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446395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文章论述了复合型人才的内涵、意义及培养途径与措施,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复合型人才终身教育
  [作者简介]倪志梅(197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苏南通22600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27-02
  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化教育和全民化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单一的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其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值得关注。
  一、复合型人才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均衡,教育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单一的、过度强调专业的教育为主,以培养专家型人才的模式为主,突出地体现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特色。在我国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这种“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逐渐凸显,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文化素质相对不均衡、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必须要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要想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以及培养过程、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从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明确提出“复合型”概念开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受到了全国高等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专业开始出现。
  二、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复合型人才,其核心仍然是“人才”,而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人才的本质区别在于“复合”二字。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复合”是指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又称为综合型人才和全面型人才。“复合”二字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涵,复杂但不混乱,合而不分,分而必合,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复合型人才是符合21世纪需要的多元化、全面化的时代精英。
  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就是要打破僵化的思想和做法,使学生能够在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内汲取知识和技能,并能良好地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的宽泛性和技能的多样性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生存和生活基础,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更具有广泛、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方面。其一,知识广而丰富。复合型人才最基本的是要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专业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同时要能有效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在具备丰富、多样的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需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打好基础,更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了一块实验田,从而减少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也为其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复合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以外,还应具备其他类型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交际能力、洞察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知识的转换与互融。复合型人才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散思维,而是应该本着以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相互交融为基础,从而形成更新的知识和更新的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新的技巧和方法。知识的转换与交融程度是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能否融合多学科知识并使其发挥综合作用,是判断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2.能力方面。其一,素质全面。素质全面体现在不但要把丰富多元的知识融于一体,从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不是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知识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另外,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具有自信、乐观、豁达的品质以及吃苦耐劳、对抗挫折的良好素质。
  其二,具有创新性。江泽民同志曾明确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转换与融合,实现对自 身原有知识和能力的超越,并能获得一种更新的思维、方法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实力,也就是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这是复合型人才创造力的激发过程,也是复合型人才自如运用知识的重要体现。
  总之,复合型人才既具有丰富而又全面的知识,又具有综合创新的复合型能力。一般来讲,由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一以及高校培养的模式各异,所以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教育工程。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意义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改革涉及教育理念的改变、管理体制的完善、教育内容的更新等。可见,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模式。高等教育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创新、改革、提升,从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互融与转换,从而使知识转换成真正的生产力。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经历了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发展的过程,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不断追求发展与进步的历程,高等教育在不断追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价值取向,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2.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单一性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有效地转换和利用丰富、多元的知识就成了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使得社会各个领域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也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提升发展能力。特别是由于高等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领域要尊重和鼓励复合型人才的发展与培养。因此,在摒弃过时的、单一的、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同时,要转变观念,培养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提供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和方法。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但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更要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优良的品质。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做到思想先行。观念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突破传统的“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式上打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模式,拓宽人才培养的领域,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并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很难落实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想与理念。所以,高校教师更应该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还应该博览群书,用宽广的教学视角和生动的社会案例为学生的学习发挥导向作用。
  3.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要有深厚的知识和多样的技能,这就需要合理、科学而又实用地设置和安排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学习的方向,也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视野扩展。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课程应贯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行设计课程。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和爱好,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后续继续教育问题,从而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知识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所以,在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突出实践性,重视和强化应用性,因材施教,把握好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要求。
  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社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21世纪,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要进行适应性改革,就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大众化、信息化、工业化、终身化、知识化、国际化和全球化将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指向。但是,不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变化,人才培养要以社会的需要为根本,要以转换成真正的生产力为前提,是始终不会改变的。
  [参考文献]
  [1]于维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探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4).
  [2]张晓红.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2).
  [3]王凤秋.教育管理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陆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
  [5]周慧燕,陈彬彬,陈竹.构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平台[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
  [6]徐波.构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论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J].嘉兴学院学报,2006(5).
  [7]马春玲.对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职业院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特点,懂得学生的需求,掌握其发展规律,这对学生的成长作用会很大。职业院校教师应当具有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如在心理咨询中注入思想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求最好、但求不同,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师道“弱”为先等教育理念。  [关键词]新时期 职业院校 师德 新理念  [作者简介]郭清(1965- ),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社科部,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乙烷等气体烃,热值为850010000Kcal/m3,天然气中各组分均可彻底燃烧,燃烧后不产生灰粉等固体杂质,是完全清洁的燃料,是真正的“蓝色火焰”。
[摘要]当前的高职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要提高学生的首岗胜任能力。文章分析了高职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建材专业为例阐述了首岗胜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完善建材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强化合作企业“外包”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创设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软环境等措施。  [关键词]首岗胜任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升级能力培养 
构建高校学习型领导班子长效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发
【留学频道】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国留学生服务的质量并赋予他们和德国本国学生同等的权利,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HRK)携手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制定了《德国高校留学事务准则
【摘 要】按照油田冬季HSE工作部署,进一步强化油田基本建设工程冬季施工管理,确保油田基本建设工程安全、平稳、有序推进和施工质量,及时查找并消除事故隐患,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结合油田基本建设冬季实施的特点,提出了油田冬季施工质量和安全措施。  【关键词】油田冬季;施工管理  对冬季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都建立了冬季施工组织领导机构,启动了冬季施工运行方案,提高了冬季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意识。组织开展冬季
Intec公司近日对运营支撑系统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他们表示,对“安全”关注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点。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与芬兰运营商胁峨功展示了一项全新技术,该技术使运营商可以轻松高效地将5G网络的语音容量提高100%,试呼叫采用诺基亚提供的研发原型设备,在Elisa的实时3G网络中
【摘 要】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传媒手段之一,随着网络的发展,流媒体技术也应运而生。它实现的是将传统媒体网络化,并通过网上点播的形式播放给浏览者。流媒体的播放方式不同于网上下载,网上下载需要将音视频文件下载到本地机再播放,而流媒体可以实现边下载边观看。在气田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通过对流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在共享门户平台支持下,结合.NET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文件格式转换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