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程的目标旨在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应体现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社会中的各种有利资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一、“创”体现在课程目标的有机整合
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体现在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目标,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发展目标的观念,通过整体目标的构建和达成,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执教《我们的朋友——公共设施》一课前,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去调查在生活中遭到破坏的公共设施,形成初步的生活感知。课中,学生们纷纷交流调查报告:路面的井盖常不翼而飞;花带花圃的花草总是让一些“爱花草”之人用不道德的手“非礼”;路旁树木遭受路人有意无意的折腰或断枝;公园、车站、娱乐场所等地方的凳、椅、台、亭常被人毁坏;稍微值钱、能取得动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被路人顺手牵羊或蓄意盗窃,甚至对想“光顾”却拿不动的东西干脆来个恶性破坏……交流时,孩子们时而愤怒,时而痛心。随后,教师指导学生扮演身边的公共设施,通过角色换位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孩子们流露出真实的情感,有的说:“我们为人类服务,可人类却这样伤害我们,我们真是太伤心了!”有的说:“我抗议,我身上已经伤痕累累,人类呀,你们会得到应有的报应的!”情感的激发是生活体验后的真情流露,学生通过感性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唤醒了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染了身边更多的同伴,形成自发珍惜和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和能力,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也油然而升。
二、“创”体现在课内外知识的有机融合
品德课程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体现在不断丰富、充实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进课程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在执教《我是学校“小主人”》这单元内容时,教师开展了“提案征集会”,指导学生为学校工作提合理化的建议。引导学生以建队日、队前教育活动课等为契机上交提案,培养学生作为校园小主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执教《我喜爱的动植物》《珍惜水资源》等教学内容时,教师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花言树语”及警示用语的征集大赛活动中,并将优秀作品制成标牌张贴于校园内。学生们精心动脑设计了花言树语:“别踩我,我会疼的。”“给我一份关爱,还你一片绿荫。”卫生间警示用语:“请把我拧紧,我会流泪的。”“缓进慢出,小心滑倒。”水池、健身器材旁的温馨提示:“鱼儿说:干净的水池是我温暖的家。”“安全使用我,健康伴随你。”这些“花言树语”及警示用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让校园环境更高雅,文化更有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良好行为能力的发展。
三、“创”体现在课内外活动空间的有效拓展
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应体现在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将教学空间从学校和课堂向社会更广阔的空间延伸。
在学习了《秋天到了》这个单元后,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用喜欢的方式和秋天一起玩。可以到公园或野外寻找秋天的足迹,用照片、用图画、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可以唱唱秋天的歌,画画秋天的景,听听秋天的鸟叫虫鸣,品尝一些秋天的果实。学生们来到树林里,看秋风吹起,落叶随风飘起;来到田野里,看到雪白的棉花、金黄的玉米、香甜的柑橘……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农民伯伯正充满喜悦地收获着;来到公园里,看到朵朵菊花绽开笑脸……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秋天的足迹,感受到秋天如诗如画的美景,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油然而升。如今,班级的教室里也如秋天般美丽,窗台摆满了孩子们种的小苗,墙报上贴满了孩子们制作的一幅幅画,孩子们在课间快乐地哼着《秋日的私语》……
四、“创”体现在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在学习《关爱残疾人》一课前,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残疾人的不便,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碰到的各种艰难困苦,教师让学生在家长的监护下开展“体验当一个小时残疾人”的模拟活动。通过体验,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不出声与人交流十分难受和困难;蒙着眼睛生活在黑暗中是痛苦的事情;肢体残疾的人行动很不方便。经统计,全班居然没有一个人坚持开展体验活动一个小时。这种学习方式避免传统的说教,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艰难,感受痛苦、无奈的心路历程。由于这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与学生平时的生活感受形成鲜明对比,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反差。他们从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中,在内心深处生发了对残疾人的同情之心,关爱之情,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不管创造性使用教材采取哪种方式,关键还要以“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出发点,品德学科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式姓“德”,其基本目标的定位终究指向育“德”。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一、“创”体现在课程目标的有机整合
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体现在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目标,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发展目标的观念,通过整体目标的构建和达成,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执教《我们的朋友——公共设施》一课前,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去调查在生活中遭到破坏的公共设施,形成初步的生活感知。课中,学生们纷纷交流调查报告:路面的井盖常不翼而飞;花带花圃的花草总是让一些“爱花草”之人用不道德的手“非礼”;路旁树木遭受路人有意无意的折腰或断枝;公园、车站、娱乐场所等地方的凳、椅、台、亭常被人毁坏;稍微值钱、能取得动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被路人顺手牵羊或蓄意盗窃,甚至对想“光顾”却拿不动的东西干脆来个恶性破坏……交流时,孩子们时而愤怒,时而痛心。随后,教师指导学生扮演身边的公共设施,通过角色换位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孩子们流露出真实的情感,有的说:“我们为人类服务,可人类却这样伤害我们,我们真是太伤心了!”有的说:“我抗议,我身上已经伤痕累累,人类呀,你们会得到应有的报应的!”情感的激发是生活体验后的真情流露,学生通过感性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唤醒了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染了身边更多的同伴,形成自发珍惜和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和能力,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也油然而升。
二、“创”体现在课内外知识的有机融合
品德课程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体现在不断丰富、充实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进课程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在执教《我是学校“小主人”》这单元内容时,教师开展了“提案征集会”,指导学生为学校工作提合理化的建议。引导学生以建队日、队前教育活动课等为契机上交提案,培养学生作为校园小主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执教《我喜爱的动植物》《珍惜水资源》等教学内容时,教师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花言树语”及警示用语的征集大赛活动中,并将优秀作品制成标牌张贴于校园内。学生们精心动脑设计了花言树语:“别踩我,我会疼的。”“给我一份关爱,还你一片绿荫。”卫生间警示用语:“请把我拧紧,我会流泪的。”“缓进慢出,小心滑倒。”水池、健身器材旁的温馨提示:“鱼儿说:干净的水池是我温暖的家。”“安全使用我,健康伴随你。”这些“花言树语”及警示用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让校园环境更高雅,文化更有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良好行为能力的发展。
三、“创”体现在课内外活动空间的有效拓展
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应体现在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将教学空间从学校和课堂向社会更广阔的空间延伸。
在学习了《秋天到了》这个单元后,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用喜欢的方式和秋天一起玩。可以到公园或野外寻找秋天的足迹,用照片、用图画、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可以唱唱秋天的歌,画画秋天的景,听听秋天的鸟叫虫鸣,品尝一些秋天的果实。学生们来到树林里,看秋风吹起,落叶随风飘起;来到田野里,看到雪白的棉花、金黄的玉米、香甜的柑橘……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农民伯伯正充满喜悦地收获着;来到公园里,看到朵朵菊花绽开笑脸……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秋天的足迹,感受到秋天如诗如画的美景,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油然而升。如今,班级的教室里也如秋天般美丽,窗台摆满了孩子们种的小苗,墙报上贴满了孩子们制作的一幅幅画,孩子们在课间快乐地哼着《秋日的私语》……
四、“创”体现在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在学习《关爱残疾人》一课前,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残疾人的不便,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碰到的各种艰难困苦,教师让学生在家长的监护下开展“体验当一个小时残疾人”的模拟活动。通过体验,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不出声与人交流十分难受和困难;蒙着眼睛生活在黑暗中是痛苦的事情;肢体残疾的人行动很不方便。经统计,全班居然没有一个人坚持开展体验活动一个小时。这种学习方式避免传统的说教,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艰难,感受痛苦、无奈的心路历程。由于这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与学生平时的生活感受形成鲜明对比,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反差。他们从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中,在内心深处生发了对残疾人的同情之心,关爱之情,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不管创造性使用教材采取哪种方式,关键还要以“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出发点,品德学科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式姓“德”,其基本目标的定位终究指向育“德”。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