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对生态文明教学的重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生态文明教育这一过程中,需要从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开设生态学选修课程,提倡保护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入手,对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方式等进行阐述,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56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都比较高。加强对社会的教育也是做好这项工程的重点。所以说,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程度要从中学生入手,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约束自身的行为,为我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以及无处理排放,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流失、淡水资源紧缺、野生物种剧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大气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要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恢复生态平衡,人们需要应用新的环保技术,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2、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从中学生生物课程的设置情况来说,应在满足学生们对生物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培养学生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基本素养,使其建立相对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对生命系统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加强了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热爱自然,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出贡献。在中学生物课堂上,将相关的生态文明理念渗入其中是提升学生们对生态文明准则和规范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
从生物学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出,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主要是按照人们对生物学的理解以及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课程设置内容来实现的。学生们对其进行了解的过程就是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过程,可以使其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学观点。另外,初中生物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就是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等等。生物学教师应该在生物课堂上,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培养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并且还应该采用科学的形式来提升学生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向学生们灌输生态文明思想。这就是在课堂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3、开设生态学选修课或者是建立相关的兴趣小组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主要应该依靠生物学教学课堂,在其过程中,应积极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丰富实践体验形式是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和重点。除了讲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外,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建立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培养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这不仅可以对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进行激发,还可以对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另外,为了提升宣传规模和力度,还可以建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对环境污染的形式进行宣传,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污染的危害性。尤其是对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以及白色污染等污染形式进行宣传。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抵制一切环境污染行为。
(2)一年中有很多保护生态的纪念日,比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等。借助这些节日,可以开展一定的宣传专栏和板报,在校园内对生态文明的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3)从校园内部的环境入手,提升校园绿化环境建设的合理化。在名树名花上挂标签,并且提出校园美化的合理化建议。
(4)为了对生态系统的运行程度进行掌握,还可以鼓励学生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认识到食物链以及食物网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这也是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将最终的调查结构整理成文,撰写成环保论文的形式,呼吁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这也是中学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4、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小时做起
环保工作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公众应该参与到其中,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应该从小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在校园中,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比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快餐盒,在食堂中不食用野生动物。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养成不随便扔垃圾的习惯,保持教室内清洁通风。另外,还可以采用盆栽的形式来美化教室环境。可见,从生活小事做起,保证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只要用心去做都会为社会实现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5、加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制教育
现如今,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法制社会,在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之后,国家还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法》等等。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比较明确。而只有解决了威胁公众健康的相关问题,才能够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创新生态文明的新局面。在中学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尽量收集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应用的相关素材,不断对课堂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对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优化,通过各种新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掌握环境法律知识。让学生们懂法、守法,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提升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伦理价值。
6、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构建新的道德体系
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要进行道德体系的建设。道德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同时也是人们生活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的时代性相对较强。长期以来,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知识,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没有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衡。建设生态文明也包含着道德建设,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应赋予道德以新内容,丰富其内涵。生物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引导学生把“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求提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认识。
7、总结
在中学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理念进行贯彻落实,将相关的原则和目标贯穿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全过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效性。生物学教师还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引导者。在生物课堂上渗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还应该以身作则,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蓝天碧水的美好梦想。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56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都比较高。加强对社会的教育也是做好这项工程的重点。所以说,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程度要从中学生入手,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约束自身的行为,为我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以及无处理排放,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流失、淡水资源紧缺、野生物种剧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大气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要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恢复生态平衡,人们需要应用新的环保技术,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2、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从中学生生物课程的设置情况来说,应在满足学生们对生物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培养学生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基本素养,使其建立相对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对生命系统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加强了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热爱自然,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出贡献。在中学生物课堂上,将相关的生态文明理念渗入其中是提升学生们对生态文明准则和规范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
从生物学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出,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主要是按照人们对生物学的理解以及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课程设置内容来实现的。学生们对其进行了解的过程就是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过程,可以使其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学观点。另外,初中生物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就是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等等。生物学教师应该在生物课堂上,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培养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并且还应该采用科学的形式来提升学生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向学生们灌输生态文明思想。这就是在课堂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3、开设生态学选修课或者是建立相关的兴趣小组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主要应该依靠生物学教学课堂,在其过程中,应积极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丰富实践体验形式是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和重点。除了讲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外,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建立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培养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这不仅可以对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进行激发,还可以对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另外,为了提升宣传规模和力度,还可以建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对环境污染的形式进行宣传,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污染的危害性。尤其是对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以及白色污染等污染形式进行宣传。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抵制一切环境污染行为。
(2)一年中有很多保护生态的纪念日,比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等。借助这些节日,可以开展一定的宣传专栏和板报,在校园内对生态文明的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3)从校园内部的环境入手,提升校园绿化环境建设的合理化。在名树名花上挂标签,并且提出校园美化的合理化建议。
(4)为了对生态系统的运行程度进行掌握,还可以鼓励学生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认识到食物链以及食物网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这也是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将最终的调查结构整理成文,撰写成环保论文的形式,呼吁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这也是中学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4、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小时做起
环保工作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公众应该参与到其中,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应该从小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在校园中,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比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快餐盒,在食堂中不食用野生动物。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养成不随便扔垃圾的习惯,保持教室内清洁通风。另外,还可以采用盆栽的形式来美化教室环境。可见,从生活小事做起,保证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只要用心去做都会为社会实现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5、加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制教育
现如今,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法制社会,在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之后,国家还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法》等等。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比较明确。而只有解决了威胁公众健康的相关问题,才能够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创新生态文明的新局面。在中学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尽量收集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应用的相关素材,不断对课堂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对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优化,通过各种新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掌握环境法律知识。让学生们懂法、守法,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提升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伦理价值。
6、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构建新的道德体系
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要进行道德体系的建设。道德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同时也是人们生活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的时代性相对较强。长期以来,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知识,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没有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衡。建设生态文明也包含着道德建设,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应赋予道德以新内容,丰富其内涵。生物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引导学生把“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求提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认识。
7、总结
在中学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理念进行贯彻落实,将相关的原则和目标贯穿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全过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效性。生物学教师还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引导者。在生物课堂上渗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还应该以身作则,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蓝天碧水的美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