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本翻译中的审美再现探究r——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英译本为例

来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为主要依据,在对国内翻译美学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法律文本翻译美学研究的可行性.法律文本的翻译并非两种语言的机械转码,译者在翻译法律文本时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力求译文的准确性,一则力求最大限度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基于这两个要求,结合立法文本的语言特点,对《民法典》英译本典型例子进行定性分析,提出翻译法律文本必须遵循的六条审美标准.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与学前教育迅猛发展不相匹配的是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滞后,这已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年级差异和理想培养情况与满意度呈现方式,剖析了当今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课程在内容深度、考核形式、实践与理论结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高校、幼儿园及政府主体提出相应改进对策,以期从多维视角完善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
教师教育课程的思政重点在于师德教育.课程定位模糊、儿童中心课程缺失、重技能轻德育是阻碍教师教育课程师德教育的三大难题.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需厘清教师教育课程的德育框架,转变课程德育观念,明确课程德育目标,深入挖掘德育资源,自主建构教师道德,科学实施教育评价.
作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来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发展。高一学生有浓厚的求知欲,有强烈的荣誉感,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根据我校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礼貌与尊敬、学会培养自己和高一学生的特点,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尽早改正偏差、错位的价值观,为三年的高中生活乃至终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树立良好形象  班主
期刊
有效教学是当下学校与教学研究者备受关注的最为热门话题之一,它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目前学生面临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低下的新情况所提出的措施,实现有效教学是解决“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效”的有效途径。聚焦课堂、决战课堂都是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提高的主要阵地。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我们在课堂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应该重视科学探究能力、良好的思维方式、
期刊
编者按:世界教育科学研究正在显现基础学科与边缘学科融合、多学科领域相互交叉、注重实证分析和应用成效、积极影响决策等态势。因此,当前我们特别需要全面总结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为教育科学创新开掘不竭的源泉。  实施“问题主线,先学后导”教学,首先是教学改革的需要,“问题主线,先学后导”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问题的发现、生成和解决为主线,强调教学以问题
期刊
研发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高层次产业创新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亟待构建实践导向、需求导向、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产教融合,着力解决高校培养体系不健全、企业参与力度不强、缺乏长效机制等突出问题,实现研究课题与现实产业紧密结合、增强研发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打通科技向产业转化通道,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对破解人才培养困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临来自外方教学的普世价值观渗透、人才培养实施的“国际化”风险、学生出国(境)留学后党建工作的边缘化等问题。围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元办学的结构性特征,在厘清学习主体价值需求的基础上,从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同向、隐性课堂与显性课堂同步、党建严守与国际化培养同行、外方教学与中方教学同心等方面提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思政价值坚守立场与建设优化措施。
编者按: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脱离教师直接的专业环境,不能脱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超越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做法,真正在专业上有所提升和发展,基于课堂实践的专题研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初中物理总复习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教师专题精讲,建立知识结构,在学生脑海中建立“雏形”;第二步,学生专题练习,以综合训练为依托,将知识系统化;第三步,进行查漏补缺,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
期刊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以二战为背景,将两位素不相识的主人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德国少年维尔纳逃离矿区,追逐梦想,其人格却在此过程中不断经受挣扎与人性的考验.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维尔纳的人格发展过程,以及在战争的背景下其人格所经历的挣扎与发展.同时,论文还探讨了维尔纳身边环境及那些看不见的“光”等影响其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殉情一直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经典主题,并随着文学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主题--殉情化物。敦煌本韩朋故事从一开始的“为爱殉情”逐渐发展至“殉情化物”正是这一主题的体现。在敦煌本《韩朋赋》中,韩朋夫妇为爱殉情后精魂不灭,并化生他物再续前缘,其精魂不灭的背后是“万物有灵”“神不灭”等哲学观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体现。“石”“相思树”“鸳鸯”也因其本身的特质,被文人赋予爱情的意味,成为殉情后的“精魂”所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