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模糊限制语是语料库中的一种,其本身具有丰富的语言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本文将以TECCL、TORCH、Crown Cropus三类不同的语料库作为数据基础,本论文主要从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研究基础、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研究、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研究结果、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的结论四个方面详细探析模糊限制语迁移的作用,旨在推动模糊限制语的相关研究,希望研究模糊限制语迁移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料库;语言功能
【作者简介】洪宇(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商务英语;刘晓婷(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商务英语。
1.分类。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主要依据语法、语法以及语用。语用主要指的是语言使用,并可以分为缓和与被动了两种类型。其中被动型可以进行更细一步的划分,主要为范围变动或者程度变动,如“actually”“almost”为程度上的变动,而“about”“sort of”为范围上的变动。缓和型也可以细分为直接与间接缓和两种不同形式,主要取决于句子态度,如“I think”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其真值相对比较高,因此可以将其看作直接缓和,而“He believes”由第三人称叙述,真值相对比较低,因此可以将其划分为间接缓和。
根据Hyland的相关研究理论,对于模糊限制用语有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根据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可以分为101种不同的模糊限制语。但在其划分的语用体系下,多采用的是单一词汇,部分词汇多为衍生词,如“feel”与“felt”,而词组结构相对比较少。笔者将以Hylnad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选择其中的15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模糊限制与语,详细分析其中的迁移状况。
2.统一界定模式。语言迁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发生,如Jarvis则将语言迁移的条件主要划分成三种:组内同质、组内一致、组间异质,分别对同一母语使用背景与不同母语使用背景下语言迁移条件作出了分析。Jarvis的界定模式中所强调的一致性,还需要大量的语言统计数据进行验证,一般需要满足其中的两种迁移条件,才能够判断出迁移现象是否发生。
统计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支持了同一界定模式,验证了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迁移现象。在传统的理论数据验证模式中也存在着的验证失衡的现象,过分关注同一语体内是否发生迁移现象,而忽视了不同语体之间的语言迁移现象。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理论知识与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界定在四种模式下会发生模糊限制语的迁移现象,并得出以下四种认知规律:(1)母语中使用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在中介语中的使用频率,这与语言天然的理解性与运用灵活性有着直接的关系。(2)中介语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目的语。(3)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使用频率差异不大,但与母语之间的使用频率之间数值差异性大。(4)中介语其中具体的一个类型比母语和目的语的使用频率要高。
3.語言迁移途径。国内部分语言专家认为语言迁移的途径是多维的,主要有语义迁移、形式迁移、概念迁移三种不同的形式[3]。语义迁移主要指的是其中的词汇语义发生了迁移现象;形式迁移指的是语序、发音、拼写等形式上的语言迁移现象;概念迁移与形式迁移、语义迁移不同,不属于语言层面上的迁移,而是借助语言表象,将其他语系下的概念进行挪用或者重新建立,主要是母语对于中介语的语言迁移。概念迁移之前,往往要先确定是否能够进行形式上的迁移与语义迁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模糊限制语由于内涵的丰富性,往往会被作为元话语,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迁移。
1.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判定学生在使用中介语的过程,是否发生了模糊限制语迁移现象,迁移的途径都有哪些?
2.选择语料库。根据中国学生语言的使用习惯与覆盖面,主要选择汉语作为母语语料库、英语作为目的语语料库以及中介语语料库,分别为TORCH、TECCL、Crown Cropus三种不同的类型语料库作为研究的数据基础,其中包含了大学、小学、中学三个阶段,包括了多种体裁文章,具有一定的普遍研究性。
1.统计规律。根据相关数据研究结果发现,当根据Jarvis的101种的划分在语料库中进行数据收集,提炼出其中使用频率相对最高的限制语。在数据结果分析中发现,各种变体的模糊限制语使用的频率最高,占据统计结果的1/5,在书面用语中数据结果相差不大,并将释义相近的词条分为一类。如“我觉得”“我想”“我认为”“依我看”“个人认为”等就可以划分为一组;英语词汇“often”、“always”直译成汉语可以翻译成“一直”“通常”“经常”“时常”等,因此可以将其分为一组;在本次数据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先确定核心词的方式,在进行模糊查询,搜寻相应的词条,通过相关软件统计对应的数据。在具体的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采用科学可行的算法进行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是符合现代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的统计规律,为下一步进行研究打下基础。
在提出的数据样品中,低频次的使用词汇对于最终的统计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次数据研究中使用Chi—square and Log Likelihood Calculator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并将模糊限制语的迁移分为三大类:“often”“always”“about”词汇在母语与中介语中的使用频率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maybe”“more”“than”等一类的词汇在母语与目的语中使用频率差别较为明显;模糊限制语在母语与目的语中的使用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在中介语的使用明显高于前两者。
1.语体语义负迁移。“almost”“about”“quite”就属于同一语体内的词汇,这种划分方式主要取决于中国学生在使用词汇的主要习惯,根据原有的语言认知寻找相对应的词汇,也是中国学生学习语言出现误差的根本性原因。就拿“often”词汇而言,在目的用于频率非常高,中国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其具体的应用习惯与母语相似词汇使用的习惯相同,从而造成其频率的增高。但在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使用过度与母语化表达的现象,这也是其中作为明显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2.语体概念负迁移。语体概念负迁移是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符合现代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迁移的研究,对实现其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例如:“more than”“less than”在检索的过程中频次较高,在母语使用中主要按照“多于”“少于”的方式进行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主要是借鉴了汉语的表达习惯,也是挪用汉语概念的一种体现。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初次学习时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其中关系的强烈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母语与二语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学生自己本身对于此类现象不再敏感,直接进行概念上的迁移。在英语中的语体概念负迁移的具体应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迁移研究。
本文设计了研究过程中,详细分析了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迁移现象与迁移的途径,说明了模糊限制用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意义。研究的结论受限于选择语料库的限制,在说服力上略有不足。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研究发展中,随着此方面研究數据的增多,能够从结论上相互佐证,进一步验证研究的相关结论。
[1]戴婷.同一话语事件的英语口、笔语中的模糊限制语使用对比研究——以Amendment和A very Memorable Story为例[J].海外英语(上),2017(4):188-190.
[2]阳方玲.认知视域下汉语文学文本中模糊限制语的英译——以"一点"、"颇"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382,384.
[3]翁青青.模糊限制语的跨文化语用对比——以美国、英国、中国在历年气候大会上的发言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14.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料库;语言功能
【作者简介】洪宇(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商务英语;刘晓婷(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商务英语。
一、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研究基础
1.分类。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主要依据语法、语法以及语用。语用主要指的是语言使用,并可以分为缓和与被动了两种类型。其中被动型可以进行更细一步的划分,主要为范围变动或者程度变动,如“actually”“almost”为程度上的变动,而“about”“sort of”为范围上的变动。缓和型也可以细分为直接与间接缓和两种不同形式,主要取决于句子态度,如“I think”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其真值相对比较高,因此可以将其看作直接缓和,而“He believes”由第三人称叙述,真值相对比较低,因此可以将其划分为间接缓和。
根据Hyland的相关研究理论,对于模糊限制用语有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根据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可以分为101种不同的模糊限制语。但在其划分的语用体系下,多采用的是单一词汇,部分词汇多为衍生词,如“feel”与“felt”,而词组结构相对比较少。笔者将以Hylnad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选择其中的15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模糊限制与语,详细分析其中的迁移状况。
2.统一界定模式。语言迁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发生,如Jarvis则将语言迁移的条件主要划分成三种:组内同质、组内一致、组间异质,分别对同一母语使用背景与不同母语使用背景下语言迁移条件作出了分析。Jarvis的界定模式中所强调的一致性,还需要大量的语言统计数据进行验证,一般需要满足其中的两种迁移条件,才能够判断出迁移现象是否发生。
统计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支持了同一界定模式,验证了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迁移现象。在传统的理论数据验证模式中也存在着的验证失衡的现象,过分关注同一语体内是否发生迁移现象,而忽视了不同语体之间的语言迁移现象。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理论知识与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界定在四种模式下会发生模糊限制语的迁移现象,并得出以下四种认知规律:(1)母语中使用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在中介语中的使用频率,这与语言天然的理解性与运用灵活性有着直接的关系。(2)中介语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目的语。(3)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使用频率差异不大,但与母语之间的使用频率之间数值差异性大。(4)中介语其中具体的一个类型比母语和目的语的使用频率要高。
3.語言迁移途径。国内部分语言专家认为语言迁移的途径是多维的,主要有语义迁移、形式迁移、概念迁移三种不同的形式[3]。语义迁移主要指的是其中的词汇语义发生了迁移现象;形式迁移指的是语序、发音、拼写等形式上的语言迁移现象;概念迁移与形式迁移、语义迁移不同,不属于语言层面上的迁移,而是借助语言表象,将其他语系下的概念进行挪用或者重新建立,主要是母语对于中介语的语言迁移。概念迁移之前,往往要先确定是否能够进行形式上的迁移与语义迁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模糊限制语由于内涵的丰富性,往往会被作为元话语,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迁移。
二、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研究
1.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判定学生在使用中介语的过程,是否发生了模糊限制语迁移现象,迁移的途径都有哪些?
2.选择语料库。根据中国学生语言的使用习惯与覆盖面,主要选择汉语作为母语语料库、英语作为目的语语料库以及中介语语料库,分别为TORCH、TECCL、Crown Cropus三种不同的类型语料库作为研究的数据基础,其中包含了大学、小学、中学三个阶段,包括了多种体裁文章,具有一定的普遍研究性。
三、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研究结果
1.统计规律。根据相关数据研究结果发现,当根据Jarvis的101种的划分在语料库中进行数据收集,提炼出其中使用频率相对最高的限制语。在数据结果分析中发现,各种变体的模糊限制语使用的频率最高,占据统计结果的1/5,在书面用语中数据结果相差不大,并将释义相近的词条分为一类。如“我觉得”“我想”“我认为”“依我看”“个人认为”等就可以划分为一组;英语词汇“often”、“always”直译成汉语可以翻译成“一直”“通常”“经常”“时常”等,因此可以将其分为一组;在本次数据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先确定核心词的方式,在进行模糊查询,搜寻相应的词条,通过相关软件统计对应的数据。在具体的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采用科学可行的算法进行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是符合现代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的统计规律,为下一步进行研究打下基础。
在提出的数据样品中,低频次的使用词汇对于最终的统计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次数据研究中使用Chi—square and Log Likelihood Calculator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并将模糊限制语的迁移分为三大类:“often”“always”“about”词汇在母语与中介语中的使用频率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maybe”“more”“than”等一类的词汇在母语与目的语中使用频率差别较为明显;模糊限制语在母语与目的语中的使用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在中介语的使用明显高于前两者。
四、语料库模糊限制语的结论
以上频率统计方式能够判断出不同语料库之间使用词汇的具体差异,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仍然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母语使用习惯引起的迁移途径无法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词汇搭配强度”统计数据方法,检测选定的两个词在同一语料库与同一跨度中共同出现的数据强度,并得到以下三种结果。1.语体语义负迁移。“almost”“about”“quite”就属于同一语体内的词汇,这种划分方式主要取决于中国学生在使用词汇的主要习惯,根据原有的语言认知寻找相对应的词汇,也是中国学生学习语言出现误差的根本性原因。就拿“often”词汇而言,在目的用于频率非常高,中国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其具体的应用习惯与母语相似词汇使用的习惯相同,从而造成其频率的增高。但在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使用过度与母语化表达的现象,这也是其中作为明显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2.语体概念负迁移。语体概念负迁移是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符合现代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迁移的研究,对实现其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例如:“more than”“less than”在检索的过程中频次较高,在母语使用中主要按照“多于”“少于”的方式进行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主要是借鉴了汉语的表达习惯,也是挪用汉语概念的一种体现。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初次学习时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其中关系的强烈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母语与二语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学生自己本身对于此类现象不再敏感,直接进行概念上的迁移。在英语中的语体概念负迁移的具体应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迁移研究。
五、结语
本文设计了研究过程中,详细分析了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迁移现象与迁移的途径,说明了模糊限制用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意义。研究的结论受限于选择语料库的限制,在说服力上略有不足。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研究发展中,随着此方面研究數据的增多,能够从结论上相互佐证,进一步验证研究的相关结论。
参考文献:
[1]戴婷.同一话语事件的英语口、笔语中的模糊限制语使用对比研究——以Amendment和A very Memorable Story为例[J].海外英语(上),2017(4):188-190.
[2]阳方玲.认知视域下汉语文学文本中模糊限制语的英译——以"一点"、"颇"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382,384.
[3]翁青青.模糊限制语的跨文化语用对比——以美国、英国、中国在历年气候大会上的发言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