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作文中,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图片等),要求考生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通常意义上,命题者会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或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或是列出某一方面有紧密联系的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呈现一段抒情议论的文段,或是展现一幅(或几幅组合而成的)漫画、一张图表等。拿到一则材料,考生应该如何强化审题意识,克服审题障碍,走出审题误区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综合思考。
一、注意材料中的“事理”
不论是漫画题,还是故事、寓言类材料作文题,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叙事类、故事类、寓言类的材料,考生一定要注意其中主要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理出其中的内在逻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事理”。下面,笔者结合201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作文题,详细解析材料内部存在的事理逻辑。
【作文原料】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的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命题要求略)
仔细分析该材料,我们可以找出其中两个主要的角色:一是“小孩”,二是“父亲”。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二人的言行都是针对谚语中涉及到的“丝瓜藤”与“肉豆须”这一问题;二是父亲的言行又是孩子言行的延续与发展,二者构成前后的因果关系。因此,考生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审题立意:一是从孩子的角度,当观其行思之果,在肯定其拥有探求精神、思辨精神的同时,更要看到其行为背后的结果(茎叶俱断),立意时可从清醒自我、辨清主次着眼;二是从父亲的角度,思考一个人想立足世间,当站稳脚跟,努力向上,虽不免和人纠缠,但只要不忘自己的立场与尊严,自会结出果实,绽放人生;三是从瓜藤与肉豆须的关系角度立意,可以着眼自然,思考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要依循自然发展规律;四是从父亲与孩子沟通的角度看,针对孩子把“茎叶都扯断”的事实,父亲只是“看了好笑”,然后从理性的角度帮其分析,并没有看到孩子背后的探求精神,据此,可以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等。
在具体解析作文材料时,要注意材料中的角色,注意材料角色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不要因果倒置,更不可在材料本来内容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平白无故地乱加细节,或是无中生有地想象升华,甚至是狗尾续貂式地想象续写。这样的话就会改变原材料所要表达的重心,导致写作时离题万里。
二、把握材料语段的“文理”
优秀的文章都有一定的章法,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寓情于景,或寄理于事;或注重归纳总结,或注重列举演绎;或注重分而后总,或注重先总后分……总而言之,文章或片段要表情达意,必须有一定的文理或文气,也就是说,任何语段或文章,在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章法思路与结构布局等。比如考生要注意材料中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注意材料作文中有提示性的信息等,考生不仅不能忽略提示性的话语,反而更需要从细节上加以关注。比如201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材料作文中开头的那句“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谚语,就是文段的总纲与线索,下面的故事就是围绕它展开的。下面,笔者再结合一则材料作具体分析。
【作文原料】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变得更加完美,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命题要求略)
从语法与文法的角度,也就是笔者强调的“文理”来看,这里的“其实”之后的内容,就是这则材料的关键。这则材料共有两部分构成,前面引用故事,而故事中最核心的内容则是人物的语言,确切地说,雕塑家的回答具有哲理意味。后面的议论具有点题性质。如果考生审题时注意遵循“事例+议论”的章法,注意其中的关键信息,还是能够比较清晰地得出最佳立意的。但是如果只抓住了关键信息“雕塑自我”,立意为“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等,甚至单纯为了求新求奇立意为“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等,那就说明你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如果考生能把上面这则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注意结合“文理”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信息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文章就非常切合题旨了。可见,在分析文段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从章法或是结构上分析语段,也是使得考生克服审题障碍的关键一环。
三、把握语料中透露出的“情理”
大凡作文,或是作家的文学创作,都要引导人们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学会关注当下,学会关注人与社会的长远发展,即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高考作文命题中也同样充满着强烈的家国意识、民族情怀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或当下意识,因此,考生在审题时要注重联系社会与生活,分析作文材料的现实意义。比如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Ⅰ作文。
【作文原料】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罰,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命题要求略)
这道题虽有一定的审题难度,但只要考生能参透其中的当下意识,参透其中的情感与理趣,懂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还是会较为轻松地得出最佳立意的。从具体的立意角度上看,可以赞扬小陈敬畏规则与尊重生命的精神,可以赞扬貌似“残忍”背后的温暖情怀;可以批评老陈漠视生命不听劝告的行为;可以对交警的严格执法点赞,当然也可以辩证地思考交警的行为,提倡人性化执法等。总之,不论从哪个角度,把信写给谁,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做到情文并茂,事理交融,就不失为一篇佳作。该材料作文除了内容本身充满着“情理”外,另一个闪光点还在于格式的创新,尽管书信体本身算不上创新,但在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作文形式也体现了对文化与文明的传承。
一、注意材料中的“事理”
不论是漫画题,还是故事、寓言类材料作文题,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叙事类、故事类、寓言类的材料,考生一定要注意其中主要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理出其中的内在逻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事理”。下面,笔者结合201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作文题,详细解析材料内部存在的事理逻辑。
【作文原料】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的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命题要求略)
仔细分析该材料,我们可以找出其中两个主要的角色:一是“小孩”,二是“父亲”。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二人的言行都是针对谚语中涉及到的“丝瓜藤”与“肉豆须”这一问题;二是父亲的言行又是孩子言行的延续与发展,二者构成前后的因果关系。因此,考生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审题立意:一是从孩子的角度,当观其行思之果,在肯定其拥有探求精神、思辨精神的同时,更要看到其行为背后的结果(茎叶俱断),立意时可从清醒自我、辨清主次着眼;二是从父亲的角度,思考一个人想立足世间,当站稳脚跟,努力向上,虽不免和人纠缠,但只要不忘自己的立场与尊严,自会结出果实,绽放人生;三是从瓜藤与肉豆须的关系角度立意,可以着眼自然,思考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要依循自然发展规律;四是从父亲与孩子沟通的角度看,针对孩子把“茎叶都扯断”的事实,父亲只是“看了好笑”,然后从理性的角度帮其分析,并没有看到孩子背后的探求精神,据此,可以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等。
在具体解析作文材料时,要注意材料中的角色,注意材料角色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不要因果倒置,更不可在材料本来内容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平白无故地乱加细节,或是无中生有地想象升华,甚至是狗尾续貂式地想象续写。这样的话就会改变原材料所要表达的重心,导致写作时离题万里。
二、把握材料语段的“文理”
优秀的文章都有一定的章法,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寓情于景,或寄理于事;或注重归纳总结,或注重列举演绎;或注重分而后总,或注重先总后分……总而言之,文章或片段要表情达意,必须有一定的文理或文气,也就是说,任何语段或文章,在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章法思路与结构布局等。比如考生要注意材料中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注意材料作文中有提示性的信息等,考生不仅不能忽略提示性的话语,反而更需要从细节上加以关注。比如201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材料作文中开头的那句“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谚语,就是文段的总纲与线索,下面的故事就是围绕它展开的。下面,笔者再结合一则材料作具体分析。
【作文原料】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变得更加完美,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命题要求略)
从语法与文法的角度,也就是笔者强调的“文理”来看,这里的“其实”之后的内容,就是这则材料的关键。这则材料共有两部分构成,前面引用故事,而故事中最核心的内容则是人物的语言,确切地说,雕塑家的回答具有哲理意味。后面的议论具有点题性质。如果考生审题时注意遵循“事例+议论”的章法,注意其中的关键信息,还是能够比较清晰地得出最佳立意的。但是如果只抓住了关键信息“雕塑自我”,立意为“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等,甚至单纯为了求新求奇立意为“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等,那就说明你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如果考生能把上面这则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注意结合“文理”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信息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文章就非常切合题旨了。可见,在分析文段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从章法或是结构上分析语段,也是使得考生克服审题障碍的关键一环。
三、把握语料中透露出的“情理”
大凡作文,或是作家的文学创作,都要引导人们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学会关注当下,学会关注人与社会的长远发展,即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高考作文命题中也同样充满着强烈的家国意识、民族情怀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或当下意识,因此,考生在审题时要注重联系社会与生活,分析作文材料的现实意义。比如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Ⅰ作文。
【作文原料】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罰,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命题要求略)
这道题虽有一定的审题难度,但只要考生能参透其中的当下意识,参透其中的情感与理趣,懂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还是会较为轻松地得出最佳立意的。从具体的立意角度上看,可以赞扬小陈敬畏规则与尊重生命的精神,可以赞扬貌似“残忍”背后的温暖情怀;可以批评老陈漠视生命不听劝告的行为;可以对交警的严格执法点赞,当然也可以辩证地思考交警的行为,提倡人性化执法等。总之,不论从哪个角度,把信写给谁,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做到情文并茂,事理交融,就不失为一篇佳作。该材料作文除了内容本身充满着“情理”外,另一个闪光点还在于格式的创新,尽管书信体本身算不上创新,但在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作文形式也体现了对文化与文明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