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应忘记课本外面、教室外面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人们对学习语文规律的一个科学的概括。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陈金明先生指出:“没有语文课外活动的语文教学,是语文学科课程结构畸形的表现。”①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使他们学以致用。试想,单靠一本教材,单靠每学期6次作文,课外从不读书练笔,能学好语文吗?顶多能应付考试,有的连考试也应付不了,更不用说具备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了。如何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实践证明,“文学社”是一个深受学生欢迎、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一、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知识,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课堂上,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不能面面俱到,有些知识不能拓宽、延伸、加深,有些知识甚至“蜻蜓点水”。有了文学社就好办了,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愉快地探索语文世界的新天地。如教学初语第三册诗歌单元后,教师可以补充介绍郭沫若、冰心、余光中、普希金等诗人的其他作品,走近诗人,更好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意旨;可以利用多媒体,开一次诗歌朗诵会;可以系统介绍诗歌写作知识,练习写诗。再如教学初语第五册游记单元后,教师可归纳补充游记的写作技巧,让学生练习写一篇游记,既学用结合,又陶冶性情,提高学习效率。
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表面上看起来,文学社团无非是提高社员的文学水平,培养文学趣味和写作能力。其实,这只是文学社团的一个作用。既然是课外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加强,指导教师只是个“参谋”。文学社团一旦成立,需要处理人际关系,需要组织讲座、征稿、评奖等各种活动,需要演讲、表演、书写、编辑、电脑制作等各方面的人才。而且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波折,需要情感的投入,意志的考验,智慧、机变、忍耐等方面的精神和能力。无疑,社团成员会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文学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习的空间大了,路子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产生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刘国正先生说:“兴趣,能使学生坚韧,能使学生聪明,能使学生快乐,足以化难为易,易重为轻,溶苦为甜。”②如利用广播、板报发表社员的作品,对作者是鼓励是支持,对其他社员是鞭策是促进;再如课本剧演出,集声、色、形为一体,耳目一新,赏心悦目。有了兴趣,有了自觉性,还愁教学效果不喜人吗?
四、可以发挥学生语文方面的爱好和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授课制,几十人在一起,用统编的教材,统一进度和教学方法,就不好照顾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兴趣爱好。文学社活动有着广阔的天地,学生可以大显身手,发展自己的优势。
勤读语文报刊的人会发现:文学社的作品水平就是非同一般,读着就是有味儿。读中学时就出书,就加入各级作协的人已屡见不鲜。
文学社如此诱人,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开展文学社活动呢?下面仅就多年的苦心实践与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争取各方支持。不管干什么,单枪匹马是不行的,一意孤行、孤芳自赏是行不通的,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得心应手。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课外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学校超标排课,加班加点补课。只有转变教育观念,科学执教,课外活动才不是空话。文学社的发展壮大,必须赢得“三个支持”:校领导支持,可以保证活动时间,争取到一定的活动经费和辅导津贴;教师群体(特别是同组教师)支持,他们会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群策群力;家长、学生支持,这起着决定性作用,会“春色满园关不住”,硕果累累。认识到位,支持跟上,掌声不断,文学社活动既不会迷失方向,又有了前进的动力。
二、争取内容丰富。第二课堂只有内容丰富多彩,才会有吸引力,才能延续下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文学社活动,除举办文学写作专题讲座、写作欣赏与会诊等常规活动外,还可开展读书心得会、朗诵会、名著(或影视)研讨会、演讲会、名家书法赏析、小品演出、采访、与作家见面等等活动,为广大社员提供多种学习、表现的机会。
三、争取发表园地。文学社主要是“写”,作品光自我欣赏还不够,得创设一块园地让社员耕耘,享受丰收的喜悦。优秀作品,可利用学校现有的黑板报、广播发表,还可创办社刊、社报(包括手抄报)发表,还可精选向公开发行的报刊、电台推荐。有发表园地,那竞争力是不可低估的。期末再组织评奖,鼓励先进。作品发表,是活动成果的展示,更是竞争力、创造力的培养。
四、争取课外读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多读是基础。文学社活动,指导教师要把指导阅读、检查阅读作为一个重点。城市条件好,教师要让社员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馆广泛阅读;农村书籍、报刊相对较少,教师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找出路。在组织文学社活动中,教师要抓好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的阅读,走进名家名作;要组织社员订阅价廉物美的语文报刊,如北京的《中国校园文学》、山西的《语文报》、河南的《作文》、陕西的《美文》(少年版)等等,增强创作欲、发表欲;要鼓励、指导条件好的社员购买课外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等名著。
五、争取名家指点。有条件请名家(名作家、名教师、影视明星、名主持人、名报刊编辑等)指点,将会事半功倍。校园不是流行“追星”热吗?请他们介绍成功经验,评点作文,即使就是一面之交,也会引人上路。
综上所述,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文学社活动,可以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真正形成一种教书与育人、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统一体,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文学社活动的前景一定令人欣喜。
注释:
①②《新编中学语文教案》(初中第6册)第4页、第2页,语文出版社1993年1月。
(作者单位:富民县第一中学)
一、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知识,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课堂上,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不能面面俱到,有些知识不能拓宽、延伸、加深,有些知识甚至“蜻蜓点水”。有了文学社就好办了,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愉快地探索语文世界的新天地。如教学初语第三册诗歌单元后,教师可以补充介绍郭沫若、冰心、余光中、普希金等诗人的其他作品,走近诗人,更好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意旨;可以利用多媒体,开一次诗歌朗诵会;可以系统介绍诗歌写作知识,练习写诗。再如教学初语第五册游记单元后,教师可归纳补充游记的写作技巧,让学生练习写一篇游记,既学用结合,又陶冶性情,提高学习效率。
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表面上看起来,文学社团无非是提高社员的文学水平,培养文学趣味和写作能力。其实,这只是文学社团的一个作用。既然是课外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加强,指导教师只是个“参谋”。文学社团一旦成立,需要处理人际关系,需要组织讲座、征稿、评奖等各种活动,需要演讲、表演、书写、编辑、电脑制作等各方面的人才。而且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波折,需要情感的投入,意志的考验,智慧、机变、忍耐等方面的精神和能力。无疑,社团成员会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文学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习的空间大了,路子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产生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刘国正先生说:“兴趣,能使学生坚韧,能使学生聪明,能使学生快乐,足以化难为易,易重为轻,溶苦为甜。”②如利用广播、板报发表社员的作品,对作者是鼓励是支持,对其他社员是鞭策是促进;再如课本剧演出,集声、色、形为一体,耳目一新,赏心悦目。有了兴趣,有了自觉性,还愁教学效果不喜人吗?
四、可以发挥学生语文方面的爱好和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授课制,几十人在一起,用统编的教材,统一进度和教学方法,就不好照顾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兴趣爱好。文学社活动有着广阔的天地,学生可以大显身手,发展自己的优势。
勤读语文报刊的人会发现:文学社的作品水平就是非同一般,读着就是有味儿。读中学时就出书,就加入各级作协的人已屡见不鲜。
文学社如此诱人,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开展文学社活动呢?下面仅就多年的苦心实践与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争取各方支持。不管干什么,单枪匹马是不行的,一意孤行、孤芳自赏是行不通的,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得心应手。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课外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学校超标排课,加班加点补课。只有转变教育观念,科学执教,课外活动才不是空话。文学社的发展壮大,必须赢得“三个支持”:校领导支持,可以保证活动时间,争取到一定的活动经费和辅导津贴;教师群体(特别是同组教师)支持,他们会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群策群力;家长、学生支持,这起着决定性作用,会“春色满园关不住”,硕果累累。认识到位,支持跟上,掌声不断,文学社活动既不会迷失方向,又有了前进的动力。
二、争取内容丰富。第二课堂只有内容丰富多彩,才会有吸引力,才能延续下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文学社活动,除举办文学写作专题讲座、写作欣赏与会诊等常规活动外,还可开展读书心得会、朗诵会、名著(或影视)研讨会、演讲会、名家书法赏析、小品演出、采访、与作家见面等等活动,为广大社员提供多种学习、表现的机会。
三、争取发表园地。文学社主要是“写”,作品光自我欣赏还不够,得创设一块园地让社员耕耘,享受丰收的喜悦。优秀作品,可利用学校现有的黑板报、广播发表,还可创办社刊、社报(包括手抄报)发表,还可精选向公开发行的报刊、电台推荐。有发表园地,那竞争力是不可低估的。期末再组织评奖,鼓励先进。作品发表,是活动成果的展示,更是竞争力、创造力的培养。
四、争取课外读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多读是基础。文学社活动,指导教师要把指导阅读、检查阅读作为一个重点。城市条件好,教师要让社员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馆广泛阅读;农村书籍、报刊相对较少,教师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找出路。在组织文学社活动中,教师要抓好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的阅读,走进名家名作;要组织社员订阅价廉物美的语文报刊,如北京的《中国校园文学》、山西的《语文报》、河南的《作文》、陕西的《美文》(少年版)等等,增强创作欲、发表欲;要鼓励、指导条件好的社员购买课外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等名著。
五、争取名家指点。有条件请名家(名作家、名教师、影视明星、名主持人、名报刊编辑等)指点,将会事半功倍。校园不是流行“追星”热吗?请他们介绍成功经验,评点作文,即使就是一面之交,也会引人上路。
综上所述,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文学社活动,可以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真正形成一种教书与育人、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统一体,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文学社活动的前景一定令人欣喜。
注释:
①②《新编中学语文教案》(初中第6册)第4页、第2页,语文出版社1993年1月。
(作者单位:富民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