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件头疼的事。那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不惧怕作文呢?对待这样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因此,老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的热情呢?下面就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作文兴趣,调动写作积极性
学语文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对所写的东西不感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的首要任务。尽管兴趣有先天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和引导。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其思想兴趣还很不稳定,如果我们教师巧妙地加以诱导和激发,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害怕写”为“喜欢写”,就一定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1. 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唤起他们创作的灵感,找到写作的“源泉”。记得朱熹有这样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 佳作欣赏,审美发现。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结晶。只有广泛阅读,吸收他人的文学精华,才能炼就一支生花妙笔,写出得心应手的文章来。同时,阅读也可以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感受美,在美中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
3. 用好例子,创造出美。千姿百态的美在眼前,只知欣赏感受,这不是我们的目的,“采百花而酿蜜”,创造美才是我们的愿望。中学生有着天真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欲,我们在引导他们在语文这块美的天地中,应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创造美。
4. 及时评价,体现成功。对于学生创造美,教师要及时评价,善于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只要有可取之处,都要给予褒扬,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转变观念,树立作文教学新理念
新课改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体系中的优秀部分的基础上构建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以,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作文教学新理念。第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学期几节作文课和一种固定教法呆板的教学模式,让作文教学多一些层次性,让作文课多一些模式、多一些趣味、多一些快乐。第二,要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的一些指导和要求,仔细学习,认真体会,“吃透”其中的指导思想和精华所在,并结合教学工作加以实践。第三,要认真分析从前作文教学的成败得失,加以系统整理。仔细研究过去我们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可取之处,加以继承和发扬,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行运用。第四、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首先,老师要敢于“创”,敢于打破传统教法的束缚,进行各种新教法的探索和尝试。其次,老师应善于“激”,鼓励学生写出有自己感情,自己特点的作文。再次,教师要知道“活”在作文模式上,要打破传统的“三大段”“总分总”等人为的硬性要求,放开学生的“手脚”……总之,作为老师,在教学工作开展前,首先自己要“洗脑”,要转变观念。
四、批阅方式灵活多样,提高能力
学生写完作文,最重要的是批改了。在实践当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不批不改;二是详批详改。这两种做法效果均不尽人意,致使学生写在本上,放在包里,只当完成任务,这根本就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散与创新就更不用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用以下几种批改方式:
1. 教师示范修改,典型引路。从学生作文中找出优等、中等和较差的作文各一篇,在自己制作的幻灯片上,教师作示范批改。批改优秀作文的目的是推荐以供学生借鉴;批改中等作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到修改的方法;批改较差作文的目的是指出缺点,帮助差生努力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2. 自我评改,加深认识。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后,就让学生进行修改。教师挑选几篇典型习作让学生试着讲评。首先让学生本人自评,讲清自己如何审题、构思、确立中心、怎样围绕中心选材、写文章思路等。当然教师应把它转化成问题的形式循序渐进,不可面面俱到。教师把自评重点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本人大声读自己的文章,让学生根据板书,有的放矢地听读文章,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分析判断:改什么,为啥改,怎样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加深他们自己的认识。大家认为好的给予表扬,差一些的指出问题并给予鼓励,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3. 相互批改,并写评改心得。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后,对照自己的文章或别的同学相互交换,进行修改;找出优点,指出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并把评改后的得失写在作文后面,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体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我认为,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尚属一个全新的课题,还需要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实践中去不断地进行探索教研,才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一、激发作文兴趣,调动写作积极性
学语文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对所写的东西不感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的首要任务。尽管兴趣有先天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和引导。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其思想兴趣还很不稳定,如果我们教师巧妙地加以诱导和激发,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害怕写”为“喜欢写”,就一定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1. 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唤起他们创作的灵感,找到写作的“源泉”。记得朱熹有这样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 佳作欣赏,审美发现。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结晶。只有广泛阅读,吸收他人的文学精华,才能炼就一支生花妙笔,写出得心应手的文章来。同时,阅读也可以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感受美,在美中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
3. 用好例子,创造出美。千姿百态的美在眼前,只知欣赏感受,这不是我们的目的,“采百花而酿蜜”,创造美才是我们的愿望。中学生有着天真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欲,我们在引导他们在语文这块美的天地中,应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创造美。
4. 及时评价,体现成功。对于学生创造美,教师要及时评价,善于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只要有可取之处,都要给予褒扬,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转变观念,树立作文教学新理念
新课改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体系中的优秀部分的基础上构建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以,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作文教学新理念。第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学期几节作文课和一种固定教法呆板的教学模式,让作文教学多一些层次性,让作文课多一些模式、多一些趣味、多一些快乐。第二,要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的一些指导和要求,仔细学习,认真体会,“吃透”其中的指导思想和精华所在,并结合教学工作加以实践。第三,要认真分析从前作文教学的成败得失,加以系统整理。仔细研究过去我们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可取之处,加以继承和发扬,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行运用。第四、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首先,老师要敢于“创”,敢于打破传统教法的束缚,进行各种新教法的探索和尝试。其次,老师应善于“激”,鼓励学生写出有自己感情,自己特点的作文。再次,教师要知道“活”在作文模式上,要打破传统的“三大段”“总分总”等人为的硬性要求,放开学生的“手脚”……总之,作为老师,在教学工作开展前,首先自己要“洗脑”,要转变观念。
四、批阅方式灵活多样,提高能力
学生写完作文,最重要的是批改了。在实践当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不批不改;二是详批详改。这两种做法效果均不尽人意,致使学生写在本上,放在包里,只当完成任务,这根本就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散与创新就更不用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用以下几种批改方式:
1. 教师示范修改,典型引路。从学生作文中找出优等、中等和较差的作文各一篇,在自己制作的幻灯片上,教师作示范批改。批改优秀作文的目的是推荐以供学生借鉴;批改中等作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到修改的方法;批改较差作文的目的是指出缺点,帮助差生努力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2. 自我评改,加深认识。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后,就让学生进行修改。教师挑选几篇典型习作让学生试着讲评。首先让学生本人自评,讲清自己如何审题、构思、确立中心、怎样围绕中心选材、写文章思路等。当然教师应把它转化成问题的形式循序渐进,不可面面俱到。教师把自评重点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本人大声读自己的文章,让学生根据板书,有的放矢地听读文章,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分析判断:改什么,为啥改,怎样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加深他们自己的认识。大家认为好的给予表扬,差一些的指出问题并给予鼓励,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3. 相互批改,并写评改心得。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后,对照自己的文章或别的同学相互交换,进行修改;找出优点,指出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并把评改后的得失写在作文后面,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体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我认为,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尚属一个全新的课题,还需要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实践中去不断地进行探索教研,才能获得真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