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而且,学生的数感是学生个体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对数的认知结构,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游戏;操作活动;生活;运算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呢?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数学的价值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感进行简单介绍,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 在游戏中加强数感培养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现阶段的孩子,好玩、好动是他们的特点,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有价值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在玩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的价值,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数感,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了“我指你说”的游戏,首先,每个学生都有两次抽签的机会,都有“指”和“说”的权利。我事先准备好了表盘,然后让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说,游戏顺利地进行,突然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我指的是晚上8点,而他说的就是8点,还有早上8点呢?我们要怎样区分,我平时听我爸妈经常说19点、22点,这要怎样表示?此时,也有学生开始说了:我爸爸看新闻的时候,都是说19点,……我示意学生安静,并顺势将24时计时法引入了课堂,在提高学生的数感的同时,学生也轻松地掌握了24时计时法。
二、 借助操作活动体验数感
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数感的重要活动。而且,在授课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出有价值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的活动中体验数感。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了“为小动物安家”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感的培养。具体活动如下:多媒体展示一张地图,并分别有五个角色:大灰狼、小白兔、小猴子、小猪、小熊猫,我提醒学生五个动物中,其中有不能相隔太近的。接着,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给出学生5分钟的时间简单的描绘多媒体展示的地图,并将五个小动物安排家。之后,我让小组代表将每个动物的位置表述出来,如:我将大灰狼安排在东偏北60°的位置上,将小白兔安排在西偏南50°上,因为大灰狼吃小兔子,两者的距离要离远一些,所以,将两者放在了两个角上。有小组说:我将小猪安排在了北偏西30°上,将小熊猫安排在了东偏南40°的位置上……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在生活应用中增强数感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难看出,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有关数学概念,也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价值,进而增强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时,四则运算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将课堂形象化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数感。生活情景一:小林和小军赛跑,小林3分钟跑了630米,小军用同样的时间跑了675米,小军比小林每分钟多跑多少米?(675÷3-630÷3)生活情景二:小明上学需要坐公交车,上车的时候,车上有30个人(包括小明自己),遇到第一站,下去了6人,上来了7人,第二站,下去了9人,上来了3人,请问,再没有到第三站的时候,车上有多少人?(30-6 7-9 3)熟悉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列出式子。但是,在情景一中,如果学生不假思索的按照顺序进行计算,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导致学生计算不下去。在情景二中,学生可以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计算,在运算不出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将得出正确的答案。之后,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一中,让学生两人一组假设自己是小军或者是小林,在讨论中,寻找正确的解题顺序,从而,让学生掌握不含括号的运算规律,进而,使学生在与生活有关的运算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 在探究中逐渐形成数感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一定的探究能力对数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断探究中逐渐形成数感。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给学生创设了探究情境,老师家里有两张桌子,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正方形的。为了将桌布固定在桌子上,老师打算用胶带围上一圈(用手指了指学生的课桌)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桌子需要的胶带更长一些?(生自由猜),在激烈的讨论之后,我告诉学生,要想比较哪张桌子需要的胶带更长一些,其实就是要比较“两张桌子的一周的长”(用手演示指一周)。順势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当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索中增强数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总之,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它需要教师长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融于数学学习中,促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琴.培养数感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J].小学时代(教师),2012(3).
[2]刘书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学周刊,2011(25).
作者简介:苏燕玲,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海澄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游戏;操作活动;生活;运算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呢?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数学的价值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感进行简单介绍,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 在游戏中加强数感培养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现阶段的孩子,好玩、好动是他们的特点,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有价值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在玩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的价值,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数感,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了“我指你说”的游戏,首先,每个学生都有两次抽签的机会,都有“指”和“说”的权利。我事先准备好了表盘,然后让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说,游戏顺利地进行,突然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我指的是晚上8点,而他说的就是8点,还有早上8点呢?我们要怎样区分,我平时听我爸妈经常说19点、22点,这要怎样表示?此时,也有学生开始说了:我爸爸看新闻的时候,都是说19点,……我示意学生安静,并顺势将24时计时法引入了课堂,在提高学生的数感的同时,学生也轻松地掌握了24时计时法。
二、 借助操作活动体验数感
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数感的重要活动。而且,在授课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出有价值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的活动中体验数感。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了“为小动物安家”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感的培养。具体活动如下:多媒体展示一张地图,并分别有五个角色:大灰狼、小白兔、小猴子、小猪、小熊猫,我提醒学生五个动物中,其中有不能相隔太近的。接着,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给出学生5分钟的时间简单的描绘多媒体展示的地图,并将五个小动物安排家。之后,我让小组代表将每个动物的位置表述出来,如:我将大灰狼安排在东偏北60°的位置上,将小白兔安排在西偏南50°上,因为大灰狼吃小兔子,两者的距离要离远一些,所以,将两者放在了两个角上。有小组说:我将小猪安排在了北偏西30°上,将小熊猫安排在了东偏南40°的位置上……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在生活应用中增强数感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难看出,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有关数学概念,也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价值,进而增强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时,四则运算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将课堂形象化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数感。生活情景一:小林和小军赛跑,小林3分钟跑了630米,小军用同样的时间跑了675米,小军比小林每分钟多跑多少米?(675÷3-630÷3)生活情景二:小明上学需要坐公交车,上车的时候,车上有30个人(包括小明自己),遇到第一站,下去了6人,上来了7人,第二站,下去了9人,上来了3人,请问,再没有到第三站的时候,车上有多少人?(30-6 7-9 3)熟悉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列出式子。但是,在情景一中,如果学生不假思索的按照顺序进行计算,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导致学生计算不下去。在情景二中,学生可以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计算,在运算不出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将得出正确的答案。之后,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一中,让学生两人一组假设自己是小军或者是小林,在讨论中,寻找正确的解题顺序,从而,让学生掌握不含括号的运算规律,进而,使学生在与生活有关的运算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 在探究中逐渐形成数感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一定的探究能力对数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断探究中逐渐形成数感。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给学生创设了探究情境,老师家里有两张桌子,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正方形的。为了将桌布固定在桌子上,老师打算用胶带围上一圈(用手指了指学生的课桌)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桌子需要的胶带更长一些?(生自由猜),在激烈的讨论之后,我告诉学生,要想比较哪张桌子需要的胶带更长一些,其实就是要比较“两张桌子的一周的长”(用手演示指一周)。順势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当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索中增强数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总之,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它需要教师长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融于数学学习中,促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琴.培养数感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J].小学时代(教师),2012(3).
[2]刘书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学周刊,2011(25).
作者简介:苏燕玲,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海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