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画报的发展看读图时代的演变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画报在新闻事业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我国,从1884年5月创刊的《点石斋画報》开始,画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改革发展。本文在收集了大量近现代画报研究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对《点石斋画报》、《良友画报》、《人民画报》和当代图片杂志与网络画报的分析,从不同时期画报所体现出的特性和历史背景,以画报传递信息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论述读图时代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画报 读图时代 大众化
  画报是一种以图画为中心,辅以文字进行说明解释的媒介样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图像取代了文字的中心地位,变成了刊物中的主角,文字转而变为配角。既具备艺术观赏性又包含了新闻信息内容,是一种偏重视觉感受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的视觉传播最初源于图腾岩画,运用于宗教、政治、军事传播。文字产生以后,人类就进入了一个图文并存的传播时代。而图画真正成为日常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并且成为一种大众传播手段始于画报。“视觉观看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婴儿一出生就能不断的通过眼睛从自己的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所以视觉文化先天地顺应了人的感官需求。”①这种通过视觉观看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画报的出现使普通的大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参阅者,它使文化更进一步地回归大众。因此,可以说我国的读图时代自画报而起,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画报见证并引领了读图时代的发展。
  一、古典画报: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启蒙
  中国画报产生于晚清时期。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鸦片战争后,外强入侵,国家主权丧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方面,外国传教士积极地普及殖民教育,然而面对中国80%的农民处于目不识丁状态的现实,他们不得不探索合适的宣传方式;另一方面,国内各股新兴势力风起云涌,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政治主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报刊“去塞求通”的重要作用。在画报出现以前,普通百姓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思想中,与外界信息的接触几乎为零。更谈不上“观看世界”的行为。画报起到了向广大劳苦大众传递信息,开阔眼界的作用。萨空了在《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中说:“中国之有画报,半系受外国画报之影响,半系受传奇小说前插图之影响,此应为一般人之所公认。”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画报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普及以及发动群众都奠定了基础。《点石斋画报》获得了重大的成功,成为了一种沟通下层民众的有效途径。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由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当时,租界是相对安全的环境,不仅带来了大量华商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给城市市民文化和消闲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培育了土壤;而且吸引了大量移民的迁入,造成人口的大量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民阶层的队伍,使反映市民大众文化的报刊小说等文化产品有了更为广阔的消费对象和市场。
  《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馆的副业创办,积极用追新猎奇来吸引读者。它采用形象、浅显的图像,使“识字不识字之人皆得增其见识,扩其心胸”。③因此,《点石斋画报》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平民大众的需求,使得士大夫、商贾、妇女、孩童都有接受信息的可能性。同时,它关注时事,使画报具有了浓烈的新闻性。
  《点石斋画报》在开阔人们视野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知识结构,使得读画报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造就了中国画报的第一个繁荣期,开创了全新的阅读时代——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读图时代”。对于“读图时代”的定义,有学者认为,“读图时代”源于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公众阅读心理,即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视觉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日益影响着大众的阅读取向,人们在阅读文字时,越来越青睐图片,通过图片获得视觉信息,并获得感官上的享受。
  二、摄影画报:镜头中的社会万象
  1840年,摄影术随英国的炮舰来到中国,很快在广州、上海等地传播,被视为科学致用的工具。观念的改变与提倡,摄影器械与工艺的进步,摄影术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认同,滋养了画报得以生存与壮大的文化土壤。摄影术的引入和发展,加上铜版印刷和小型相机的逐渐推广,使中国画报走进了近代化的发展时期。其中以1926年2月15日发刊的大型综合性摄影画报——《良友》画报最为著名。媒介技术的发展,为画报这一媒介形式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摄影是画报发展成熟的最重要因素。照片取代绘画,“提供及时历史、及时社会学、及时参与,”④向受众展示更清晰更真实的视觉效果,使画报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感官欲求。而在图文关系上,图片的中心地位相比石印画报更为明确,图对文的超越,以至图文并茂的传播效果是中国近代画报成熟的明显标志。
  相比《点石斋画报》用描绘世界奇迹的方式传递新知识,《良友》画报就是对都市摩登生活的反映。《良友》画报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良友》在内容上有很大创新,并不仅仅侧重军事政治和国内外时事,还记录经济建设、社会生活、艺术文化、科学知识、电影体育、家庭妇女儿童等方面内容,包罗万象,力求能使读者都各取所需。尤其是其对都市文化的描绘,使《良友》画报更加魅力四射。《良友》画报在出版的20年中,封面多是电影明星、大家闺秀,她们大都体态优雅、举止端庄,弥漫着20世纪旧上海的浮华与喧嚣。同时,由于价格和文化程度的要求,《良友》的读者群主要集中于资本家和职员,因此,《良友》更多的是描绘一种繁华都市的场景。美国著名艺术家苏珊·桑塔格认为,“摄影通过以一个复制的影像世界来装饰这个已经拥挤不堪的世界,使我们觉得世界比它实际的样子更容易为我们所理解。”⑤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而“生活”在《良友》中的上海却是“一个被称为东方巴黎、纸醉金迷的大都会。嫖赌饮吹、声色犬马,一切光怪陆离的东西,应有尽有。”⑥
  摄影技术的出现推动了“读图时代”的发展,为普通百姓打开了通向一个新的视觉世界的道路,它赋予视觉更广阔的视角,但摄影家通过照片又预设了某种看的范式,决定了哪里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照片直接带我们进入的并非现实,而是影像。”⑦尽管《良友》画报影响巨大,但它始终摆脱不了资本主义的时代背景,不能对整个社会现实进行客观反映。而是塑造出一个小资阶级视角下的仿像世界。自《良友》画报之后,尤其是摄影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近代画报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画报在这一阶段达到一个繁荣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大众》、《中华》、《文华》、《时代》等,“这些大都市的大画报领导时尚潮流,展现都市摩登,报道时事人物,紧扣时代脉搏,全然一道文化艺术风景线”。⑧1927——1937年,中国画报业甚为兴旺。据统计,1934年仅上海出版的画报(不包括报纸的图画附刊)就有23种。⑨   三、综合画报:政治宣传的吹鼓手
  随着抗战的爆发,画报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低谷。大量画报被迫停刊,画报发展的中心也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向各地分散转移。内容上政治宣传迎合了当时的时代需求。宣传模式的画报成为了之后很长一个阶段的画报主力军。
  在建国前,党创办的中央性和地方画报已有50多种,给我国的“读图时代”带来了特殊的繁荣阶段。建国后,国内外形势的变换,特别是面对严酷的外交形势,为了顺应宣传报道的需要,1950年7月以图片为主体,图文并茂的综合性月刊《人民画报》诞生。
  “传播,从来就是在政治的‘关怀’下成长的,传播在争取自己的权利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同政治进行辩论。”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政府对于新闻事业的内容和形式有诸多的限制和防范。早在1952年,《人民画报》就明确其办报宗旨是对外宣传,向国外读者介绍新中国,主要报道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以及各族人民的生活,以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主要参照《苏联画报》的模式,对外宣传的对象实际上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读者。而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中,国家对于宣传的控制显得尤为突出。
  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众多报刊停刊,而《人民画报》还肩负着对外宣传的任务。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不再是描绘祖国的人物山水,而是钢炉机车、文体成就和民族建设。它们虽然反映着各行各业的现实生活,但又时刻传达出一种政治激情和政治理想。红色成了《人民画报》的标准色,每一期的形式和色彩都极为统一、程式化。在一切形式的宣传活动中,充斥着狂热的个人崇拜和劳动激情。画面上醒目的毛主席头像、工农兵形象,配以醒目的字体和色彩,形成了时代特征鲜明的视觉奇观。《人民画报》已经成为了当时重要的舆论阵地。从1966年到1976年的《人民画报》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脸上总是充满笑容的,拳头总是握紧的,彰显的全是“形势一片大好”,“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大好局面”。那时候,这种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和高大威武的人物形象成为最受欢迎的主角。高亢欢呼、愤慨激昂的画面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形成了当时特殊的审美取向。“它就是要宣传‘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及‘中心人物’的,而不可能有表示对文革的思考,犹豫和怀疑的人物。”⑾
  翻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民画报》,几乎每期都可以看到民族方面和经济建设方面的报道。例如对西藏地区的《藏历年》、《西藏布达拉宫》、《拉萨见闻》、《西藏剪影》等几篇报道采用了大量图片,使国内外读者对西藏的历史、经济、文化、宗教和生活习惯有了直观的了解,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发展。在报道经济建设方面,各个时代有所侧重。总的来说,《人民画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方向和成果。在1958年大跃进以后,紧跟政治气候,大力宣传“三面旗帜”(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改革开放以后,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文艺体育、科教事业等都做了全面重点的报道,使人们能从视觉观看上最直接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建设。
  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都会有自己特有的政治立场和相应的政治价值判断。《人民画报》作为一份中国国家画报,是中国国家形象对外宣传的窗口。它以及同时代的画报都是国家政治经济宣传的工具。它的定位以及官方色彩就决定了这类画报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性质。《人民画报》积极引导受众的政治价值取向,对受众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了特定的政治宣传目标。在这一阶段内,较有名气的画报还有《解放军画报》和《民族画报》。与国家的党报系统一样,画报也在中央地方各级建立了一套系统,用图片宣传祖国的伟大成就。
  四、新型画报:大众与小众的视觉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使中国社会井喷似的进入消费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欲求都在成倍增长。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全面兴起,将人们包裹在一个视觉感官的世界中。各种图像、影像成为我们时代文化的主要展现方式,而传统的书本和纸媒阅读方式逐渐转变为种种不同的读图方式。一方面,出现了更多专业类的画报,期刊杂志也更显现出视觉化、娱乐化,受众更趋向小众化;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拓展了图片传播的空间与效果,更多网络画报的出现使人们更易于接受和观看,使人们沉浸在一个被图片包围的大众化时代。
  在鲍德里亚所描述的消费生活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需求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得国人的个人独立意识凸显。“网页打开后,图片最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它们对人的视觉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能直接调动受众的感性经验与视知觉思维,激发受众认知事物的参与性和认知兴趣。”⑿人们视觉体验的欲望被空前地激发起来,他们不断地攫取视觉快感资源,并且其消费活动也愈发的个性化了。
  社会的分化直接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和话题越来越少,而是依据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居住环境等因素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媒体也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不同的信息。因此画报开始出现了碎片化的现象,目标受众小众化。出现了针对不同兴趣爱好者的各类专门化画报,例如体育画报、时尚画报、汽车画报和幼儿画报等。这些专门化的画报内容更加细化,将特定的内容留给特定的读者。受众被分流成一个个关联的集合体,可以随心所欲地接受自己需要的信息,受众主主性被空前地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正处于一个图像生产、流通和消费急剧膨胀的“非常时期”,处于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资源富裕乃至“过剩”的时期。人们视觉需求和视觉欲望的不断攀升,加之当代媒介技术的变革,使“读图时代”有了新的深化。这一时期的画报与其他期刊杂志的界限開始变得模糊。图片已不再是画报的专利,各类商业化的杂志都开始大量采用视觉图片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具有了传统画报的特征。杂志的画报化发展是顺应读图时代视觉文化需要的必然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它的信息量之大以及信息更新之快,迅速成为了人们交流获取信息的“福地”。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倾向于高度的视觉化和媒介化。为我们观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质量、更具诱惑力的图像。我们的文化所生产的图像资源的富裕,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使得人们的效率不得不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图片便于阅读,人们对网页中图片的阅读速度要远远快于对文字的阅读。这种图片的直观性使其得到了整个消费文化的青睐。互联网上,网站版面的美化与否,信息能否抓住受众眼球直接决定了一个网站的生死存亡。图片成为了网络时代的宠儿,各大门户网站几乎都为它开辟了专门的频道,各种网络图片栏目、专刊、组图构成了网络时代新兴的“网络画报”。这些立体多样化的平台实为画报在互联网时代的一次重生,图像时代丰富的图片资源充实了网络,而网络也拓展了图片传播的空间与效果。
  读图时代的演变体现的是一种视像文化的发展。一个世纪以来,画报作为贯穿中国近现代社会演变的一个侧面,经历了从石印画报到摄影画报,印刷画报到网络虚拟画报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视觉文化下人们审美兴趣和接受习惯的不断变化。画报不仅从内容上为我们带来大量视像,并且这一媒介本身颠覆了人们传统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尽管画报这一具体的媒介形态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甚至终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所体现出的视觉表达的内涵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①徐巍:《视觉时代的小说空间:视觉文化与中国当代小说演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50
  ②萨空了:《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中华书局,1955:408
  ③《论画报可以启蒙》[N].《申报》,1895-8-29
  ④⑤⑦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6、23、164
  ⑥马国亮:《良友依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02
  ⑧谢其章,《百年回眸老画报》[N].《中国档案报》,2001-7-27
  ⑨吴果中,《中国近代画报的历史考略——以上海为中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2)
  ⑩戴元光:《戴元光自选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0
  ⑾陈占彪,《文革时期宣传画研究》[J/OL].《学术中华》,2006
  ⑿李培林:《现代新闻摄影:博弈图像时代》[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3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房地产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科学规划和指导下才能对其工程造价实行综合性的管理模式,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工程造价综合性管理模式,
2007年9月-2008年9月期间对漳州破灶屿海区海水及养殖贝类体中的粪大肠菌群(FCB)进行了采样调查,同时采集海门岛附近海域养殖贝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破灶屿周边海域海水中F
新闻写作是都需要较高的“文采”特征,长期以来在行业内都有较大的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描述,并非文学作品,不需要演绎,只需要客观描述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另
本文分析和研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上的现状,阐述了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
【摘 要】省级卫视之间为争夺收视率,存在相互模仿、“追风”的现象,带来了节目同质化、社会责任缺失、节目周期缩短等弊端,此现象是由于强大的外部压力、节目资源有限、定位不明确所导致的,省级卫视应进一步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具实践性的节目定位;加大创新投入,与网络结盟;建立绿色收视率评估系统来规避“追风”现象。  【关键词】省级卫视 追风现象 娱乐节目  我国省级卫视自1980年西藏、云南和贵州三个省
近日,全市推进'六争攻坚'动员大会召开。推进'六争攻坚',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践行'八八战略'的宁波行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期刊
本文通过对高式太极拳理疗观点和操作方式进行概要说明,并对高式太极拳技术运行处方法和盘手导引处方法的原理、运行方式、预期效果,逐一有针对性的进行具体阐述。并通过具体
高职为社会提供专业对口人才,在就业指导上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市场状况,分析适合学生专业对口的职业范畴,展开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创新互动,同样的高职就业指导仍旧缺乏实践的
本文从渔业生产安全的特征出发,渔业生产安全经济学分析入手,援引福建省渔业生产安全案例,提出渔业生产安全3个基本规律,并对渔业生产不安全源及安全公共物品建设必要性进行初步
近日,我市召开'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交流推进会。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高举改革大旗,焕发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