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审题障碍怎么办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作文中,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图片等),要求考生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通常意义上,命题者会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或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或是列出某一方面有紧密联系的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呈现一段抒情议论的文段,或是展现一幅(或几幅组合而成的)漫画、一张图表等。拿到一则材料,考生应该如何强化审题意识,克服审题障碍,走出审题误区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综合思考。
  一、注意材料中的“事理”
  不论是漫画题,还是故事、寓言类材料作文题,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叙事类、故事类、寓言类的材料,考生一定要注意其中主要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理出其中的内在逻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事理”。下面,笔者结合201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作文题,详细解析材料内部存在的事理逻辑。
  【作文原料】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的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命题要求略)
  仔细分析该材料,我们可以找出其中两个主要的角色:一是“小孩”,二是“父亲”。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二人的言行都是针对谚语中涉及到的“丝瓜藤”与“肉豆须”这一问题;二是父亲的言行又是孩子言行的延续与发展,二者构成前后的因果关系。因此,考生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审题立意:一是从孩子的角度,当观其行思之果,在肯定其拥有探求精神、思辨精神的同时,更要看到其行为背后的结果(茎叶俱断),立意时可从清醒自我、辨清主次着眼;二是从父亲的角度,思考一个人想立足世间,当站稳脚跟,努力向上,虽不免和人纠缠,但只要不忘自己的立场与尊严,自会结出果实,绽放人生;三是从瓜藤与肉豆须的关系角度立意,可以着眼自然,思考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要依循自然发展规律;四是从父亲与孩子沟通的角度看,针对孩子把“茎叶都扯断”的事实,父亲只是“看了好笑”,然后从理性的角度帮其分析,并没有看到孩子背后的探求精神,据此,可以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等。
  在具体解析作文材料时,要注意材料中的角色,注意材料角色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不要因果倒置,更不可在材料本来内容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平白无故地乱加细节,或是无中生有地想象升华,甚至是狗尾续貂式地想象续写。这样的话就会改变原材料所要表达的重心,导致写作时离题万里。
  二、把握材料语段的“文理”
  优秀的文章都有一定的章法,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寓情于景,或寄理于事;或注重归纳总结,或注重列举演绎;或注重分而后总,或注重先总后分……总而言之,文章或片段要表情达意,必须有一定的文理或文气,也就是说,任何语段或文章,在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章法思路与结构布局等。比如考生要注意材料中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注意材料作文中有提示性的信息等,考生不仅不能忽略提示性的话语,反而更需要从细节上加以关注。比如201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材料作文中开头的那句“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谚语,就是文段的总纲与线索,下面的故事就是围绕它展开的。下面,笔者再结合一则材料作具体分析。
  【作文原料】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变得更加完美,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命题要求略)
  从语法与文法的角度,也就是笔者强调的“文理”来看,这里的“其实”之后的内容,就是这则材料的关键。这则材料共有两部分构成,前面引用故事,而故事中最核心的内容则是人物的语言,确切地说,雕塑家的回答具有哲理意味。后面的议论具有点题性质。如果考生审题时注意遵循“事例+议论”的章法,注意其中的关键信息,还是能够比较清晰地得出最佳立意的。但是如果只抓住了关键信息“雕塑自我”,立意为“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等,甚至单纯为了求新求奇立意为“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等,那就说明你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如果考生能把上面这则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注意结合“文理”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信息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文章就非常切合题旨了。可见,在分析文段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从章法或是结构上分析语段,也是使得考生克服审题障碍的关键一环。
  三、把握语料中透露出的“情理”
  大凡作文,或是作家的文学创作,都要引导人们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学会关注当下,学会关注人与社会的长远发展,即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高考作文命题中也同样充满着强烈的家国意识、民族情怀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或当下意识,因此,考生在审题时要注重联系社会与生活,分析作文材料的现实意义。比如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Ⅰ作文。
  【作文原料】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罰,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命题要求略)
  这道题虽有一定的审题难度,但只要考生能参透其中的当下意识,参透其中的情感与理趣,懂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还是会较为轻松地得出最佳立意的。从具体的立意角度上看,可以赞扬小陈敬畏规则与尊重生命的精神,可以赞扬貌似“残忍”背后的温暖情怀;可以批评老陈漠视生命不听劝告的行为;可以对交警的严格执法点赞,当然也可以辩证地思考交警的行为,提倡人性化执法等。总之,不论从哪个角度,把信写给谁,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做到情文并茂,事理交融,就不失为一篇佳作。该材料作文除了内容本身充满着“情理”外,另一个闪光点还在于格式的创新,尽管书信体本身算不上创新,但在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作文形式也体现了对文化与文明的传承。
其他文献
教室中的某个座位空空的,与充满了紧张学习气氛的教室格格不入,我眼中浮现出昨日那位同学强忍着不适,一边咳嗽一边坚持上课的画面,不由得叹了口气。  高考路上,我们每天进行着高强度的练习,有人支撑不住,不得不请假休息:而更多的人是强撑着昏沉沉的头脑在听课,但效果不佳,这种状态,大家早已习以为常。  那天我在零点的钟声中奋笔疾书。母亲不知多少次过来看我,不止一次劝道:“差不多该休息了。”“作业还没做完。”
期刊
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  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  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
期刊
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
期刊
创新文体可以彰显创意和个性,但它需要考生有扎实的文体知识、熟练的写作技巧、深厚的文学底蕴、深刻的思维方式等作基石。考生要根据作文的主旨内容,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来选择文体,断不能仅仅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生搬硬套,勉强作文。  创新文体误区扫描:  一、邯郸学步,弄巧成拙  以前的高考作文,在写作文体上要求非常明确,多为议论文或记叙文。近年来,随着对文体方面的限制变少了,考生的文章体裁形式也多样起来
期刊
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科学家屠呦呦的一句“诺奖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笑谈,竞让许多人联想到了演员黄晓明,并把黄晓明与杨颖的那场本应让人羡慕、受人祝福的婚礼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们认为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生活上如此清贫,皆是像黄晓明这样的“戏子”所致,纷纷把谴责的矛头指向了他们。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二者到底有何联系?一边是功勋卓著、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一边是拥有万千粉丝,深
期刊
【解题技巧】  一、考点梳理  借代  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2)材料代本体。如:懒将白发对青铜。(3)标志代本体。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
期刊
清晨,凉爽的秋风吹拂着老人的白发,老人安详地坐在门口,初阳慢慢地爬上了她那布满一道道沟壑的额头。她双眼静静地注视着前方,她的眼神是那么的温和却又带有几分渴望,似乎在期盼着什么。  不知过了多久,村里的人慢慢地多了起来。左邻右舍都亲切地向她问候着,似乎他们都知道她在等待什么却又不敢多言语,生怕管不住自己的嘴而说错了话。村里的人对老人一向都特别关心和照顾,对于他们来说,关心老人似乎是他们的责任。“大娘
期刊
《三重门》约莫是十几年前的作品,现在读来却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于是印证了那句话:真正的经典,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埋没的。此书的布局设计也有异于常书,令人称奇——其一反常规,不设目录、不设序言,直截了当切入正文,令人感受到作者的真心实意与特立独行,没有虚张声势。  正文内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匿着各种各样新颖生动的比喻和极度夸张的反讽,如“小镇沸腾得差点蒸发掉”“小镇文化站也吓了一跳”等精妙
期刊
人生如同旅行,目的地就在那里,一味地向前奔跑只会错过沿途的美好,不如将心投入沿途的风景,享受清风拂面的温柔,撷取阳光下摇曳的花朵,行吟浅唱,探究生活的美好。  我们总是处于前往某地的路途中,无论交通变得多么发达便捷,人们总是恨不能长出一双翅膀,让它带着自己飞过川流不息的人海,飞过高楼大厦到达最后的终点。孰不知换一种心情去享受这旅途中的风景,会发现生活别样的美好!  急于达到目的地的旅客,总是匆忙地
期刊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个人出身也不能决定人的命运,能决定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穷人的孩子也可以飞上枝头变成凤凰,富人的孩子也可能会穷困潦倒一生。无论你是哪种人,都要记住:拒绝平庸才能出类拔萃。  拒绝平庸,就要善于发现并抓住机遇,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不留神,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无法挽回。伟大的英国作家狄更斯曾经说过,“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日本一家打捞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