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研究激励手段在阳光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旨在说明体育教师要学习激励理论,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促使学生积极乐观地参加学校体育、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
关键词: 激励 体育教学 激励方式
行为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得不到激励的人在实践中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如果得到了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激励一词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那么,什么是激励?作为21世纪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又应如何适当地运用激励来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呢?
1.激励
“激励”(Motivation)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俗而言,是指激发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进心,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进步。就过程来看,它从得不到满足(想得到而尚未得到)的需求开始,为目标驱使而产生行为,以需求的满足而结束。西方行为科学家认为,人有各种需求或期望,得不到满足的需求是产生激励的起点。B.贝雷尔森和G.A.斯坦纳在《人类行为:科学发现成果》一书中指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构成人的激励。激励是一种连续的不断进行的过程。随着人们认识的扩展,激励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并加以运用。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来说,激励手段的适当运用对他们的成长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2.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950年,毛泽东又作出了“健康第一”的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了学校体育新的使命,并给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3.阳光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方法
(1)勉励式激励。
这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管理研究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
(2)目标激励。
目标是对行为方式的一种界定,构成人们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在现代管理中,目标激励是一个重要的激励手段和内容。一个目标值较大、振奋人心、令人神往的奋斗目标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力,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相反,一个目标值和难度较小、没有挑战性的目标,则容易使人目光短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对目标进行超前和层次设置,有助于很好地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产生更好的激励效果。
(3)创造性激励法。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激活其学习动机,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组织创造性活动。在游戏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起求知探究的愿望,轻松自如地集中精力学习,从中体验到阳光体育、游戏学习的乐趣。
(4)赏识激励。
人需要赏识,作为体育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瓦拉赫效应”就是启示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正确练习加以赞赏,错误的也可以在练习方法或态度上加以肯定,并用多种手段让其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有利于再学习。学生动作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你的动作很舒展、很漂亮”等语言予以赞赏。
4.激励法在阳光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1)激励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体育的兴趣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能使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处于兴奋、活跃状态,而使其他区域相对淡化或受到抑制。当我们的注意、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集中在体育上时,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人对体育的兴趣是与需要相联系的,是在体育锻炼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和产生的。有的学生还没有进行体育锻炼,便先在主观上觉得体育锻炼没意思,带着任务的思想上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通过激励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渗透在体育的方方面面,既有与对手的竞争,又有克服自身的弱点向自我挑战的“自我竞争”,这就要承认它、正视它,挖掘自身潜能,把竞争视为推动自己进步的强大动力。事实上,不论是体育锻炼还是学校生活的其他方面,竞争都是不可避免的、有益的。因此,正视竞争现实,明确竞争意义,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十分重要。
(3)激励能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
当学生从事体育实践获得成功,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和高度评价声中,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随之产生,这能促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推动其更加努力地从事体育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绩并再次受到表扬。
5.结语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阳光体育,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刺激学生的需要、动力、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完成体育课、训练课的教学任务,增强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丰勋.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01.
[2]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激励 体育教学 激励方式
行为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得不到激励的人在实践中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如果得到了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激励一词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那么,什么是激励?作为21世纪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又应如何适当地运用激励来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呢?
1.激励
“激励”(Motivation)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俗而言,是指激发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进心,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进步。就过程来看,它从得不到满足(想得到而尚未得到)的需求开始,为目标驱使而产生行为,以需求的满足而结束。西方行为科学家认为,人有各种需求或期望,得不到满足的需求是产生激励的起点。B.贝雷尔森和G.A.斯坦纳在《人类行为:科学发现成果》一书中指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构成人的激励。激励是一种连续的不断进行的过程。随着人们认识的扩展,激励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并加以运用。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来说,激励手段的适当运用对他们的成长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2.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950年,毛泽东又作出了“健康第一”的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了学校体育新的使命,并给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3.阳光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方法
(1)勉励式激励。
这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管理研究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
(2)目标激励。
目标是对行为方式的一种界定,构成人们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在现代管理中,目标激励是一个重要的激励手段和内容。一个目标值较大、振奋人心、令人神往的奋斗目标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力,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相反,一个目标值和难度较小、没有挑战性的目标,则容易使人目光短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对目标进行超前和层次设置,有助于很好地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产生更好的激励效果。
(3)创造性激励法。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激活其学习动机,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组织创造性活动。在游戏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起求知探究的愿望,轻松自如地集中精力学习,从中体验到阳光体育、游戏学习的乐趣。
(4)赏识激励。
人需要赏识,作为体育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瓦拉赫效应”就是启示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正确练习加以赞赏,错误的也可以在练习方法或态度上加以肯定,并用多种手段让其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有利于再学习。学生动作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你的动作很舒展、很漂亮”等语言予以赞赏。
4.激励法在阳光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1)激励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体育的兴趣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能使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处于兴奋、活跃状态,而使其他区域相对淡化或受到抑制。当我们的注意、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集中在体育上时,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人对体育的兴趣是与需要相联系的,是在体育锻炼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和产生的。有的学生还没有进行体育锻炼,便先在主观上觉得体育锻炼没意思,带着任务的思想上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通过激励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渗透在体育的方方面面,既有与对手的竞争,又有克服自身的弱点向自我挑战的“自我竞争”,这就要承认它、正视它,挖掘自身潜能,把竞争视为推动自己进步的强大动力。事实上,不论是体育锻炼还是学校生活的其他方面,竞争都是不可避免的、有益的。因此,正视竞争现实,明确竞争意义,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十分重要。
(3)激励能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
当学生从事体育实践获得成功,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和高度评价声中,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随之产生,这能促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推动其更加努力地从事体育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绩并再次受到表扬。
5.结语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阳光体育,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刺激学生的需要、动力、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完成体育课、训练课的教学任务,增强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丰勋.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01.
[2]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