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造就了信息化巨大的潜在市场,但是信息化的实际推广却遭遇许多瓶颈。看起来每个中小企业都存在各自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特征,其实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具有共性,并且几乎成为了信息化的顽症。不在这些方面探讨解决思路,仅仅依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来预测未来和把握现实是不理性的。表面上看企业似乎已经不再怀疑信息化的价值,似乎不在“做和不做信息化”中选择,而是在“什么时候做和怎样做”中选择,其实不然。抽样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区域调查)结果显示,78%以上的中小企业没有认真考虑信息化,准确一点说这些企业的老总还没有找到信息化的感觉,所以从信息化市场上体现的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光打雷不下雨”,任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呼声持续响起而无实质性动作。
那么,顽症从何而来呢?
发展悖论
虽然可以悉数信息化的种种好处,可众多中小企业的老板们却暗自揣摩:没有信息化我的企业不是也发展起来了吗?何况还存在很多家喻户晓的“信息化先烈”,何必没事找事呢?等到没有信息化企业就不发展的时候再考虑吧!其实,中小企业的老板有这些想法既合理也不合理,其没有信息化的发展历史是合理的,但用这种观点把握企业的未来是不合理的,如果将这种思路变成行为就更不合理。
中小企业的发展造就了无数企业家成长的神话,一方面中国近十年的发展环境让无数创业者成为了企业家和富翁,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给予了这些企业家足够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些成名者的智慧和努力不可磨灭,毕竟侥幸很难孵化出成功的企业。但据可靠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4年,这也印证了笔者的观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存在脆弱感,老板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机会、关系、经验等因素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如果企业不能深刻意识到企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因素,而将思维定格在昔日的习惯,那么企业的发展势必陷入困境,到那时再“亡羊补牢”可就来不及了。
要分析这个悖论的成因并不复杂,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中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 :中国的政策虽然让中小企业经历了从疑惑到坚信不移的变迁,但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多方位的保障和支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有企业本身的改革和垄断地位的退化,各个领域都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对多种经营体制的鼓励使创业者的眼光和行为都获得了肯定 ;随着国门的进一步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蔓延,加上中国的投资环境相对稳定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很多国际需求开始转移到中国实现,在国际巨头的带动下,一系列配套企业在中国诞生,强劲的需求促成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否认这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中小企业在被推向市场的过程中,“第一桶金”的获取相对容易,于是,创业者个人的魄力、胆略演变成为企业“唯我不败”的情结,而对于管理变革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成功者则俨然是不屑一顾的态度。在发觉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支撑的力度不够时,才明白为什么五千万的销售额可以盈利好几百万而销售额到两亿时却赔了几百万。竞争越激烈,中小企业越容易发现问题,如果按照现有的竞争态势,很多不注重管理的企业仍然可以生存和发展,这只能说明竞争还不够激烈,市场还残留少许空间。
也许,信息化管理不能很快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但忽视信息化却一定产生负作用。企业规模大小并非人们注重的标准,因为市场本身有大有小,长久的生命力和随需应变的能力才是老板追求的目标,相信再过两到三年,企业发展与信息化管理将无法割舍,一旦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变慢或者竞争环境更加激烈,通过信息化快速反应和决策的企业将获得突围的先机。
价值悖论
中小企业老板的价值观直接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老板希望企业保持良好的赢利能力,却不知道如何及时控制成本;老板自己不断充电和加强学习,甚至不惜代价获取荣耀的名头,却难以理解信息化管理的价值;老板希望企业长盛不衰,却因为落后的管理将企业变成快速折旧的奔驰汽车;老板希望管理创造价值,却在骨子里播种“空手套白狼”的思路;老板希望规范管理,却担心信息化管理削弱其尊严;老板期盼企业达到行业标杆的水平,却等着有了“闲钱”才解决管理和信息化的事情 ;老板一方面通过信息化申报获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将可贵的资金挪做他用,老板希望减少管理漏洞,却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堵漏需要付出成本为由继续允许漏洞存在……不客气地说,这些价值观实质上就是自欺欺人。
抽样调查表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不到企业销售额的千分之三,这个投入水平很难达到信息化预期的成效。其实并非中小企业的人都不重视信息化,管理人员或IT人员都清楚信息化的必要,但是,在老板的眼中,企业需要花钱的事很多,很少有老板将信息化作为重点提上日程,或许本身就很排斥信息化。
信息化不能解决企业所有的管理问题,但有些关键问题确实需要通过信息化解决。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期望发展”和“制约发展”的搏弈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尽管中小企业有足够的理由为其信息化的价值观辩解,但有几个难以取舍的问题仍将打破价值悖论。
首先是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中小企业从几个人起家发展到一定规模,老板不可能继续事必躬亲,由此就引发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悖论。事实上,靠“人管人”的管理思路和手段来左右权衡和制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管理人员毕竟是按照职能和业务分配权利和责任,不按照信息化实现流程管理模式,要准确把握“度”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人治”本身充满变数,即便中小企业靠起家的亲信来掌控局面,但这种平衡还是显得乏力。信息化关键在于促使企业在“责、权、利”的匹配上趋于合理与平衡,这种手段打造的平衡才是坚实的,而且是连续和良性的。
其次,传统“人管人”的方式必然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那么按照这种幅度设置管理岗位一方面增加了管理层次,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职位的数量,这势必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效率,导致整个企业的反应速度降低。中小企业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公司起始阶段能够很快决策许多事情,但发展之后,往往一个并不复杂的事情反复开会讨论没有结果。因为每个人掌握的信息或数据不完整,难以达成一致,结果是沟通成本和没有价值的内耗消耗了企业的财富,可是很多企业的老板习惯了这种低效率的“充实”,习惯了效率降低导致的成本耗费,再优秀的管理者和老板,完全按照传统管理指导企业实践都将无法规避这个矛盾。
第三,企业存在服务与成本的矛盾。理论上任何一个客户都需要企业提供完善的产品或服务,但提高服务水平将增加成本,可能导致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特别是在个性化需求逐渐成为主导的年代,企业如何决策服务水平与合理成本之间的定位,仅凭人的经验是不足够的,需要准确的数据作为决策或执行依据,这样才能在符合企业利益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
信息化帮助企业尽快解决企业的很多问题,目的就是避免“积重难返”。所以,如果老板们不走出信息化的价值悖论,要长期健康成长是不现实的。
结局悖论
同样有许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进行了投入,也具备信息化的管理思路,但效果却不甚理想,这也是时下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关注。
第一,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老板们尽管签批了信息化预算,但认为这是信息部门的事情,而信息部门只能硬着头皮应付。笔者参与了很多省市组织的企业信息化论坛,来者95%以上是企业信息部门人员,只有不到5%的参会人员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决策者。其实信息化必然围绕管理而论,IT本身的内容更多在实施中体现,如果老板不真正重视,信息化的结果就是“用了某某软件”。第二,动机不纯。很多中小企业习惯在政府的关怀中成长,申请政府的信息化资金支持再合理不过了,加上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支持,形成了信息化是做给政府看的不利局面。很多中小企业想着法子向政府要支持,但如果动机不合理,结果就不可能合理。第三,信息化是为了撑面子。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希望信息化给自己的企业长脸,但不在实质和内涵上下工夫,结果“花钱不讨好”反而成为了企业的心病:废掉可惜,继续使用又难以满足管理要求。觉悟的企业倒是有魄力重头再来,但毕竟浪费了资源、感情和信心。
中小企业之所以略显脆弱,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那就是企业的命运完全被老板所把握。事实上,凭感觉打天下的时光已经一去不返,综观目前平均寿命不长的中小企业,颇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慨。如果老板们不走出悖论的束缚,那么重现昨日辉煌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顽症从何而来呢?
发展悖论
虽然可以悉数信息化的种种好处,可众多中小企业的老板们却暗自揣摩:没有信息化我的企业不是也发展起来了吗?何况还存在很多家喻户晓的“信息化先烈”,何必没事找事呢?等到没有信息化企业就不发展的时候再考虑吧!其实,中小企业的老板有这些想法既合理也不合理,其没有信息化的发展历史是合理的,但用这种观点把握企业的未来是不合理的,如果将这种思路变成行为就更不合理。
中小企业的发展造就了无数企业家成长的神话,一方面中国近十年的发展环境让无数创业者成为了企业家和富翁,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给予了这些企业家足够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些成名者的智慧和努力不可磨灭,毕竟侥幸很难孵化出成功的企业。但据可靠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4年,这也印证了笔者的观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存在脆弱感,老板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机会、关系、经验等因素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如果企业不能深刻意识到企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因素,而将思维定格在昔日的习惯,那么企业的发展势必陷入困境,到那时再“亡羊补牢”可就来不及了。
要分析这个悖论的成因并不复杂,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中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 :中国的政策虽然让中小企业经历了从疑惑到坚信不移的变迁,但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多方位的保障和支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有企业本身的改革和垄断地位的退化,各个领域都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对多种经营体制的鼓励使创业者的眼光和行为都获得了肯定 ;随着国门的进一步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蔓延,加上中国的投资环境相对稳定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很多国际需求开始转移到中国实现,在国际巨头的带动下,一系列配套企业在中国诞生,强劲的需求促成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否认这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中小企业在被推向市场的过程中,“第一桶金”的获取相对容易,于是,创业者个人的魄力、胆略演变成为企业“唯我不败”的情结,而对于管理变革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成功者则俨然是不屑一顾的态度。在发觉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支撑的力度不够时,才明白为什么五千万的销售额可以盈利好几百万而销售额到两亿时却赔了几百万。竞争越激烈,中小企业越容易发现问题,如果按照现有的竞争态势,很多不注重管理的企业仍然可以生存和发展,这只能说明竞争还不够激烈,市场还残留少许空间。
也许,信息化管理不能很快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但忽视信息化却一定产生负作用。企业规模大小并非人们注重的标准,因为市场本身有大有小,长久的生命力和随需应变的能力才是老板追求的目标,相信再过两到三年,企业发展与信息化管理将无法割舍,一旦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变慢或者竞争环境更加激烈,通过信息化快速反应和决策的企业将获得突围的先机。
价值悖论
中小企业老板的价值观直接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老板希望企业保持良好的赢利能力,却不知道如何及时控制成本;老板自己不断充电和加强学习,甚至不惜代价获取荣耀的名头,却难以理解信息化管理的价值;老板希望企业长盛不衰,却因为落后的管理将企业变成快速折旧的奔驰汽车;老板希望管理创造价值,却在骨子里播种“空手套白狼”的思路;老板希望规范管理,却担心信息化管理削弱其尊严;老板期盼企业达到行业标杆的水平,却等着有了“闲钱”才解决管理和信息化的事情 ;老板一方面通过信息化申报获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将可贵的资金挪做他用,老板希望减少管理漏洞,却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堵漏需要付出成本为由继续允许漏洞存在……不客气地说,这些价值观实质上就是自欺欺人。
抽样调查表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不到企业销售额的千分之三,这个投入水平很难达到信息化预期的成效。其实并非中小企业的人都不重视信息化,管理人员或IT人员都清楚信息化的必要,但是,在老板的眼中,企业需要花钱的事很多,很少有老板将信息化作为重点提上日程,或许本身就很排斥信息化。
信息化不能解决企业所有的管理问题,但有些关键问题确实需要通过信息化解决。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期望发展”和“制约发展”的搏弈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尽管中小企业有足够的理由为其信息化的价值观辩解,但有几个难以取舍的问题仍将打破价值悖论。
首先是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中小企业从几个人起家发展到一定规模,老板不可能继续事必躬亲,由此就引发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悖论。事实上,靠“人管人”的管理思路和手段来左右权衡和制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管理人员毕竟是按照职能和业务分配权利和责任,不按照信息化实现流程管理模式,要准确把握“度”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人治”本身充满变数,即便中小企业靠起家的亲信来掌控局面,但这种平衡还是显得乏力。信息化关键在于促使企业在“责、权、利”的匹配上趋于合理与平衡,这种手段打造的平衡才是坚实的,而且是连续和良性的。
其次,传统“人管人”的方式必然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那么按照这种幅度设置管理岗位一方面增加了管理层次,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职位的数量,这势必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效率,导致整个企业的反应速度降低。中小企业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公司起始阶段能够很快决策许多事情,但发展之后,往往一个并不复杂的事情反复开会讨论没有结果。因为每个人掌握的信息或数据不完整,难以达成一致,结果是沟通成本和没有价值的内耗消耗了企业的财富,可是很多企业的老板习惯了这种低效率的“充实”,习惯了效率降低导致的成本耗费,再优秀的管理者和老板,完全按照传统管理指导企业实践都将无法规避这个矛盾。
第三,企业存在服务与成本的矛盾。理论上任何一个客户都需要企业提供完善的产品或服务,但提高服务水平将增加成本,可能导致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特别是在个性化需求逐渐成为主导的年代,企业如何决策服务水平与合理成本之间的定位,仅凭人的经验是不足够的,需要准确的数据作为决策或执行依据,这样才能在符合企业利益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
信息化帮助企业尽快解决企业的很多问题,目的就是避免“积重难返”。所以,如果老板们不走出信息化的价值悖论,要长期健康成长是不现实的。
结局悖论
同样有许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进行了投入,也具备信息化的管理思路,但效果却不甚理想,这也是时下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关注。
第一,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老板们尽管签批了信息化预算,但认为这是信息部门的事情,而信息部门只能硬着头皮应付。笔者参与了很多省市组织的企业信息化论坛,来者95%以上是企业信息部门人员,只有不到5%的参会人员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决策者。其实信息化必然围绕管理而论,IT本身的内容更多在实施中体现,如果老板不真正重视,信息化的结果就是“用了某某软件”。第二,动机不纯。很多中小企业习惯在政府的关怀中成长,申请政府的信息化资金支持再合理不过了,加上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支持,形成了信息化是做给政府看的不利局面。很多中小企业想着法子向政府要支持,但如果动机不合理,结果就不可能合理。第三,信息化是为了撑面子。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希望信息化给自己的企业长脸,但不在实质和内涵上下工夫,结果“花钱不讨好”反而成为了企业的心病:废掉可惜,继续使用又难以满足管理要求。觉悟的企业倒是有魄力重头再来,但毕竟浪费了资源、感情和信心。
中小企业之所以略显脆弱,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那就是企业的命运完全被老板所把握。事实上,凭感觉打天下的时光已经一去不返,综观目前平均寿命不长的中小企业,颇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慨。如果老板们不走出悖论的束缚,那么重现昨日辉煌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