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究竟应被“倡导”还是被“要求”?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ju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1981年11月,父亲陈鹤琴逝世前约一年,浙江《幼儿教育》杂志的同志来信请这位不久前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的幼儿教育专家为该杂志的创刊号题词。当时我是新华社驻外记者,正好回国探亲。我见到父亲双腿瘫痪,卧病在床,但接到此信后兴奋异常,激动地说:“好事情!好事情!”我揣想,这一定是解决了他心头十分关切的一件大事。早在!1927年,他与陶行知、张宗麟一同发起成立了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
设计思路:  大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了附近的小学。在参观后的谈话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孩子感到不满,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将要上的那所学校;有部分孩子感到紧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将会被很多的作业“压倒”,失去游戏的机会。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我园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园本课程的整合研究”的课题,我们设计了网络活动“上小学了”。  我们一方面试图通过这一活动,解决“学校多、路途远,无法一一参观”的困难,
今天,吃过早点,我像往常一样带着小班孩子们来到院子里。在合欢树下的空地上,孩子们有的摇动木马,有的开动“轮胎汽车”,有的捡拾落叶,好不快乐!我便找了一个人少的地方坐下来,暂时退出他们的世界,让这些“鸟儿”自由一下。  “月月老师呢,你看到月月老师了吗?”月月是我班一个乖巧的女孩,孩子们都乐意接近她,听她指挥。我嘴角抿了抿,按捺住好奇心,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倾听着。“……别哭了,我一会儿打电话给你妈妈
摘 要  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将阅读引入品德课堂,通过绘制品德阅读思维导图,構建“慧阅读”品德课堂:通过移情对话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在主题阅读交流和活动中落实素养养成,并启动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实现道德的自觉成长。如此,阅读与品德课堂的深度融合得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得以完成。  关 键 词  品德课;核心素养;主题阅读;思维导图  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石。在品德课程
中国忽视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当人们在为农村全面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而欢呼时。一些地区又迈出新步伐。开始进行12年免费教育的设计。比如,珠海已经率先成为实行从小学到高中12年全免费的城市。  高中教育是初中教育的向上延伸。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和高教扩招后,高中教育成为新的瓶颈。因此。这一选择无疑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然而,教育公共政策的设计还应有另外一种选择,即向下延伸。优先发展和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摘 要  自媒体的应用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立足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要,用自媒体捕捉并剪辑学生过去的生活场景,记录“道德瞬间”,引领学生“回望”生活,通过对比反思和自由表达,深化道德认知,发现并感悟生活所内在的道德意蕴,进而激活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自媒体;向生活学习;回望生活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主人,随拍、随放、随传的照片和视频为
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提供区域活动材料,帮助幼儿积累数经验呢?我们该怎样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调整活动材料,不断丰富幼儿的数经验呢?  分类经验是幼儿数概念形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数活动是比较有效的。中班主题活动“在农场里”开始前,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了一定的材料,以帮助幼儿积累分类经验。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第一次投放
在“汽车”主题活动中,家长配合不够积极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向家长说明主题活动目标、家庭配合要点及方法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可告诉家长采用合适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孩子对汽车的探索兴趣,如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设计的未来汽车,参加班级的“未来汽车博览会”;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幼儿园周围、马路边寻找“我喜爱的汽车”,观察汽车标志;在上街或乘车时寻找交通标志;用废旧材料如牙膏盒等制作简单的玩具汽车,
就原方案来说,在开展“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活动时,幼儿仍出现乱吐口香糖的行为,这时教师需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积极引导。如,教师可暂时不要打扫,让幼儿亲眼目睹口香糖吐在地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请幼儿设想怎样清除地上的口香糖。教师和幼儿一起行动起来清除地上的口香糖,并说说感想,体验清除口香糖时的种种困难。最后,请幼儿比较打扫前后的地面,讨论今后吃完口香糖应该怎么做。此时,教师可不必将口香糖包装纸的
摘 要 近年来频发的师生极端暴力事件,令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根据情感社会学理论,这类事件的出现,与个体羞耻感不当激发有关,即:个体羞耻感从唤醒到压抑,继而引发“羞耻—愤怒”的递增螺旋过程,极易诱发师生极端暴力事件。依据个体羞耻感的发生机制,为了预防师生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教师)需要采取彼此尊重、积极聆听的沟通方式;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培养集体凝聚力;开展情感认知、情感管理的引导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