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汉语的外来词一直以空前的速度增长着,这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汉语的新词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如百川汇海一样,使外来词语源源不断地汇入汉语的词海之中。
但是,近些年来,外来词音译的倾向却日益严重,而意译的词语却日渐式微。也可以说,外来词“英化”日益流行,甚至已成为一种时尚,而外来词“汉化”却日渐淡化,可说是“西风压倒了东风”。这种现象真是不胜枚举,诸如什么“烘培鸡”啊,什么“偶稀饭”啊,什么“粉丝”啊,什么“麦当劳”啊,等等;还有将英语直接切入汉语的“杂交汉语”已形成一种时髦的风气,以至有人满怀忧患地呼吁:“谁来拯救我们的母语?这绝不是一个伪问题,更不是杞人忧天。给母语以足够的重视和地位,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耿宝2007)
应清醒地看到,这种重音译轻意译的现象正是重英语轻母语的结果。现在重英语轻汉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来,应处于强势地位的母语汉语,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都决不能也不应受到轻视和挤对的。由于受一百多年来宣扬不止的“汉语落后论”和汉语要“拼音化”的影响,有不少人对植根于我们骨髓深处的母语缺少起码的了解和认知。了解汉语汉字发展几千年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汉语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记载着我们中华文化踪迹,是烙在我们中华儿女灵魂和血液里的文化符号,也是悠久灿烂的东方文化的象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汉语是世界各大语种中最先进、最科学的一种语言:它善于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善于表达细腻的情感,善于表述精深的科技知识。浩如烟海的古籍都是由汉语汉字记载下来的,如山似海的古今中国文学不朽的名著名诗名剧也都是用汉语写出来的;对世界不朽的古今名著也都是汉语精确地完美地翻译过来的。进入近现代后,西方的许多科技传入中国大都也被“汉化”,即表意化,诸如将音译的“德律风”意译为“电话”,将“麦克风”译为“扩音器”,将“烟土披里纯”译为“灵感”等等,这种汉化的例子俯拾即是。我们的祖先在造形音义三合一体的汉字和构词时把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都凝聚在字词之中,使得近代外来的大量科学技术名称都能意译成一目了然的汉化了的词语。利用原有的部首或汉字作偏旁,再取西文名的第一音节造出了钠、锰、镍、锌、钙、镁等,人们一看就知道它们都是金属科的元素;同样利用汉字的“气”造出氧、氢、氮、氦、氖等,人们一见便知它们都是气体的元素。这样汉化的意译,不懂外文的国人都能了然其意。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指出:“必须指出,意译是正常的办法,音译只是变通的办法,如果滥用音译,也就是滥用外国语”。(1954)另一位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也指出:汉语借用外来词也往往用汉语的规律对其加以改造而使其“汉化”。汉语改造外来词的基本办法就是从外来词的音节中选取一个适当的音节并配以相应的汉字,使原来没有意义的音节具有表义的功能,或实现“字化”。历史留下来的外来词佛、塔、僧等,都是受汉语规律改造的结果。美、英、法、意、西等都是外来词的音节“字化”的结果。“奥林匹克”是外语词的音译,其中每一个字都无意义,但是“奥运会”、“申奥办公室”中的“奥”具有“奥林匹克”的意义。“沙发”、“玛瑙”等现在还没有字化,但理论上完全有字化的潜能。(2005)以上两位先生的论断是很重要的,至今仍有不容置疑的指导意义,可说是我们母语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宝贵经验的结晶和优秀的传统,也可说是我们今天吸收外来词应遵循的原则和方针。然而,现在有些人却把“滥用外语”、“滥用音译”视为“正常的办法”,乐此不疲,置汉语的客观规律于不顾。王力先生又指出:“意译表现着汉族人民的民族自尊感。”是啊,意译的确是民族自尊感的表现,是热爱民族语言汉语的表现;也是在语言上自主创新的表现。相反,“滥用音译”却是“迷信英语”的表现,是在“强势语言”英语面前的一种“弱国心态”的表现,是一种民族自卑感的表现。今天,在我们全国人民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时候,这种“弱国心态”和民族自卑感是要不得的。
据报载,俄、法、德、意和瑞士等国都通过立法保护本国母语免遭英语“入侵”,可见人家对保护母语免遭强势语言英语的入侵是多么重视。从他们立国法来保护本国母语的举措中,我们应得到深省性的启示。身为中国人,护卫我们母语,保护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发展,应是我们责无旁贷的神圣义务。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自觉地多用意译的办法,尽量少用音译的办法。如果任由目前的这种外来词音译的倾向发展下去,任由外来词汉化日渐式微,而英化却日益泛滥,这是令国人为之忧患的。英语的大肆浸淫是可怕的,而面对这种浸淫,我们没有像人家那样的国法来保护,又无动于衷,集体无意识,这就更可怕啊!难道对语言代沟已成为家长和青少年交流的障碍,孩子们的“新语言”家长听不懂(彭冰文2007)的现象我们能熟视无睹,听而不闻吗?难道我们对口语、网语、歌词、广告乃至书面语中俯拾即是的拼音词语和音译词语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吗?不!我们不能对破坏我们母语纯洁和健康发展的“英化”泛滥麻木不仁。因为“语言的统一是一个政治任务”(老舍1955),因为母语“汉语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王蒙2006)。我们大声疾呼:外来词要“汉化”,不要“英化”!起来,起来,为保卫我们母语汉语而斗争!
(通讯地址:100083北京语言大学23楼
5门1401号,作者为教授)
但是,近些年来,外来词音译的倾向却日益严重,而意译的词语却日渐式微。也可以说,外来词“英化”日益流行,甚至已成为一种时尚,而外来词“汉化”却日渐淡化,可说是“西风压倒了东风”。这种现象真是不胜枚举,诸如什么“烘培鸡”啊,什么“偶稀饭”啊,什么“粉丝”啊,什么“麦当劳”啊,等等;还有将英语直接切入汉语的“杂交汉语”已形成一种时髦的风气,以至有人满怀忧患地呼吁:“谁来拯救我们的母语?这绝不是一个伪问题,更不是杞人忧天。给母语以足够的重视和地位,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耿宝2007)
应清醒地看到,这种重音译轻意译的现象正是重英语轻母语的结果。现在重英语轻汉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来,应处于强势地位的母语汉语,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都决不能也不应受到轻视和挤对的。由于受一百多年来宣扬不止的“汉语落后论”和汉语要“拼音化”的影响,有不少人对植根于我们骨髓深处的母语缺少起码的了解和认知。了解汉语汉字发展几千年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汉语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记载着我们中华文化踪迹,是烙在我们中华儿女灵魂和血液里的文化符号,也是悠久灿烂的东方文化的象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汉语是世界各大语种中最先进、最科学的一种语言:它善于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善于表达细腻的情感,善于表述精深的科技知识。浩如烟海的古籍都是由汉语汉字记载下来的,如山似海的古今中国文学不朽的名著名诗名剧也都是用汉语写出来的;对世界不朽的古今名著也都是汉语精确地完美地翻译过来的。进入近现代后,西方的许多科技传入中国大都也被“汉化”,即表意化,诸如将音译的“德律风”意译为“电话”,将“麦克风”译为“扩音器”,将“烟土披里纯”译为“灵感”等等,这种汉化的例子俯拾即是。我们的祖先在造形音义三合一体的汉字和构词时把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都凝聚在字词之中,使得近代外来的大量科学技术名称都能意译成一目了然的汉化了的词语。利用原有的部首或汉字作偏旁,再取西文名的第一音节造出了钠、锰、镍、锌、钙、镁等,人们一看就知道它们都是金属科的元素;同样利用汉字的“气”造出氧、氢、氮、氦、氖等,人们一见便知它们都是气体的元素。这样汉化的意译,不懂外文的国人都能了然其意。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指出:“必须指出,意译是正常的办法,音译只是变通的办法,如果滥用音译,也就是滥用外国语”。(1954)另一位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也指出:汉语借用外来词也往往用汉语的规律对其加以改造而使其“汉化”。汉语改造外来词的基本办法就是从外来词的音节中选取一个适当的音节并配以相应的汉字,使原来没有意义的音节具有表义的功能,或实现“字化”。历史留下来的外来词佛、塔、僧等,都是受汉语规律改造的结果。美、英、法、意、西等都是外来词的音节“字化”的结果。“奥林匹克”是外语词的音译,其中每一个字都无意义,但是“奥运会”、“申奥办公室”中的“奥”具有“奥林匹克”的意义。“沙发”、“玛瑙”等现在还没有字化,但理论上完全有字化的潜能。(2005)以上两位先生的论断是很重要的,至今仍有不容置疑的指导意义,可说是我们母语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宝贵经验的结晶和优秀的传统,也可说是我们今天吸收外来词应遵循的原则和方针。然而,现在有些人却把“滥用外语”、“滥用音译”视为“正常的办法”,乐此不疲,置汉语的客观规律于不顾。王力先生又指出:“意译表现着汉族人民的民族自尊感。”是啊,意译的确是民族自尊感的表现,是热爱民族语言汉语的表现;也是在语言上自主创新的表现。相反,“滥用音译”却是“迷信英语”的表现,是在“强势语言”英语面前的一种“弱国心态”的表现,是一种民族自卑感的表现。今天,在我们全国人民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时候,这种“弱国心态”和民族自卑感是要不得的。
据报载,俄、法、德、意和瑞士等国都通过立法保护本国母语免遭英语“入侵”,可见人家对保护母语免遭强势语言英语的入侵是多么重视。从他们立国法来保护本国母语的举措中,我们应得到深省性的启示。身为中国人,护卫我们母语,保护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发展,应是我们责无旁贷的神圣义务。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自觉地多用意译的办法,尽量少用音译的办法。如果任由目前的这种外来词音译的倾向发展下去,任由外来词汉化日渐式微,而英化却日益泛滥,这是令国人为之忧患的。英语的大肆浸淫是可怕的,而面对这种浸淫,我们没有像人家那样的国法来保护,又无动于衷,集体无意识,这就更可怕啊!难道对语言代沟已成为家长和青少年交流的障碍,孩子们的“新语言”家长听不懂(彭冰文2007)的现象我们能熟视无睹,听而不闻吗?难道我们对口语、网语、歌词、广告乃至书面语中俯拾即是的拼音词语和音译词语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吗?不!我们不能对破坏我们母语纯洁和健康发展的“英化”泛滥麻木不仁。因为“语言的统一是一个政治任务”(老舍1955),因为母语“汉语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王蒙2006)。我们大声疾呼:外来词要“汉化”,不要“英化”!起来,起来,为保卫我们母语汉语而斗争!
(通讯地址:100083北京语言大学23楼
5门1401号,作者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