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莺莺传》问世以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题材,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诠释与展现。其中唐人元微之的传奇《莺莺传》、金人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以及元朝王实甫的杂居《西厢记》是现今最为典范的代表,人们称其为“西厢三幻”。在这三部曲中崔莺莺的形象发生了不断的演变,昭示着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崔莺莺;形象;演变
自从唐人元微之所做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问世以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各个朝代得到了流传与发展。例如,宋代秦观的诗歌“调笑转踏”、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朝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陆天池的“南西厢记”以及现代的各类话剧《西厢记》等。其中《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之作。在其作品中崔莺莺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演变,所以笔者在基于对相关作品阅读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作品以及其所具有的意义有更清晰的认知。
一、崔莺莺形象演变的相同之处
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对“美”都有着本能的追求,在“西厢三幻”中,作者对崔莺莺形象的塑造,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理念。
(一)崔莺莺形象都具有“美”的性质
唐人元微之(唐元镇)《莺莺传》中崔莺莺是艳丽的,是具有才情的,也是娇软、妖人的。例如,《莺莺传》描述张生与崔莺莺初见时期的描写是“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从“常服睟容,不加新饰”以及“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充分体现出崔莺莺这一形象艳丽与美好[1]。而文中在叙述崔莺莺与张生在西厢相会的情境时,有这样一句描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以及故事中崔莺莺向张生自荐枕席的行为,充分展现了其娇软、妖人的特色。这种“美”的基础在于当时“世人”对美好的一种追求或是对“崔莺莺”一类具有美貌和才情的美好女子的一种欣赏,从而昭示着文人才子自身“风流”的特性。
随着故事的广为流传,人们对崔莺莺给予深厚的情感,使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修改。在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作者不仅塑造了崔莺莺外在形象“美”,同时,也塑造了女性端庄、含蓄、高贵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内在形象“美”。这种形象的塑造与作者个人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点从《西厢记诸宫调》开篇中的作者的自我介绍可以得到充分认证,如“携一壶酒,戴一枝儿花;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作者自身的个性的不羁在一定程度上使崔莺莺的形象带有反抗精神[2]。而对于崔莺莺外在美的描述,作者在崔莺莺刚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就采用了大量的笔墨和丰富的词语表达了张生对崔莺莺初见震撼“好似神仙一样”。同时,对崔莺莺的外貌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即“生得可中堪羡,露着庞儿一半,宫样眉儿山势远。十分可喜,二停似菩萨,多半是神仙”,向人们展示出崔莺莺的美好特性[3]。
而在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作者虽然没有在开篇初期就对崔莺莺的“美”进行描写,但是作者通过采用含蓄的语言以及曲折的手法,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从而充分展现了崔莺莺的外在美。例如,王实甫在第一折戏《佛殿奇缘》中,运用5个曲子对崔莺莺的外在美进行了刻画,而其描写的主要方法则是通过借助他人的语言侧面的展现人物的形象,从而凸显出崔莺莺惊人美貌,如“可喜娘的庞儿罕曾”,以及诸僧眼中的“镜花水月,全用光影边事”、“千般袅娜,万般旖旎”等[4]。在三部作品中,都从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传达了崔莺莺所具有的形象美。而正因为这种美的性质才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埋下了铺垫,无论《莺莺传》中张生抛弃崔莺莺的道义,还是《西厢记诸宫调》与《西厢记》的一见钟情,皆因“美”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二)崔莺莺都具有矛盾的思想感情
在三部作品中崔莺莺形象除外貌美,皆具有矛盾的思想情感,注重情感上的矛盾主要来源于对爱情的向往以及社会礼教的束缚。在《莺莺传》中,通过崔莺莺对张生反复无常的态度以及自我反驳的行为可得到充分的证实。而在《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从作者一系列的心理描写中可得到充分的验证。例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作者刻画了会“假意”,会经常“变了卦也”的崔莺莺的形象。如,《妆台窥简》中对崔莺莺读简以及“选择性发怒”的形象刻画,将崔莺莺对爱情的向往以及授予身份、礼教的束缚所产生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而作者通过对其矛盾心理的刻画与描写,使得在三部作品中共同凸显出在崔莺莺的形象中蕴含了一定的梦境美和含蓄美。
二、三部曲中崔莺莺形象演变的不同之处
(一)崔莺莺身份与个性的不同
在《莺莺传》中,作者并没有准确的点明崔莺莺的身份,但根据传奇的描写以及结合时代的背景,不难推测《莺莺传》中崔莺莺家中虽“财产深厚”但“父已亡”家道逐渐没落。而也正是这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莺莺个性上对礼法的忽略,从而促使作者笔下崔莺莺“妖人”之姿和矛盾情感的形成。
与《莺莺传》不同的是《西厢记诸宫调》和《王西厢》对崔莺莺的身份给予了明确的设定,即“崔相幼女也”。这正式由于其身份的贵重,使得崔莺莺的爱情与礼法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进而导致崔莺莺个性中反抗精神的存在。而相对于《董西厢》中莺莺对恋人“若到帝里……记取奴奴言……专等着伊家,宝冠霞被……”而言,《王西厢》中“你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凸显出《王西厢》中莺莺个性的“麻辣”以及崔莺莺个性中的果敢与智勇[5]。
(二)崔莺莺爱情观念与命运的不同
关于爱情观念,三部曲中的崔莺莺对待爱情都是真挚而深邃的,但只是由于身份与个性的不同,从而导致对爱情表现态度的不同。在《莺莺传》中由于莺莺可能处于家道中落情境中,其在感情的选择上处于劣势,在爱情面前她是自卑的从而导致对爱情的态度充满着踌躇。因此,其身份与对爱情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悲剧的产生。而在《董西厢》和《王西厢》中莺莺“崔相幼女也”的身份,使其在面对感情的选择更具有优势,也更具自信。其不同的区别则在于前者更注重礼教,在爱情的选择下相对保守与被动,而后者则更果敢与积极,从而使《莺莺传》的悲剧转换为喜剧。 三、崔莺莺形象的演变具有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崔莺莺形象的演变代表着作品主题的变化
由三部曲中作者对崔莺莺膝的“美”的描绘以及身份、个性的演变,可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具有一定的变化。据学者研究分析发现《莺莺传》极有可能是唐元棋自身的一段经历,所以《莺莺传》知识作者的一个故事的“阐述”。而《董西厢》和《王西厢》中的莺莺则一改弱势地位,她们对爱情自由追求的态度使故事主题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反对封建势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女性人格的追求,并从《董西厢》“门当户对”的“合礼性”到对“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歌颂与祝愿[6]。
(二)崔莺莺形象的演变是时代发展文化的缩影
三部曲中“崔莺莺”这一形象的演变,折射了时代发展背景下的社会文化蕴意。《莺莺传》中崔莺莺的身份、个性以及最终被抛弃的结局,无疑不映射了唐代时期“门第”与“仕途”观念的统治地位以及“女子”只是男权下的“附庸品”,而“崔莺莺”只是才子们自诩风流的展现。《董西厢》和《王西厢》的崔莺莺形象的演变是基于社会人们的渴求以及时代发展特色的产物,《董西厢》的诸宫调以及《王西厢》杂剧表明了戏曲艺术已成为当时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彰显了时代背景,即“异族统治”对文人产生的重要影响。
四、结论
总而言之,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经历百年而不衰,与崔莺莺这一形象的不断演变具有重要联系。崔莺莺的形象特征以及形象的演变不仅与时代发展的特点具有切合性,也与人们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从而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朱俊丽. 《董西厢》与《王西厢》中张生形象的比较分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4,01:84-86.
[2]李雯. 论《莺莺传》到《西厢记》之传承变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03:60-62.
[3]张语聪. 简述《西厢记》的流变及意义[J].音乐时空,2013,04:61-63.
[4]涂谢权. 《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形象喜剧性元素及其生成[J].文学教育(中),2013,10:4-6.
[5]孙守波. 《莺莺传》《西厢记》爱情模式转变透视[J].新西部(理论版),2012,14:93-94.
[6]李大博. 二人转《大西厢》对元杂剧《西厢记》的价值重构[J].戏剧文学,2016,03:146-152.
关键词:崔莺莺;形象;演变
自从唐人元微之所做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问世以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各个朝代得到了流传与发展。例如,宋代秦观的诗歌“调笑转踏”、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朝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陆天池的“南西厢记”以及现代的各类话剧《西厢记》等。其中《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之作。在其作品中崔莺莺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演变,所以笔者在基于对相关作品阅读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作品以及其所具有的意义有更清晰的认知。
一、崔莺莺形象演变的相同之处
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对“美”都有着本能的追求,在“西厢三幻”中,作者对崔莺莺形象的塑造,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理念。
(一)崔莺莺形象都具有“美”的性质
唐人元微之(唐元镇)《莺莺传》中崔莺莺是艳丽的,是具有才情的,也是娇软、妖人的。例如,《莺莺传》描述张生与崔莺莺初见时期的描写是“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从“常服睟容,不加新饰”以及“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充分体现出崔莺莺这一形象艳丽与美好[1]。而文中在叙述崔莺莺与张生在西厢相会的情境时,有这样一句描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以及故事中崔莺莺向张生自荐枕席的行为,充分展现了其娇软、妖人的特色。这种“美”的基础在于当时“世人”对美好的一种追求或是对“崔莺莺”一类具有美貌和才情的美好女子的一种欣赏,从而昭示着文人才子自身“风流”的特性。
随着故事的广为流传,人们对崔莺莺给予深厚的情感,使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修改。在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作者不仅塑造了崔莺莺外在形象“美”,同时,也塑造了女性端庄、含蓄、高贵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内在形象“美”。这种形象的塑造与作者个人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点从《西厢记诸宫调》开篇中的作者的自我介绍可以得到充分认证,如“携一壶酒,戴一枝儿花;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作者自身的个性的不羁在一定程度上使崔莺莺的形象带有反抗精神[2]。而对于崔莺莺外在美的描述,作者在崔莺莺刚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就采用了大量的笔墨和丰富的词语表达了张生对崔莺莺初见震撼“好似神仙一样”。同时,对崔莺莺的外貌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即“生得可中堪羡,露着庞儿一半,宫样眉儿山势远。十分可喜,二停似菩萨,多半是神仙”,向人们展示出崔莺莺的美好特性[3]。
而在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作者虽然没有在开篇初期就对崔莺莺的“美”进行描写,但是作者通过采用含蓄的语言以及曲折的手法,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从而充分展现了崔莺莺的外在美。例如,王实甫在第一折戏《佛殿奇缘》中,运用5个曲子对崔莺莺的外在美进行了刻画,而其描写的主要方法则是通过借助他人的语言侧面的展现人物的形象,从而凸显出崔莺莺惊人美貌,如“可喜娘的庞儿罕曾”,以及诸僧眼中的“镜花水月,全用光影边事”、“千般袅娜,万般旖旎”等[4]。在三部作品中,都从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传达了崔莺莺所具有的形象美。而正因为这种美的性质才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埋下了铺垫,无论《莺莺传》中张生抛弃崔莺莺的道义,还是《西厢记诸宫调》与《西厢记》的一见钟情,皆因“美”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二)崔莺莺都具有矛盾的思想感情
在三部作品中崔莺莺形象除外貌美,皆具有矛盾的思想情感,注重情感上的矛盾主要来源于对爱情的向往以及社会礼教的束缚。在《莺莺传》中,通过崔莺莺对张生反复无常的态度以及自我反驳的行为可得到充分的证实。而在《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从作者一系列的心理描写中可得到充分的验证。例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作者刻画了会“假意”,会经常“变了卦也”的崔莺莺的形象。如,《妆台窥简》中对崔莺莺读简以及“选择性发怒”的形象刻画,将崔莺莺对爱情的向往以及授予身份、礼教的束缚所产生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而作者通过对其矛盾心理的刻画与描写,使得在三部作品中共同凸显出在崔莺莺的形象中蕴含了一定的梦境美和含蓄美。
二、三部曲中崔莺莺形象演变的不同之处
(一)崔莺莺身份与个性的不同
在《莺莺传》中,作者并没有准确的点明崔莺莺的身份,但根据传奇的描写以及结合时代的背景,不难推测《莺莺传》中崔莺莺家中虽“财产深厚”但“父已亡”家道逐渐没落。而也正是这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莺莺个性上对礼法的忽略,从而促使作者笔下崔莺莺“妖人”之姿和矛盾情感的形成。
与《莺莺传》不同的是《西厢记诸宫调》和《王西厢》对崔莺莺的身份给予了明确的设定,即“崔相幼女也”。这正式由于其身份的贵重,使得崔莺莺的爱情与礼法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进而导致崔莺莺个性中反抗精神的存在。而相对于《董西厢》中莺莺对恋人“若到帝里……记取奴奴言……专等着伊家,宝冠霞被……”而言,《王西厢》中“你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凸显出《王西厢》中莺莺个性的“麻辣”以及崔莺莺个性中的果敢与智勇[5]。
(二)崔莺莺爱情观念与命运的不同
关于爱情观念,三部曲中的崔莺莺对待爱情都是真挚而深邃的,但只是由于身份与个性的不同,从而导致对爱情表现态度的不同。在《莺莺传》中由于莺莺可能处于家道中落情境中,其在感情的选择上处于劣势,在爱情面前她是自卑的从而导致对爱情的态度充满着踌躇。因此,其身份与对爱情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悲剧的产生。而在《董西厢》和《王西厢》中莺莺“崔相幼女也”的身份,使其在面对感情的选择更具有优势,也更具自信。其不同的区别则在于前者更注重礼教,在爱情的选择下相对保守与被动,而后者则更果敢与积极,从而使《莺莺传》的悲剧转换为喜剧。 三、崔莺莺形象的演变具有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崔莺莺形象的演变代表着作品主题的变化
由三部曲中作者对崔莺莺膝的“美”的描绘以及身份、个性的演变,可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具有一定的变化。据学者研究分析发现《莺莺传》极有可能是唐元棋自身的一段经历,所以《莺莺传》知识作者的一个故事的“阐述”。而《董西厢》和《王西厢》中的莺莺则一改弱势地位,她们对爱情自由追求的态度使故事主题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反对封建势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女性人格的追求,并从《董西厢》“门当户对”的“合礼性”到对“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歌颂与祝愿[6]。
(二)崔莺莺形象的演变是时代发展文化的缩影
三部曲中“崔莺莺”这一形象的演变,折射了时代发展背景下的社会文化蕴意。《莺莺传》中崔莺莺的身份、个性以及最终被抛弃的结局,无疑不映射了唐代时期“门第”与“仕途”观念的统治地位以及“女子”只是男权下的“附庸品”,而“崔莺莺”只是才子们自诩风流的展现。《董西厢》和《王西厢》的崔莺莺形象的演变是基于社会人们的渴求以及时代发展特色的产物,《董西厢》的诸宫调以及《王西厢》杂剧表明了戏曲艺术已成为当时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彰显了时代背景,即“异族统治”对文人产生的重要影响。
四、结论
总而言之,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经历百年而不衰,与崔莺莺这一形象的不断演变具有重要联系。崔莺莺的形象特征以及形象的演变不仅与时代发展的特点具有切合性,也与人们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从而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朱俊丽. 《董西厢》与《王西厢》中张生形象的比较分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4,01:84-86.
[2]李雯. 论《莺莺传》到《西厢记》之传承变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03:60-62.
[3]张语聪. 简述《西厢记》的流变及意义[J].音乐时空,2013,04:61-63.
[4]涂谢权. 《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形象喜剧性元素及其生成[J].文学教育(中),2013,10:4-6.
[5]孙守波. 《莺莺传》《西厢记》爱情模式转变透视[J].新西部(理论版),2012,14:93-94.
[6]李大博. 二人转《大西厢》对元杂剧《西厢记》的价值重构[J].戏剧文学,2016,03:14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