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融合渗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实现由识记、领会到综合、运用的突破提升。
关键词: 文本 写作 融合渗透
一、高考综合改革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由此拉开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序幕。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无形“指挥棒”,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跟进展开,这将对语文学科课程及教学产生新的影响。
1.语文学科重要性相对提升,但语文教学课时相对压缩或削减。
虽然各省新高考改革方案并未全部推出,但将普遍施行“语数外 X”考试模式,这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与“选考”相对应的将是学生选课、走班和分层教学的全面展开及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保证各类选修课程的实施,原本紧张的语文教学课时会相对压缩或削减。就目前语文教学实际看,许多学校已不再专设作文课,写作教学在时间上不能保证。
2.作文教学和练习中存在“应试化”“功利性”倾向。
一方面,目前对高中生作文水平的衡量主要通过考试评分实现,因此,作文教学和练习中多是“因题为文”,在结构、立意、内容、文体等方面有较多限制,“应试化”倾向明显。另一方面,相比于语文学科其他知识点,无论是创作还是审阅,作文的主观性是比较强的,评价最不易被量化。在高考中,虽然从审题立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等多个层面和维度设定了相应的标准,并且采用“一卷两评”甚至“一卷多评”的方式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有“折中而定”的倾向,仍然不可能“绝对精准”,学生的写作水平区分度有限,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现实动力相对缺乏,存在“功利性”选择。
基于以上原因,师生在语文教学或学习中往往更偏重文本阅读而忽视写作练习,二者相对失衡甚至脱节,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写作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导致学生读得不够深入、写得比较肤浅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语文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渗透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掌握“听、读、说、写”四项基本的言语技能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目标。文本教学重在培养“听、读”技能,而写作教学重在培养“说、写”技能,前者重在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后者重在对个人思想情感进行梳理后的外化和传输。但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听、读”是“说、写”的准备和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应用和升华。文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把所接触到的信息理解内化后以更艺术、更有效、更个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实现言语和情感的交流。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融合渗透有助于学生“听、读、说、写”技能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
2.应对语文课时总量减少的情况,不是单纯压缩作文课为文本教学争取时间,而是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有效地解决更多的问题。对师生而言,这是一种挑战。实现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渗透可以二者兼顾,充分利用有效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从新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看,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應用性和实践性,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灵活,这为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渗透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学生所学语文知识能够更贴近实际运用。
三、语文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渗透的实践思考
1.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许多学生乐于阅读却苦于写作,常常觉得阅读容易而写作困难,在学习中往往避重就轻,功利性地选择。但不论是应对考试还是日常生活运用,写作均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在语文学习中,写作更是学生识记、领会、理解、表达及运用等综合能力的体现。从教学角度看,过于偏重文本教学而剥离写作教学,语文教学系统是残缺的;从学习角度看,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其语文综合素养也不会很高。教师和学生应该正视二者地位,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教而得法,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适度放手,引导学生自主体悟,提高阅读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些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于是对每篇课文都剥丝抽茧,详解细说,强行灌输给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下,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实际上所获无多。长此以往,学生既失去主动探究的兴趣,又对阅读和写作产生畏惧和厌烦情绪,缺乏写作自信。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并相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度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留出时间让学生体味文本,并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一开始,学生的理解可能并不到位,但这种主动体味的“不足”远胜于强行灌输的“有余”——基于自我的体味,从而真正唤起学生个体和文本间的共鸣,激发学生以手写心、独抒性灵的内在渴望,进而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3.因文制宜,精选典型,提高学生读写效率。
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虽然各不相同,但或是题材、或是文体、或是情感主旨,在某些方面总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写作技法方面,共通之处很多。对于经典课文,师生应精讲精练,对于类似篇目或是共通之处,则不宜面面俱到。抓住典型,取其特色,一例一得,效果反而更好。如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可侧重其文采飞扬、用典自如;讲授贾谊的《过秦论》,可侧重其层层对比、环环相扣、论说严密;讲授孟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体味其设喻巧妙、气有浩然;讲授杜甫诗歌,可与学生共析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根据文本特点进行精简取舍,不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节省和解放学生的时间,再加以写作强化拓展,学生就会触类旁通,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对写法的印象更深刻,并将相关技法运用在个人写作中,真正提升读写水平。
4.以写视读,以读促写,共同提升。
文本阅读和写作并不是毫无关联,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在文本教学中,可尝试从写作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先写后教或先写后学。如针对同一文题,学生可根据自己体悟先写作文,再和课文比较,并取其长处,修正不足。这个比较和修正的过程,既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求到了解决写作困惑的方法,又使学生在同题写作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依托文本阅读也可以促进写作。对写作而言,“模仿”既是入门途径又是必经阶段,教材所选文本大多文质兼美,是学生最好的模仿范例。学生在精读文本后进行仿写,或套用其形式,或化用其词句,或借鉴其手法,由模仿到融会,由借鉴到创造,最终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立足文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审视文本,对文本进行压缩、扩写、续写、改编或是赏析、批评等。如讲授《祝福》一文,通过《祥林嫂对阿毛的诉说》的写作练习叙说人物经历可能比单纯概括文章大意会更有效果;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时引入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辨批评,可能会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立论观点的选取会有更深的体会……在特定情境下,学生想要表达和写作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自己就会主动分析,积极构思,精心为文,乐于交流,其效果会更好。
5.灵活授课,分类指导,拓展读写融合渗透的空间。
新高考及课程改革带给学生最大的好处是选择项增多,对教学而言,更便于因材施教。传统的课堂,把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放在一起,限制学生兴趣的发展和特长的培养。走班制、选修课、活动课的普遍推行极大地拓展了语文的教学空间。教师可通过选修课设立专题,实现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通过社团活动或专题刊物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指导学生精读多写,为有兴趣且有潜力的学生拓展空间,有效助力其发展;可通过微视频、群共享、网页交流等信息技术手段并结合翻转课堂等授课形式,彻底打破阅读和写作的壁垒,让时间更自由,使互动更有效,把读写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统一强制转变为自选自觉,让学生针对阅读和写作中的困惑各求所需,互补其短,帮助学生实现阅读更加深入透彻、写作更加灵活自如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 文本 写作 融合渗透
一、高考综合改革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由此拉开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序幕。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无形“指挥棒”,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跟进展开,这将对语文学科课程及教学产生新的影响。
1.语文学科重要性相对提升,但语文教学课时相对压缩或削减。
虽然各省新高考改革方案并未全部推出,但将普遍施行“语数外 X”考试模式,这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与“选考”相对应的将是学生选课、走班和分层教学的全面展开及更多层次、更多类型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保证各类选修课程的实施,原本紧张的语文教学课时会相对压缩或削减。就目前语文教学实际看,许多学校已不再专设作文课,写作教学在时间上不能保证。
2.作文教学和练习中存在“应试化”“功利性”倾向。
一方面,目前对高中生作文水平的衡量主要通过考试评分实现,因此,作文教学和练习中多是“因题为文”,在结构、立意、内容、文体等方面有较多限制,“应试化”倾向明显。另一方面,相比于语文学科其他知识点,无论是创作还是审阅,作文的主观性是比较强的,评价最不易被量化。在高考中,虽然从审题立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等多个层面和维度设定了相应的标准,并且采用“一卷两评”甚至“一卷多评”的方式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有“折中而定”的倾向,仍然不可能“绝对精准”,学生的写作水平区分度有限,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现实动力相对缺乏,存在“功利性”选择。
基于以上原因,师生在语文教学或学习中往往更偏重文本阅读而忽视写作练习,二者相对失衡甚至脱节,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写作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导致学生读得不够深入、写得比较肤浅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语文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渗透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掌握“听、读、说、写”四项基本的言语技能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目标。文本教学重在培养“听、读”技能,而写作教学重在培养“说、写”技能,前者重在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后者重在对个人思想情感进行梳理后的外化和传输。但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听、读”是“说、写”的准备和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应用和升华。文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把所接触到的信息理解内化后以更艺术、更有效、更个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实现言语和情感的交流。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融合渗透有助于学生“听、读、说、写”技能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
2.应对语文课时总量减少的情况,不是单纯压缩作文课为文本教学争取时间,而是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有效地解决更多的问题。对师生而言,这是一种挑战。实现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渗透可以二者兼顾,充分利用有效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从新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看,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應用性和实践性,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灵活,这为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渗透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学生所学语文知识能够更贴近实际运用。
三、语文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渗透的实践思考
1.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许多学生乐于阅读却苦于写作,常常觉得阅读容易而写作困难,在学习中往往避重就轻,功利性地选择。但不论是应对考试还是日常生活运用,写作均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在语文学习中,写作更是学生识记、领会、理解、表达及运用等综合能力的体现。从教学角度看,过于偏重文本教学而剥离写作教学,语文教学系统是残缺的;从学习角度看,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其语文综合素养也不会很高。教师和学生应该正视二者地位,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教而得法,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适度放手,引导学生自主体悟,提高阅读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些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于是对每篇课文都剥丝抽茧,详解细说,强行灌输给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下,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实际上所获无多。长此以往,学生既失去主动探究的兴趣,又对阅读和写作产生畏惧和厌烦情绪,缺乏写作自信。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并相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度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留出时间让学生体味文本,并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一开始,学生的理解可能并不到位,但这种主动体味的“不足”远胜于强行灌输的“有余”——基于自我的体味,从而真正唤起学生个体和文本间的共鸣,激发学生以手写心、独抒性灵的内在渴望,进而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3.因文制宜,精选典型,提高学生读写效率。
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虽然各不相同,但或是题材、或是文体、或是情感主旨,在某些方面总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写作技法方面,共通之处很多。对于经典课文,师生应精讲精练,对于类似篇目或是共通之处,则不宜面面俱到。抓住典型,取其特色,一例一得,效果反而更好。如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可侧重其文采飞扬、用典自如;讲授贾谊的《过秦论》,可侧重其层层对比、环环相扣、论说严密;讲授孟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体味其设喻巧妙、气有浩然;讲授杜甫诗歌,可与学生共析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根据文本特点进行精简取舍,不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节省和解放学生的时间,再加以写作强化拓展,学生就会触类旁通,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对写法的印象更深刻,并将相关技法运用在个人写作中,真正提升读写水平。
4.以写视读,以读促写,共同提升。
文本阅读和写作并不是毫无关联,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在文本教学中,可尝试从写作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先写后教或先写后学。如针对同一文题,学生可根据自己体悟先写作文,再和课文比较,并取其长处,修正不足。这个比较和修正的过程,既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求到了解决写作困惑的方法,又使学生在同题写作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依托文本阅读也可以促进写作。对写作而言,“模仿”既是入门途径又是必经阶段,教材所选文本大多文质兼美,是学生最好的模仿范例。学生在精读文本后进行仿写,或套用其形式,或化用其词句,或借鉴其手法,由模仿到融会,由借鉴到创造,最终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立足文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审视文本,对文本进行压缩、扩写、续写、改编或是赏析、批评等。如讲授《祝福》一文,通过《祥林嫂对阿毛的诉说》的写作练习叙说人物经历可能比单纯概括文章大意会更有效果;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时引入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辨批评,可能会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立论观点的选取会有更深的体会……在特定情境下,学生想要表达和写作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自己就会主动分析,积极构思,精心为文,乐于交流,其效果会更好。
5.灵活授课,分类指导,拓展读写融合渗透的空间。
新高考及课程改革带给学生最大的好处是选择项增多,对教学而言,更便于因材施教。传统的课堂,把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放在一起,限制学生兴趣的发展和特长的培养。走班制、选修课、活动课的普遍推行极大地拓展了语文的教学空间。教师可通过选修课设立专题,实现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通过社团活动或专题刊物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指导学生精读多写,为有兴趣且有潜力的学生拓展空间,有效助力其发展;可通过微视频、群共享、网页交流等信息技术手段并结合翻转课堂等授课形式,彻底打破阅读和写作的壁垒,让时间更自由,使互动更有效,把读写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统一强制转变为自选自觉,让学生针对阅读和写作中的困惑各求所需,互补其短,帮助学生实现阅读更加深入透彻、写作更加灵活自如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