰粉60千克。配方二:玉米秆2500千克,干鸡粪500千克,饼(粕)肥120千克,尿素15千克,石膏粉60千克,过磷酸钙60千克,石灰粉50千克。配方三:玉米芯1200千克,棉籽壳400千克,干牛粪1000千克,麦麸150千克,石膏粉50千克,轻质碳酸钙50千克,石灰粉50千克。
②培养料预湿。建堆前2~3天,将小麦秸、玉米秆、玉米芯等用石灰水淋透,使其吸水均匀,然后堆放预湿。
③建堆。料堆呈南北向,堆宽1.6~2.0米,堆高1.6~1.8米,长度视场地而定。料堆的四周呈垂直状,顶部呈龟背形。建堆时每隔1.5米竖立1根粗木棒或竹竿,建好堆后拔出即形成透气孔。
④翻堆。建堆后,当料堆中心温度最高达到72~80℃后3~4天料温开始下降时,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48小时,料温最高可达75~80℃。第一次翻堆后的5~6天,进行第二次翻堆。为提高温度和保持适宜的湿度,料堆可适当建窄一些。一般第二次翻堆后4~5天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主要调节料堆四周表层水分,使含水量达到70%左右,堆料pH值7.8~8.2,并保持料堆内通气良好。第三次翻堆后4天,进行第四次翻堆,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5%~68%,pH值7.5~8.0,同时检查培养料内是否有氨气味和害虫。第四次翻堆后,料内温度稳定在50~55℃时,可进行后发酵。
⑤后发酵。后发酵可分3个阶段进行,即升温阶段、持温阶段和降温阶段。经过后发酵,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pH值7.2~7.8。
6 播种、发菌培养、覆土及耙土管理
①播种。采用混播与表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播种,播种量为1.0~1.5千克/米。
②发菌培养。播种后控制菇房的温度在22~26℃、空气相对湿度在75%左右,尽量减少通风。若菇房温度超过28℃,应加大通风量,并向菇房中和草苫上喷水,以迅速降低菇房温度。
③覆土。当菌丝已深入到培养料的2/3(一般在播种后15~20天)时即可覆土。
④耙土。覆土后7—10天,菌丝爬土生长到覆土层的3/4厚度时开始耙土。耙土后4~5天,为了诱导原基形成,要在夜间外界温度较低时最大限度地通风换气,把温度降到16~18℃,并适量喷水,促进出菇。
7 出菇管理
①控制温度。耙土后8~10天,菇蕾即开始陆续出现。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3~18℃,因此菇房温度不能低于5℃或超过23℃,温差不大于10℃。
②保持水分和湿度。耙土后菌丝重新接合,重喷结菇水使原基开始在覆土表面大量形成,总用水量约为2千克/米2,在2天内分8~10次喷完;原基至谷粒大小时,要暂时停止向床面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当子实体长到黄豆粒大小时,需再喷1次重水,喷水量为1.5千克/米2左右,在2天内分6~8次喷完。喷水时间应掌握在温度为16qC左右时进行,水温尽量与菇房内温度接近,喷水后立即进行通风。出菇期间,要求菇房内空气湿度保持在90%~95%。
③通风管理。菇房内经常进行通风换气,不断排除有害气体,增加新鲜氧气,以利于双孢蘑菇的生长。通风应选择菇房内外气温相差不大时进行。
8 采收一般当双孢蘑菇菌盖直径达到2.0厘米以上时,就可根据等级标准采收。菇柄长度一般以不超过1.5厘米为宜。采收时注意菇体整洁,防止菇体沾带泥屑杂质。采收过程中所用的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
9 加工、包装与储运鲜菇采收后应尽快整理分级。预冷后进冷库保存、冷链运输,干菇应采用脱水机烘干,保鲜及烘干的材料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不得使用含有荧光增白物质的包装纸等包装鲜菇;不得使用含有亚硫酸盐、甲醛、荧光增白剂等有害物质的水溶液漂洗双孢蘑菇。
四、病虫害防治
1 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治理原则。应以规范栽培管理技术预防为主,采取综合、安全的防控措施。
2 防治对象双孢蘑菇主要病害有褐腐病、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线虫病;主要杂菌有石膏霉、黄瘤孢霉、木霉、青霉、曲霉、毛霉、脉孢霉等;主要虫害有菇螨、菌蚊、菌蝇、瘿蚊、跳虫等。 3 防拉措施
①菇棚应结合晒棚、闷棚,在进料前7天,将地面整平,撒1层石灰粉,然后浇灌1次透水;进料前4天,用1%的漂白粉溶液或波尔多液200倍液将菇房内墙壁全部喷洒1遍,喷后封闭门窗、通气孔,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剂2~3克/米3熏蒸24小时;进料前2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4.3%高氟氯氰·甲阿维乳油2000倍液将菇房内墙壁、地面、层架及立柱分别喷洒1次;进料前1天打开门窗通风,排除残留的气味。
②定期进行消毒,保持发菌场所、菇房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和通风良好,降低空气湿度。
③调节好培养料酸碱度,培养料采取二次发酵法处理,要求发酵全面、均匀、彻底,杀灭病虫源。
④确保菌种的活力和纯度,不带病虫。播种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播种后菌床覆盖物应经过消毒处理。
⑤发菌培养期间,菇房和培养料温度应控制在26℃以下,不需喷水,避光培养。
⑥发现杂菌污染床面时,及时采取通风、降温、降湿措施,对污染严重者,应清除污染物、喷施杀菌药物和及时补种。
⑦栽培场地经翻土、暴晒、灌水、撒石灰粉、施氰氨化钙闷熏等措施消毒处理。菇房内安装黑光灯、杀虫灯、黏虫板等进行防虫。菇房通风口封两层阻隔网,外层为防鼠的金属网,内层为0.28毫米孔径的防虫纱网,以免栽培袋和子实体被咬破蛀伤。出菇期间进出菇房做到随手闭门,门口设置消毒防虫隔离带。
⑧菇房内外环境、菌畦、覆土均要进行定期消毒杀虫处理。栽培用具应及时刷洗干净,可用石灰水、高锰酸钾、过氧乙酸、漂白粉等溶液清洗擦拭消毒,床架材料喷洒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药剂消毒。定期用1%的石灰水上清液喷洒菌床覆土层或做调菇水使用。
⑨出菇期间保持良好的通气条件,使菇房内温度适当偏低、湿度适中偏干,防止温差和湿差过大。
⑩采菇后要清理料面,将残菇、病虫菇、病料及时挖除,移出菇房外。接触过病菇、病料的手或工具,应清洗干净,并用75%酒精或0.25%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
五、质量安全控制
1 农药安全使用原则禁止在双孢蘑菇栽培基质和覆土中加入或在发菌、出菇期喷洒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化学农药及重金属制剂、杀鼠剂等,不得在双孢蘑菇子实体上使用农药及生长激素类物质。
2 合理使用施药器械应根据病虫为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施药方式,使用合适的施药器具,配药时应使用标准称量器具。合理用药,不应随意、频繁、超量及盲目施药防治。
3 采后质量安全管理采收应及时,采收人员应身体健康,无传染病。推行双孢蘑菇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应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六、生产档案建立
应建立安全优质双孢蘑菇生产技术档案。对双孢蘑菇的产地环境条件及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记录。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优质双孢蘑菇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要求、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全控制和生产档案管理。适用于以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栽培的双孢蘑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二、产地环境
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分离,且生产区的堆料场、制种、发酵、发菌及出菇区、产品加工区、仓库区要合理分区。每季栽培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废菌料和废土,对菇场进行消毒,并进行菌糠生物质资源的无害化循环利用。
三、生产技术要求
1 栽培设施栽培设施建在地势平坦、冬暖夏凉、通风良好、便于排水的地方,以利于保温、降温、保湿、遮阴和防治病虫害。可采用层架式菇房、冬暖式塑料大棚、林地拱棚或人工土洞、人防工程设施栽培。
2 栽培季节 利用冬暖大棚栽培,培养料开始堆制发酵一般在8月上中旬,播种时间从9月上中旬开始可延迟到10月上旬,秋菇生产集中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春菇生产集中在次年4月上中旬至5月份。层架式菇房和林地拱棚栽培可适当延长出菇时间,人工土洞和人防工程设施栽培可进行冬夏反季节生产,采用工厂化控温车间栽培可周年生产。
3 品种选择及菌种质量要求
①品种选用。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适于山东省气候及原料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双孢蘑菇品种或菌株。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菇形和颜色的品种。
②菌种质量要求。双孢蘑菇成品菌种要求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菌,无老化、退化现象。
4 原辅材料
①主辅原料。可利用的作物秸秆类栽培原料有:小麦秸、玉米秆、稻草、玉米芯、花生茎蔓、棉秆等,要求无虫、无霉、无有害污染物。用于栽培双孢蘑菇的秸秆,在收获前1个月不应施用高残毒农药。栽培基质中不得随意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
②覆土材料。应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河塘土、草炭土、林地腐殖土或农田耕作层以下的黏壤土。
③用水管理。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中不能随意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
④培养料添加剂。培养料可选用的添加剂主要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氰氨化钙、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石灰、石膏粉、轻质碳酸钙等。
5 培养料配方和堆制发酵
①培养料配方。配方一:小麦秸(或稻草)2200千克,干牛粪1600千克,饼(粕)肥100千克,尿素25千克,石膏粉80千克,过磷酸钙40千克,轻质碳酸钙60千克,石灰粉60千克。配方二:玉米秆2500千克,干鸡粪500千克,饼(粕)肥120千克,尿素15千克,石膏粉60千克,过磷酸钙60千克,石灰粉50千克。配方三:玉米芯1200千克,棉籽壳400千克,干牛粪1000千克,麦麸150千克,石膏粉50千克,轻质碳酸钙50千克,石灰粉50千克。
②培养料预湿。建堆前2~3天,将小麦秸、玉米秆、玉米芯等用石灰水淋透,使其吸水均匀,然后堆放预湿。
③建堆。料堆呈南北向,堆宽1.6~2.0米,堆高1.6~1.8米,长度视场地而定。料堆的四周呈垂直状,顶部呈龟背形。建堆时每隔1.5米竖立1根粗木棒或竹竿,建好堆后拔出即形成透气孔。
④翻堆。建堆后,当料堆中心温度最高达到72~80℃后3~4天料温开始下降时,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48小时,料温最高可达75~80℃。第一次翻堆后的5~6天,进行第二次翻堆。为提高温度和保持适宜的湿度,料堆可适当建窄一些。一般第二次翻堆后4~5天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主要调节料堆四周表层水分,使含水量达到70%左右,堆料pH值7.8~8.2,并保持料堆内通气良好。第三次翻堆后4天,进行第四次翻堆,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5%~68%,pH值7.5~8.0,同时检查培养料内是否有氨气味和害虫。第四次翻堆后,料内温度稳定在50~55℃时,可进行后发酵。
⑤后发酵。后发酵可分3个阶段进行,即升温阶段、持温阶段和降温阶段。经过后发酵,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pH值7.2~7.8。
6 播种、发菌培养、覆土及耙土管理
①播种。采用混播与表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播种,播种量为1.0~1.5千克/米。
②发菌培养。播种后控制菇房的温度在22~26℃、空气相对湿度在75%左右,尽量减少通风。若菇房温度超过28℃,应加大通风量,并向菇房中和草苫上喷水,以迅速降低菇房温度。
③覆土。当菌丝已深入到培养料的2/3(一般在播种后15~20天)时即可覆土。
④耙土。覆土后7—10天,菌丝爬土生长到覆土层的3/4厚度时开始耙土。耙土后4~5天,为了诱导原基形成,要在夜间外界温度较低时最大限度地通风换气,把温度降到16~18℃,并适量喷水,促进出菇。
7 出菇管理
①控制温度。耙土后8~10天,菇蕾即开始陆续出现。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3~18℃,因此菇房温度不能低于5℃或超过23℃,温差不大于10℃。
②保持水分和湿度。耙土后菌丝重新接合,重喷结菇水使原基开始在覆土表面大量形成,总用水量约为2千克/米2,在2天内分8~10次喷完;原基至谷粒大小时,要暂时停止向床面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当子实体长到黄豆粒大小时,需再喷1次重水,喷水量为1.5千克/米2左右,在2天内分6~8次喷完。喷水时间应掌握在温度为16qC左右时进行,水温尽量与菇房内温度接近,喷水后立即进行通风。出菇期间,要求菇房内空气湿度保持在90%~95%。
③通风管理。菇房内经常进行通风换气,不断排除有害气体,增加新鲜氧气,以利于双孢蘑菇的生长。通风应选择菇房内外气温相差不大时进行。
8 采收一般当双孢蘑菇菌盖直径达到2.0厘米以上时,就可根据等级标准采收。菇柄长度一般以不超过1.5厘米为宜。采收时注意菇体整洁,防止菇体沾带泥屑杂质。采收过程中所用的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
9 加工、包装与储运鲜菇采收后应尽快整理分级。预冷后进冷库保存、冷链运输,干菇应采用脱水机烘干,保鲜及烘干的材料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不得使用含有荧光增白物质的包装纸等包装鲜菇;不得使用含有亚硫酸盐、甲醛、荧光增白剂等有害物质的水溶液漂洗双孢蘑菇。
四、病虫害防治
1 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治理原则。应以规范栽培管理技术预防为主,采取综合、安全的防控措施。
2 防治对象双孢蘑菇主要病害有褐腐病、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线虫病;主要杂菌有石膏霉、黄瘤孢霉、木霉、青霉、曲霉、毛霉、脉孢霉等;主要虫害有菇螨、菌蚊、菌蝇、瘿蚊、跳虫等。 3 防拉措施
①菇棚应结合晒棚、闷棚,在进料前7天,将地面整平,撒1层石灰粉,然后浇灌1次透水;进料前4天,用1%的漂白粉溶液或波尔多液200倍液将菇房内墙壁全部喷洒1遍,喷后封闭门窗、通气孔,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剂2~3克/米3熏蒸24小时;进料前2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4.3%高氟氯氰·甲阿维乳油2000倍液将菇房内墙壁、地面、层架及立柱分别喷洒1次;进料前1天打开门窗通风,排除残留的气味。
②定期进行消毒,保持发菌场所、菇房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和通风良好,降低空气湿度。
③调节好培养料酸碱度,培养料采取二次发酵法处理,要求发酵全面、均匀、彻底,杀灭病虫源。
④确保菌种的活力和纯度,不带病虫。播种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播种后菌床覆盖物应经过消毒处理。
⑤发菌培养期间,菇房和培养料温度应控制在26℃以下,不需喷水,避光培养。
⑥发现杂菌污染床面时,及时采取通风、降温、降湿措施,对污染严重者,应清除污染物、喷施杀菌药物和及时补种。
⑦栽培场地经翻土、暴晒、灌水、撒石灰粉、施氰氨化钙闷熏等措施消毒处理。菇房内安装黑光灯、杀虫灯、黏虫板等进行防虫。菇房通风口封两层阻隔网,外层为防鼠的金属网,内层为0.28毫米孔径的防虫纱网,以免栽培袋和子实体被咬破蛀伤。出菇期间进出菇房做到随手闭门,门口设置消毒防虫隔离带。
⑧菇房内外环境、菌畦、覆土均要进行定期消毒杀虫处理。栽培用具应及时刷洗干净,可用石灰水、高锰酸钾、过氧乙酸、漂白粉等溶液清洗擦拭消毒,床架材料喷洒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药剂消毒。定期用1%的石灰水上清液喷洒菌床覆土层或做调菇水使用。
⑨出菇期间保持良好的通气条件,使菇房内温度适当偏低、湿度适中偏干,防止温差和湿差过大。
⑩采菇后要清理料面,将残菇、病虫菇、病料及时挖除,移出菇房外。接触过病菇、病料的手或工具,应清洗干净,并用75%酒精或0.25%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
五、质量安全控制
1 农药安全使用原则禁止在双孢蘑菇栽培基质和覆土中加入或在发菌、出菇期喷洒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化学农药及重金属制剂、杀鼠剂等,不得在双孢蘑菇子实体上使用农药及生长激素类物质。
2 合理使用施药器械应根据病虫为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施药方式,使用合适的施药器具,配药时应使用标准称量器具。合理用药,不应随意、频繁、超量及盲目施药防治。
3 采后质量安全管理采收应及时,采收人员应身体健康,无传染病。推行双孢蘑菇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应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六、生产档案建立
应建立安全优质双孢蘑菇生产技术档案。对双孢蘑菇的产地环境条件及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