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数学知识,还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指导策略进行了专项研究,希望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指导策略
在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并由此导出相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
一、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1.认真阅读题目
在当前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很多数学问题都带有较强的灵活性,要么问题表达方式比较婉转迂回,要么在题目中设置一些干扰信息,导致已知条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给学生解题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优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内在素养,为最终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解答“行程问题”时,题目当中往往存在多种信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思维混乱,导致解题出错.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除了认真阅读文字内容以及数字信息外,还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进行审题,这样不但可以保证自己的头脑足够清晰,还可以避免出现信息遗漏,为解题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题目中提到“两人相对而行”,学生可以在演算纸上画出一条线段,分别在线段的两端各画一个符号表示两个人,然后画两个相对的箭头指向线段的中心点,表示两人面对面行走,之后再根据题目内容做出各种标记.这种方法可以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快速整理解题思路,并计算出正确答案.
2.分析等量关系
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很多问题都存在一定的解题技巧,能否正确分析出各类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是学生能否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常见的等量关系主要包括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每份数和份数、单价和数量、速度和时间等等.以下列题目为例:在公园中,有60棵杨树,松树的数量是杨树的3倍,柳树的数量比松树少65棵,求公园中有多少棵柳树.在解答这道应用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筛选出题目中的重要信息,或者说已知条件,在此基础上,找出题目中蕴藏的数量关系.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得出以下解题思路:杨树×3=松树数量,松树数量-65=柳树数量,故:60×3=180(棵),180-65=115(棵).这样的问题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生活色彩,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提升.
3.掌握解題技巧
很多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即便认真审题了,也无法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解题思路,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正确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例如在解答“根据圆柱体的高和侧面积,求圆柱体体积”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演算纸上写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在公式下面画出两个分支,其中一个是“圆柱体底面圆的半径”,另一个是“圆柱体的高”.在题目当中,已经给出了圆柱体的高,这就意味着学生只需要求出圆柱体底面圆的半径即可.而题目当中已经给出了圆柱的侧面积,此时即可根据侧面积公式计算出底面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最终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需要说明的是,解题技巧的掌握与运用,需要教师时常带领学生针对相同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提炼与总结,使学生逐渐具备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题为例:甲、乙两车分别停在A,B两地,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0千米,甲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75千米,乙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两辆车同时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100千米?对学生而言,这显然是一道很具挑战性的题目,学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缕清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针对问题答案进行自主探究,不断地进行尝试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通过对错误的总结与分析,同样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1.分组教学法
在“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始终让学生“单打独斗”虽然对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但这样的教学方式未免显得过于单一,而且效率相对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妨采用分组教学,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同时,可以锻炼其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提出这样一道数学题:每辆小客车限乘14人,大客车限乘46人,如果两种车各开来12辆,刚好容纳学校全体学生,请问这所学校一共有多少学生?在解答这一题时,教师不妨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看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好.学生的胜负欲瞬间被激发起来,纷纷投入解决问题中,使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乘法运算的能力都得到有效锻炼.除此之外,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时,还要时常引导学生摒弃那些已经固化的解题思路,尝试换一种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完善其学习能力.例如当学生在解答完某一道数字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同学们,其实这道题还有另外一种解答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非常高涨,迫不及待地让教师讲一讲另外一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2.情境教学法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已经步入高年级,但身心发育仍然不够成熟,生活阅历也不够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创设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匹配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例如小学四年级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在动物园中,一只熊猫一天能吃掉14千克的食物,管理员给它准备了448千克食物,能够它吃30天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都非常好奇,想马上知道管理员准备的食物究竟够不够熊猫吃30天,学生会立刻应用自己所学的除法计算问题的答案,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多媒体教学法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有些数学问题比较抽象难懂,给教学造成一定的阻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生动,促使学生解题思路的生成.例如解答以下题目:李大爷准备用22根1米长的小木桩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小花园,他应该怎样围才能使花园面积最大?显然,在确定最终答案之前,存在多种可能性.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围法,让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和观点.此时,学生的大脑思维会进入快速运转模式,思考哪一种围法最符合题目要求,从而快速理清解题思路.多媒体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问题变得具象化、直观化,并且帮助学生快速提炼数学问题的题干,从而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还可以给数学课堂注入很多新鲜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时,还要立足课本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生成解决问题的动力,最終现实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的整体提升.例如在讲完“长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扩大为原来的2倍后,它的面积也扩大为原来的2倍,大家觉得这句话正确吗?一开始,学生并没有发觉哪里不对,但是再结合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句话并不正确.于是,学生对于这一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希望教师讲一讲其中的原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纸上画一画图,假定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计算一下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扩大为原来的2倍,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几轮尝试,学生渐渐摸索出其中的数学奥妙,并且掌握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正确方法.由此看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五、结 语
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被列为教学重点.对此,需要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结合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阅历、兴趣喜好等方面,探索全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韩忠胜.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155-156.
[2]朱松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方式研究:以“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9(20):60-61.
[3]宋强.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指导策略
在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并由此导出相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
一、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1.认真阅读题目
在当前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很多数学问题都带有较强的灵活性,要么问题表达方式比较婉转迂回,要么在题目中设置一些干扰信息,导致已知条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给学生解题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优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内在素养,为最终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解答“行程问题”时,题目当中往往存在多种信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思维混乱,导致解题出错.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除了认真阅读文字内容以及数字信息外,还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进行审题,这样不但可以保证自己的头脑足够清晰,还可以避免出现信息遗漏,为解题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题目中提到“两人相对而行”,学生可以在演算纸上画出一条线段,分别在线段的两端各画一个符号表示两个人,然后画两个相对的箭头指向线段的中心点,表示两人面对面行走,之后再根据题目内容做出各种标记.这种方法可以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快速整理解题思路,并计算出正确答案.
2.分析等量关系
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很多问题都存在一定的解题技巧,能否正确分析出各类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是学生能否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常见的等量关系主要包括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每份数和份数、单价和数量、速度和时间等等.以下列题目为例:在公园中,有60棵杨树,松树的数量是杨树的3倍,柳树的数量比松树少65棵,求公园中有多少棵柳树.在解答这道应用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筛选出题目中的重要信息,或者说已知条件,在此基础上,找出题目中蕴藏的数量关系.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得出以下解题思路:杨树×3=松树数量,松树数量-65=柳树数量,故:60×3=180(棵),180-65=115(棵).这样的问题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生活色彩,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提升.
3.掌握解題技巧
很多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即便认真审题了,也无法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解题思路,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正确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例如在解答“根据圆柱体的高和侧面积,求圆柱体体积”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演算纸上写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在公式下面画出两个分支,其中一个是“圆柱体底面圆的半径”,另一个是“圆柱体的高”.在题目当中,已经给出了圆柱体的高,这就意味着学生只需要求出圆柱体底面圆的半径即可.而题目当中已经给出了圆柱的侧面积,此时即可根据侧面积公式计算出底面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最终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需要说明的是,解题技巧的掌握与运用,需要教师时常带领学生针对相同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提炼与总结,使学生逐渐具备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题为例:甲、乙两车分别停在A,B两地,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0千米,甲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75千米,乙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两辆车同时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100千米?对学生而言,这显然是一道很具挑战性的题目,学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缕清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针对问题答案进行自主探究,不断地进行尝试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通过对错误的总结与分析,同样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1.分组教学法
在“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始终让学生“单打独斗”虽然对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但这样的教学方式未免显得过于单一,而且效率相对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妨采用分组教学,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同时,可以锻炼其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提出这样一道数学题:每辆小客车限乘14人,大客车限乘46人,如果两种车各开来12辆,刚好容纳学校全体学生,请问这所学校一共有多少学生?在解答这一题时,教师不妨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看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好.学生的胜负欲瞬间被激发起来,纷纷投入解决问题中,使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乘法运算的能力都得到有效锻炼.除此之外,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时,还要时常引导学生摒弃那些已经固化的解题思路,尝试换一种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完善其学习能力.例如当学生在解答完某一道数字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同学们,其实这道题还有另外一种解答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非常高涨,迫不及待地让教师讲一讲另外一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2.情境教学法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已经步入高年级,但身心发育仍然不够成熟,生活阅历也不够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创设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匹配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例如小学四年级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在动物园中,一只熊猫一天能吃掉14千克的食物,管理员给它准备了448千克食物,能够它吃30天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都非常好奇,想马上知道管理员准备的食物究竟够不够熊猫吃30天,学生会立刻应用自己所学的除法计算问题的答案,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多媒体教学法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有些数学问题比较抽象难懂,给教学造成一定的阻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生动,促使学生解题思路的生成.例如解答以下题目:李大爷准备用22根1米长的小木桩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小花园,他应该怎样围才能使花园面积最大?显然,在确定最终答案之前,存在多种可能性.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围法,让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和观点.此时,学生的大脑思维会进入快速运转模式,思考哪一种围法最符合题目要求,从而快速理清解题思路.多媒体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问题变得具象化、直观化,并且帮助学生快速提炼数学问题的题干,从而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还可以给数学课堂注入很多新鲜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时,还要立足课本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生成解决问题的动力,最終现实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的整体提升.例如在讲完“长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扩大为原来的2倍后,它的面积也扩大为原来的2倍,大家觉得这句话正确吗?一开始,学生并没有发觉哪里不对,但是再结合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句话并不正确.于是,学生对于这一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希望教师讲一讲其中的原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纸上画一画图,假定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计算一下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扩大为原来的2倍,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几轮尝试,学生渐渐摸索出其中的数学奥妙,并且掌握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正确方法.由此看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五、结 语
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被列为教学重点.对此,需要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结合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阅历、兴趣喜好等方面,探索全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韩忠胜.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155-156.
[2]朱松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方式研究:以“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9(20):60-61.
[3]宋强.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