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在小儿腹泻中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儿童腹泻患者200例,对其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进行治疗。结果:本临床研究的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98%,乳食内伤、风寒外束、脾失健运、湿热内蕴、脾肾阳虚五种不同表现的患者其临行疗效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对小儿腹泻患者根据其乳食内伤、风寒外束、脾失健运、湿热内蕴、脾肾阳虚的表现类型进行辨证施治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小儿;腹泻;辨证施治
腹泻是由于多种不同病因诱发的导致大便次数增加以及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其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之一,其好发于春秋季[1]。由于婴幼儿其消化系统发育较差,其消化能力较弱,常受到外界影响从而导致其消化功能紊乱,继而出现腹泻[2],为探究中医辨证论治对儿童腹泻的疗效,我科室对收治的儿童腹泻采用辨证论治治疗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先将其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7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儿童腹泻患者200例,其中男89例,女111例,患者年龄为4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5.2±1.9岁,对患者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结果提示:脂肪颗粒(+++)的为132例,白细胞小许的患者为32例,其余患者未见异常。患者病程:2d-2个月,平均病程为13.2±2d。纳入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以及过敏史。
1.2 治疗方法
1.2.1 对于乳食内伤的患儿,由于其主要是由于伤食最多,其中最常见的为乳食内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泻、不思食、粪便臭如败卵、尿黄浊、嗳气腐浊、泻后即快;我们对其治疗主要采用分利小便以及治宜消食导滞。其主要中我们对其采用平苓汤进行治疗,其方剂为:炙神曲、茯苓、厚朴、泽泻、麦芽、猪苓、苍术、山楂、陈皮。对于泄泻恶食、食积膨胀、小便短赤的患儿对其进行加量服用。
1.2.2 对于风寒外束的患儿,其多由于脾胃素虚导致寒湿之邪对胃肠造成损害,脾胃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其升降失司以及传导失职、清浊不分继而出现饮食不化,其临床表现为大便清稀、腹鸣腹泻、完谷不化、舌质淡苔白滑、小溲清长、脉沉迟而细在本临床研究中我们对其采用益气健脾以及温中祛寒方案进行治疗
1.2.3 对脾失健运的患儿,其主要由于食后即泻、神疲肢倦、水谷不化、不欲饮食导致,其临床表现为:唇舌淡白、面萎黄、米泔小便、指纹淡脉濡、形寒面、偏脾阳不振、头倾脱肛、气怯声微、偏脾气下陷、手足清冷等表现。
1.2.4 对于湿热内蕴的患儿其主要由于热盛于湿所导致的湿热泄泻[3]。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泻下水样便、小便短赤、伴发热烦渴、小便色深黄褐而臭秽、苔少、舌红、或苔黄而干、脉滑数、指纹红紫,在本临床研究中,我们对患者采用甘草、竹叶、山药、黄连、葛根、乌梅、滑石、焦楂、黄芩;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给予其竹茹、制半夏、茯苓以及生姜进行止吐;对于伴随有腹痛的患者给予其白芍进行止痛。
1.3疗效评价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治愈:患者在治疗后3d内其大便正常,且其他临床表现均消失;有效:患者治疗3d后期大便正常,次数好转,全身临床表现有较好的改善;无效:患者治疗3d后其临床表现以及大便次数以及性状均无明显改善或者恶化
1.4随访 对本临床研究的患者进行随访1个月-3个月,对其再次腹泻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患者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治疗。
1.5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進行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当p<0.05时,认为其有统计学差异性。
2 结果
2.1 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患者不同辨证论治患者的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对患者采用辩证论治进行治疗,其疗效疗效较为理想,不同类型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性。
表1:本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2.2 本临床研究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有3例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对其停止用药后,恢复。
3 讨论
有学者[4]指出小儿腹泻其病因较多,现代医学重点对病源微生物中进行探讨,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性腹泻的发生机会 也大幅度降低,但病毒性腹泻也随着增多。 在本临床研究中,我们针对患者的不同表象,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8%。我们认为对于小儿腹泻的患者其稚阳未长、稚阴未充且其脏腑娇嫩,容易被邪气所侵袭,导致其脾胃功能出现失调,从而诱发患者出现腹泻,故在中医治疗中应当对患者进行针对病因治疗,并对患者进行调理血气,从而增强患者脾胃功能,从而改善患者腹泻情况。
参考文献
[1]吕亚宁.中医辨证施治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5):944-945
[2]杨方才.山药薏苡仁汤治疗小儿腹泻6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638
[3]殷建群.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42例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5):66-67
[4]罗璟.小儿腹泻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天津药学2010;22(3):58-61
【关键词】 小儿;腹泻;辨证施治
腹泻是由于多种不同病因诱发的导致大便次数增加以及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其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之一,其好发于春秋季[1]。由于婴幼儿其消化系统发育较差,其消化能力较弱,常受到外界影响从而导致其消化功能紊乱,继而出现腹泻[2],为探究中医辨证论治对儿童腹泻的疗效,我科室对收治的儿童腹泻采用辨证论治治疗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先将其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7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儿童腹泻患者200例,其中男89例,女111例,患者年龄为4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5.2±1.9岁,对患者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结果提示:脂肪颗粒(+++)的为132例,白细胞小许的患者为32例,其余患者未见异常。患者病程:2d-2个月,平均病程为13.2±2d。纳入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以及过敏史。
1.2 治疗方法
1.2.1 对于乳食内伤的患儿,由于其主要是由于伤食最多,其中最常见的为乳食内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泻、不思食、粪便臭如败卵、尿黄浊、嗳气腐浊、泻后即快;我们对其治疗主要采用分利小便以及治宜消食导滞。其主要中我们对其采用平苓汤进行治疗,其方剂为:炙神曲、茯苓、厚朴、泽泻、麦芽、猪苓、苍术、山楂、陈皮。对于泄泻恶食、食积膨胀、小便短赤的患儿对其进行加量服用。
1.2.2 对于风寒外束的患儿,其多由于脾胃素虚导致寒湿之邪对胃肠造成损害,脾胃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其升降失司以及传导失职、清浊不分继而出现饮食不化,其临床表现为大便清稀、腹鸣腹泻、完谷不化、舌质淡苔白滑、小溲清长、脉沉迟而细在本临床研究中我们对其采用益气健脾以及温中祛寒方案进行治疗
1.2.3 对脾失健运的患儿,其主要由于食后即泻、神疲肢倦、水谷不化、不欲饮食导致,其临床表现为:唇舌淡白、面萎黄、米泔小便、指纹淡脉濡、形寒面、偏脾阳不振、头倾脱肛、气怯声微、偏脾气下陷、手足清冷等表现。
1.2.4 对于湿热内蕴的患儿其主要由于热盛于湿所导致的湿热泄泻[3]。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泻下水样便、小便短赤、伴发热烦渴、小便色深黄褐而臭秽、苔少、舌红、或苔黄而干、脉滑数、指纹红紫,在本临床研究中,我们对患者采用甘草、竹叶、山药、黄连、葛根、乌梅、滑石、焦楂、黄芩;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给予其竹茹、制半夏、茯苓以及生姜进行止吐;对于伴随有腹痛的患者给予其白芍进行止痛。
1.3疗效评价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治愈:患者在治疗后3d内其大便正常,且其他临床表现均消失;有效:患者治疗3d后期大便正常,次数好转,全身临床表现有较好的改善;无效:患者治疗3d后其临床表现以及大便次数以及性状均无明显改善或者恶化
1.4随访 对本临床研究的患者进行随访1个月-3个月,对其再次腹泻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患者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治疗。
1.5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進行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当p<0.05时,认为其有统计学差异性。
2 结果
2.1 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患者不同辨证论治患者的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对患者采用辩证论治进行治疗,其疗效疗效较为理想,不同类型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性。
表1:本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2.2 本临床研究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有3例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对其停止用药后,恢复。
3 讨论
有学者[4]指出小儿腹泻其病因较多,现代医学重点对病源微生物中进行探讨,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性腹泻的发生机会 也大幅度降低,但病毒性腹泻也随着增多。 在本临床研究中,我们针对患者的不同表象,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8%。我们认为对于小儿腹泻的患者其稚阳未长、稚阴未充且其脏腑娇嫩,容易被邪气所侵袭,导致其脾胃功能出现失调,从而诱发患者出现腹泻,故在中医治疗中应当对患者进行针对病因治疗,并对患者进行调理血气,从而增强患者脾胃功能,从而改善患者腹泻情况。
参考文献
[1]吕亚宁.中医辨证施治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5):944-945
[2]杨方才.山药薏苡仁汤治疗小儿腹泻6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638
[3]殷建群.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42例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5):66-67
[4]罗璟.小儿腹泻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天津药学2010;22(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