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喻说理和对比说理是议论文常用的两种说理方式。
比喻说理,也叫喻证法,也就是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从而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劝学》第1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侧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劝学》第2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比喻说理,可以使文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对比说理,也叫比较说理。比较说理是通过比较物与被比较物之间的比较,突出其相同之点或不同之处,并在这种比较中,清楚地表达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
《师说》第2段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对比说理,在《劝学》中运用得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
这样,既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又能加深读者对论点的理解,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在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大胆借鉴《劝学》《师说》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当然,我们应该借鉴的是《劝学》和《师说》中比喻说理和对比说理的运用。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百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但市政府权威人士验收时,却认为太危险,否定了这一创意。莱伊恩非常苦恼:坚持自己的主张,市政官员肯定会另找人设计;而放弃,又有悖于自己的准则。他终于想出了两全之计: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不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
三百年过去了,这个秘密终于被发现。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建筑专家和游客云集,当地政府也不加掩饰,还特意将大厅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评析】
曲径可通幽
钰岑
很长时间来,家长老师们一直教导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放弃,不抛弃,固然很好,也全然不错,但有些时候,这样做就真的可行吗?
试想一下,如果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固执地坚持自己当初的想法,只用一根柱子来支撑温泽市政府大厅的天花板,那么等待他的,必定是无情地被否决。当然,有人会说,他还可以去其他地方,推广他的前卫的力学理论,但我们可以想见,三百年后,我们不会看到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的建筑经典。
那么,遇到这样两难的境地,我们应该选择坚持还是选择妥协呢?
设计师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答案。他跳出了选项之外,没有走向单纯的坚持或者整个的妥协的极端,他将坚持和妥协结合了起来。表面上与所谓的权威人士达成了妥协——用四根柱子;实质上,用真正起效果的一根柱子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科学的尊严、真理的尊严。三百年后,他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无数游客的赞赏和瞻仰。这正是对他当年坚守的最好回报。
这就是莱伊恩的妥协——看似妥协实则坚持的智慧之处。
因而坚持与妥协的平衡便显得尤为重要。诚然,或许有人会说,坚持是生命中重要非凡的品质,但如若坚持到了一种无法变通的境界,甚至于达到危害自身、伤害他人的地步,这样极端的坚持,又有何意义呢?
当顾圣婴为坚持音乐理想将肖邦手模扎进胸膛的那一刻,当王国维为坚持理想跳入颐和园泥湖的那一瞬,当傅雷上吊,当老舍跳湖……他们的心中,是否曾闪现过后悔的微光?他们的所谓“坚持”,让亲友悲痛,让世界叹息,更让原本华彩的生命失去了色泽。
当然,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在不悖于自身原则的情况下,进行更好的坚持。即便在那个逼得傅雷上吊老舍跳湖的年代,依旧有陈寅恪、辜鸿铭、黄侃,以各自的方式,悲情但不绝望地坚持着各自的信念。坚持中的智慧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揣摩。
因此,坚持并不意味着一路直行,横冲直撞。其实,坚持与妥协,并不是不可调和。换一种方式,或许就有两全其美的效果。
人生就像一条泥泞的小道,我们都是这条路上行走的孩子,难免会遇见几个跨不过的泥塘。踏着泥泞走或是放弃皆非上策。冷静地观察、思考,成功的砖也许就在你身旁。
在坚持“美”与“真”时,我们是不是应当换一种方式,动用一点智慧。即使生活喧嚣,我们依然能够烹调出精致的时光,旋转出华彩的舞姿。
直道行不通,曲径可通幽。
[点评]
善用比喻说理,文章就会通俗易懂,读者就会容易接受。文章中的“泥泞小路”“微光”“曲径”等,无疑让我们对作者的观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而对比说理,则使所要阐述的道理更加清楚明白,充分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比喻说理,也叫喻证法,也就是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从而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劝学》第1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侧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劝学》第2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比喻说理,可以使文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对比说理,也叫比较说理。比较说理是通过比较物与被比较物之间的比较,突出其相同之点或不同之处,并在这种比较中,清楚地表达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
《师说》第2段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对比说理,在《劝学》中运用得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
这样,既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又能加深读者对论点的理解,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在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大胆借鉴《劝学》《师说》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当然,我们应该借鉴的是《劝学》和《师说》中比喻说理和对比说理的运用。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百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但市政府权威人士验收时,却认为太危险,否定了这一创意。莱伊恩非常苦恼:坚持自己的主张,市政官员肯定会另找人设计;而放弃,又有悖于自己的准则。他终于想出了两全之计: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不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
三百年过去了,这个秘密终于被发现。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建筑专家和游客云集,当地政府也不加掩饰,还特意将大厅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评析】
曲径可通幽
钰岑
很长时间来,家长老师们一直教导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放弃,不抛弃,固然很好,也全然不错,但有些时候,这样做就真的可行吗?
试想一下,如果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固执地坚持自己当初的想法,只用一根柱子来支撑温泽市政府大厅的天花板,那么等待他的,必定是无情地被否决。当然,有人会说,他还可以去其他地方,推广他的前卫的力学理论,但我们可以想见,三百年后,我们不会看到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的建筑经典。
那么,遇到这样两难的境地,我们应该选择坚持还是选择妥协呢?
设计师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答案。他跳出了选项之外,没有走向单纯的坚持或者整个的妥协的极端,他将坚持和妥协结合了起来。表面上与所谓的权威人士达成了妥协——用四根柱子;实质上,用真正起效果的一根柱子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科学的尊严、真理的尊严。三百年后,他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无数游客的赞赏和瞻仰。这正是对他当年坚守的最好回报。
这就是莱伊恩的妥协——看似妥协实则坚持的智慧之处。
因而坚持与妥协的平衡便显得尤为重要。诚然,或许有人会说,坚持是生命中重要非凡的品质,但如若坚持到了一种无法变通的境界,甚至于达到危害自身、伤害他人的地步,这样极端的坚持,又有何意义呢?
当顾圣婴为坚持音乐理想将肖邦手模扎进胸膛的那一刻,当王国维为坚持理想跳入颐和园泥湖的那一瞬,当傅雷上吊,当老舍跳湖……他们的心中,是否曾闪现过后悔的微光?他们的所谓“坚持”,让亲友悲痛,让世界叹息,更让原本华彩的生命失去了色泽。
当然,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在不悖于自身原则的情况下,进行更好的坚持。即便在那个逼得傅雷上吊老舍跳湖的年代,依旧有陈寅恪、辜鸿铭、黄侃,以各自的方式,悲情但不绝望地坚持着各自的信念。坚持中的智慧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揣摩。
因此,坚持并不意味着一路直行,横冲直撞。其实,坚持与妥协,并不是不可调和。换一种方式,或许就有两全其美的效果。
人生就像一条泥泞的小道,我们都是这条路上行走的孩子,难免会遇见几个跨不过的泥塘。踏着泥泞走或是放弃皆非上策。冷静地观察、思考,成功的砖也许就在你身旁。
在坚持“美”与“真”时,我们是不是应当换一种方式,动用一点智慧。即使生活喧嚣,我们依然能够烹调出精致的时光,旋转出华彩的舞姿。
直道行不通,曲径可通幽。
[点评]
善用比喻说理,文章就会通俗易懂,读者就会容易接受。文章中的“泥泞小路”“微光”“曲径”等,无疑让我们对作者的观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而对比说理,则使所要阐述的道理更加清楚明白,充分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