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长江三角洲旅游区,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如今,这个异常活跃、极富生命力的区域已从原先的15个城市发展到了20个城市,这预示着打造“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并非梦想,只要真正联起手来,依靠各城市政府部门和旅游界的共同努力,“长三角”将成为中国旅游真正的“金三角”。
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就目前来看,江浙沪三个省市入境旅游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国内旅游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出境旅游方面现在也变成了重要的客源输出地。假设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来看,这三省市2003年的旅游外汇收入是41.5亿美元,因为2003年有“非典”影响;2000年的数字大体上是46亿美元。46亿美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在全世界排位,可以排到前十位,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旅游经济规模很大的地区。但是客观地分析,还是有一点大而不强,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尤其是缺乏足够的品牌号召力。这样就要求 “长三角”的各个城市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创新“长三角”
“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所以也必须用创新的精神来发展“长三角”的区域旅游。从根本上来说,创新要靠制度的创新。“长三角”具备这个基础,80年代的时候就形成了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90年代之后又形成浦东的开发模式和浙江的发展模式。但是,无论哪一种模式在其它各个领域改革发展的势头都很猛,而在旅游领域恰恰有一点落后,这形成了一个很矛盾的现象。旅游应该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的龙头,可是在制度创新这个方面,旅游相应来说是落后的。所以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要靠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的创新。
发展泛“长三角”
长江三角洲的15个城市,土地面积占全国1%多一些,人口占7%,却创造了20%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说,已经形成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级,但是随着发展,扩散是必然的,“长三角”的旅游发展也如此。
首先在区域上要扩大,这就是一个泛区域的概念,目前又新加入了几个城市,就预示了泛“长三角”的发展方向。
其次是一个泛市场的扩张。“长三角”这个市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自身有很强的内需动力,这种内生的动力是“长三角”旅游持续发展的一个根基。但是进一步的发展需要一个泛市场的扩张,不但“长三角”本身作为一个目的地圈要存在,同时作为一个市场圈也要扩张。
再次要形成泛国际品牌。这个泛国际品牌,一方面是“长三角”作为一个目的地,在世界上要形成一定的国际品牌。另外一方面,“长三角”这些年以来应该说在国际上的商品输出已经形成了强烈的态势,伴随着商品输出,也形成了大量的人员输出。这种人员输出是两类,一类是一部分人到海外去打工、去创业;再有一类的人员输出是一般性的人员流动性的输出,包括旅游者的输出。这是“长三角”发展的优势,在一定意义上,就会构筑“长三角”的一个泛国际品牌。
“长三角”发展中的三个“新”
市场“新”现象
2004年以来,中国的旅游市场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现象,这些新现象都对市场有比较重大意义的变化。
首先,产生了一个旅游发展格局的变化,也就是说,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形成以一个区域旅游为主体、拉动各地发展的新的发展格局。其次是旅游的组织模式发生变化,这种组织模式体现在企业的组织模式上和我们各级政府,包括各级旅游局的管理层次上。再者,客人的消费方式在发生变化,展示了中国的旅游从传统模式正在向与国际进一步接轨的模式转变,从单一的模式向复合型的模式转变。
区域旅游发展猛热
2004年区域旅游比起往年,发展势头既猛又热。区域旅游的合作以营销为龙头,以交易会为主体形式。比如,2004年4月份,安徽省组织了中东部旅游交易会,湖北省旅游局组织了华东旅游交易会,北方10省市旅游交易会已经开展到第十届,以开放为导向,逐步向全国统一旅游大市场的方向起步,以拉动为目标。现在从各级旅游局来说,已经不把思路局限在具体工作和本职工作上,而是更加深化研究,如何通过旅游的发展拉动本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从区域旅游的发展来看,开始了一个从国内向国际发展的倾向。
旅游论坛频繁
2004年旅游论坛出奇地多,至少有上百个,有可能两三百个。论坛如此频繁也有它的负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一种重复建设。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地区基本上每个星期接待一个省级的促销团,每年都要接待地市级的促销团,使得这三个地方的旅游局苦不堪言。
按照经济规律,重复建设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须集中,必须形成龙头。所以很自然,这样的论坛虽然这么频繁,但它是各地发展积极性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好的前景。
旅游产品的深化
2004年国家旅游局部署并经过验收,产生了第一批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些年以来,旅游产品的深化构成了旅游市场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这种深化,首先是各地对旅游资源的一种深化利用,进一步形成了旅游产品的系列化和连动化。旅游产品的系列化和连动化自然而然就要求区域旅游的发展,因为这是旅游的深层规律。
休闲度假的兴起
休闲度假的兴起首先是社会基础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文化的基础水平高了,各地的基础在逐步完善,旅游的经营领域也在逐步开拓。其次是需求方面的原因,经过12个黄金周,旅游者的理性化程度大为提高,最基本的观光旅游已经看过了,就自然寻求更高的需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旅游竞争白热化,也自然产生了一个旅游企业要向新的领域求生存的要求。这两个方面加在一起,造成了休闲度假的兴起。这几个本质性的变化就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多年以来以单一观光为主体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自驾车旅游的发展
2004年“五一”,自驾车旅游开始兴起;2004年“十一”,自驾车旅游达到一个新的层面。自驾车人数增长了5%,可是民航统计只增长了3%,铁路统计只增长了0.3%,中间这个差额是自驾车的分流。在增量这一块可以看出,自驾车的分流是比较大的。积极面来看,自驾车旅游给旅行社开拓了一个新的经营领域。
长三角的旅游“新”优势
内生需求持续,外生需求扩大
长江三角洲具有一个非常强的特点,市场的内生需求持续,外生需求扩大。比如说北京,北京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官太多,机关干部太多,铺开机会很多。所以对于北京来说,北京人的国内旅游的出游情绪不旺,出国旅游比较持续,这是与环渤海和“长三角”的根本性区别。或者扩大一点说,江浙沪,再扩大一点说,泛“长三角”,这种内生需求是“长三角”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优势,而且这几年这个优势在不断地提升。
所谓外生的需求扩大,是指外地到“长三角”和外国到“长三角”的人次规模在逐步扩大。这种扩大也有另一个方面的因素,由于“长三角”是一个主要的客源产出地,是一个客源输出地,这种格局实际上提高了 “长三角”的旅游企业和其它企业讨价还价的资本,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竞争力。尤其是2004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逐步实施、加大,在一定意义上对旅游产生了一种推动和促进。
旅游经济规模扩张
如果把“长三角”放到世界上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体量非常大的地区,可以排到世界前十位。如果从发达程度来看,不论是从总量、出游率、城市化的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长三角”已经变成了一个世界旅游发达地区,只不过还没有达到一流地位。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现在旅游生产力集聚在“长三角”,“长三角”已经是中国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区,但是这个增长区需要扩散。
旅游结构的优化在逐步产生
“长三角”地区仍然以观光旅游为主体,可是度假旅游在兴起,商贸旅游可以说已经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发达的一种旅游模式,特种旅游刚刚产生。总体来看,一个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模式已经开始形成,虽然也有一些薄弱环节,但这已经是一个比较优化的结构。
水平提高
“长三角”可以成为世界旅游的发达地区,正是因为在这几年之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总体水平提高了一大块。比如上海,现在饭店行业有一句话,叫做“世界饭店看中东,中国饭店看浦东”,因为浦东集中了世界最有名的大的跨国的饭店管理集团,基本上到了浦东,就可以对世界饭店的发展水平一目了然,这就是一个总体水平提高的表现。
现在“长三角”基本上无论是饭店,还是旅行社,包括一部分景区开发,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长三角”地区已经完成了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化,现正在进行产品到精品的转化,同时有一部分也在进行精品向新品的转化。
区域互动
“长三角”的区域互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品互补的局面。二是交通系统完善。现在已经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四小时旅游圈,铁、公、机俱全,而且国际口岸和内陆的四通八达现在已经形成。三是形成了一个企业化的网络。现在大家公认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这个龙头的辐射作用,不光是一个客源的辐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辐射。比如,上海锦江集团在“长三角”地区的锦江之星已经发展了一批,这就是一个辐射;再比如,最典型的携程网,携程网以上海为基础,辐射到中国,辐射到世界。
区域已经转换
整个“长三角”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个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在于市场经济的发达。但是发达地区也会面临着资源市场的局限,所以,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达应该尽快全面地体现在旅游合作体系中。
强中有弱
现在,很多地方的有钱人到上海度周末,上海人到外边度周末,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消费的转换。就是上海人在消费外地,外地人在消费上海。严格地说,上海的很多高档设施,使全国的有钱人集中到上海来消费。这样从价格来说,从经济的视差来说,上海人就要消费外地,这就是一个消费转换。这种转换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上海的强中有弱。
北京也是这样。比如,山西很多倒煤炭的老板,基本上每个人在北京买一套高档住宅,1000万一套住宅不算什么,北京市民买得起吗?根本买不起。实际上是在全国消费北京,北京人只好消费周边。这样一个消费转换的过程就是我们区域合作的基础,或者看得深一点,这就叫做强中有弱。
弱中有强
从经济发展来说,泛“长三角”中“泛”的这一块可能在经济上弱一点,但是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并不弱。一是形成了比较大的发展腹地,形成了比较强的产业平均能力。另外一方面,这些地方都是资源大省,从资源大省转换到旅游大省,在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下就是一个时间问题。比如安徽,这样一个旅游资源大省,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旅游大省,再进一步需要建设一个旅游强省。这样就需要安徽的资源和 “长三角”的资金,安徽的产品和“长三角”的市场相结合。这样一个转换,客观的来看,之所以弱能够转换到强,是因为有转换的优势,有转换的基础,这就是弱中有强。
强弱的转换
强弱的转换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在互补互帮的过程中必然形成的一个局面。这个转换可以扶强补弱,所以在这样一个流动的过程中,区域合作的局面会越来越开阔,形成各种要素的一种互补。
作为“长三角”,从15个城市逐渐发展壮大到20个城市,就需要研究这些城市之间的三重关系。第一重关系是互为客源市场。这个客源市场不能简单的视之为一种旅游者的客源市场,实际上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各个方面的市场都是市场。很自然,杭州的房地产价格是整个浙江省的,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是全国的,北京也是如此。所以,如果只是从旅游者,甚至只是单纯的从观光旅游者的角度来看,很多事情就容易看窄。第二重关系是合作对象,合作对象的共同目的,就是把它做大。第三重关系是竞争对手,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我们也在争夺这块蛋糕,所以也是竞争对手。从合作的角度来说,我们避讳竞争对手这种说法,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客观存在。
这样的话,我们就需要研究如何把这三重关系统一起来,而且这三重关系应该首先建立在竞争对手的关系之上,通过竞争加强合作,通过合作推动竞争,当市场成熟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分工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去建设一个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