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汉字教学任务往往是交给小学老师的,传统的模式是遵循“分散识字,随文认读”的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大多数是依靠机械记忆来学习汉字。汉字量大,形体复杂,不管是对孩子,还是成人,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兴起,汉字对于印欧语系的外国人来说,更是如同天书,是他们学习汉语过程中一道很难逾越的障碍。
学生汉字掌握情况不佳,不能把责任都推到汉字本身难学难认上,它与教学者与学习者对汉字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当教学者和语言文字的学习者对汉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能掌握和总结汉字的规律性,才能对幼儿、成人、外国人学习汉字有所帮助。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学习者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对汉语和汉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对汉字的整体有所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去指导汉字教学工作。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几本《现代汉语》文字章的比较,来探究在当前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对文字的处理是基于怎样的一种思路;当我们对汉字的认识有所深入的时候,又该怎样编排教材,让汉字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教材比较
《现代汉语》教材的版本很多,比较有影响的有黄廖本、胡裕树本、张斌本、邢福义本、钱乃荣本、林祥楣本等。为了比较的方便,我们选取了在高等院校选用比较多的几本,即黄廖本、胡裕树本以及邢福义本,加上目前最新的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通过对这四本教材的文字一章的体例编排、内容阐释等方面加以比较,来分析一下各本教材的特色以及笔者对这一章内容教学的看法。
(一)全书编排体例比较分析
在整本书的编排体例上,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以下简称黄廖本)、胡裕树主编的(以下简称上海本)和张斌主编的(以下简称张本)都是按照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顺序排列,按章分列。在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邢本)中,文字只是作为现代汉语的书写符号编排在第一章中,这一章在其他《现代汉语》教材中相当于绪论的地位。
通过对几本教材全书编排体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字一章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首先,在前三本教材中,文字作为语言的记录工具,虽然不影响口头语言的表达,但是不认得字、不会写字或写错字,意味着语言使用者缺失了很重要的一环——对书面语的认知和运用。文字作为语言的书面载体,在教学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二,文字虽然在语言规则中不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汉字本身具有意义,而汉语不实行分词书写,意合性大。当代一些语言工作者如徐通锵提出“字本位”的理论,也就是说,文字不仅仅只是书写工具,而且也担负起一定的语法意义。因此,把文字单独列为一章,从语言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层面的意义上,都是无可厚非的。而在邢本中,作者只把文字当作语言的记录符号,并没有把“文字”单独列为一章,表现出编者对文字,尤其是汉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文字章具体内容分析比较
在具体内容的编写上,四本教材都把汉字的性质(在上海本和张本中表述为汉字的特点)、作用、汉字的形体构造、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作为主要内容。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观点也有所出入。
在汉字性质的表述上,胡本、邢本和黄廖本都是直接从汉字入手,视角比较直接明了,并明确提出汉字是表意文字。而张本是从文字的角度入手,有高瞻远瞩之感,对汉字的性质界定也比较精确。但是正是由于其全面性和精确性,也加大了理解上的难度。
对汉字作用的阐述,四本教材出入不大。
关于汉字的形体,涉及到两点:一是汉字形体的历史演变,一是现代汉字的形体。上海本、张本和邢本都是从时间的角度,把汉字形体演变编排在前,把现代汉字的形体放在后。只有黄廖本把两者颠倒了次序。两种处理方式应该说是侧重点不同,笔者觉得没有多少优劣之分。但是在具体内容的阐述上,笔者认为邢本在汉字历史演变的叙述上比较简洁明了。他把汉字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古体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二是向现代汉字形体过渡,三是现行汉字形体的形成。他把文字归入两个概念: 古文字和今文字,显得条理清晰。不足的地方是邢本只有对文字形体的文字叙述,不象其他三本教材对各个时期的文字配有图示,直观明晰。张本和上海本还把文字的发展用箭头示意图加以表达,例如:
现代汉字的形体部分,表达得都比较简要,详细的分析是结合汉字的结构展开的。而一谈到汉字的结构,不可避免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六书”。这部分内容四本教材几乎一致。不同的是在对现代汉字结构的分析。在概念含义的提出中,笔画、部件、偏旁、部首、笔顺等概念出现的分布是这样的:黄廖本是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四个概念;上海本是笔画、部件两个概念,在部件这个大概念下包括了偏旁和部首两个概念;张本是笔画、部件、偏旁、部首、笔顺概念;邢本中只出现笔画和部件两个概念。从介绍的概念而言,邢本最为简略。从介绍概念的更新程度而言,笔者认为,黄廖本介绍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等概念最为传统。而其他三本教材都出现部件的概念,这不仅对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而且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应该说,在概念的介绍中,上海本、邢本、张本优于黄廖本;从书写角度出发,黄廖本和张本有对笔顺的介绍。笔者认为张本的笔顺切实体现了为书写服务的目的,张本例子很多,实用性强。
特别要指出的是,虽然四本教材都提到了笔画的概念,但是大多数是对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黄廖本的基本笔画是八种——横、竖、撇、点、折、捺、提、钩)进行了介绍,而张本提出了计算笔画的两大规则:
第一、书写汉字时,在同一笔画上,笔尖只能走一次,不能回头。第二、笔尖走向固定,如写横只能由左向右,写竖、撇、捺只能由上到下。③
这样,为计算笔画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广大学习者查字典之用。
在汉字的内部构形关系的介绍中,邢本只有文字的阐述,其他三本都有图示。黄廖本和邢本都只提到了汉字内部的空间关系,譬如关于汉字的上下、左右、半包围结构等;而上海本和张本不仅对汉字以上的结构有更纤细的图示和解释,还对笔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譬如笔画间的相离、相接和相交关系。笔者认为,在汉字内部结构剖析上,上海本和张本要优于黄廖本和邢本。因为对于汉字内部结构而言,所谓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都是针对合体字而言的。独体字就不存在这些关系,也就是说,黄廖本和邢本对汉字内部结构的分析是不全面的。而张本和上海本讲述的关于笔画之间的关系,(如上文提到的笔画间的相离、相接和相交关系)不仅存在于独体字之中,也存在于合体字之中,是基本结构关系。
总体而言,这部分内容以邢本最为简略,而张本最为详细。
关于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黄廖本以正确使用汉字为重心,没有提出汉字整理的四定原则,可能与时代历史原因有一定的关联;邢本把汉字的整理作为主要内容,阐述了四定原则,但没有提及如何正确使用汉字,内容显得有所缺失;上海本和张本两者兼顾,内容表述完整。当然,黄廖本在这一部分的闪光点是附录了常见的别字、容易读错的字以及简化字表,这给学习者在使用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其他内容上,邢本和张本都提到了汉字信息化处理,而这部分内容在上海本和黄廖本中没有涉及。可能亦有时代的原因。
从四本教材总体比较而言,对文字的重要性认识,以邢本为最差,对汉字的介绍最为简单。正由于其简单,阐述主体内容的条理性较好,简明扼要。
黄廖本编写的角度,能让学习者易于掌握汉字的运用。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出发,涉及理论少,实用性强。当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在这一章里有关于汉字改革的一节,语言叙述有不妥之处。这可能是基于当时对如何进行汉字计算机输入输出的困惑而产生的观点。它在内容上没有涉及部件、汉字信息化处理这些内容也是正常的。这个说法在1997年7月第2版的修订本中表述有所改变,汉字的改革方向引用了周恩来同志1958年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的话:“……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文字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作出结论。……”可见教材的修订也是与时俱进的。
张本内容最为具体详尽,不仅对汉字主体内容的介绍更有体系性,例子更丰富,而且还特设了一节——字音、字义和形声字。对当今的文字进行了整体性剖析。该教材在编排思路上从大局着眼,注意整体性。譬如对汉字的介绍是从世界文字的角度切入,对汉字的整理提出整体思路,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正是由于该教材内容的详备以及理论的高深,增加了学习者的难度,而且有偏向文字学的嫌疑。
相对而言,上海本既有张本类似的体例,对“汉字的现状”也单独设了一节,语言表述上又比较通俗易懂,也避开了一些高深的术语,学习起来比较方便。虽然上海本缺失了汉字信息处理等内容,但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不失为一本优秀教材。
二、汉字学习观与教材编排思路
文字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地位是比较次要的,因为在不少教师与学生的观念中,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辅助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世界上可以有没有文字的语言,但绝没有无语言基础的文字。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文字作为文明的载体,对社会的进步和语言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使语言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文字的基本功能是记录语言,随着文字的产生,也就产生了书面语。文字对语言也有影响,一是文字促使书面语的形成,为语言的加工和提炼提供了可能,使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大大增强;二是文字促进了共同语的形成,并使语言朝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另外,文字还是人们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有力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字——汉字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除了作为文字的一般作用之外,还承担着其他更重要的功能。
通过对几种《现代汉语》教材文字部分的比较认识,笔者认为,我们在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认识上,对汉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少教材虽然承认汉字是表意文字,但是习惯思维还是遵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一经典论断。汉字的特殊性却决定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虽然说各种语言的文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但由于造字原则不同,表音、表意功能也不完全相同。拼音文字的造字原则是直接记音,音形结合度较大;而汉字是表意文字,音义结合度较大。汉语的音节绝大多数代表固定的意思,所以记录这些音节的汉字就可以单独使用,或参与构词,成为语法结构的最小单位。徐通锵先生(1994)对字的语法地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明确指出:“汉语语义句法的结构单位是‘字”,而不是‘语素’之类的东西”“‘字’实际上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文字的书写单位是没有道理的。传统的汉语研究,不管是文字、音韵、训诂、方言,还是别的什么,都是以‘字’为基础,从来不讲语素和词,不讲与此相联系的主、谓、宾和名、动、形,这决不是我们的祖宗‘落后’,‘没有语法观念’,而是汉语的结构本身允许做这样的研究,需要这样的研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字’在汉语结构中的地位,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和作用,使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推进汉语的研究。”
汉字中体现出的文化性以及中国人的习惯思维,都说明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字是与语言血肉相连的。应该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章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字一章不仅不可回避,而且在具体落实到汉字教学的时候,应该从汉字的特性出发,合理地编排这一章的内容,使学生能了解汉字的造字理据,从而自如地使用汉字。
从文字记录语言的这个功用而言,古往今来的文字发展延续过程与语言的发展共同交织着进行。因此,了解文字的过去,对学习语言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当今社会,正确使用汉字显得更为重要。
综合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文字章内容取舍上应该基于这样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学习者了解文字尤其是汉字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其次,对现阶段使用的汉字有立体的观念。这里就包含了字的结构方式以及一些文字使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第三,能够对文字的发展前景做一个预测,让文字与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接轨。第四,从历史构字发展的角度介绍一些文化知识,对汉字的学习亦不无裨益。虽然目前对汉字在语法中的作用还众说纷纭,但是对汉字在汉语言语法上的意合原则有所提及,或许能给当代汉语言的研究和使用者以一定的启发。
笔者认为,《现代汉语》文字章的编排体例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先从宏观的角度,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入手阐述文字的一般特性;然后再过渡到对汉字的详细介绍。在对汉字的介绍上,可以以时间为线索,由古到今,简要介绍汉字的演变,而在结构上,“六书”也应该编排在现代汉字字形的前面。对于六书,笔者比较认同“四体二用”说。也就是认为造字法只有“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四种,而“转注”和“假借”属于用字法。但是所谓的“二用”,在各本教材中都语焉不详,令学习者有一头雾水之感。其次,从横的空间角度切分,对汉字介绍的重心点应该落在汉字的现状,也就是当今汉字的形体,字音、字形、字义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容易写错的字以及如何纠正的问题上。第三,在主体内容介绍之前,应该对汉字定性,也就是介绍汉字的性质;在主体内容介绍之后,可以对汉字的整理、标准化、规范化(有的教材把汉字的现状放在这里,笔者认为体系上比较杂乱)进行介绍,这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决定着文字今后的走向。第四,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的信息处理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汉字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还进一步要借助计算机这个媒介,成为更广泛的交际工具。汉字计算机的输入与输出,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要。汉字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这些都应该属于文字这一章教学的后续内容。或许以后还将把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上议事日程,进一步开拓汉字应用的空间。附录部分,可涉及汉字构字文化以及汉字对汉语语法的影响等。
总而言之,我们的汉字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这一简单的理解上,而应该深刻理解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性。“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个观念对汉字学习至关重要。笔者对《现代汉语》教材中的文字章怎样编排能更有助于汉字的教学提出一点浅见,旨在与同行探讨研究。
注释:
①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9.
②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143.
③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7.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M].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
[3]邢福义主编. 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陈建萍,浙江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
学生汉字掌握情况不佳,不能把责任都推到汉字本身难学难认上,它与教学者与学习者对汉字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当教学者和语言文字的学习者对汉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能掌握和总结汉字的规律性,才能对幼儿、成人、外国人学习汉字有所帮助。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学习者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对汉语和汉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对汉字的整体有所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去指导汉字教学工作。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几本《现代汉语》文字章的比较,来探究在当前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对文字的处理是基于怎样的一种思路;当我们对汉字的认识有所深入的时候,又该怎样编排教材,让汉字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教材比较
《现代汉语》教材的版本很多,比较有影响的有黄廖本、胡裕树本、张斌本、邢福义本、钱乃荣本、林祥楣本等。为了比较的方便,我们选取了在高等院校选用比较多的几本,即黄廖本、胡裕树本以及邢福义本,加上目前最新的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通过对这四本教材的文字一章的体例编排、内容阐释等方面加以比较,来分析一下各本教材的特色以及笔者对这一章内容教学的看法。
(一)全书编排体例比较分析
在整本书的编排体例上,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以下简称黄廖本)、胡裕树主编的(以下简称上海本)和张斌主编的(以下简称张本)都是按照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顺序排列,按章分列。在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邢本)中,文字只是作为现代汉语的书写符号编排在第一章中,这一章在其他《现代汉语》教材中相当于绪论的地位。
通过对几本教材全书编排体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字一章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首先,在前三本教材中,文字作为语言的记录工具,虽然不影响口头语言的表达,但是不认得字、不会写字或写错字,意味着语言使用者缺失了很重要的一环——对书面语的认知和运用。文字作为语言的书面载体,在教学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二,文字虽然在语言规则中不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汉字本身具有意义,而汉语不实行分词书写,意合性大。当代一些语言工作者如徐通锵提出“字本位”的理论,也就是说,文字不仅仅只是书写工具,而且也担负起一定的语法意义。因此,把文字单独列为一章,从语言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层面的意义上,都是无可厚非的。而在邢本中,作者只把文字当作语言的记录符号,并没有把“文字”单独列为一章,表现出编者对文字,尤其是汉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文字章具体内容分析比较
在具体内容的编写上,四本教材都把汉字的性质(在上海本和张本中表述为汉字的特点)、作用、汉字的形体构造、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作为主要内容。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观点也有所出入。
在汉字性质的表述上,胡本、邢本和黄廖本都是直接从汉字入手,视角比较直接明了,并明确提出汉字是表意文字。而张本是从文字的角度入手,有高瞻远瞩之感,对汉字的性质界定也比较精确。但是正是由于其全面性和精确性,也加大了理解上的难度。
对汉字作用的阐述,四本教材出入不大。
关于汉字的形体,涉及到两点:一是汉字形体的历史演变,一是现代汉字的形体。上海本、张本和邢本都是从时间的角度,把汉字形体演变编排在前,把现代汉字的形体放在后。只有黄廖本把两者颠倒了次序。两种处理方式应该说是侧重点不同,笔者觉得没有多少优劣之分。但是在具体内容的阐述上,笔者认为邢本在汉字历史演变的叙述上比较简洁明了。他把汉字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古体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二是向现代汉字形体过渡,三是现行汉字形体的形成。他把文字归入两个概念: 古文字和今文字,显得条理清晰。不足的地方是邢本只有对文字形体的文字叙述,不象其他三本教材对各个时期的文字配有图示,直观明晰。张本和上海本还把文字的发展用箭头示意图加以表达,例如:
现代汉字的形体部分,表达得都比较简要,详细的分析是结合汉字的结构展开的。而一谈到汉字的结构,不可避免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六书”。这部分内容四本教材几乎一致。不同的是在对现代汉字结构的分析。在概念含义的提出中,笔画、部件、偏旁、部首、笔顺等概念出现的分布是这样的:黄廖本是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四个概念;上海本是笔画、部件两个概念,在部件这个大概念下包括了偏旁和部首两个概念;张本是笔画、部件、偏旁、部首、笔顺概念;邢本中只出现笔画和部件两个概念。从介绍的概念而言,邢本最为简略。从介绍概念的更新程度而言,笔者认为,黄廖本介绍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等概念最为传统。而其他三本教材都出现部件的概念,这不仅对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而且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应该说,在概念的介绍中,上海本、邢本、张本优于黄廖本;从书写角度出发,黄廖本和张本有对笔顺的介绍。笔者认为张本的笔顺切实体现了为书写服务的目的,张本例子很多,实用性强。
特别要指出的是,虽然四本教材都提到了笔画的概念,但是大多数是对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黄廖本的基本笔画是八种——横、竖、撇、点、折、捺、提、钩)进行了介绍,而张本提出了计算笔画的两大规则:
第一、书写汉字时,在同一笔画上,笔尖只能走一次,不能回头。第二、笔尖走向固定,如写横只能由左向右,写竖、撇、捺只能由上到下。③
这样,为计算笔画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广大学习者查字典之用。
在汉字的内部构形关系的介绍中,邢本只有文字的阐述,其他三本都有图示。黄廖本和邢本都只提到了汉字内部的空间关系,譬如关于汉字的上下、左右、半包围结构等;而上海本和张本不仅对汉字以上的结构有更纤细的图示和解释,还对笔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譬如笔画间的相离、相接和相交关系。笔者认为,在汉字内部结构剖析上,上海本和张本要优于黄廖本和邢本。因为对于汉字内部结构而言,所谓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都是针对合体字而言的。独体字就不存在这些关系,也就是说,黄廖本和邢本对汉字内部结构的分析是不全面的。而张本和上海本讲述的关于笔画之间的关系,(如上文提到的笔画间的相离、相接和相交关系)不仅存在于独体字之中,也存在于合体字之中,是基本结构关系。
总体而言,这部分内容以邢本最为简略,而张本最为详细。
关于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黄廖本以正确使用汉字为重心,没有提出汉字整理的四定原则,可能与时代历史原因有一定的关联;邢本把汉字的整理作为主要内容,阐述了四定原则,但没有提及如何正确使用汉字,内容显得有所缺失;上海本和张本两者兼顾,内容表述完整。当然,黄廖本在这一部分的闪光点是附录了常见的别字、容易读错的字以及简化字表,这给学习者在使用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其他内容上,邢本和张本都提到了汉字信息化处理,而这部分内容在上海本和黄廖本中没有涉及。可能亦有时代的原因。
从四本教材总体比较而言,对文字的重要性认识,以邢本为最差,对汉字的介绍最为简单。正由于其简单,阐述主体内容的条理性较好,简明扼要。
黄廖本编写的角度,能让学习者易于掌握汉字的运用。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出发,涉及理论少,实用性强。当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在这一章里有关于汉字改革的一节,语言叙述有不妥之处。这可能是基于当时对如何进行汉字计算机输入输出的困惑而产生的观点。它在内容上没有涉及部件、汉字信息化处理这些内容也是正常的。这个说法在1997年7月第2版的修订本中表述有所改变,汉字的改革方向引用了周恩来同志1958年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的话:“……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文字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作出结论。……”可见教材的修订也是与时俱进的。
张本内容最为具体详尽,不仅对汉字主体内容的介绍更有体系性,例子更丰富,而且还特设了一节——字音、字义和形声字。对当今的文字进行了整体性剖析。该教材在编排思路上从大局着眼,注意整体性。譬如对汉字的介绍是从世界文字的角度切入,对汉字的整理提出整体思路,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正是由于该教材内容的详备以及理论的高深,增加了学习者的难度,而且有偏向文字学的嫌疑。
相对而言,上海本既有张本类似的体例,对“汉字的现状”也单独设了一节,语言表述上又比较通俗易懂,也避开了一些高深的术语,学习起来比较方便。虽然上海本缺失了汉字信息处理等内容,但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不失为一本优秀教材。
二、汉字学习观与教材编排思路
文字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地位是比较次要的,因为在不少教师与学生的观念中,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辅助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世界上可以有没有文字的语言,但绝没有无语言基础的文字。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文字作为文明的载体,对社会的进步和语言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使语言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文字的基本功能是记录语言,随着文字的产生,也就产生了书面语。文字对语言也有影响,一是文字促使书面语的形成,为语言的加工和提炼提供了可能,使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大大增强;二是文字促进了共同语的形成,并使语言朝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另外,文字还是人们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有力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字——汉字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除了作为文字的一般作用之外,还承担着其他更重要的功能。
通过对几种《现代汉语》教材文字部分的比较认识,笔者认为,我们在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认识上,对汉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少教材虽然承认汉字是表意文字,但是习惯思维还是遵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一经典论断。汉字的特殊性却决定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虽然说各种语言的文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但由于造字原则不同,表音、表意功能也不完全相同。拼音文字的造字原则是直接记音,音形结合度较大;而汉字是表意文字,音义结合度较大。汉语的音节绝大多数代表固定的意思,所以记录这些音节的汉字就可以单独使用,或参与构词,成为语法结构的最小单位。徐通锵先生(1994)对字的语法地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明确指出:“汉语语义句法的结构单位是‘字”,而不是‘语素’之类的东西”“‘字’实际上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文字的书写单位是没有道理的。传统的汉语研究,不管是文字、音韵、训诂、方言,还是别的什么,都是以‘字’为基础,从来不讲语素和词,不讲与此相联系的主、谓、宾和名、动、形,这决不是我们的祖宗‘落后’,‘没有语法观念’,而是汉语的结构本身允许做这样的研究,需要这样的研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字’在汉语结构中的地位,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和作用,使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推进汉语的研究。”
汉字中体现出的文化性以及中国人的习惯思维,都说明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字是与语言血肉相连的。应该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章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字一章不仅不可回避,而且在具体落实到汉字教学的时候,应该从汉字的特性出发,合理地编排这一章的内容,使学生能了解汉字的造字理据,从而自如地使用汉字。
从文字记录语言的这个功用而言,古往今来的文字发展延续过程与语言的发展共同交织着进行。因此,了解文字的过去,对学习语言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当今社会,正确使用汉字显得更为重要。
综合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文字章内容取舍上应该基于这样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学习者了解文字尤其是汉字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其次,对现阶段使用的汉字有立体的观念。这里就包含了字的结构方式以及一些文字使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第三,能够对文字的发展前景做一个预测,让文字与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接轨。第四,从历史构字发展的角度介绍一些文化知识,对汉字的学习亦不无裨益。虽然目前对汉字在语法中的作用还众说纷纭,但是对汉字在汉语言语法上的意合原则有所提及,或许能给当代汉语言的研究和使用者以一定的启发。
笔者认为,《现代汉语》文字章的编排体例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先从宏观的角度,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入手阐述文字的一般特性;然后再过渡到对汉字的详细介绍。在对汉字的介绍上,可以以时间为线索,由古到今,简要介绍汉字的演变,而在结构上,“六书”也应该编排在现代汉字字形的前面。对于六书,笔者比较认同“四体二用”说。也就是认为造字法只有“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四种,而“转注”和“假借”属于用字法。但是所谓的“二用”,在各本教材中都语焉不详,令学习者有一头雾水之感。其次,从横的空间角度切分,对汉字介绍的重心点应该落在汉字的现状,也就是当今汉字的形体,字音、字形、字义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容易写错的字以及如何纠正的问题上。第三,在主体内容介绍之前,应该对汉字定性,也就是介绍汉字的性质;在主体内容介绍之后,可以对汉字的整理、标准化、规范化(有的教材把汉字的现状放在这里,笔者认为体系上比较杂乱)进行介绍,这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决定着文字今后的走向。第四,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的信息处理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汉字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还进一步要借助计算机这个媒介,成为更广泛的交际工具。汉字计算机的输入与输出,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要。汉字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这些都应该属于文字这一章教学的后续内容。或许以后还将把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上议事日程,进一步开拓汉字应用的空间。附录部分,可涉及汉字构字文化以及汉字对汉语语法的影响等。
总而言之,我们的汉字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这一简单的理解上,而应该深刻理解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性。“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个观念对汉字学习至关重要。笔者对《现代汉语》教材中的文字章怎样编排能更有助于汉字的教学提出一点浅见,旨在与同行探讨研究。
注释:
①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9.
②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143.
③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7.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M].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
[3]邢福义主编. 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陈建萍,浙江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