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逐渐成为社会问题的现实,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引起的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能力提倡对大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知识扩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和漏洞。而目标管理适用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为此,笔者梳理了今后高校培养大学生就能能力的着重点,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目标管理 大学生就业能力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5)17-0113-01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和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近几年对面市场上的就业困难的压力提出来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描述大学生多种能力的一个集合,不仅是某一个单项的技能,这种能力是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前提。就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指标来看,就业率依然是作为办学水平评估、专业设置调整、招生规模增减的重要监测指标,其中就业率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要足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本人而言,拥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就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做好坚实的基础。要想实现学校和社会成功接轨,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缺乏培养目标和内容的研究。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以“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这一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前提,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建立完备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管理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即基础实践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内容上,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服务很少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上下功夫。各大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更要开设专门课程针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展“心理辅导”“对口单位实习”的机会等。
(二)专业授课不足。高校应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包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但现实中这三方面的专业授课显然不足。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较少的锻炼机会和较少的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依然在人际交往和合作上有困难,导致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够高,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应用实际相结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知识扩展能力是关键,我国的高校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象牙塔里,大学生内不乏仅局限于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的现象,过分注重教科书里的一家之言,很难去扩展和发散思维;最后,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任务所在,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如果高校设置了清晰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就会设置一系列平台,给予大学生创新的项目关注和支持。
(三)专门机构的匮乏。我国高校的就业主要依靠就业中心和辅导员两个层次完成。但是在实际中,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涉及的范围不能全面;同时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障,很多时候信息的延迟、错位、缺少。并且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地过程,不应仅仅关注毕业生。所以,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职就业指导机构是必不可少的。
(四)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教育部曾明确规定,专职就业指导机构的教师与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 1:500,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比例都在1:800 以上。
三、目标管理视角下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和内容。所谓目标管理就是强调目标的重要性。目标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能给整个组织指引方向,还可以作为评价决策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目标管理的核心是重视组织目标而不仅是流程和制度管理。组织成员要根据组织的目标来制定自己的目标;其次,目标管理主张自我控制管理代替他人统治的管理;最后,目标管理把客观需要转化成为个人目标,通过自我控制取得工作成果。因此目标管理的运用和高校的实际是符合的。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设计
1、提升高校培养意识和目标。对于高校来说,就业率固然很重要,但是比就业率更重要的是推进就业能力培养的改革。因此高校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在课程设置、锻炼平台上突出增加知识广博度,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确定培养内容。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和目标是前提,而核心在于内容设置。要制定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具体培养目标,同时高校要贯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其整个学生生涯的理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学校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断地去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体系,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3、构建专门培养机构。确立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内容后,还需要专业培养机构来实施,伴随而来的是人员配备和资金支持。高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就业能力培养机构,同时强化师资力量。把系统的职业资格指导培训作为重点,就业市场预测、职业心理调适、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作为核心,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促进。
4、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要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要完善薪酬制度。高校必须打破原有的工资基准,在此之上,相应提高与工作绩效相对应薪酬部分的比例,形成以工作成果为依据的激励机制,同时给予对于未完成工作目标的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形成奖惩对应的体制。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成为社会问题,高校应该在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树立起提升高校培养意识的目标,确定具体的培养内容,调整课程设置、专业体系,注重专门培养机构的设置、专业培养队伍的建设意见对专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在这样的目标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77.
[2]何方芳,张廷君.就业心理资本一一大学生就业促进因素新视野.武夷学院学报.2012(6)
[3]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4]王晓艳.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1
【关键词】目标管理 大学生就业能力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5)17-0113-01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和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近几年对面市场上的就业困难的压力提出来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描述大学生多种能力的一个集合,不仅是某一个单项的技能,这种能力是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前提。就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指标来看,就业率依然是作为办学水平评估、专业设置调整、招生规模增减的重要监测指标,其中就业率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要足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本人而言,拥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就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做好坚实的基础。要想实现学校和社会成功接轨,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缺乏培养目标和内容的研究。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以“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这一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前提,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建立完备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管理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即基础实践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内容上,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服务很少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上下功夫。各大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更要开设专门课程针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展“心理辅导”“对口单位实习”的机会等。
(二)专业授课不足。高校应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包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但现实中这三方面的专业授课显然不足。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较少的锻炼机会和较少的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依然在人际交往和合作上有困难,导致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够高,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应用实际相结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知识扩展能力是关键,我国的高校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象牙塔里,大学生内不乏仅局限于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的现象,过分注重教科书里的一家之言,很难去扩展和发散思维;最后,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任务所在,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如果高校设置了清晰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就会设置一系列平台,给予大学生创新的项目关注和支持。
(三)专门机构的匮乏。我国高校的就业主要依靠就业中心和辅导员两个层次完成。但是在实际中,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涉及的范围不能全面;同时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障,很多时候信息的延迟、错位、缺少。并且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地过程,不应仅仅关注毕业生。所以,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职就业指导机构是必不可少的。
(四)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教育部曾明确规定,专职就业指导机构的教师与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 1:500,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比例都在1:800 以上。
三、目标管理视角下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和内容。所谓目标管理就是强调目标的重要性。目标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能给整个组织指引方向,还可以作为评价决策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目标管理的核心是重视组织目标而不仅是流程和制度管理。组织成员要根据组织的目标来制定自己的目标;其次,目标管理主张自我控制管理代替他人统治的管理;最后,目标管理把客观需要转化成为个人目标,通过自我控制取得工作成果。因此目标管理的运用和高校的实际是符合的。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设计
1、提升高校培养意识和目标。对于高校来说,就业率固然很重要,但是比就业率更重要的是推进就业能力培养的改革。因此高校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在课程设置、锻炼平台上突出增加知识广博度,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确定培养内容。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和目标是前提,而核心在于内容设置。要制定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具体培养目标,同时高校要贯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其整个学生生涯的理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学校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断地去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体系,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3、构建专门培养机构。确立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内容后,还需要专业培养机构来实施,伴随而来的是人员配备和资金支持。高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就业能力培养机构,同时强化师资力量。把系统的职业资格指导培训作为重点,就业市场预测、职业心理调适、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作为核心,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促进。
4、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要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要完善薪酬制度。高校必须打破原有的工资基准,在此之上,相应提高与工作绩效相对应薪酬部分的比例,形成以工作成果为依据的激励机制,同时给予对于未完成工作目标的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形成奖惩对应的体制。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成为社会问题,高校应该在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树立起提升高校培养意识的目标,确定具体的培养内容,调整课程设置、专业体系,注重专门培养机构的设置、专业培养队伍的建设意见对专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在这样的目标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77.
[2]何方芳,张廷君.就业心理资本一一大学生就业促进因素新视野.武夷学院学报.2012(6)
[3]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4]王晓艳.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