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积极参加活动,发展幼儿的各项智力,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那么,这个原则该如何正确的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设计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发现、自我协调、自我交往”,教师对活动“不直接干预,而采取间接指导的方法,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在活动中,幼儿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幼儿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获得发展,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与材料互动起来,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时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李升兰指出:“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工具和第一本书”。材料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决定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教师应该及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
一、材料的提供
材料是让幼儿操作的,所以首先要注意它的安全性,其次是它具备的教育性。教师为幼儿准备的应该是能充分发挥教育功效,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科学活动《沉与浮》,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物品,有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玩具,也有沉在水里的铁皮玩具;幼儿用来手工制作的橡皮泥,在一般情况下,是沉到水里去的,但是把它制作成船,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些现象引发了幼儿对它们的讨论和探索,虽然这些奥秘对成人来说已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但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无疑比将现成答案告诉他们要精彩得多。
为幼儿提供材料还要注意材料的艺术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对材料的外观、材料颜色的需求,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兴趣。美术活动《美丽的花园》是让幼儿折纸,于是我为幼儿提供了五颜六色的纸,让幼儿自己挑选,幼儿都不约而同地制作出不同颜色的花,把自己的“花园”装饰得非常漂亮。材料的吸引,让幼儿充满兴趣,这次活动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二、让幼儿用记录的方式,表达对材料的感知
教师在组织幼儿参加每一个活动时,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活动目标,让幼儿用记录的方式,不但可以明确活动目标,还可以让幼儿互相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当然,幼儿的记录不同于成人的记录,幼儿的记录方式是具有直观性质、形象生动的。例如《水果的分类》活动中,我先让幼儿从外形特征来观察比较,再让幼儿品尝其味,最后将几种不同的水果放在一起,让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在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的同时,将水果图片粘贴在水果分类表中,用图片的方式记录这次活动的结果。又如《我眼中的秋天》,幼儿先通过观察、比较四季的特征,然后用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对秋天的感知用颜色和图画表现出来。
三、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是天生的“好奇者”,他们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是求知欲和探索欲的基础,是思维活动的原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的这种兴趣和好奇,随时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假设、自己动手操作。例如: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利用磁铁在磁性黑板上操作数字卡,谁知幼儿都对磁铁产生了兴趣,活动一结束,他们纷纷围到我身边,问我用的是什么东西,“它怎么可以让卡片不掉下来?”看着幼儿一张张渴望的脸,我灵机一动,临时改变了第二节的活动内容,变成了《认识磁铁》。为幼儿提供磁铁、不同材料的小物品若干份,让幼儿自己“玩”,在“玩”的过程当中,幼儿发现磁铁具有吸引力,他们向老师提出来:“它们怎么粘在一起了?”。我问幼儿:“它们全都粘在一起吗?”幼儿马上就发现,有些东西是不会 “粘在”一起的。让幼儿把东西分成两类,一边是“可以粘住的”物品,一边是“不可以粘住的”物品。有几个小朋友还着急地对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刚才你用它粘卡片,怎么能粘得住,我怎么粘不住?”小朋友的发现让我高兴,我让小朋友们都上来看看黑板,告诉他们,黑板里有铁,所以才能吸住磁铁,让卡片不掉下来。我还用曲别针插在卡片上,再让幼儿用磁铁去吸,让幼儿明白磁铁只能吸住铁的东西。在延伸活动中,我布置了一些问题:曲别针掉到水里去了,怎样把它取出来?怎样让纸船开起来?鼓励幼儿积极动手操作,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经验。只有善于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教师应从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丰富可变、贴近幼儿生活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灵活运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一、材料的提供
材料是让幼儿操作的,所以首先要注意它的安全性,其次是它具备的教育性。教师为幼儿准备的应该是能充分发挥教育功效,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科学活动《沉与浮》,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物品,有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玩具,也有沉在水里的铁皮玩具;幼儿用来手工制作的橡皮泥,在一般情况下,是沉到水里去的,但是把它制作成船,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些现象引发了幼儿对它们的讨论和探索,虽然这些奥秘对成人来说已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但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无疑比将现成答案告诉他们要精彩得多。
为幼儿提供材料还要注意材料的艺术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对材料的外观、材料颜色的需求,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兴趣。美术活动《美丽的花园》是让幼儿折纸,于是我为幼儿提供了五颜六色的纸,让幼儿自己挑选,幼儿都不约而同地制作出不同颜色的花,把自己的“花园”装饰得非常漂亮。材料的吸引,让幼儿充满兴趣,这次活动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二、让幼儿用记录的方式,表达对材料的感知
教师在组织幼儿参加每一个活动时,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活动目标,让幼儿用记录的方式,不但可以明确活动目标,还可以让幼儿互相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当然,幼儿的记录不同于成人的记录,幼儿的记录方式是具有直观性质、形象生动的。例如《水果的分类》活动中,我先让幼儿从外形特征来观察比较,再让幼儿品尝其味,最后将几种不同的水果放在一起,让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在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的同时,将水果图片粘贴在水果分类表中,用图片的方式记录这次活动的结果。又如《我眼中的秋天》,幼儿先通过观察、比较四季的特征,然后用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对秋天的感知用颜色和图画表现出来。
三、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是天生的“好奇者”,他们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是求知欲和探索欲的基础,是思维活动的原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的这种兴趣和好奇,随时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假设、自己动手操作。例如: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利用磁铁在磁性黑板上操作数字卡,谁知幼儿都对磁铁产生了兴趣,活动一结束,他们纷纷围到我身边,问我用的是什么东西,“它怎么可以让卡片不掉下来?”看着幼儿一张张渴望的脸,我灵机一动,临时改变了第二节的活动内容,变成了《认识磁铁》。为幼儿提供磁铁、不同材料的小物品若干份,让幼儿自己“玩”,在“玩”的过程当中,幼儿发现磁铁具有吸引力,他们向老师提出来:“它们怎么粘在一起了?”。我问幼儿:“它们全都粘在一起吗?”幼儿马上就发现,有些东西是不会 “粘在”一起的。让幼儿把东西分成两类,一边是“可以粘住的”物品,一边是“不可以粘住的”物品。有几个小朋友还着急地对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刚才你用它粘卡片,怎么能粘得住,我怎么粘不住?”小朋友的发现让我高兴,我让小朋友们都上来看看黑板,告诉他们,黑板里有铁,所以才能吸住磁铁,让卡片不掉下来。我还用曲别针插在卡片上,再让幼儿用磁铁去吸,让幼儿明白磁铁只能吸住铁的东西。在延伸活动中,我布置了一些问题:曲别针掉到水里去了,怎样把它取出来?怎样让纸船开起来?鼓励幼儿积极动手操作,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经验。只有善于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教师应从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丰富可变、贴近幼儿生活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灵活运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