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刍议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时代下的大学校园,面对具有突发性、自由性、非理性和丰富性特征的网络舆情,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提出了生命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对改善和加强高校消极网络舆情引导以及和谐校园的构建有所裨益。
  关键词:生命关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46-03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正逐步形成,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之一仍是学生,占比达到24.6%[1]。
  鉴于网络的开放、平等、自由、便捷、虚拟等特性,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体现,尤其受到了标榜自由、追求民主的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和热衷,借助网络工具秀心情、晒观点、谈感情等,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情感真实、观点鲜明的校内舆情集聚,这其中自然也不乏相当多的消极网络舆情信息,比如近年来发生的药家鑫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大学生因为“三观”尚未成熟,因此容易受到一些情绪化意见的影响,甚至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可能凭感觉、凑热闹或是稀里糊涂地就卷入不断发酵的舆情事件,导致出现混乱、紧张的局面,成为点燃校园舆情的导火索。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备一般网络舆情的特征外,还因为其发生在高校这样一个开放性、知识性较强的文化环境里,因此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高校里,因为课余时间较多、大学生上网方便,所以他们热衷于浏览各类网站,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因此,每当一个事件发生时,学生便可以通过微博、BBS等发表意见,导致舆情发生突然,此时若再加上传统媒体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跟踪报道,就可能会形成更加强大的舆论声势。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和非理性
  网络世界中,由于突破了时间、地域等限制,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随时随地去针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关注者只需要通过复制粘贴,就可以快速传播信息。然而,由于发言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同时缺乏有效地监管,因此可能会有大学生,因为工作、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于是就将网络这个免责度和自由度很高的空间作为自己发泄情绪的渠道,从而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丰富性
  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因此其所涉及的校园问题、社会问题和事件也是五花八门。例如,一些学校开设的论坛、微博,里面可能就涉及到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多个版块,而学生的言论又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娱乐等角度和方面,传播方式可能会借助论坛、个人空间、微博等方式,如此一来将会使得同学们针对问题发表的意见呈现出辐射状态,加速网络舆情的传播。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表达自我意识的直接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上网是一件简单、方便的事情,他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途径,上网后可以发微博、上BBS论坛发帖等,去与朋友交流探讨热点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等他们关心关注的话题,相比于之前通过老师转达、邮寄书信等传统表达自我意识的方式,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提高,大学生们表达自我意识更为高效、便捷。
  (二)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的缺失
  正是由于通讯工具、网络的快速发展,现在大学校园里出现了所谓的“手机党”、“低头族”等群体,无论基于何种原因,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网络世界中,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则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面对的是一台没有思想只有冰冷铠甲的机器,交流过程中,不能以人的方式对待网络那一端的人,这样大学生自然无法以平等的心态更不能怀有对生命尊重的理念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高校网络德育教育的欠缺
  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首先大学生接受思想观念的渠道多且庞杂,信息量大且多元,又加上西方一些腐朽落后文化的渗透侵蚀,可能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政治思想观念淡化;其次,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大学生们往往没有时间进行过滤消化,再加上他们如果心理素质欠佳、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抗挫抗压能力较差等,可能无法做到合理应对;再次,面对开放、自由、隐匿的网络世界,大学生们抛开了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束缚,甚至有的同学在网上大放厥词,肆无忌惮。然而,另一方面,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却没有及时跟上,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四)应对失策导致舆情控制不力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大学生接触网络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尽管已经采取了一些网络控制技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技术死角。另外,出于对隐私的尊重和保护,对于一些当前大学生频繁使用的即时性网络工具,也存在技术监管漏洞,再加上网络媒体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一些负面舆情信息没有被扼杀,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此外,现在还有一些高校管理人员仍然墨守成规,观念守旧,每当发生网络舆情的时候才去重视,甚至有的人还想着采取堵、拖、瞒、躲、压或是不睬不问等方式处理,不仅不能摆脱舆论压力,反而可能加剧升级舆情级别。
  三、生命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途径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以及高校扩招、制度僵化等因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容易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人际关系紧张、心理紧张烦躁,部分学生甚至由此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困惑,再加上感情纠葛、学业紧张、教育缺失等原因,使得近年来大学生自杀自残、暴力倾向、杀害他人(动物)等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2]。   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面对网络舆情惟有采取积极、正确的方法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校园和谐和稳定,才能更好地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因此,高校师生应该怀着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和态度,以有效地解决和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为抓手,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坚持法治、德治手段相结合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从现有情况来看,我国互联网管理只有法规没有法律,最新的一部法规就是2015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网络的监管,然而《规定》并不等于“全网实名制”,因此仍然需要通过相关途径完善现有网络法律法规。
  当然,作为教育部门来说,亟待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因为学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网络行为和网络言论的文明程度。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重视生命教育”。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体到高校,自然就应该是坚持以生为本。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过,“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4]以学生的合理需求、学生的正当利益作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三)坚持将生命关怀教育纳入思政工作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往往是借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途径进行生命教育内容的学习[5]。借助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生命关怀教育,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一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础作用。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生命关怀教育,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有利于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5]。其次,可以开设有关生命关怀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2008年,武汉大学曾首次将生命教育课列入课程计划,开设“生命教育”公选课,举办诸如生命教育系列讲座、专版话题、对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和引导学生真心奉献等一系列丰富多彩、深入人心的生命教育活动,实现生命教育入脑入心[6]。再次,可以通过相关学科进行渗透教学,或是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有亲身体验的人员来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和抵制网络自杀等消极舆情信息的专题讲座,这样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叔本华的生命认识论认为“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的世界,而是生命进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世界”。因此,生命教育的学习,除了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之外,还应该注重一些隐性的生命教育,因为真正的生命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室里和课堂上,而是会延伸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和时间的每一分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戒毒所、看守所、特教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年公寓以及到地震灾区、贫困地区等投身志愿者活动,以便能更好的关爱生命[7]。
  (四)坚持加强高校网络监管力度
  学校,作为监管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机构,除了应该尽可能地改进网络质量、优化网络资源外,同样可以利用网络举办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科研、娱乐等活动,及时关注留言信箱、网络论坛等上面的舆情信息,及时解答、回复学生的重大关切和疑问,隔断挤压各种所谓“内部消息”、“小道消息”生存空间。另外还应加强技术攻关,避免一些消极、错误甚至反动的消息在校园网上传播,当然,学校在应对校内网络舆情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做好社会上一些消极网络舆情的处理,从而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温馨、安全的网络环境。
  (五)坚持提高高校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网络舆情引导水平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人性回归的教育,从成全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群体的生命开始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2]所以,作为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网络德育教育水平,从而保证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不可否认,不良的网络舆情将会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扰乱他们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漠视生命的观念,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将高校网络舆情视为洪水猛兽,简单粗暴地下禁令加以制止,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过了解掌握网络舆情,同样会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有利于高校知悉学生的心声,有利于政府更加科学地制定政策。因此,作为培养我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和和谐网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重视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责任的担当,重视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合理恰当地使用网络资源,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稳定高校校园的有力推手。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07-22/2015-09-09.
  〔2〕陈勇.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生命教育素质提升策略探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0-12,4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75.
  〔5〕陈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生命教育探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2,(6):121-122.
  〔6〕程墨.武汉大学生命教育入脑入心[N].中国教育报,2007-5-26(2).
  〔7〕陈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师院校生命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130-132.
  (责任编辑 赛汉)
其他文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三复习尤其重要.一方面,要避免题海战术;另一方面,对复习课中例题要优中选优,一个例题就能把众多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本文以《圆中
医学人文资源观是一种支配人们对待医学人文资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观念力量,而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又是影响医学人文资源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前提条件。因此,研究医学人文资源观的本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因其寓教于无形之中的优势,能有效弥补显性教育功能的不足,完善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尤以居于德育体系中心地位的政治素养,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厚重的人文积淀、先进的办学理念、健康向上的校风学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及活泼开朗的师风生貌,都可以作为隐性教育的介质。全方位、多角度发掘并恰当运用大学校园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对于当代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
外事翻译是高校外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因素,外事翻译工作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外事活动的效果。与其他翻译活动不同,高校外事翻译不仅要遵守翻译活动的一般性规范,同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