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生;丧失;心理援助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4-0050-02
一、课题来源
做学校心理工作二十余年,我接待过千百位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很多的面孔都不再记得,但他们的哭泣和哀伤仿佛刚刚发生,这些情绪似乎都指向一个背景——生命历程中的丧失。
豆蔻年华的高中生,经历了十几年的生命之旅,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丧失事件?这些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他们后来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支持以帮助他们度过丧失期?为此,我做了一次深度小调研。
二、调研操作
由于时间和精力等限制,本研究仅随机抽样高一年级的一个班级,在心理发展课堂上作为完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完成。
具体操作方法——第一步,课堂完成,请学生写一写记得的生命中的丧失事件。第二步,个案深度访谈。第三步,录入、整理学生写下的信息。第四步,结合课堂分享咨询案例和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总结。第五步,指导学生、家长和老师帮助学生有效应对丧失期。第六步,撰写研究报告。
三、班级调查结果简析
(一)学生心中的种种丧失
50个人自愿参加的小样本调查中,选择出12个典型的事件清单,进行点数统计。
如上表所示,男女生各6名,共55件事件。归纳发现,高一学生在乎的那些丧失事件归类为:
1.游戏类物品:各种喜欢的物品,包括能带来快乐的玩具,能增强力量感的人偶,能带来安全感的依赖物,以及现代电子游戏类产品及竞技成果。
2.用具类物品:通信工具、学习用具、日常生活用具。这类物品丧失之后带来的负性情绪大多比较轻微,对以后的影响也较小。但某些对当事人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的丧失,会带来深深的伤害。某位同学在二年级时丢失了一支漂亮的铅笔,几乎哭了一天,以后长期被“怕丢东西”的焦虑感笼罩。
3.隐私类信息物品:传统的纸质信件、日记、私人珍藏的物件丢失或暴露以后,自然会给拥有人带来困扰;同时,随着网络和电子存储器飞速进入所有年龄段人们的日常生活,存有个人隐私信息的媒介、网络信息的丢失所带来的焦虑、不安全感和麻烦越来越多。
4.重要人际关系的丧失。统计发现,全班有12位学生共列出33件此类事件,占他们所有55项事件的60%,其中7位学生写到了亲人的去世。由于死亡、与同学、朋友的分离、父母离异或者是在情感上被抛弃,使得当事人丧失了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造成极为沉重的心理创伤。
5.熟悉环境的丧失。由于升学、学校搬迁,或随父母工作变动而变迁,或者家庭变化而移居、搬遷、拆迁,等等,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邻居环境,不仅让他们感到与过去生命的断裂,而且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不安全感、茫然感,常常使得年龄小的孩子感到惶恐。
6.丧失较好的成绩。成绩下降,考试失利,导致后续可能出现自信心动摇,对学校和社会性活动的兴趣丧失,好的同学关系恶化。
7.丧失身体上的完美或身心方面的功能,甚至丧失正常的生活。调查和咨询接待中发现,有的同学由于身体疾病、手术而丧失了原本健康、美好的身体,甚至由此改变了身体的活动能力;或者由于受长期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折磨而丧失良好的心理功能。
四、深度讨论
(一)关于年龄特征
1.年龄越小的孩子,玩具的丧失意义越重大。因为游戏是儿童天然的本性,幼小的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游戏中度过的,而物品是游戏的媒介,是孩子心灵的重要象征物。在物质产品丰富的时代,不再缺衣少食的孩子们对游戏玩具的钟爱甚至超过了对食品的喜欢。
2.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成绩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恶化带来的丧失感数量增加。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从家庭移到了学校,学习生活和同伴交往成了孩子们的主导活动,因此,他们开始重视学业成绩,在乎同学、朋友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建立,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然而随着升学和成长,他们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疏离所带来的困扰不可小觑。
3.在亲人的离世、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关系恶化等方面,给年幼孩子造成的创伤较年长孩子要更深更久。因为第一,年幼孩子对亲人的依恋更深刻,或者说,年幼孩子更需要对成人有安全的依恋。第二,年幼孩子是凭着情绪、直观感受生活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而且他们不会表达,不会有意识地处理,不好的感受被无意识驱使深深积淀在内心深处;年长的孩子可以理性地、全方位地、抽象逻辑地理解世界、理解人,所以在与亲人、重要关系人的关系变化或中断的时候,显得比年幼孩子更能理解和接受一些,有创伤也较为容易面对和处理。
(二)未曾呈现的情况
1.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本次调查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回忆成长过程中丧失内容和情绪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需要更大的样本和更细化的调查研究才能有更符合一般规律的结论。
2.自然灾害所致的家园丧失本次调查未曾发现。因为本地所处江南鱼米之乡,自然灾害很少,在学生们的成长历程中未曾遇见,也是一件幸事。但在地震、台风、暴雨泥石流多发地带,这个问题十分值得研究。
3.父母涉案、家庭解体和父母离世、经济崩溃等情况在课堂调查中未曾出现。原因很显然,个体出于一种自我防卫,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痛苦。但这些情况在个别访谈、个别咨询中不时会出现,由此带来的伤害,当事人感受到的痛苦旷日持久。
4.父母离异的表达也仅有一例。同样的原因,学生学会了保护自己。然而,正是这种防卫机制,让孩子戴上了面具,他们的自我一半在面具外面,一半在面具里面。需要有机会让他们完整地认识自己所经历的种种幸与不幸,领悟到有时卸下面具是解脱和新生,从而整合自己的内心,整合自己的生活,产生积极的行动。
(三)心理援助建议
1.建议学生求助于他人
第一,鼓励学生向家人诉说自己的感受和担忧,多与亲人在一起,获得安全感。第二,取得同龄人的理解和安慰,与同龄人在一起,获得支持和信任感。第三,建议学生请求老师的帮助,和老师讨论悲伤导致的对于集中注意力和发挥其他心理功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学生需要,可以与心理教师讨论自己的问题,接受咨询师的专业帮助。第五,鼓励学生参加一个丧失支持小组。每个月参加几个有组织的或非正式的课外事件或活动。
2.建议父母和老师积极反应
父母和老师认真倾听,知道孩子的痛苦。从发展的角度对孩子的悲伤做出积极的反应,理解、接纳孩子的悲伤、共情孩子的担忧。老师和父母需要明确列举出孩子在悲伤过程中出现的不能正常度过的危险信号。采用一些有效策略帮助孩子处理悲伤。保证与孩子保持亲密的、爱的关系。
(四)领悟与结语
本次小调查,我收获了一些领悟,也得出了一些结论。那就是:人人都需要支持和帮助,要伸出我们温暖的手,帮助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善待自己。如果你需要,请寻求那只温暖的手。我们知道,面对悲伤和丧失,我们不轻松。但生命仍会坚强地继续。只要不放弃努力,生活将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镇江,212003)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4-0050-02
一、课题来源
做学校心理工作二十余年,我接待过千百位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很多的面孔都不再记得,但他们的哭泣和哀伤仿佛刚刚发生,这些情绪似乎都指向一个背景——生命历程中的丧失。
豆蔻年华的高中生,经历了十几年的生命之旅,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丧失事件?这些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他们后来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支持以帮助他们度过丧失期?为此,我做了一次深度小调研。
二、调研操作
由于时间和精力等限制,本研究仅随机抽样高一年级的一个班级,在心理发展课堂上作为完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完成。
具体操作方法——第一步,课堂完成,请学生写一写记得的生命中的丧失事件。第二步,个案深度访谈。第三步,录入、整理学生写下的信息。第四步,结合课堂分享咨询案例和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总结。第五步,指导学生、家长和老师帮助学生有效应对丧失期。第六步,撰写研究报告。
三、班级调查结果简析
(一)学生心中的种种丧失
50个人自愿参加的小样本调查中,选择出12个典型的事件清单,进行点数统计。
如上表所示,男女生各6名,共55件事件。归纳发现,高一学生在乎的那些丧失事件归类为:
1.游戏类物品:各种喜欢的物品,包括能带来快乐的玩具,能增强力量感的人偶,能带来安全感的依赖物,以及现代电子游戏类产品及竞技成果。
2.用具类物品:通信工具、学习用具、日常生活用具。这类物品丧失之后带来的负性情绪大多比较轻微,对以后的影响也较小。但某些对当事人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的丧失,会带来深深的伤害。某位同学在二年级时丢失了一支漂亮的铅笔,几乎哭了一天,以后长期被“怕丢东西”的焦虑感笼罩。
3.隐私类信息物品:传统的纸质信件、日记、私人珍藏的物件丢失或暴露以后,自然会给拥有人带来困扰;同时,随着网络和电子存储器飞速进入所有年龄段人们的日常生活,存有个人隐私信息的媒介、网络信息的丢失所带来的焦虑、不安全感和麻烦越来越多。
4.重要人际关系的丧失。统计发现,全班有12位学生共列出33件此类事件,占他们所有55项事件的60%,其中7位学生写到了亲人的去世。由于死亡、与同学、朋友的分离、父母离异或者是在情感上被抛弃,使得当事人丧失了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造成极为沉重的心理创伤。
5.熟悉环境的丧失。由于升学、学校搬迁,或随父母工作变动而变迁,或者家庭变化而移居、搬遷、拆迁,等等,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邻居环境,不仅让他们感到与过去生命的断裂,而且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不安全感、茫然感,常常使得年龄小的孩子感到惶恐。
6.丧失较好的成绩。成绩下降,考试失利,导致后续可能出现自信心动摇,对学校和社会性活动的兴趣丧失,好的同学关系恶化。
7.丧失身体上的完美或身心方面的功能,甚至丧失正常的生活。调查和咨询接待中发现,有的同学由于身体疾病、手术而丧失了原本健康、美好的身体,甚至由此改变了身体的活动能力;或者由于受长期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折磨而丧失良好的心理功能。
四、深度讨论
(一)关于年龄特征
1.年龄越小的孩子,玩具的丧失意义越重大。因为游戏是儿童天然的本性,幼小的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游戏中度过的,而物品是游戏的媒介,是孩子心灵的重要象征物。在物质产品丰富的时代,不再缺衣少食的孩子们对游戏玩具的钟爱甚至超过了对食品的喜欢。
2.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成绩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恶化带来的丧失感数量增加。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从家庭移到了学校,学习生活和同伴交往成了孩子们的主导活动,因此,他们开始重视学业成绩,在乎同学、朋友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建立,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然而随着升学和成长,他们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疏离所带来的困扰不可小觑。
3.在亲人的离世、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关系恶化等方面,给年幼孩子造成的创伤较年长孩子要更深更久。因为第一,年幼孩子对亲人的依恋更深刻,或者说,年幼孩子更需要对成人有安全的依恋。第二,年幼孩子是凭着情绪、直观感受生活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而且他们不会表达,不会有意识地处理,不好的感受被无意识驱使深深积淀在内心深处;年长的孩子可以理性地、全方位地、抽象逻辑地理解世界、理解人,所以在与亲人、重要关系人的关系变化或中断的时候,显得比年幼孩子更能理解和接受一些,有创伤也较为容易面对和处理。
(二)未曾呈现的情况
1.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本次调查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回忆成长过程中丧失内容和情绪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需要更大的样本和更细化的调查研究才能有更符合一般规律的结论。
2.自然灾害所致的家园丧失本次调查未曾发现。因为本地所处江南鱼米之乡,自然灾害很少,在学生们的成长历程中未曾遇见,也是一件幸事。但在地震、台风、暴雨泥石流多发地带,这个问题十分值得研究。
3.父母涉案、家庭解体和父母离世、经济崩溃等情况在课堂调查中未曾出现。原因很显然,个体出于一种自我防卫,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痛苦。但这些情况在个别访谈、个别咨询中不时会出现,由此带来的伤害,当事人感受到的痛苦旷日持久。
4.父母离异的表达也仅有一例。同样的原因,学生学会了保护自己。然而,正是这种防卫机制,让孩子戴上了面具,他们的自我一半在面具外面,一半在面具里面。需要有机会让他们完整地认识自己所经历的种种幸与不幸,领悟到有时卸下面具是解脱和新生,从而整合自己的内心,整合自己的生活,产生积极的行动。
(三)心理援助建议
1.建议学生求助于他人
第一,鼓励学生向家人诉说自己的感受和担忧,多与亲人在一起,获得安全感。第二,取得同龄人的理解和安慰,与同龄人在一起,获得支持和信任感。第三,建议学生请求老师的帮助,和老师讨论悲伤导致的对于集中注意力和发挥其他心理功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学生需要,可以与心理教师讨论自己的问题,接受咨询师的专业帮助。第五,鼓励学生参加一个丧失支持小组。每个月参加几个有组织的或非正式的课外事件或活动。
2.建议父母和老师积极反应
父母和老师认真倾听,知道孩子的痛苦。从发展的角度对孩子的悲伤做出积极的反应,理解、接纳孩子的悲伤、共情孩子的担忧。老师和父母需要明确列举出孩子在悲伤过程中出现的不能正常度过的危险信号。采用一些有效策略帮助孩子处理悲伤。保证与孩子保持亲密的、爱的关系。
(四)领悟与结语
本次小调查,我收获了一些领悟,也得出了一些结论。那就是:人人都需要支持和帮助,要伸出我们温暖的手,帮助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善待自己。如果你需要,请寻求那只温暖的手。我们知道,面对悲伤和丧失,我们不轻松。但生命仍会坚强地继续。只要不放弃努力,生活将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镇江,212003)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