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生涯教育需要着眼于学生所面临的成长与升学需求,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和能力,顺利完成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而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涯知识与决策能力,感到十分困扰。基于此,本课题展开对校园心理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校园心理剧促进高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实施和效果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研究证实了应用校园心理剧促进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有效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学生参与编排演心理剧、教师应用心理剧视频教学、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剧三种方式对提升生涯适应力的贡献有所差别,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生涯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自助和互助能力,打造了一支心理、生涯教育师资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生涯技术供给侧创新,可以在指导中学开启生涯梦想、提升生涯适应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高中生;生涯技术供给侧;生涯适应力
1问题提出
1.1研究的实践需要
在新中考以及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今后的高考将完全改变旧有的录取模式。2017年先行试点新高考的浙江省,每个学生将可填报80个专业,就是要充分挖掘出每个考生真正的兴趣、特长、爱好等,北京及全国其他地方2020年也已经正式确定采取这样的大学录取模式。要想选到最适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最大限度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跨越,需要从小发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但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学会在复杂情形下做出符合个人志趣的选择。而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涯知识与决策能力,感到十分困扰。
目前,从北京市生涯教育开展情况来说,生涯教育进入北京市地方课程,一些学校也相继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生涯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进。但因为生涯师资有限,不少学校尚未开设系统的生涯课程,也没有组织有效的生涯活动,大部分同学没有得到生涯体验的机会。
因此,从大数据视角,深入研究生涯技术供给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作用,探索理論与实践的有效匹配与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切实提供生涯技术的有效供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2 研究的学术价值
纵观我国的教改实践,出台的各种改革措施对于中学生内生性学习需求的“刺激”事实上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教改“供给侧”与中学生的“需求侧”不匹配。调查结果显示,为了解决中学生规划指导中的理想指导、心理指导、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等需求,我们仍然采取传统的“讲大道理”的重复性供给的方式输入,导致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产生,长此以往会造成中学生学习动机低下,中学生的生涯学习需求呈下降趋势也就在情理之中。
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讲,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着眼于学生所面临的成长与升学的特殊需求,培养学生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生的初步选择,培养有自主目标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青少年。通过自我探索,用兴趣、能力、性格等内部动机化解外在考试压力,用发展人生价值目标取代升学成绩目标,用自主选择、自主安排取代被教师和家长安排,把一段段割裂的被动人生转变为连续生长的主动人生,把无意义的生活转变为自我赋义、充满意义的生活。
调查表明中学生最喜欢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形式是面谈,占65.9%;其次为网络渠道,占24.3%;最后是书信交流和短信沟通,分别占5%和4.8%。这表明中学生生涯发展的多样化选择、个性化发展需求,需要教师从生涯技术供给侧进行实质性的援助。
而以生涯为主题的校园心理剧,是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丰台区校园心理剧大赛自2011年至今已举办六届,共240多部作品参赛。涉及题材有亲子沟通、异性交往、同伴关系、偶像崇拜、生涯规划和健康上网等。学生和老师、家长一起创编、排练、表演和观看校园心理剧,在一个个精彩的表演、一幕幕动人的剧情、一句句感人的话语中,呈现和探索着他们的生命故事,展示着他们强大坚韧的心灵力量。这样的力量,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培养他们的智慧、节制、正义、勇气、仁爱、卓越等美德,提高他们亲社会行为、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抗逆能力、自我效能感、建立目标和抉择能力、爱与被爱的能力、宽恕及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
教育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校园心理剧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覆盖面和感染力大,集教育性、活动性、趣味性为一体,深受学生的欢迎。更重要的一点,是容易实现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开展校园心理剧研究与实践,提升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尝试。
2概念界定
2.1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以现实生活为原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指把学生的烦恼、困惑,编成“小剧本”,辅之以角色扮演、角色互换、替身、独白、未来投射等心理剧技术,借助舞台来进行表演,促使学生在表演中明确症结所在,找到解决方法。它集趣味性、体验性、实效性为一体,是一种值得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生涯教育形式。
校园心理剧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活动与冲突,使当事人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促进当事人、参与者的认知领悟、情绪表达和行为改变。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团体辅导办法为生涯教育提供重要支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情境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切实体会。
2.2 生涯适应力
生涯的概念,最初由舒伯于1957年提出。他认为,人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与生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涯发展随着年龄成长而各有特定的生涯发展任务。个体在每个生涯历程中达到社会期望的水准,完成生涯各发展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衡量阶段内个体生涯成熟的标准。舒伯将人的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高中生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初期,发展任务在于通过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最终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合理的自我规划,实现自主性发展,这也是衡量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必要条件。 个体的生涯适应力就是对可利用机会的探寻(探索),对未来的展望(规划),做适宜和有价值的(决定)以及对内心、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等与目标冲突的处理,总之就是“自我调整”。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是沿着四个维度发展的,分别为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每一个维度都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需要个体做出回答,四个维度分别对应以下四个问题,即“我有未来吗?”、“谁拥有我的未来?”、“未来我想要做什么?”和“我能做到吗?”。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贯穿于这四个维度,最终形成其与生涯规划、决策和调整有关的独特的态度、信念和能力。生涯关注,指能够对自己的未来生涯有所关注;生涯控制,指能够强化自己对未来生涯的掌控感;生涯好奇,指能够展现出对未来情景探索与可能自我的好奇心;生涯自信,指能够不断增进自己对实现生涯目标的信心。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相关文献,以篇名为检索单位,以“校园心理剧”为关键词,命中2000年至2016年共80篇。
以篇名为检索单位,以“中学校园心理剧”为关键词,命中2000年至2016年共2篇。《个性化教育背景下中学校园心理剧的实践与探索》陈婷;中学时代2014/16,《“自助餐式”学生同伴心理互助辅导模式构建》邵巧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2。
以篇名为检索单位,以“中学生生涯”为关键词,命中2000年至2016年共29篇。例如,《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及突围路径》梁梅,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与启示》刘会金,教育2015(07);《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具体推进策略》成兰珍,考试与评价2014(05);《案例故事在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有效运用》陈亚,考试周刊,2013(38);《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内容及途径的研究》,范彩娟,新课程(上)2013(04)。《生涯技术供给侧:让中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陈剑云,浙江教育科学,2016(02)。
以篇名为检索单位,以“中学生、生涯适应力、青少年”为关键词,命中2000年至2016年共3篇。《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以江苏省苏州中学创业社团为例,李岚,大众心理学,2014-02-10;《生涯教育新理念:轻规划重适应》,刘鹏志、金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9-15;《生涯适应力: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新视角》,朱凌云,全球教育展望,2014-09-15。
3.1已有研究的局限
文献检索表明,对于中学校园心理剧、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从上述文献综述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探索校园心理剧和生涯适应力方面的研究不足、关于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对中学生这个群体的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方法上,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偏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应用校园心理剧促进中学生生涯发展的实证研究就更少了。
基于此,通过生涯技术供给侧创新,开展校园心理剧教育研究与实践,提升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2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创新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生涯技术供给侧创新,开展校园心理剧教育研究与实践,二是聚焦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提升的研究,论证校园心理剧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价值。促进区域生涯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有利于建立长效机制和成果推广。
4研究设计
4.1研究目标
推进生涯技术供给侧创新,构建基于提升生涯适应力的校园心理剧活动方案,通过实施,探究校园心理剧对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在组织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构建基于提升生涯适应力的校园心理剧区域推进方案,以点带面,持续发挥校园心理剧在区域生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2研究方法
4.2.1采用文献法,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在广泛查阅文献,多方研讨的基础上,制订主题为“生命·生涯·生长”的校园心理剧区域展示方案,聚焦生涯规划,围绕“身心健康—适性发展”的核心素养的主题,以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内容为主题,开展校园心理剧的编排、展演、教育工作,旨在构建校园心理剧推动生涯教育发展的通用模式。
4.2.2采用访谈法,报告反馈法等,搜集师生在以心理剧为载体的教育过程中的观点和感受。
参与组。师生编排演校园心理剧,通过主体实际地扮演某一社会角色,实际地感受、体验不同于先前自我所承担角色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方式。
教学组。课堂上教师在心理课、主题班会上应用校园心理剧视频教学,,分段播放校园心理剧视频,引导学生用言语表达或者角色扮演应对方式。
观看组。组织学生观看、讨论校园心理剧,观众可以在舞台上看到生活中自己或同学、老师的影子,反思和领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控制组。没有上述干预。
4.2.3 采用调查研究法,对生涯心理剧的教育价值进行對比研究。
本研究采用教育实验中最为普遍的调查研究法,在自然教学状态下,以原班级为单位,实施调查研究的准实验设计。采用修订的、成熟的问卷对教学组、观看组的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进行前后测量,并据此不同组别的组间差异,以及校园心理剧教育带来的组内变化。
4.3 研究对象
选取丰台区三所中学为取样对象。选取60名在课堂应用心理剧视频进行教学的学生为教学组,选取60名在生涯课堂上观看心理剧视频并就此展开讨论的学生作为观看组,选取未曾接触过校园心理剧的学生作为控制组,对其进行生涯适应力测试,两个月后,对同一群体进行后测。 4.4 研究工具
《中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Hirschi,2009),问卷共24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1—非常符合5,回答例如“我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等问题,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生涯适应发展得越好。问卷分为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四个维度,关注不同的生涯问题,落实相应的生涯能力。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1-非常符合5,回答例如“我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等問题,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生涯适应发展得越好。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使用《观看校园心理剧反馈单》和《参演校园心理剧访谈提纲》,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搜集就校园心理剧开展生涯教育的课堂讨论结果,以及参演心理剧师生的主观感受。
5 研究结果
5.1 生涯适应力测评结果
5.1.1 各组的前测结果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实验前,各维度得分平均水平依次是,生涯自信、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在生涯探索和决策方面,有所欠缺,需要在获得的信息和科学决策方面获得更多锻炼。从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组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5.1.2 各组的前后测结果的比较
分析得出,四个维度上,教学组和观看的后测结果与前测相比都有显著的提高(p < 0.01)。而控制组在前后测结果上并无显著差异(p > 0.05)。
5.1.3 各组后测的结果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四个维度上,在生涯关注、控制两个维度,参与组、教学组、观看组的后测结果均与控制组有显著的提高(p < 0.01)。
在生涯好奇维度,参与组、教学组、观看组的后测结果均与控制组差异不显著(p > 0.05)。
在生涯自信维度,参与组、教学组的后测结果均与控制组有显著的提高(p < 0.05)。而观看组与控制组在后测结果上无显著差异(p > 0.05)。
进一步分析,参与组在生涯关注、控制、自信三个维度,后测结果均与控制组有显著提高(p < 0.05)。教学组和观看组在各维度后测结果上无显著差异(p > 0.05)。
5.2 师生的反馈报告
5.2.1高中校园心理剧《拖延大作战》的演员报告
参与排演的学生在完成心理剧的整个组织和实施之后,将心理剧的探讨主题与个人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总结出个人感悟如下:
剧中主句替身的扮演者郭浩东:以前的我懒散、拖延,甚至在学习上被动、落魄,表面上的积极参与活动不过是掩饰了学习没有动力罢了(生涯关注提升)。然而就在这偶然的一次心理剧,我突然发觉了自己拖延习惯的严重性,我开始敢面对自己的拖延,我开始要改变它(生涯控制感提升)。这次心理剧不光让我在改正自己错误的习惯,更是为我清理未来道路上的障碍。它让我更加正确的看到自己,让我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志向。逐梦,飞翔!(生涯自信的表现)
剧中主角的好朋友张扬的扮演者牟其华:在剧中,我饰演张扬,是刘明天的好哥们。这在参加心理剧之前,我自身是对时间没什么太大的观念的,得过且过,总是在快要到期限的时候才发现有这没做那没做,但自从参加心理剧之后,我开始留心身边时间的流逝(生涯关注),做事情慢慢有了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做事也流畅省力了不少(生涯控制)。在剧中总能看到自己怠惰的影子以及需要努力到达的目标,实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受益匪浅。
剧中主人公好朋友孙静的扮演者崔昕博:很幸运,可以饰演孙静这一角色,这个角色虽然没有鲜明的特色,却是剧中的调和剂。她懂得换位思考,遇事冷静,为刘明天指引方向。其实现实生活中也会存在同样的人(生涯关注),他们总是在我们最混沌的时候为我们指明方向,引领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5.2.2校园心理剧《英雄之路》的演员报告
同样,以心理剧《英雄之路》为例,初中生则从改变的角度,谈及生涯主题的校园心理剧对其生涯观念和生涯行动产生的影响。
剧中主角小英的扮演者王馨:最初拿到剧本,我就非常喜爱小英这一人物形象,首先是因为她的执着与坚韧。其次则是因为她与那时的我非常相似:戏中的小英徘徊在“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做自己擅长的事”的抉择之中,而那时的我则正面对高一下学期的文理分科。我个人很喜欢理科,但相较之下,我更擅长文科,怎么样,是不是和小英的境况一模一样?我当时想,这个角色的到来于我而言,简直是冥冥中的必然 (生涯关注)。我一直坚信只要努力,便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次的心理剧大赛再一次印证了我的想法。心理剧带给了我很多,不仅有关于戏剧表演上的实践机会,更是让我懂得了如何处理“喜爱”与“擅长”之间的关系(生涯控制)。最后,我借用戏中小英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让我们一起为了美好而未知的明天,努力奋斗吧!”
剧中主角未来投射形象的扮演者郭姜晶:每一个奖项的背后都是各位同学日夜苦战,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老师们的付出换来的。一件事情,既然做了,就要全力以赴,可能过程会有些煎熬,但真的,熬过去就好了。任何成功都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做成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天中午的彩排训练,每天课间的台词配合,每天夜晚的自我练习。正因为这些努力才让我们在初赛半决赛那些一次又一次强者的较量中脱颖而出。美好的人就该活成一场旖旎大梦,梦里春秋风月亘古悠长(生涯自信)。
剧中主角另一未来投射形象的扮演者鲍昱如:在剧中,我饰演的是未来的英语“英”,她是一名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剧中主角小英因为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后,终于想清楚自己真正的梦想。参加这次活动,我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参加心理剧让我变得自信,使我更加勇于尝试更多的新鲜事物,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团结在一起,就会创造出奇迹!我也更加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生涯自信)。 5.2.3 指导教师的感悟总结
《拖延大作战》指导教师李婷婷:好的教育是师生之间相互成就,心理剧的排演过程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看过同学们写的感悟,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值得的。记得开始选择演员的时候,我也有一些担心,因为有的演员完全没有舞台经验,看上去很内向。但是,从第一次排练到最后的决赛呈现,他们在舞台表现上的转变和提升让我震惊。他们中有人从默默无闻到担纲校园大戏的主角,在舞台收放自如展现自己的魅力;有人有着极好的声音,被发掘,第一次做主持;也有人因此对主持和表演产生兴趣,选修了相关的课程。多给学生一个机会,就少了一个被埋没的人才;多给他们一个舞台,就会还你一份精彩。
《为梦想埋单》指导教师陈文凤:这段编剧经历给我的感悟是:
回应教师、家长的关切,学生的苦恼、需求;好的剧本源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心理剧技术、生涯技术很重要。借助镜像技术、替身技术、雕塑技术、未来投射等技术有层次地呈现矛盾冲突,解决矛盾冲突。教研员编排过程中给予的专业、细致的指导很重要。
这段排练经历给我的感悟是:
好的剧本需要选好演员。演员需要对剧中人物感同身受,这样才能让观者潜移默化地见贤思齐,在生活中发生积极的改变;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既要完成排练任务,也要考虑班主任、学生的需求,双赢是解决矛盾是好办法;遇到事情,需求领导的支持;
这段难忘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但依然影响着我和我的同学们。演出结束后,我很欣慰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这次心理剧更像是一次遇见:在反复排练、出色到位的演出中同学们遇见了那个坚持、勇敢、魅力绽放的自己。在认真投入的欣赏和积极热烈的讨论,同学们遇见了那个开始思考未来、追寻新梦想的那个更好的自己。参加表演的一个学生在上职业学校选专业时毅然放弃了家人推荐会计专业,而是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影视制作与表演专业。他告诉我,是那次心理剧演出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坚定了自己的梦想。虽然我不知道他的未来会怎样,但我为他心中有了自己的生涯的信心与目标而欣慰。这次经历也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剧本的反复修改与多次排练中我遇见了那个努力、用心、精益求精的自己。
5.3. 打造了一支心理、生涯教育师资团队
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校园心理剧编排导能力
①指导教师探索编排校园心理剧的五个元素
主题鲜明、积极向上,教育和启迪意义突出;思路清晰,情节吸引人;解决方法科学、有效,校园心理剧技术应用合理、生动;表现力强,言行能很好地展现人物心理活动;现场氛围符合剧情,富有感染力。
②研讨校园心理剧实施中的关键点
包括校园心理剧的技术的模拟练习、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校园心理剧的排练演出指导、观后讨论、资源在心理课、主题班会上的使用等等。
③提升演员舞台表现力技术
通过实战练习,指导教师模拟练习发挥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的综合作用,增强表现力,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④增强生涯叙事技术在校园心理剧编剧中的运用
融入基于叙事的生涯辅导技术。以故事叙说的方式,通过外化、解构、重整,来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外化,即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人跟问题保持距离,跳出来以新的眼光看问题使人对问题更有控制感;解构,即认识到没有完全被问题掌控的人,通过此环节,找到没有被问题控制的部分;重整,即重构自己的生命故事,解决人生主题、自我概念等一系列问题。
应用多种生涯技术供给侧技术。例如:景深透视技术、访谈技术、目标管理技术、决策平衡单技术、时间管理技术、结构化工作清单技术、生命成长线技术、焦点解决技术、情景隐喻体验技术、SOWT分析技术等。
5.4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大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課题组把各具特色、生动有趣的14部生涯心理剧制作成教学光盘,供学校在班会课、生涯课上作为课程资源充分使用。
例如: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拖延大作战》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西马校区《为梦想买单》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给梦想一双翅膀》 首经贸附中《英雄之路》
丰台二中《敢问路在何方》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中学《假如我有时光机》
北京市第十中学内高班《爸爸的工作》 北京市右安门外国语学校《我的梦想我追寻》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游戏探梦》 北师大四附中《甜柠檬》
丰台区长辛店第一中学《逐梦之音》 丰台八中《在挫折中成长》
槐树岭学校《她是转学生》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初中部《我想去看演唱会》
涉及到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自信等主题。
6结论及讨论
6.1研究证实了应用校园心理剧促进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有效性
数据分析显示,校园心理剧促进高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的学生前后差别显著。
校园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心理互助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方向发展,使所有参与者(包括家长和教师等人)通过编写、表演、观看、讨论和思考,预见到生涯规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重要性。以《拖延大作战》主角刘明天的扮演者毋绍博为例,他谈到:在剧里,我饰演的刘明天,拖延症很严重,经历了批评和反思,幡然醒悟要改变自己。这个人物的设定和我很像,都有一些散漫。在学校,我担任金帆民乐团团长,也热爱艺术。生活里,我也经常因为迟到和拖延让老师和家长头疼。所以,能有机会表演这个角色并拿到最佳演员奖,是一件幸运的事。这部剧让我在很多方面都有收获。特别是刚开始排练的时候,我经常迟到,被同学批评。那时候,大家说我就是刘明天,也带着对我的情绪对刘明天进行教育,双方很快入戏了。可是,这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也不想像刘明天那样一事无成。所以,在今后,我会提醒自己,不要在生活中做一个留明天。很感谢这个机会,在剧里和剧外都有老师和同学给我指导和建议,我会带着这些收获继续走下去。 在心理剧排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见贤思齐,老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将角色融入到自身,将剧情与个人生活进行对照,在剧中和生活中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6.2研究显示学生参与、教学、观看心理剧方面对提升生涯适应力的贡献有所差别
学生参与生涯心理剧的编排,对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影响最大。因为主题就是生涯发展,所以会引发学生的生涯关注;这种方式强调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内在的思考、感悟,而不是外界、他人的说教,学生有了自我思索的自由,主动性得到了体现,从而生涯控制感得到提高;此外,心理剧要求学生通过种种努力,最终解决面临的生涯难题,这个过程打通了认知和行为通道,学生得以在完整的学习链条中提炼出解决生涯问题的方法,并体验成就感,而这些方法和积极体验为学生在其他生涯情境中解决问题提供了迁移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理剧能帮助学生提升生涯自信。
教师在心理课上利用心理剧视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涯关注、控制、自信。分段播放校园心理剧视频,引导学生用言语表达或者角色扮演应对方式。这样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别人的反应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从而使自己产生建设性的、健康的、积极的和持续的行为改变。
教师在心理课上观看心理剧视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涯关注、控制。学生观看、讨论校园心理剧,观众可以在舞台上看到生活中自己或同学、老师的影子,反思和领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三种方式对生涯好奇均没有贡献。这可能与心理劇内容没有涉及到生涯探索的内容有关系。生涯好奇主要是指是对自我环境的探索。职业探索的目的是认识真实的职业世界,并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目标。对自我的探索,需要自我觉察,对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进行生涯测评等方式获得,对环境的探索需要进行职业人访谈、职业体验,这些用心理剧的形式很难完成。可以通过生涯课、生涯测评、观察、访问、体验、信息收集等多种方式了解职业真实的面貌,逐渐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6.3师生的自我报告验证了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6.3.1校园心理剧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生涯教育模式
中学生富于幻想,善于创造,乐于通过角色扮演,未来投射等演绎,用夸张的手法演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生涯心理剧结合了上述所有表现手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能借用角色传达他们的困惑和迷茫,通过角色的觉醒和行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校园心理剧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贯穿了复现生活中的问题,挖掘问题本质,探讨解决方法,积极采取行动,提高自我效能等完整的生涯教育过程。
6.3.2校园心理剧有助于培养生涯规划中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强调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内在的思考、感悟,而不是外界、他人的说教,从而生涯掌控感得到提高。校园心理剧的大量素材,有助于创设生涯困难情境,学生通过种种努力解决,体验成就感,增强了生涯信心。可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接受新的态度立场,从而达到行为调整。校园心理剧的顺利演出,编剧、导演、排练、演出、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大家要团结协作,交流和沟通,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团结的品质非常好的时机,是心理互助的过程。
6.4 促进了生涯技术供给侧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深入研究生涯技术供给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有效匹配与落地生根,切实提供生涯技术的有效供给,以满足中学生多样化选择、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升中学生的自我掌控力并自觉升华为幸福感,理应成为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生涯技术供给侧要树立全面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清晰生涯教育的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不仅要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而且要触及学生情感意志领域,凝聚和支撑学生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生涯技术的供给,有利于激活和唤醒中学生生涯的意识,促进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对生命的信仰有一种合力、定力与张力,从而更好地连接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实现去看更遥远“风景”的生涯目标。这种“给予”,对中学生而言实际是一种主动性“得到”——生涯成熟度、适应性提高了,从而能不断壮实其生命成长的根基,提升生命发展的高度。
结束语:我们把爱、我们的体力、我们的智慧都给了孩子,为的是有一天能让他们有内在的力量和信心离开我们。让学生因我们的存在而幸福,是我们作为心理、生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陈婷.个性化教育背景下中学校园心理剧的实践与探索.中学时代,2014/16
[2]邵巧倍.“自助餐式”学生同伴心理互助辅导模式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2
[3]梁梅.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及突围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
[4]庞春敏.学生生涯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 基础教育研究,2012(14)
[5]成兰珍.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具体推进策略.考试与评价,2014(05)
[6]陈亚.案例故事在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有效运用.考试周刊,2013(38)
[7]范彩娟.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内容及途径的研究.新课程(上),2013(04)
[8]陈剑云.生涯技术供给侧:让中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浙江教育科学,2016(02)
[9]李岚.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以江苏省苏州中学创业社团为例.大众心理学,2014-02-10
[10]刘鹏志,金琦.生涯教育新理念:轻规划重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9-15
[11]朱凌云.生涯适应力: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新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14-09-15。
[12]周国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7,08:49-50.
[13]秦娟.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5:9-12.
[14]刘玉新.校园心理剧模式的创新性实践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1,10:60-61.
[15]黄辛隐,戴克明,陶新华.校园心理剧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003:135-137.
[16]樊丽芳,乔志宏.新高考改革倒逼高中强化生涯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17.03
[17]杜芳芳,金哲.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选择意向现状及对策——基于浙江省五所高中的调查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8)
[18]贾万刚.美、加两国“全时期——早期”生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J].基础教育,2012(02)
[19]方雅静,赵佳菲.教练技术在大学生生涯教育中的应用[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4(01)
[20]宋文琤.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的高校生涯教育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4(04)
[21]生涯教育的困境与反思[J]. 李敏.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7)
[22]Baumeister, R. F., & Vohs, K. D. (2007). Self-regulation, ego depletion, and motiva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 115–128.
[23]Bright, J. E. H., & Pryor, R. G. L. (2005). 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 A user’s guid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3, 291–305.
研究证实了应用校园心理剧促进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有效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学生参与编排演心理剧、教师应用心理剧视频教学、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剧三种方式对提升生涯适应力的贡献有所差别,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生涯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自助和互助能力,打造了一支心理、生涯教育师资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生涯技术供给侧创新,可以在指导中学开启生涯梦想、提升生涯适应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高中生;生涯技术供给侧;生涯适应力
1问题提出
1.1研究的实践需要
在新中考以及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今后的高考将完全改变旧有的录取模式。2017年先行试点新高考的浙江省,每个学生将可填报80个专业,就是要充分挖掘出每个考生真正的兴趣、特长、爱好等,北京及全国其他地方2020年也已经正式确定采取这样的大学录取模式。要想选到最适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最大限度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跨越,需要从小发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但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学会在复杂情形下做出符合个人志趣的选择。而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涯知识与决策能力,感到十分困扰。
目前,从北京市生涯教育开展情况来说,生涯教育进入北京市地方课程,一些学校也相继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生涯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进。但因为生涯师资有限,不少学校尚未开设系统的生涯课程,也没有组织有效的生涯活动,大部分同学没有得到生涯体验的机会。
因此,从大数据视角,深入研究生涯技术供给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作用,探索理論与实践的有效匹配与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切实提供生涯技术的有效供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2 研究的学术价值
纵观我国的教改实践,出台的各种改革措施对于中学生内生性学习需求的“刺激”事实上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教改“供给侧”与中学生的“需求侧”不匹配。调查结果显示,为了解决中学生规划指导中的理想指导、心理指导、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等需求,我们仍然采取传统的“讲大道理”的重复性供给的方式输入,导致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产生,长此以往会造成中学生学习动机低下,中学生的生涯学习需求呈下降趋势也就在情理之中。
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讲,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着眼于学生所面临的成长与升学的特殊需求,培养学生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生的初步选择,培养有自主目标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青少年。通过自我探索,用兴趣、能力、性格等内部动机化解外在考试压力,用发展人生价值目标取代升学成绩目标,用自主选择、自主安排取代被教师和家长安排,把一段段割裂的被动人生转变为连续生长的主动人生,把无意义的生活转变为自我赋义、充满意义的生活。
调查表明中学生最喜欢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形式是面谈,占65.9%;其次为网络渠道,占24.3%;最后是书信交流和短信沟通,分别占5%和4.8%。这表明中学生生涯发展的多样化选择、个性化发展需求,需要教师从生涯技术供给侧进行实质性的援助。
而以生涯为主题的校园心理剧,是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丰台区校园心理剧大赛自2011年至今已举办六届,共240多部作品参赛。涉及题材有亲子沟通、异性交往、同伴关系、偶像崇拜、生涯规划和健康上网等。学生和老师、家长一起创编、排练、表演和观看校园心理剧,在一个个精彩的表演、一幕幕动人的剧情、一句句感人的话语中,呈现和探索着他们的生命故事,展示着他们强大坚韧的心灵力量。这样的力量,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培养他们的智慧、节制、正义、勇气、仁爱、卓越等美德,提高他们亲社会行为、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抗逆能力、自我效能感、建立目标和抉择能力、爱与被爱的能力、宽恕及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
教育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校园心理剧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覆盖面和感染力大,集教育性、活动性、趣味性为一体,深受学生的欢迎。更重要的一点,是容易实现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开展校园心理剧研究与实践,提升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尝试。
2概念界定
2.1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以现实生活为原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指把学生的烦恼、困惑,编成“小剧本”,辅之以角色扮演、角色互换、替身、独白、未来投射等心理剧技术,借助舞台来进行表演,促使学生在表演中明确症结所在,找到解决方法。它集趣味性、体验性、实效性为一体,是一种值得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生涯教育形式。
校园心理剧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活动与冲突,使当事人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促进当事人、参与者的认知领悟、情绪表达和行为改变。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团体辅导办法为生涯教育提供重要支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情境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切实体会。
2.2 生涯适应力
生涯的概念,最初由舒伯于1957年提出。他认为,人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与生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涯发展随着年龄成长而各有特定的生涯发展任务。个体在每个生涯历程中达到社会期望的水准,完成生涯各发展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衡量阶段内个体生涯成熟的标准。舒伯将人的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高中生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初期,发展任务在于通过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最终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合理的自我规划,实现自主性发展,这也是衡量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必要条件。 个体的生涯适应力就是对可利用机会的探寻(探索),对未来的展望(规划),做适宜和有价值的(决定)以及对内心、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等与目标冲突的处理,总之就是“自我调整”。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是沿着四个维度发展的,分别为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每一个维度都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需要个体做出回答,四个维度分别对应以下四个问题,即“我有未来吗?”、“谁拥有我的未来?”、“未来我想要做什么?”和“我能做到吗?”。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贯穿于这四个维度,最终形成其与生涯规划、决策和调整有关的独特的态度、信念和能力。生涯关注,指能够对自己的未来生涯有所关注;生涯控制,指能够强化自己对未来生涯的掌控感;生涯好奇,指能够展现出对未来情景探索与可能自我的好奇心;生涯自信,指能够不断增进自己对实现生涯目标的信心。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相关文献,以篇名为检索单位,以“校园心理剧”为关键词,命中2000年至2016年共80篇。
以篇名为检索单位,以“中学校园心理剧”为关键词,命中2000年至2016年共2篇。《个性化教育背景下中学校园心理剧的实践与探索》陈婷;中学时代2014/16,《“自助餐式”学生同伴心理互助辅导模式构建》邵巧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2。
以篇名为检索单位,以“中学生生涯”为关键词,命中2000年至2016年共29篇。例如,《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及突围路径》梁梅,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与启示》刘会金,教育2015(07);《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具体推进策略》成兰珍,考试与评价2014(05);《案例故事在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有效运用》陈亚,考试周刊,2013(38);《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内容及途径的研究》,范彩娟,新课程(上)2013(04)。《生涯技术供给侧:让中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陈剑云,浙江教育科学,2016(02)。
以篇名为检索单位,以“中学生、生涯适应力、青少年”为关键词,命中2000年至2016年共3篇。《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以江苏省苏州中学创业社团为例,李岚,大众心理学,2014-02-10;《生涯教育新理念:轻规划重适应》,刘鹏志、金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9-15;《生涯适应力: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新视角》,朱凌云,全球教育展望,2014-09-15。
3.1已有研究的局限
文献检索表明,对于中学校园心理剧、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从上述文献综述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探索校园心理剧和生涯适应力方面的研究不足、关于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对中学生这个群体的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方法上,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偏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应用校园心理剧促进中学生生涯发展的实证研究就更少了。
基于此,通过生涯技术供给侧创新,开展校园心理剧教育研究与实践,提升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2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创新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生涯技术供给侧创新,开展校园心理剧教育研究与实践,二是聚焦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提升的研究,论证校园心理剧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价值。促进区域生涯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有利于建立长效机制和成果推广。
4研究设计
4.1研究目标
推进生涯技术供给侧创新,构建基于提升生涯适应力的校园心理剧活动方案,通过实施,探究校园心理剧对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在组织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构建基于提升生涯适应力的校园心理剧区域推进方案,以点带面,持续发挥校园心理剧在区域生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2研究方法
4.2.1采用文献法,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在广泛查阅文献,多方研讨的基础上,制订主题为“生命·生涯·生长”的校园心理剧区域展示方案,聚焦生涯规划,围绕“身心健康—适性发展”的核心素养的主题,以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内容为主题,开展校园心理剧的编排、展演、教育工作,旨在构建校园心理剧推动生涯教育发展的通用模式。
4.2.2采用访谈法,报告反馈法等,搜集师生在以心理剧为载体的教育过程中的观点和感受。
参与组。师生编排演校园心理剧,通过主体实际地扮演某一社会角色,实际地感受、体验不同于先前自我所承担角色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方式。
教学组。课堂上教师在心理课、主题班会上应用校园心理剧视频教学,,分段播放校园心理剧视频,引导学生用言语表达或者角色扮演应对方式。
观看组。组织学生观看、讨论校园心理剧,观众可以在舞台上看到生活中自己或同学、老师的影子,反思和领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控制组。没有上述干预。
4.2.3 采用调查研究法,对生涯心理剧的教育价值进行對比研究。
本研究采用教育实验中最为普遍的调查研究法,在自然教学状态下,以原班级为单位,实施调查研究的准实验设计。采用修订的、成熟的问卷对教学组、观看组的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进行前后测量,并据此不同组别的组间差异,以及校园心理剧教育带来的组内变化。
4.3 研究对象
选取丰台区三所中学为取样对象。选取60名在课堂应用心理剧视频进行教学的学生为教学组,选取60名在生涯课堂上观看心理剧视频并就此展开讨论的学生作为观看组,选取未曾接触过校园心理剧的学生作为控制组,对其进行生涯适应力测试,两个月后,对同一群体进行后测。 4.4 研究工具
《中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Hirschi,2009),问卷共24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1—非常符合5,回答例如“我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等问题,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生涯适应发展得越好。问卷分为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四个维度,关注不同的生涯问题,落实相应的生涯能力。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1-非常符合5,回答例如“我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等問题,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生涯适应发展得越好。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使用《观看校园心理剧反馈单》和《参演校园心理剧访谈提纲》,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搜集就校园心理剧开展生涯教育的课堂讨论结果,以及参演心理剧师生的主观感受。
5 研究结果
5.1 生涯适应力测评结果
5.1.1 各组的前测结果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实验前,各维度得分平均水平依次是,生涯自信、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在生涯探索和决策方面,有所欠缺,需要在获得的信息和科学决策方面获得更多锻炼。从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组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5.1.2 各组的前后测结果的比较
分析得出,四个维度上,教学组和观看的后测结果与前测相比都有显著的提高(p < 0.01)。而控制组在前后测结果上并无显著差异(p > 0.05)。
5.1.3 各组后测的结果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四个维度上,在生涯关注、控制两个维度,参与组、教学组、观看组的后测结果均与控制组有显著的提高(p < 0.01)。
在生涯好奇维度,参与组、教学组、观看组的后测结果均与控制组差异不显著(p > 0.05)。
在生涯自信维度,参与组、教学组的后测结果均与控制组有显著的提高(p < 0.05)。而观看组与控制组在后测结果上无显著差异(p > 0.05)。
进一步分析,参与组在生涯关注、控制、自信三个维度,后测结果均与控制组有显著提高(p < 0.05)。教学组和观看组在各维度后测结果上无显著差异(p > 0.05)。
5.2 师生的反馈报告
5.2.1高中校园心理剧《拖延大作战》的演员报告
参与排演的学生在完成心理剧的整个组织和实施之后,将心理剧的探讨主题与个人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总结出个人感悟如下:
剧中主句替身的扮演者郭浩东:以前的我懒散、拖延,甚至在学习上被动、落魄,表面上的积极参与活动不过是掩饰了学习没有动力罢了(生涯关注提升)。然而就在这偶然的一次心理剧,我突然发觉了自己拖延习惯的严重性,我开始敢面对自己的拖延,我开始要改变它(生涯控制感提升)。这次心理剧不光让我在改正自己错误的习惯,更是为我清理未来道路上的障碍。它让我更加正确的看到自己,让我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志向。逐梦,飞翔!(生涯自信的表现)
剧中主角的好朋友张扬的扮演者牟其华:在剧中,我饰演张扬,是刘明天的好哥们。这在参加心理剧之前,我自身是对时间没什么太大的观念的,得过且过,总是在快要到期限的时候才发现有这没做那没做,但自从参加心理剧之后,我开始留心身边时间的流逝(生涯关注),做事情慢慢有了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做事也流畅省力了不少(生涯控制)。在剧中总能看到自己怠惰的影子以及需要努力到达的目标,实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受益匪浅。
剧中主人公好朋友孙静的扮演者崔昕博:很幸运,可以饰演孙静这一角色,这个角色虽然没有鲜明的特色,却是剧中的调和剂。她懂得换位思考,遇事冷静,为刘明天指引方向。其实现实生活中也会存在同样的人(生涯关注),他们总是在我们最混沌的时候为我们指明方向,引领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5.2.2校园心理剧《英雄之路》的演员报告
同样,以心理剧《英雄之路》为例,初中生则从改变的角度,谈及生涯主题的校园心理剧对其生涯观念和生涯行动产生的影响。
剧中主角小英的扮演者王馨:最初拿到剧本,我就非常喜爱小英这一人物形象,首先是因为她的执着与坚韧。其次则是因为她与那时的我非常相似:戏中的小英徘徊在“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做自己擅长的事”的抉择之中,而那时的我则正面对高一下学期的文理分科。我个人很喜欢理科,但相较之下,我更擅长文科,怎么样,是不是和小英的境况一模一样?我当时想,这个角色的到来于我而言,简直是冥冥中的必然 (生涯关注)。我一直坚信只要努力,便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次的心理剧大赛再一次印证了我的想法。心理剧带给了我很多,不仅有关于戏剧表演上的实践机会,更是让我懂得了如何处理“喜爱”与“擅长”之间的关系(生涯控制)。最后,我借用戏中小英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让我们一起为了美好而未知的明天,努力奋斗吧!”
剧中主角未来投射形象的扮演者郭姜晶:每一个奖项的背后都是各位同学日夜苦战,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老师们的付出换来的。一件事情,既然做了,就要全力以赴,可能过程会有些煎熬,但真的,熬过去就好了。任何成功都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做成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天中午的彩排训练,每天课间的台词配合,每天夜晚的自我练习。正因为这些努力才让我们在初赛半决赛那些一次又一次强者的较量中脱颖而出。美好的人就该活成一场旖旎大梦,梦里春秋风月亘古悠长(生涯自信)。
剧中主角另一未来投射形象的扮演者鲍昱如:在剧中,我饰演的是未来的英语“英”,她是一名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剧中主角小英因为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后,终于想清楚自己真正的梦想。参加这次活动,我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参加心理剧让我变得自信,使我更加勇于尝试更多的新鲜事物,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团结在一起,就会创造出奇迹!我也更加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生涯自信)。 5.2.3 指导教师的感悟总结
《拖延大作战》指导教师李婷婷:好的教育是师生之间相互成就,心理剧的排演过程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看过同学们写的感悟,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值得的。记得开始选择演员的时候,我也有一些担心,因为有的演员完全没有舞台经验,看上去很内向。但是,从第一次排练到最后的决赛呈现,他们在舞台表现上的转变和提升让我震惊。他们中有人从默默无闻到担纲校园大戏的主角,在舞台收放自如展现自己的魅力;有人有着极好的声音,被发掘,第一次做主持;也有人因此对主持和表演产生兴趣,选修了相关的课程。多给学生一个机会,就少了一个被埋没的人才;多给他们一个舞台,就会还你一份精彩。
《为梦想埋单》指导教师陈文凤:这段编剧经历给我的感悟是:
回应教师、家长的关切,学生的苦恼、需求;好的剧本源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心理剧技术、生涯技术很重要。借助镜像技术、替身技术、雕塑技术、未来投射等技术有层次地呈现矛盾冲突,解决矛盾冲突。教研员编排过程中给予的专业、细致的指导很重要。
这段排练经历给我的感悟是:
好的剧本需要选好演员。演员需要对剧中人物感同身受,这样才能让观者潜移默化地见贤思齐,在生活中发生积极的改变;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既要完成排练任务,也要考虑班主任、学生的需求,双赢是解决矛盾是好办法;遇到事情,需求领导的支持;
这段难忘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但依然影响着我和我的同学们。演出结束后,我很欣慰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这次心理剧更像是一次遇见:在反复排练、出色到位的演出中同学们遇见了那个坚持、勇敢、魅力绽放的自己。在认真投入的欣赏和积极热烈的讨论,同学们遇见了那个开始思考未来、追寻新梦想的那个更好的自己。参加表演的一个学生在上职业学校选专业时毅然放弃了家人推荐会计专业,而是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影视制作与表演专业。他告诉我,是那次心理剧演出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坚定了自己的梦想。虽然我不知道他的未来会怎样,但我为他心中有了自己的生涯的信心与目标而欣慰。这次经历也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剧本的反复修改与多次排练中我遇见了那个努力、用心、精益求精的自己。
5.3. 打造了一支心理、生涯教育师资团队
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校园心理剧编排导能力
①指导教师探索编排校园心理剧的五个元素
主题鲜明、积极向上,教育和启迪意义突出;思路清晰,情节吸引人;解决方法科学、有效,校园心理剧技术应用合理、生动;表现力强,言行能很好地展现人物心理活动;现场氛围符合剧情,富有感染力。
②研讨校园心理剧实施中的关键点
包括校园心理剧的技术的模拟练习、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校园心理剧的排练演出指导、观后讨论、资源在心理课、主题班会上的使用等等。
③提升演员舞台表现力技术
通过实战练习,指导教师模拟练习发挥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的综合作用,增强表现力,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④增强生涯叙事技术在校园心理剧编剧中的运用
融入基于叙事的生涯辅导技术。以故事叙说的方式,通过外化、解构、重整,来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外化,即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人跟问题保持距离,跳出来以新的眼光看问题使人对问题更有控制感;解构,即认识到没有完全被问题掌控的人,通过此环节,找到没有被问题控制的部分;重整,即重构自己的生命故事,解决人生主题、自我概念等一系列问题。
应用多种生涯技术供给侧技术。例如:景深透视技术、访谈技术、目标管理技术、决策平衡单技术、时间管理技术、结构化工作清单技术、生命成长线技术、焦点解决技术、情景隐喻体验技术、SOWT分析技术等。
5.4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大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課题组把各具特色、生动有趣的14部生涯心理剧制作成教学光盘,供学校在班会课、生涯课上作为课程资源充分使用。
例如: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拖延大作战》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西马校区《为梦想买单》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给梦想一双翅膀》 首经贸附中《英雄之路》
丰台二中《敢问路在何方》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中学《假如我有时光机》
北京市第十中学内高班《爸爸的工作》 北京市右安门外国语学校《我的梦想我追寻》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游戏探梦》 北师大四附中《甜柠檬》
丰台区长辛店第一中学《逐梦之音》 丰台八中《在挫折中成长》
槐树岭学校《她是转学生》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初中部《我想去看演唱会》
涉及到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自信等主题。
6结论及讨论
6.1研究证实了应用校园心理剧促进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有效性
数据分析显示,校园心理剧促进高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的学生前后差别显著。
校园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心理互助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方向发展,使所有参与者(包括家长和教师等人)通过编写、表演、观看、讨论和思考,预见到生涯规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重要性。以《拖延大作战》主角刘明天的扮演者毋绍博为例,他谈到:在剧里,我饰演的刘明天,拖延症很严重,经历了批评和反思,幡然醒悟要改变自己。这个人物的设定和我很像,都有一些散漫。在学校,我担任金帆民乐团团长,也热爱艺术。生活里,我也经常因为迟到和拖延让老师和家长头疼。所以,能有机会表演这个角色并拿到最佳演员奖,是一件幸运的事。这部剧让我在很多方面都有收获。特别是刚开始排练的时候,我经常迟到,被同学批评。那时候,大家说我就是刘明天,也带着对我的情绪对刘明天进行教育,双方很快入戏了。可是,这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也不想像刘明天那样一事无成。所以,在今后,我会提醒自己,不要在生活中做一个留明天。很感谢这个机会,在剧里和剧外都有老师和同学给我指导和建议,我会带着这些收获继续走下去。 在心理剧排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见贤思齐,老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将角色融入到自身,将剧情与个人生活进行对照,在剧中和生活中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6.2研究显示学生参与、教学、观看心理剧方面对提升生涯适应力的贡献有所差别
学生参与生涯心理剧的编排,对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影响最大。因为主题就是生涯发展,所以会引发学生的生涯关注;这种方式强调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内在的思考、感悟,而不是外界、他人的说教,学生有了自我思索的自由,主动性得到了体现,从而生涯控制感得到提高;此外,心理剧要求学生通过种种努力,最终解决面临的生涯难题,这个过程打通了认知和行为通道,学生得以在完整的学习链条中提炼出解决生涯问题的方法,并体验成就感,而这些方法和积极体验为学生在其他生涯情境中解决问题提供了迁移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理剧能帮助学生提升生涯自信。
教师在心理课上利用心理剧视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涯关注、控制、自信。分段播放校园心理剧视频,引导学生用言语表达或者角色扮演应对方式。这样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别人的反应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从而使自己产生建设性的、健康的、积极的和持续的行为改变。
教师在心理课上观看心理剧视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涯关注、控制。学生观看、讨论校园心理剧,观众可以在舞台上看到生活中自己或同学、老师的影子,反思和领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三种方式对生涯好奇均没有贡献。这可能与心理劇内容没有涉及到生涯探索的内容有关系。生涯好奇主要是指是对自我环境的探索。职业探索的目的是认识真实的职业世界,并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目标。对自我的探索,需要自我觉察,对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进行生涯测评等方式获得,对环境的探索需要进行职业人访谈、职业体验,这些用心理剧的形式很难完成。可以通过生涯课、生涯测评、观察、访问、体验、信息收集等多种方式了解职业真实的面貌,逐渐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6.3师生的自我报告验证了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6.3.1校园心理剧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生涯教育模式
中学生富于幻想,善于创造,乐于通过角色扮演,未来投射等演绎,用夸张的手法演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生涯心理剧结合了上述所有表现手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能借用角色传达他们的困惑和迷茫,通过角色的觉醒和行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校园心理剧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贯穿了复现生活中的问题,挖掘问题本质,探讨解决方法,积极采取行动,提高自我效能等完整的生涯教育过程。
6.3.2校园心理剧有助于培养生涯规划中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强调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内在的思考、感悟,而不是外界、他人的说教,从而生涯掌控感得到提高。校园心理剧的大量素材,有助于创设生涯困难情境,学生通过种种努力解决,体验成就感,增强了生涯信心。可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接受新的态度立场,从而达到行为调整。校园心理剧的顺利演出,编剧、导演、排练、演出、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大家要团结协作,交流和沟通,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团结的品质非常好的时机,是心理互助的过程。
6.4 促进了生涯技术供给侧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深入研究生涯技术供给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有效匹配与落地生根,切实提供生涯技术的有效供给,以满足中学生多样化选择、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升中学生的自我掌控力并自觉升华为幸福感,理应成为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生涯技术供给侧要树立全面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清晰生涯教育的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不仅要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而且要触及学生情感意志领域,凝聚和支撑学生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生涯技术的供给,有利于激活和唤醒中学生生涯的意识,促进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对生命的信仰有一种合力、定力与张力,从而更好地连接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实现去看更遥远“风景”的生涯目标。这种“给予”,对中学生而言实际是一种主动性“得到”——生涯成熟度、适应性提高了,从而能不断壮实其生命成长的根基,提升生命发展的高度。
结束语:我们把爱、我们的体力、我们的智慧都给了孩子,为的是有一天能让他们有内在的力量和信心离开我们。让学生因我们的存在而幸福,是我们作为心理、生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陈婷.个性化教育背景下中学校园心理剧的实践与探索.中学时代,2014/16
[2]邵巧倍.“自助餐式”学生同伴心理互助辅导模式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2
[3]梁梅.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及突围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
[4]庞春敏.学生生涯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 基础教育研究,2012(14)
[5]成兰珍.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具体推进策略.考试与评价,2014(05)
[6]陈亚.案例故事在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有效运用.考试周刊,2013(38)
[7]范彩娟.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内容及途径的研究.新课程(上),2013(04)
[8]陈剑云.生涯技术供给侧:让中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浙江教育科学,2016(02)
[9]李岚.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以江苏省苏州中学创业社团为例.大众心理学,2014-02-10
[10]刘鹏志,金琦.生涯教育新理念:轻规划重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9-15
[11]朱凌云.生涯适应力: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新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14-09-15。
[12]周国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7,08:49-50.
[13]秦娟.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5:9-12.
[14]刘玉新.校园心理剧模式的创新性实践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1,10:60-61.
[15]黄辛隐,戴克明,陶新华.校园心理剧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003:135-137.
[16]樊丽芳,乔志宏.新高考改革倒逼高中强化生涯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17.03
[17]杜芳芳,金哲.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选择意向现状及对策——基于浙江省五所高中的调查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8)
[18]贾万刚.美、加两国“全时期——早期”生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J].基础教育,2012(02)
[19]方雅静,赵佳菲.教练技术在大学生生涯教育中的应用[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4(01)
[20]宋文琤.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的高校生涯教育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4(04)
[21]生涯教育的困境与反思[J]. 李敏.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7)
[22]Baumeister, R. F., & Vohs, K. D. (2007). Self-regulation, ego depletion, and motiva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 115–128.
[23]Bright, J. E. H., & Pryor, R. G. L. (2005). 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 A user’s guid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3, 29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