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师者所体现出的职业风范不仅仅是知识水平,还有自身修养、独特个性等。大凡老师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寻求自由表达和实践的欲望,然而在寻求过程中难免有悖于传统,当个性张扬与群体价值观不协调时,那么表现个性的主体就会逐渐被排斥,如果被排斥者是个精神强悍者,敢于顶风逆流而上,他就很可能在自己追寻的领域里树立一面旗帜,不过在我们眼中所呈现的大多是在指责和批评声中的默默承受者,很少有人再为自己内心隐秘的想法找一点开脱的理由。正因为如此,一些领导在批评老师时便有了足够的底气,他们不用担心被冒犯和顶撞,任性情所至,全然不顾对方的情绪与感受,这样批评的结果实在令人担忧。
这里我很想说说本学期开学被批评的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都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教龄,按理说对教育常规的把握不会再有什么偏差,而事实上的对教育教学的距离感,又不能不牵引着我们去关注教育行业在市场大背景中的位势。据我对他们的了解,就其性格而言,完全属于那种不事张扬的一类,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对生活理想追求的热烈。多少年来,我始终认为,带着理想上路的人是充实的,是幸福的。教育需要理想,人生更需要理想,当一个地方的教育环境不适于个人生存时,教育理想就会逐渐被另外一种人生理想所代替。
事实上,这种旁逸于教育理想之外的人生理想主义者已不在少数,只不过有人善于掩饰,摆着伪教育者的架势,让人不易察觉;有人外露,一眼就能洞穿其骨髓。我说的这两位老师就属于第二种。我们的社会不知怎么又热衷于形式来了,只要不突破教育形式的活动终能逃过领导的注意。这样一来,“掩饰者”能善其身,“外露者”就难脱罪咎了。其实这两种人的本质都是一致的,他们的心都远离了教育,处其位不谋其事,这样的教育行为是一定要受到批评的,然而受批评的通常是那些“外露者”。当然批评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如何批评。我们常说批评是一门艺术,对学生是如此,对教师更应如此。批评绝不能就事论事,我们应该更多地触及事之根源,关注教师的生存现状,探析其偏离教育轨道的真正原因,然后相互沟通,因势利导,在彼此信任的眼神交流中给予真切的关怀,我想,作为老师一定能感受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问题也一定能在关切的话语氛围中逐步消溶。如果一遇到问题就板起面孔,甚至不顾及教师的脸面,在教职工大会上当众点名批评,这样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被批评者也许能忍受,但绝不能接受,如此下去只能越陷越深,甚至走向与话语权威的对抗,并且是一种可怕的“软对抗”,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就可能会从“外露者”滑入“掩饰者”的行列,这样的结果,于己于校都是有害的。由此看来,对老师进行艺术化的批评就显得意义十分深远。
艺术是春风化雨,是露滋百草,祥和,圆润,不显痕迹,自然雕成。教师肩负着繁琐的社会责任,许多个人的价值标准遭遇现实否定的苦闷有待于倾诉,倾听、了解教师心中的所想所需,让人性化的关怀来搭建与教师情感对接的平台,让每一种生活理想的宣告都能在现有的教育空间里得到强烈的回音。当教师远离严肃的话语系统而能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逐步转变其教育行为时,我们就不能不诚服于艺术化批评的恒久魅力了。
这里我很想说说本学期开学被批评的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都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教龄,按理说对教育常规的把握不会再有什么偏差,而事实上的对教育教学的距离感,又不能不牵引着我们去关注教育行业在市场大背景中的位势。据我对他们的了解,就其性格而言,完全属于那种不事张扬的一类,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对生活理想追求的热烈。多少年来,我始终认为,带着理想上路的人是充实的,是幸福的。教育需要理想,人生更需要理想,当一个地方的教育环境不适于个人生存时,教育理想就会逐渐被另外一种人生理想所代替。
事实上,这种旁逸于教育理想之外的人生理想主义者已不在少数,只不过有人善于掩饰,摆着伪教育者的架势,让人不易察觉;有人外露,一眼就能洞穿其骨髓。我说的这两位老师就属于第二种。我们的社会不知怎么又热衷于形式来了,只要不突破教育形式的活动终能逃过领导的注意。这样一来,“掩饰者”能善其身,“外露者”就难脱罪咎了。其实这两种人的本质都是一致的,他们的心都远离了教育,处其位不谋其事,这样的教育行为是一定要受到批评的,然而受批评的通常是那些“外露者”。当然批评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如何批评。我们常说批评是一门艺术,对学生是如此,对教师更应如此。批评绝不能就事论事,我们应该更多地触及事之根源,关注教师的生存现状,探析其偏离教育轨道的真正原因,然后相互沟通,因势利导,在彼此信任的眼神交流中给予真切的关怀,我想,作为老师一定能感受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问题也一定能在关切的话语氛围中逐步消溶。如果一遇到问题就板起面孔,甚至不顾及教师的脸面,在教职工大会上当众点名批评,这样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被批评者也许能忍受,但绝不能接受,如此下去只能越陷越深,甚至走向与话语权威的对抗,并且是一种可怕的“软对抗”,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就可能会从“外露者”滑入“掩饰者”的行列,这样的结果,于己于校都是有害的。由此看来,对老师进行艺术化的批评就显得意义十分深远。
艺术是春风化雨,是露滋百草,祥和,圆润,不显痕迹,自然雕成。教师肩负着繁琐的社会责任,许多个人的价值标准遭遇现实否定的苦闷有待于倾诉,倾听、了解教师心中的所想所需,让人性化的关怀来搭建与教师情感对接的平台,让每一种生活理想的宣告都能在现有的教育空间里得到强烈的回音。当教师远离严肃的话语系统而能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逐步转变其教育行为时,我们就不能不诚服于艺术化批评的恒久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