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问题设计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历史学本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历史;学本课堂;问题设计
一、学本课堂的含义
“学本”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本”教学的课堂。学本课堂的教学原则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合一。
二、学本课堂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学本课堂以“问题”为引领,以“问题”解决为最大特征。通过问题设计,实现学生和教材的对话,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因此,问题设计就至关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问题设计是学本之魂。
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與学的质量。具体讲,首先,影响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即学生学习的质量。其次,影响课堂中教与学的质量。最后,影响课后学生复习的质量。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每个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研讨。
三、学本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是指,在实践中,学本课堂问题依据教学目标要求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即问题导学和问题探究。问题导学的作用主要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导学、导思。因此,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出基础性和针对性的特点。问题探究的作用主要是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导疑、导练。因此,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出典型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以“启蒙运动”一课为例,在问题导学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启蒙运动的背景、过程、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在问题探究环节主要解决重难点,即对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观点的理解、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比较。通过引用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探究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观点。通过与文艺复兴比较,使学生对启蒙运动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
2. 认知性原则
认知性原则,简单来讲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结合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得到深化。学本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有层次性,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如学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理论意义是教学难点,比较抽象。讲解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时,如果直接提问其内容,大部分学生很难回答。在设计问题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从这一角度学生能很容易得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在处理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意义时,引用一段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认识的材料,让学生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是如何阐述的。然后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认识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和作用,而且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开放性原则
在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开始探究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但慢慢就失去了热情。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应大胆处理教材,采用开放的形式,及时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入课堂,作为探究的平台。设计问题时,最好选取新材料,设计新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融入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学习“王安石变法”一课,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这个问题的设计就要讲究技巧。首先,给学生提供一篇历代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文章。之后,给出三段史料,分别反映南宋、明朝和当代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依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三段材料对王安石评价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点?说明了什么?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加深了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对改革评价的标准。
4. 生成性原则
学本课堂问题设计的水平如何,一个重要方面是看课前和课中学生生成的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围绕教学目标拓展资源。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补充大量的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影视作品、统计数据等,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精心设计学本问题,是一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广大教师付出汗水和智慧。学本问题设计,不仅考查学科组集体教研的业务水平,还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学本课堂;问题设计
一、学本课堂的含义
“学本”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本”教学的课堂。学本课堂的教学原则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合一。
二、学本课堂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学本课堂以“问题”为引领,以“问题”解决为最大特征。通过问题设计,实现学生和教材的对话,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因此,问题设计就至关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问题设计是学本之魂。
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與学的质量。具体讲,首先,影响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即学生学习的质量。其次,影响课堂中教与学的质量。最后,影响课后学生复习的质量。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每个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研讨。
三、学本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是指,在实践中,学本课堂问题依据教学目标要求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即问题导学和问题探究。问题导学的作用主要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导学、导思。因此,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出基础性和针对性的特点。问题探究的作用主要是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导疑、导练。因此,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出典型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以“启蒙运动”一课为例,在问题导学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启蒙运动的背景、过程、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在问题探究环节主要解决重难点,即对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观点的理解、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比较。通过引用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探究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观点。通过与文艺复兴比较,使学生对启蒙运动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
2. 认知性原则
认知性原则,简单来讲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结合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得到深化。学本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有层次性,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如学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理论意义是教学难点,比较抽象。讲解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时,如果直接提问其内容,大部分学生很难回答。在设计问题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从这一角度学生能很容易得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在处理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意义时,引用一段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认识的材料,让学生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是如何阐述的。然后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认识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和作用,而且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开放性原则
在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开始探究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但慢慢就失去了热情。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应大胆处理教材,采用开放的形式,及时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入课堂,作为探究的平台。设计问题时,最好选取新材料,设计新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融入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学习“王安石变法”一课,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这个问题的设计就要讲究技巧。首先,给学生提供一篇历代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文章。之后,给出三段史料,分别反映南宋、明朝和当代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依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三段材料对王安石评价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点?说明了什么?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加深了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对改革评价的标准。
4. 生成性原则
学本课堂问题设计的水平如何,一个重要方面是看课前和课中学生生成的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围绕教学目标拓展资源。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补充大量的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影视作品、统计数据等,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精心设计学本问题,是一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广大教师付出汗水和智慧。学本问题设计,不仅考查学科组集体教研的业务水平,还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