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开创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呼应人民的根本需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需要回归其本质,才能增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建构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无数共产党员树立了泣血奋斗的理想目标,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追求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类社会,共产党员就是要坚定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战斗的初心,因为,民心即天下,民心即政治,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和未来前进的开拓者。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民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力量来源于其对人民的力量、人民的创造性、人民的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的根本确认和信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始终秉承和坚守的初心。为了摆脱人与人之间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追求真正的公平正义,通过革命斗争让人民求解放、享平等、获自由、创造幸福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以,革命性与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人民性的重要武器。
初心永远来自于人民
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马克思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在其光輝的一生中从未停止“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斗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一生”来概括马克思的革命精神: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1]。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因为其卓越的理论思考、组织领导能力和不朽的精神,不仅为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赋予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以活的灵魂,也为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国家,提供了治国理政最有力、最持久的理念,那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战斗。
在领导无产阶级冲破阶级剥削和压迫、夺取政权、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把人民群众最有效地组织起来的理论武器和革命手段,即通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推翻剥削和压迫,让无产者和劳苦大众实现解放、平等、自由和幸福。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始终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解放和自由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性是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体现,是其区别于以往时代的所有社会科学、哲学思想学说的根本所在,也是其之所以有着跨越时空和国界的世界性影响力的奥秘所在。
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经典地论述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他指出,历史被创造的过程是:“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2]历史合力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问题从定性分析走向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统一,是真正确认和坚定其人民性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智慧之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最具有时代引领作用的理论成果,是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大地上正在实践的、并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它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系统发展,同时,又具有无比宝贵的理论创新能力和旺盛生命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向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升华了“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思想,以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己任,有力地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把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大国具有的“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姿态,积极参与和领导国际多元化新秩序的构建,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中国速度、中国方案、中国智造、中国技术和中国样本,成为世界潮流。
坚守“为了人民”
为弱者发声,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奔走,为建立人类社会最持久的平等和正义,为彻底消灭盘剥压榨、阶级差异、城乡差别、劳动异化,为社会构建优良稳固的结构和长治久安的治理机制,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站在人民性的立场上,为了人民而不懈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在自己的旗帜上书写的四个大字:“为了人民”!
马克思、恩格斯是为了崇高理想和人类解放事业砥砺奋斗的典型,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立志要为全人类的福利而工作,这是他一生未曾忘记的初心。他动情地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3]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让一个小本子引发世界性的大风暴,不足三十岁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把深切关怀的目光投向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的命运,科学理论之光得以首次和最底层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相结合,并变成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的现实力量。为了人民,为了全人类的福利,马克思将其追求的个人价值与高尚的社会价值相融合,树立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真正具有转折意义的巨大丰碑。 全世界的人民都拥有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普遍权利,但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永远没有什么权利会从天而降,更不能天真地指望施暴者偶尔仁慈和突然觉醒,所以,“为了人民”从来就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真正的力量蕴藏于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牺牲的不朽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因为早就深谙人民性的根本意义,所以能够把握人类集体命运的最终归宿。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追求,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无畏于牺牲、勇敢斗争,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运动中。所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天然就具有为了人民追寻真正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斗争精神。
为了人民,需要把握民心。民心,永远是衡量执政得失的天枰。古人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民心向背历来是王朝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是决定“谁主沉浮”的最大力量,自古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妇孺皆知,但能够真正把握好民心的伟大的政治家则屈指可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如何践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始终坚持以民心为贵、以民生为重,始终重视民心、尊重民意、顺应民情,竭尽全力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立场问题是政治的首要问题。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深厚情谊,到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铿锵誓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的根系牢固扎进人民群众的深沃厚土之中。讲政治,就是讲政治站位、讲原则立场,共产党的原则立场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在事关人民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共产党员需要立场鲜明、毫不動摇,绝不能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共产党员如果在错误言行面前不抵制、不斗争、明哲保身、当老好人的鸵鸟做派,不仅是严重的不讲政治,更是政治上的不及格。只有站稳“为了人民”的立场,才能真正解决好执政的所有问题。
对于共产党来说,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最大的执政危险也来自于脱离群众。“人民利益”至高无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一切工作就是有效地践行这一理念,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以及各级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普通人民。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脱离于人民的、私下的政党利益的追求,人民的利益与党的奋斗目标永远是统一的。
始终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垄断资本主义兴起的欧洲大陆,无产阶级在遭受残酷的压榨、剥削、欺凌、践踏下,面临沉重的生存压力和日益黯淡的前途命运,彼时,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职责是组织革命斗争,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阶级压迫,事实上,无论是欧洲大陆的革命斗争,还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中国在东方大陆的巍然屹立,都是忠诚依靠人民的结果。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继续将自身定义为“革命政党”,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仍然一刻也离不开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就是要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的历史首创性,让人民享受发展成果,依靠人民的力量建设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够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战斗力,而传统文化是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代传承、高度凝练、共同信守的文化契约,是一种虽然隐形于人民、却在关键时刻力量非常强大的改造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在不同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如此,靠本本主义和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不能建设长治久安的社会主义,根本的原因在于强行移植外来物种到不同文化基因的土壤上,一定会因为水土不服而难以生根发芽,更无法开花结果。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必然会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特点,必然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植根于各国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的土壤中,才能真正汲取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依靠人民的力量实现持久的生存和发展。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有各自独特和区别于他国的具体国情,所以,发展道路必然具有多元化的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多元化发展,是社会主义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实现真正的共同体、走向共产主义的共同前景的应有景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密不可分,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没有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的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经验,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开放经济特区,无论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还是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无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次理论突破、创新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的智慧和群众性的实践支撑。正是在依靠人民的路径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提升新境界,到达新高度。
为人民的利益不懈战斗
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曾有一大批共产党人用生命诠释信仰的高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共产党人用这种豪气万丈的牺牲精神,照亮了新中国的革命道路。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拼搏精神,激励了无数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低调潜行、韬光养晦,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一切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胸怀和气度,将“站起来”的新中国推向快速发展的“富起来”的时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精神、特区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伟大的中国精神的基调和底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崭新历史方位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时,更要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勇于担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奏响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在这个需要奋进拼搏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力量和领导主体,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个伟大”,就要持续地开展自我革命,就要时刻警惕党面临的“四大危险”。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要“在马言马、懂马信马”。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发展方向,让人民群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潮中,其创造性、积极性和极大热情始终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局部风险和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执政党建设、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推进,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必须更加凝心聚力,随时准备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要毫不动摇的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事业进入新的高潮。对于共产党和共产党员来说,为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 习近平谈“初心”系列
[3] 漆思《自觉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奋斗精神》,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作者信息:李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骨干理论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民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力量来源于其对人民的力量、人民的创造性、人民的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的根本确认和信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始终秉承和坚守的初心。为了摆脱人与人之间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追求真正的公平正义,通过革命斗争让人民求解放、享平等、获自由、创造幸福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以,革命性与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人民性的重要武器。
初心永远来自于人民
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马克思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在其光輝的一生中从未停止“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斗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一生”来概括马克思的革命精神: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1]。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因为其卓越的理论思考、组织领导能力和不朽的精神,不仅为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赋予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以活的灵魂,也为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国家,提供了治国理政最有力、最持久的理念,那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战斗。
在领导无产阶级冲破阶级剥削和压迫、夺取政权、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把人民群众最有效地组织起来的理论武器和革命手段,即通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推翻剥削和压迫,让无产者和劳苦大众实现解放、平等、自由和幸福。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始终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解放和自由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性是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体现,是其区别于以往时代的所有社会科学、哲学思想学说的根本所在,也是其之所以有着跨越时空和国界的世界性影响力的奥秘所在。
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经典地论述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他指出,历史被创造的过程是:“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2]历史合力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问题从定性分析走向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统一,是真正确认和坚定其人民性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智慧之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最具有时代引领作用的理论成果,是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大地上正在实践的、并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它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系统发展,同时,又具有无比宝贵的理论创新能力和旺盛生命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向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升华了“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思想,以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己任,有力地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把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大国具有的“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姿态,积极参与和领导国际多元化新秩序的构建,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中国速度、中国方案、中国智造、中国技术和中国样本,成为世界潮流。
坚守“为了人民”
为弱者发声,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奔走,为建立人类社会最持久的平等和正义,为彻底消灭盘剥压榨、阶级差异、城乡差别、劳动异化,为社会构建优良稳固的结构和长治久安的治理机制,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站在人民性的立场上,为了人民而不懈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在自己的旗帜上书写的四个大字:“为了人民”!
马克思、恩格斯是为了崇高理想和人类解放事业砥砺奋斗的典型,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立志要为全人类的福利而工作,这是他一生未曾忘记的初心。他动情地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3]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让一个小本子引发世界性的大风暴,不足三十岁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把深切关怀的目光投向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的命运,科学理论之光得以首次和最底层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相结合,并变成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的现实力量。为了人民,为了全人类的福利,马克思将其追求的个人价值与高尚的社会价值相融合,树立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真正具有转折意义的巨大丰碑。 全世界的人民都拥有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普遍权利,但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永远没有什么权利会从天而降,更不能天真地指望施暴者偶尔仁慈和突然觉醒,所以,“为了人民”从来就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真正的力量蕴藏于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牺牲的不朽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因为早就深谙人民性的根本意义,所以能够把握人类集体命运的最终归宿。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追求,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无畏于牺牲、勇敢斗争,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运动中。所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天然就具有为了人民追寻真正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斗争精神。
为了人民,需要把握民心。民心,永远是衡量执政得失的天枰。古人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民心向背历来是王朝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是决定“谁主沉浮”的最大力量,自古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妇孺皆知,但能够真正把握好民心的伟大的政治家则屈指可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如何践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始终坚持以民心为贵、以民生为重,始终重视民心、尊重民意、顺应民情,竭尽全力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立场问题是政治的首要问题。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深厚情谊,到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铿锵誓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的根系牢固扎进人民群众的深沃厚土之中。讲政治,就是讲政治站位、讲原则立场,共产党的原则立场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在事关人民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共产党员需要立场鲜明、毫不動摇,绝不能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共产党员如果在错误言行面前不抵制、不斗争、明哲保身、当老好人的鸵鸟做派,不仅是严重的不讲政治,更是政治上的不及格。只有站稳“为了人民”的立场,才能真正解决好执政的所有问题。
对于共产党来说,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最大的执政危险也来自于脱离群众。“人民利益”至高无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一切工作就是有效地践行这一理念,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以及各级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普通人民。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脱离于人民的、私下的政党利益的追求,人民的利益与党的奋斗目标永远是统一的。
始终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垄断资本主义兴起的欧洲大陆,无产阶级在遭受残酷的压榨、剥削、欺凌、践踏下,面临沉重的生存压力和日益黯淡的前途命运,彼时,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职责是组织革命斗争,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阶级压迫,事实上,无论是欧洲大陆的革命斗争,还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中国在东方大陆的巍然屹立,都是忠诚依靠人民的结果。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继续将自身定义为“革命政党”,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仍然一刻也离不开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就是要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的历史首创性,让人民享受发展成果,依靠人民的力量建设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够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战斗力,而传统文化是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代传承、高度凝练、共同信守的文化契约,是一种虽然隐形于人民、却在关键时刻力量非常强大的改造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在不同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如此,靠本本主义和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不能建设长治久安的社会主义,根本的原因在于强行移植外来物种到不同文化基因的土壤上,一定会因为水土不服而难以生根发芽,更无法开花结果。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必然会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特点,必然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植根于各国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的土壤中,才能真正汲取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依靠人民的力量实现持久的生存和发展。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有各自独特和区别于他国的具体国情,所以,发展道路必然具有多元化的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多元化发展,是社会主义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实现真正的共同体、走向共产主义的共同前景的应有景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密不可分,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没有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的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经验,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开放经济特区,无论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还是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无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次理论突破、创新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的智慧和群众性的实践支撑。正是在依靠人民的路径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提升新境界,到达新高度。
为人民的利益不懈战斗
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曾有一大批共产党人用生命诠释信仰的高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共产党人用这种豪气万丈的牺牲精神,照亮了新中国的革命道路。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拼搏精神,激励了无数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低调潜行、韬光养晦,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一切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胸怀和气度,将“站起来”的新中国推向快速发展的“富起来”的时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精神、特区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伟大的中国精神的基调和底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崭新历史方位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时,更要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勇于担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奏响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在这个需要奋进拼搏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力量和领导主体,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个伟大”,就要持续地开展自我革命,就要时刻警惕党面临的“四大危险”。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要“在马言马、懂马信马”。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发展方向,让人民群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潮中,其创造性、积极性和极大热情始终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局部风险和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执政党建设、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推进,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必须更加凝心聚力,随时准备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要毫不动摇的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事业进入新的高潮。对于共产党和共产党员来说,为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 习近平谈“初心”系列
[3] 漆思《自觉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奋斗精神》,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作者信息:李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骨干理论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