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操场上,国旗冉冉升起,很多学生提着早餐姗姗来迟;教室里,教师声情并茂地讲着课,座位上的学生趴着睡觉、低头玩手机、吃东西,笑闹喧哗一片;实验室里,老师在讲解示范,学生不带纸笔、不记笔记,不动手,不动脑,呆呆地盯着老师;洗手间里,经常围着几个烟友……这是在技工学校里能看到的镜头。如今,技校学生的现状令人堪忧,生源质量每况愈下。教师既要思考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技能,又要思考对这样的学生如何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
一、以习惯教育作为切入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动作是潜意识的,无需大脑思考,无需用意志去控制的。叶圣陶先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习惯有很多种,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貌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学生上课不带教材、不带纸笔,画图不爱用尺子,见到老师不问好,不爱动脑等等,都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致。
养成好习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动。如教室里老师在场,学生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就不守纪律。这时的学生“内力不足,需要外力强化”,需要外部力量不断地提醒,甚至加以批评或惩罚。第二个阶段,自发。学生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按要求去做,如上课时知道随便说话不好,但偶尔看到别人说又忍不住说话。学生“既需要外力也需要内力”,他知道应该怎样做,但不能控制自己,需要老师适当监督。第三阶段,自觉。学生不需外力,但需要内力,可以坚持良好的行为,基本上可以自我控制,偶有懒散,但可以自己控制并加以改正。第四阶段,自动。“不需外力也不需内力”,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动作。这时就形成了习惯。所以养成好习惯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强化训练的。
二、开展习惯教育的策略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导学生情绪,构造和谐师生关系
很多学生是迫不得已进入到技工学校的,难免会有不良情绪。情绪问题常常干扰教育的正常进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改变学生,首先就要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信任学校、信任老师,愿意听老师的话。笔者在工作中着重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管理情绪。利用业余时间,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了《亚马逊蝌蚪》这篇文章,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学会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组织学生学习了吴维库老师《阳光心态》讲座,要学生明白“只要我愿意,随时都可以调整和改变自己”;组织学生观看于丹的讲座,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发人深省的字句、寓意深刻的道理,每天在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现在,很多学生都愿意和笔者谈心,渴望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希望做精彩的自己。
2.言传和身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有人在旁督促和示范,这个人首先是教师。言传可以有声,亲切的话语、温和的眼神,陪着学生促膝长谈,仔细为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是很容易接受老师的劝解的;言传也可以无声,老师可以借助现代通信手段,经常给学生发个温馨提示,在QQ上打个招呼,这些都很容易拉近师生距离。在和学生进行语言沟通时,笔者很注意用词。学生不爱听老话,如“你这样损害了班集体,我们班的量化分又被扣了”;不爱听训话,说话主观武断、声色俱历;不爱听长话,口若悬河,没玩没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随时都像脱缰的野马,需要老师多观察、多劝导。
坐而言,起而行,才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笔者经常和学生一起打扫实习工厂、收拾工作台面,和学生一起准时参加早读,上课绝不迟到;对自己严格要求,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言出必行,犯了错误要承认。上课时,笔者力求自己的板书工整、美观,讲课用语规范标准,每个星期带着学生读一本好书等等。笔者相信“润物细无声,随行潜入心”,每天的一点一滴,都会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地影响他们并落实到他们自己的行为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对学生、老师都是一个考验的过程,需要教师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习惯贵在师生的坚持。
3.校规、班规要贯彻始终
校规、班规是班主任有效管理学生的保证,也是全校师生齐抓共管的依据。培养良好习惯就是可以贯彻这些规章制度的内容。因此,首先应该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并认可规章制度。入校后,笔者向学生解释各项规则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规则不是用来管制人的,不是用来显示学校或老师权威的,只有在有规则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有安全感。例如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上课随意谈笑走动,老师的讲课能继续下去么?大家的学习环境能有保证吗?经过笔者的解说,学生们都能逐渐理解并接受学校、班级的规则。学校的规则中有一项是关于宿舍卫生管理和班级卫生管理的,目的就是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规定一天中有两个时段都要检查卫生,且检查项目非常细致。学生开始觉得做这些没有必要,或者认为即使卫生做得好,也只是为班级拿量化分而已,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于是笔者从生活习惯这个角度出发,参照目前很多企业要求的6S管理内容,开主题班会,在学生间进行讨论,最终大多数同学都能接受这一规定,并加以落实。再比如校规要求学生出入学校必须佩戴校卡,笔者也是从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个角度来向学生进行了说明。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都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引导、分析,让他们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学生的思想通了,行为上就会自觉执行。
4.教师要耐心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期而艰巨的努力,需要老师耐心的指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前的习惯随时可能出现反复,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教师除了适时的提醒外,就是等待,不要对学生发火,也不要抱怨学生;不要认为学生一出现问题,就说明老师很失败;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教育是一种“慢养”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学生还是一棵“小树”,需要我们慢慢等着他们“开花结果”。
习惯教育关系着学生的一生,教育的内容要实在、具体,从身边的细节、小事做起;教育过程要严格,教育方式要多样。在习惯教育的过程中,要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耐心,让学生绽放成最美丽的花儿。
(作者单位: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以习惯教育作为切入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动作是潜意识的,无需大脑思考,无需用意志去控制的。叶圣陶先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习惯有很多种,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貌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学生上课不带教材、不带纸笔,画图不爱用尺子,见到老师不问好,不爱动脑等等,都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致。
养成好习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动。如教室里老师在场,学生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就不守纪律。这时的学生“内力不足,需要外力强化”,需要外部力量不断地提醒,甚至加以批评或惩罚。第二个阶段,自发。学生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按要求去做,如上课时知道随便说话不好,但偶尔看到别人说又忍不住说话。学生“既需要外力也需要内力”,他知道应该怎样做,但不能控制自己,需要老师适当监督。第三阶段,自觉。学生不需外力,但需要内力,可以坚持良好的行为,基本上可以自我控制,偶有懒散,但可以自己控制并加以改正。第四阶段,自动。“不需外力也不需内力”,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动作。这时就形成了习惯。所以养成好习惯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强化训练的。
二、开展习惯教育的策略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导学生情绪,构造和谐师生关系
很多学生是迫不得已进入到技工学校的,难免会有不良情绪。情绪问题常常干扰教育的正常进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改变学生,首先就要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信任学校、信任老师,愿意听老师的话。笔者在工作中着重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管理情绪。利用业余时间,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了《亚马逊蝌蚪》这篇文章,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学会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组织学生学习了吴维库老师《阳光心态》讲座,要学生明白“只要我愿意,随时都可以调整和改变自己”;组织学生观看于丹的讲座,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发人深省的字句、寓意深刻的道理,每天在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现在,很多学生都愿意和笔者谈心,渴望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希望做精彩的自己。
2.言传和身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有人在旁督促和示范,这个人首先是教师。言传可以有声,亲切的话语、温和的眼神,陪着学生促膝长谈,仔细为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是很容易接受老师的劝解的;言传也可以无声,老师可以借助现代通信手段,经常给学生发个温馨提示,在QQ上打个招呼,这些都很容易拉近师生距离。在和学生进行语言沟通时,笔者很注意用词。学生不爱听老话,如“你这样损害了班集体,我们班的量化分又被扣了”;不爱听训话,说话主观武断、声色俱历;不爱听长话,口若悬河,没玩没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随时都像脱缰的野马,需要老师多观察、多劝导。
坐而言,起而行,才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笔者经常和学生一起打扫实习工厂、收拾工作台面,和学生一起准时参加早读,上课绝不迟到;对自己严格要求,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言出必行,犯了错误要承认。上课时,笔者力求自己的板书工整、美观,讲课用语规范标准,每个星期带着学生读一本好书等等。笔者相信“润物细无声,随行潜入心”,每天的一点一滴,都会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地影响他们并落实到他们自己的行为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对学生、老师都是一个考验的过程,需要教师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习惯贵在师生的坚持。
3.校规、班规要贯彻始终
校规、班规是班主任有效管理学生的保证,也是全校师生齐抓共管的依据。培养良好习惯就是可以贯彻这些规章制度的内容。因此,首先应该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并认可规章制度。入校后,笔者向学生解释各项规则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规则不是用来管制人的,不是用来显示学校或老师权威的,只有在有规则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有安全感。例如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上课随意谈笑走动,老师的讲课能继续下去么?大家的学习环境能有保证吗?经过笔者的解说,学生们都能逐渐理解并接受学校、班级的规则。学校的规则中有一项是关于宿舍卫生管理和班级卫生管理的,目的就是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规定一天中有两个时段都要检查卫生,且检查项目非常细致。学生开始觉得做这些没有必要,或者认为即使卫生做得好,也只是为班级拿量化分而已,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于是笔者从生活习惯这个角度出发,参照目前很多企业要求的6S管理内容,开主题班会,在学生间进行讨论,最终大多数同学都能接受这一规定,并加以落实。再比如校规要求学生出入学校必须佩戴校卡,笔者也是从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个角度来向学生进行了说明。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都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引导、分析,让他们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学生的思想通了,行为上就会自觉执行。
4.教师要耐心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期而艰巨的努力,需要老师耐心的指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前的习惯随时可能出现反复,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教师除了适时的提醒外,就是等待,不要对学生发火,也不要抱怨学生;不要认为学生一出现问题,就说明老师很失败;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教育是一种“慢养”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学生还是一棵“小树”,需要我们慢慢等着他们“开花结果”。
习惯教育关系着学生的一生,教育的内容要实在、具体,从身边的细节、小事做起;教育过程要严格,教育方式要多样。在习惯教育的过程中,要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耐心,让学生绽放成最美丽的花儿。
(作者单位: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