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在当下的社会大背景下研究出适合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教学视角和方式来探讨语文教学,丰富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深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创新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积淀文化底蕴,最终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民俗文化;初中语文教学;作用;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048-0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新课改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民间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做出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定义[1]。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人文性,要突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对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悠久的历史沉淀出绚烂多彩的民俗文化,而且在我国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有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用好这些民俗文化资源,让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积极作用[2]。
一、民俗及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顾名思义就是民间风俗,是拥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的人们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人文共同体,更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我国五千年不曾间断的中华文化不断与其它地域、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我国浓厚并且独具特色的中国东方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民俗历代传承和不断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文化,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根植于本民族每个人心中的文化印记。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是支配和约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准则之一,民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丰富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在当下的社会大背景和国际大背景下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
义务。
二、民俗文化的意义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中民俗逐渐形成并且深入人心,一个民族中的所有个体几乎都是在民俗的耳濡目染中成长起来的。民俗对人们生活、生产的指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民俗最大的意义就是服务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而民俗所包含的内容层次也十分广泛,我国学者主要将民俗划分为四个层面:物质民俗、生活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语文学科作为学习我国文化的主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我国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对民俗文化的描写内容逐渐增多,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身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更应该积极发挥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受到我国良好的民俗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的作用和意义,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3]。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核心价值的作用分析
语文是一个以学习我国汉字、文化和世界经典文化为主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教学意义主要是教会学生运用汉字进行日常的交际和学习,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观念和价值观。在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的结合是语文教学重点难点,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将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弘扬祖国优秀民俗文化的良好品质。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对教学具有辅助作用
语文学科中对各类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我国古代文化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导致对一些古诗词文章不能理解透彻,对于把经典古代文集中所表达的思想与境界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更是有一定的难度。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将学科中的文化和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能根植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工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对语文教学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因为民俗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结晶,民俗文化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学生对民俗文化会比较熟悉和亲切[4],而且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于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描写的文章有很多。如描写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的民俗风情文章《吆喝》,这篇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老北京胡同里,旧时人们的生活情景,尤其对各类小商贩的吆喝声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人读来仿佛置身于老北京胡同,透过文字能让人感受到小商贩门通过生活经验编排而成的吆喝词句是多么的生动有趣,又饱含智慧。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上这篇课文时,可以先搜集一些当地小商贩的吆喝声,再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当时老北京独特的吆喝声,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时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而且因为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经常听见一些当地小商贩的吆喝声,所以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亲切。学生对课堂内容兴趣的提高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对教学的进行有着非常大的作用[5]。
(二)在初中语文中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深化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而且这些民俗文化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逐渐烙印在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逐渐完善、成熟的时期,教师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多体会我国一些优良的民俗文化对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积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要合理结合教材和我国的社会大背景,积极的为学生介绍和讲解民俗文化。如每年我国的春运都会被世界各国进行报道和评价。初中教师就可以运用春运作为切入点,逐渐深入,为学生讲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我国各类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春节期间,民间盛行各类喜庆的节日活动,如贴春联、吃团圆饭、守岁、拜年等。这些春节期间的活动大多数都是学生从小就亲身经历的。中华民族对春节阖家团圆的情结根深蒂固,不可磨灭,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逐渐发挥春节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民俗的作用,将家庭、长幼、和谐、礼貌等观念植入学生心中。学生经过了民俗文化的熏陶,在思想品德上就会有质的进步[6]。
四、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是各个阶段教育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之一。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初中语文教材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找到将我国优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作用到学生身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成长过程的关键时期能得到我国优秀民俗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郑百艺,王彤,周燕妮.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功能性认识——以长春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20).
[2]呼玄颖.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究[J].新课程(中),2016(7).
[3]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科技风,2016(8).
[4]王明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育人功能之研究[J].学周刊,2016(17).
[5]李玲玲.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有效发挥传统养生文化中的健心功能[J].当代体育科技,2017(23).
[6]张鑫,易刚明,朱春燕.民俗文化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与利用——以广西蛙婆节民俗文化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6(4).
【作者简介】
王玉红(1970~),女,贵州省都匀市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传统逻辑方向。
【关键词】民俗文化;初中语文教学;作用;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048-0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新课改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民间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做出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定义[1]。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人文性,要突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对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悠久的历史沉淀出绚烂多彩的民俗文化,而且在我国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有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用好这些民俗文化资源,让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积极作用[2]。
一、民俗及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顾名思义就是民间风俗,是拥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的人们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人文共同体,更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我国五千年不曾间断的中华文化不断与其它地域、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我国浓厚并且独具特色的中国东方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民俗历代传承和不断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文化,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根植于本民族每个人心中的文化印记。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是支配和约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准则之一,民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丰富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在当下的社会大背景和国际大背景下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
义务。
二、民俗文化的意义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中民俗逐渐形成并且深入人心,一个民族中的所有个体几乎都是在民俗的耳濡目染中成长起来的。民俗对人们生活、生产的指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民俗最大的意义就是服务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而民俗所包含的内容层次也十分广泛,我国学者主要将民俗划分为四个层面:物质民俗、生活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语文学科作为学习我国文化的主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我国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对民俗文化的描写内容逐渐增多,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身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更应该积极发挥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受到我国良好的民俗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的作用和意义,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3]。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核心价值的作用分析
语文是一个以学习我国汉字、文化和世界经典文化为主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教学意义主要是教会学生运用汉字进行日常的交际和学习,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观念和价值观。在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的结合是语文教学重点难点,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将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弘扬祖国优秀民俗文化的良好品质。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对教学具有辅助作用
语文学科中对各类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我国古代文化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导致对一些古诗词文章不能理解透彻,对于把经典古代文集中所表达的思想与境界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更是有一定的难度。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将学科中的文化和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能根植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工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对语文教学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因为民俗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结晶,民俗文化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学生对民俗文化会比较熟悉和亲切[4],而且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于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描写的文章有很多。如描写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的民俗风情文章《吆喝》,这篇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老北京胡同里,旧时人们的生活情景,尤其对各类小商贩的吆喝声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人读来仿佛置身于老北京胡同,透过文字能让人感受到小商贩门通过生活经验编排而成的吆喝词句是多么的生动有趣,又饱含智慧。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上这篇课文时,可以先搜集一些当地小商贩的吆喝声,再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当时老北京独特的吆喝声,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时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而且因为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经常听见一些当地小商贩的吆喝声,所以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亲切。学生对课堂内容兴趣的提高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对教学的进行有着非常大的作用[5]。
(二)在初中语文中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深化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而且这些民俗文化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逐渐烙印在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逐渐完善、成熟的时期,教师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多体会我国一些优良的民俗文化对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积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要合理结合教材和我国的社会大背景,积极的为学生介绍和讲解民俗文化。如每年我国的春运都会被世界各国进行报道和评价。初中教师就可以运用春运作为切入点,逐渐深入,为学生讲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我国各类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春节期间,民间盛行各类喜庆的节日活动,如贴春联、吃团圆饭、守岁、拜年等。这些春节期间的活动大多数都是学生从小就亲身经历的。中华民族对春节阖家团圆的情结根深蒂固,不可磨灭,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逐渐发挥春节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民俗的作用,将家庭、长幼、和谐、礼貌等观念植入学生心中。学生经过了民俗文化的熏陶,在思想品德上就会有质的进步[6]。
四、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是各个阶段教育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之一。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初中语文教材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找到将我国优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作用到学生身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成长过程的关键时期能得到我国优秀民俗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郑百艺,王彤,周燕妮.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功能性认识——以长春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20).
[2]呼玄颖.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究[J].新课程(中),2016(7).
[3]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科技风,2016(8).
[4]王明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育人功能之研究[J].学周刊,2016(17).
[5]李玲玲.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有效发挥传统养生文化中的健心功能[J].当代体育科技,2017(23).
[6]张鑫,易刚明,朱春燕.民俗文化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与利用——以广西蛙婆节民俗文化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6(4).
【作者简介】
王玉红(1970~),女,贵州省都匀市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传统逻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