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沙尘暴的危害与防治

来源 :求学·新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nd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3月14日,中国北方地区遭遇近10年强度最强、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暴天气。网友们还调侃说“北京变北宋”“自带复古滤镜”。地理这门课程本就和生活息息相关,此次事件就牵扯出一个高中地理知识点——由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天气。
  一、沙尘暴的定义
  1.沙尘暴的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常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
  2.沙尘暴的成因
  本次沙尘暴的沙源并非來自我国,而是来自蒙古国南部,那里是一片面积相当广阔的荒漠地带,沙尘量极大,再加上强大的蒙古气旋引起的大风,大量沙尘被卷入高空,而冷高压东移南下,将沙尘持续不断地输入我国北京等地。
  二、沙尘暴的影响因素
  沙尘暴的形成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沙源:沙尘暴形成的首要条件就是有沙源,无沙何谈沙尘暴?我国的沙源主要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中北部等地区。
  天气干燥:春季是沙尘暴集中暴发的季节,原因就在于春季北方气候干燥,降水也比较少,有风就能起沙。
  下垫面状况:下垫面植被覆盖量少,抗风蚀能力很弱,加上土壤表层干燥疏松,稍有大风刮过,就会将这些松散土壤中的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天气。
  动力、热力条件:一是不稳定大气环流(如气旋),没有动力条件,沙尘就不能被带上高空,只能在低地面活动。二是平流运动(如某一方向强风),没有持续的高空气流运动,沙尘也不会被长距离运输到别的区域。
  解题技巧:
  ①判断沙源的来源,从文字材料中寻找或在地图里观察。例如材料提到本区域南部有片荒漠等,有些材料没提到,但是地图里有图例标记(图例很重要)有荒漠。
  ②判断季节,题目中的区域是什么气候类型?处于什么季节?(当地气候干燥的季节)
  ③判断气流,如有气压图可判断是否有不稳定气流,如沙尘天气发生地与沙源地距离较远,再可判断肯定有稳定某一方向的强风从沙源地吹向发生地。
  ④预测下垫面状况,基本可判断植被稀少,抗风抗沙能力弱。
  注意:在地理高考试题中,依旧重视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那么对于材料和地图识图分析的要求就会很高,但学生如果掌握了分析思路,就会答得比较全面也可节省时间。
  2.人为原因
  人口增多、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开矿以及工程建设。
  解题技巧:人为原因比较简单,联系文字材料找准切入点即可。
  三、沙尘暴的危害
  从现象看:造成生态退化、土地恶化以及环境污染。
  从生产生活看:农作物倒伏,农业低产,丧失大量土地,引发饥荒、贫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农田、村庄、道路等受到威胁。能见度降低、航班延误,影响交通安全。
  从身心健康看:沙尘暴中混杂着大量颗粒物,可沉积在人体的各个器官里,尤其是影响人体的肺部健康,引起肺气肿、尘肺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
  解题技巧:危害类题难度较低,具体看以上分析即可。
  四、沙尘暴的防治
  1.方针:因地制宜,根本在于治理源头
  2.措施: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在本次沙尘暴中,可以看出中国推进多年的“防沙治沙工程”以及“三北防护林工程”都取得一定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沙尘情况。二是政府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三是开发新能源。四是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五是工矿建设要注意恢复植被。
  解题技巧:防治类题要注意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植树造林。
其他文献
高考既是对考生知识、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又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考查。越临近考试,考生越需要科学计划,智慧备考。  考前一个月:  高考备考的黄金时期,也是扭转不利局面的关键  时期。  在这一个月里,考生要科学安排复习时间,细化各个时间段的目标,戒骄戒躁,客观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备考。  ①限时训练,错因归档  在考前一个月,一般学校
期刊
考前关键词:  掌控复习、加强信心、调整心态、适当运动  掌控复习对于加强信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知道高考能不能考好,主要的原因是对自己所学知识没有把握,属于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恐慌。想避免这种情况,那就要做好复习规划,用实际行动给自己增添信心。同学们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觉前,确认自己完成的复习任务与收获,每天都提升一点自信。  适度的紧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可以提高我们大脑的活跃度,减少分
期刊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当前的形势下,创新教育就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创新教育应该建立在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及时地更新教育理念,创设创新型的语文阅读课堂。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应该提高个人素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期达到培养
期刊
摘 要:生物学课程是学习者思维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高中生物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者科学思维(或理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深入理解“科学思维”水平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建构、生物知识教学、设计生物实验等多种途径培养学习者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科学思维;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我国新一轮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提出,将以发展学习者生物学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
期刊
在高三阶段的历史复习课中,教師往往用传统的方法,在高一高二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深拓展,总结归纳,然后引导学生整理、背诵笔记。这样做并不利于学生高效地复习,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效率。  思维导图用发散形的分支建立起知识体系,从而有利于人们的学习、记忆、思考和表达。  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如果能运用思维导图把各个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串成线、连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认知的内容、认知的主体和认知的目标三方面解释了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并结合对《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材和习题的解读,提出了地图教学、综合分析、归纳演绎、区域比较、调查观察等几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区域认知;教材解读;题例分析;方法途径  “认知”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等进行分析、解释和预测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更
期刊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一年级 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  2.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时间。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小学阶段常用的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如何使用工具书:多次使用工具书,使学生形成习惯;教给学生使用的方法,学会巧妙运用工具书来促进学习;激发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对工具书爱不释手;积极宣传工具书的益处,并将其弊端化解。  关键词:工具书;习惯;方法
期刊
“高三的路从来都不好走,但你们一定要无所畏惧,一直坚持到最后!”  这是我们政治老师在高三开始的第一天告诉我们的一句话。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这一路走来,披荆斩棘无数,若非自己无畏地拼搏和努力,我定然难以走到最后。  高一、高二的时候,我有些懒散,但总能靠小聪明和“临时抱佛脚”取得不错的成绩。原以为高三也不过如此,没想到第一次系统的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我就被深深打击了。我基础不牢固,这次自然是考砸
期刊
一、病毒的大小  形体极微小,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相关考点】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病毒颗粒。  二、病毒的成分  (1)主要成分: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具有抗原性)。  (2)特殊成分:①糖蛋白(存在某些病毒的表面)  ②酶[HIV含有逆转录酶(非宿主提供的酶)]  【相关考点】  (1)病毒表面的蛋白质(或糖蛋白),是病毒的抗原成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