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德育课作为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变革,德育课的变革已经刻不容缓,而要变革,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德育课走进学生的心灵。要以爱心换真情;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规律;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创建大德育氛围。
【关键词】德育 中职 心灵楷模 示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58-02
德育,顾名思义,就是道德的教育,就是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我国德育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觉悟。因此,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课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和政府都非常注重德育课的建设。全国首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2000多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德育课作为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首先,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各种思潮涌现,作为正在成长的中职学生,其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上的一些负面信息,由于其传播方式的生动性、形象性,内容的新奇性、非主流性,更是容易被处于青春期的追求独立的、有叛逆心理的年轻人接受,德育课教学难度日渐增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引导,一旦让这些不良思潮、不良观念在学生心底埋下种子,将来会使他们在思想上与我们的社会主流发生冲突,进而在行动上与主流社会发生冲突,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我们的教育者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缺乏对这些不良观念与思想的深刻认识,甚或有的还认同这些,以至于不能为我们的学生排疑解惑,只能听之任之。
其次,中职学生的生源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管理难度大。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心理压力很大,学生不愿学,老师就懒得教,德育课教师也不例外,长久下来,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是提高,而是在不断下降。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些学校德育课教师的业务培训也很少,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新的知识、新的教学观念得不到更新,新的教学手段不会使用,这样的情况下,德育课就沦落到了一种被边缘化的、无人问津的地步。
正是由于教师业务能力与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传统的旧的教学模式在德育课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不注重学生的实际,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我讲你听,不与学生互动,讲完拉倒。至于学生是不是听进去了,是不是接受了,是不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能不能用所学道理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知行统一,就不是老师的事情了。可以说,德育课和学生的内心世界还相差很远,还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变革,德育课的变革已经刻不容缓,而要变革,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德育课走进学生的心灵。要让德育课成为学生爱上的课、德育课教师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掌握了德育知识的基础上,培育道德情感和意志、形成道德信念,从而在行为用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人的灵魂,就要走进人的心灵。
捧出一颗爱心,赢来一片真心。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爱心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从教之基、为师之本。作为以德育人的教师,要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爱自己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偏见,放下身段,俯下身子,深入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和学生建立起心灵上的桥梁,才会打下教育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话还说的好,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陶行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各种社会思潮也是层出不穷。作为德育课教师,要紧跟时代,了解与掌握各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了解并善于分析各种观点思潮。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规律。这样,我们才会不落伍,站在时代的前沿,运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运用我们的智慧和经验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组织和选择,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的信息空间。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到信息的海洋里去遨游和选择。这样,我们就会成为学生心灵世界的引导者。让他们在我们的指引下,学会分析与选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常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行为就是是一部活的德育课教材。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必须提高对学校德育及教师道德示范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树立“德育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之一”、“道德示范是教师教学生活的有机构成”的专业思想,充分发挥道德示范作用。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除了丰富自己的学识,做学生知识的引路人,更要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学生道德的楷模,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发自内心敬佩你。敬佩你的高尚人品、你的过硬的工作能力、你的渊博学识、你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时刻以模范品行作榜样,用美的语言、行为和心灵去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周围的或本行业的道德模范人物对他们的影响更直观,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道德讲堂”,让这些身边的模范人物现身说法,使我们的学生认识到,道德模范并不高不可攀,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也不是遥不可及,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一颗真心、良心、善心,去对待你的家庭、事业和人生,普通人也能成为社会尊敬的英雄。
创建大德育氛围,处处都是德育课堂。德育课只是德育的一个环节,而绝不是终点,德育强调的是“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加强德育氛围建设,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加强管理,营造一种“处处有德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拓宽德育渠道。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德育力量,让社会、家长、老师、学生进行综合合作,达到良好德育效果。利用德育基地 ,结合社会活动,让德育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让他们在实践中去理解、去内化、去行动,使他们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德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德育教育任重道远,德育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堪称重要,德育课教师要认清身上的责任,不断探索与创新,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称号。
参考文献:
[1]方涛.中职德育课教学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J].教育界,2013年01期.
[2]李晓慧.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青年·教师, 2011年07期.
[3]卢晓峰.关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创新的思考[J].广西教育·C版, 2011年06期.
[4]邵光华.发挥教师道德示范作用[J].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关键词】德育 中职 心灵楷模 示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58-02
德育,顾名思义,就是道德的教育,就是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我国德育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觉悟。因此,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课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和政府都非常注重德育课的建设。全国首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2000多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德育课作为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首先,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各种思潮涌现,作为正在成长的中职学生,其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上的一些负面信息,由于其传播方式的生动性、形象性,内容的新奇性、非主流性,更是容易被处于青春期的追求独立的、有叛逆心理的年轻人接受,德育课教学难度日渐增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引导,一旦让这些不良思潮、不良观念在学生心底埋下种子,将来会使他们在思想上与我们的社会主流发生冲突,进而在行动上与主流社会发生冲突,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我们的教育者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缺乏对这些不良观念与思想的深刻认识,甚或有的还认同这些,以至于不能为我们的学生排疑解惑,只能听之任之。
其次,中职学生的生源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管理难度大。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心理压力很大,学生不愿学,老师就懒得教,德育课教师也不例外,长久下来,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是提高,而是在不断下降。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些学校德育课教师的业务培训也很少,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新的知识、新的教学观念得不到更新,新的教学手段不会使用,这样的情况下,德育课就沦落到了一种被边缘化的、无人问津的地步。
正是由于教师业务能力与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传统的旧的教学模式在德育课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不注重学生的实际,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我讲你听,不与学生互动,讲完拉倒。至于学生是不是听进去了,是不是接受了,是不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能不能用所学道理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知行统一,就不是老师的事情了。可以说,德育课和学生的内心世界还相差很远,还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变革,德育课的变革已经刻不容缓,而要变革,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德育课走进学生的心灵。要让德育课成为学生爱上的课、德育课教师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掌握了德育知识的基础上,培育道德情感和意志、形成道德信念,从而在行为用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人的灵魂,就要走进人的心灵。
捧出一颗爱心,赢来一片真心。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爱心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从教之基、为师之本。作为以德育人的教师,要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爱自己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偏见,放下身段,俯下身子,深入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和学生建立起心灵上的桥梁,才会打下教育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话还说的好,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陶行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各种社会思潮也是层出不穷。作为德育课教师,要紧跟时代,了解与掌握各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了解并善于分析各种观点思潮。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规律。这样,我们才会不落伍,站在时代的前沿,运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运用我们的智慧和经验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组织和选择,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的信息空间。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到信息的海洋里去遨游和选择。这样,我们就会成为学生心灵世界的引导者。让他们在我们的指引下,学会分析与选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常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行为就是是一部活的德育课教材。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必须提高对学校德育及教师道德示范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树立“德育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之一”、“道德示范是教师教学生活的有机构成”的专业思想,充分发挥道德示范作用。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除了丰富自己的学识,做学生知识的引路人,更要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学生道德的楷模,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发自内心敬佩你。敬佩你的高尚人品、你的过硬的工作能力、你的渊博学识、你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时刻以模范品行作榜样,用美的语言、行为和心灵去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周围的或本行业的道德模范人物对他们的影响更直观,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道德讲堂”,让这些身边的模范人物现身说法,使我们的学生认识到,道德模范并不高不可攀,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也不是遥不可及,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一颗真心、良心、善心,去对待你的家庭、事业和人生,普通人也能成为社会尊敬的英雄。
创建大德育氛围,处处都是德育课堂。德育课只是德育的一个环节,而绝不是终点,德育强调的是“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加强德育氛围建设,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加强管理,营造一种“处处有德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拓宽德育渠道。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德育力量,让社会、家长、老师、学生进行综合合作,达到良好德育效果。利用德育基地 ,结合社会活动,让德育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让他们在实践中去理解、去内化、去行动,使他们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德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德育教育任重道远,德育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堪称重要,德育课教师要认清身上的责任,不断探索与创新,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称号。
参考文献:
[1]方涛.中职德育课教学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J].教育界,2013年01期.
[2]李晓慧.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青年·教师, 2011年07期.
[3]卢晓峰.关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创新的思考[J].广西教育·C版, 2011年06期.
[4]邵光华.发挥教师道德示范作用[J].教育研究,201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