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意在通过对生活中“隐蔽”得非常好的一些混淆视听的生活类流言进行深度挖掘,并运用化学实验的手段进行一一验证,使这些流言不再是流言,而成为使我们生活真正精致起来的生活常识。进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生活的热情。
关键词:化学实验;生活流言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衣不再是遮体御寒,而要含高科技面料,有品位;食不再是补充能量,而要合理膳食,有营养;住不再是遮风避雨,而要装修豪华,有气派;行不再是出门方便,而要功能多排量高,有面子。但同时,一种表面带有部分科学常识却难寻根源的东西,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们通过时间的沉淀,经人们口口相传而成了“生活常识”。这些“生活常识”,有的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有的却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困惑,甚至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例如用黄瓜片来敷脸能补水;喝茶能解酒;吃了盖锅盖焖煮的豆角会中毒;隔夜的饭菜不能吃,会中毒;消毒液和洁厕净混在一起用会增强清洁效果……这些说法不相信都很难。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些“生活常识”的出现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敢生活,越来越不会生活,越来越不懂生活。
因此,切合这种需要,让化学实验走进生活,让化学实验检验生活,使“生活常识”口说无凭,一个个实验为证,将“情理之中”变成“意料之外”。必将带来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精致化。
一、用化学实验检验生活的案例分析
为了让化学实验对高中生来说,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笔者选择的案例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①尽可能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为宗旨,力求增强学生学习的亲切感及对实际问题的好奇心。②尽可能重视与学生原有化学知识积累及化学实验技能的衔接,以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③尽可能体现化学实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魅力,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感受到生活流言破解的成就感。
实施案例1:用酒精可以鉴别酱油的优劣?
流言导读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之一,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既能增加和改善菜肴的味道,又能增添或改变菜肴的色泽,有助于促进食欲。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酱油的酿制工艺。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酱油从几元一瓶到几十元一瓶,不仅价格上差异大,质量上也有很大差别。那么,优劣酱油该怎样区别呢?网传只要用酒精,就能轻松鉴别酱油的优劣。真的是如此吗?口说无凭,实验为证!
知识角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等原料,经过原料预处理、制曲、发酵、浸出淋油及加热配制等工艺生产出来的调味品,营养极其丰富,主要营养成份包括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糖类、酸类等。其中酱油的鲜味和营养价值取决于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高低,一般来说氨基酸态氮越高,酱油的等级就越高,也就是说品质越好。而劣质酱油的主要成分是用焦糖色素、苯甲酸钠、盐和水勾兑出来的,所以其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非常的低。
高浓度的酒精,可以与酱油中的氨基酸反应产生挂壁现象,如果是蛋白质就会在产生沉淀。所以优质的酱油遇到酒精,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挂壁现象,劣质的酱油遇到酒精,就会有很多黑色沉淀沉在下面。
流言破解区
实验结果:流言证实!海天味极鲜及海天金标生抽两种酱油有明显的分层并且有挂壁现象,属于优质酱油。而湖羊酱油遇到酒精,有很多黑色沉淀沉在下面,属于劣质酱油。当然不能仅从一个角度去判别,比如有些儿童酱油,添加剂含量非常少,但氨基酸态氮含量也不高,所以购买酱油时也要关注酱油中添加剂的情况。
生活小贴士
生活中,还可以通过“一看二摇”的方法,帮助我们购买到质量放心的酱油产品。
一看指:看工艺,看颜色,看用途,看配料。具体为:看工艺:主要看是酿造还是配制酱油。采用传统工艺的高盐稀态酿造酱油风味较好、含盐量较高,采用速酿工艺的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含盐量较低,并也要注意添加剂是否过多。看颜色:正常的酱油色应为红褐色,品质好的颜色会稍深一些,但如果酱油颜色太深,则表明其中添加了焦糖色,香气、滋味相比会差一些,这类酱油仅仅适合红烧用。看用途:酱油上应标注供佐餐用或供烹调用,供佐餐用的可直接入口,卫生指标要求高,如果是供烹调用不能直接用于拌凉菜。看配料:从原料表中可以看出其原料是大豆还是脱脂大豆,是否非转基因,是否小麦还是麸皮。
二摇指:摇动瓶子。好酱油摇起来会起很多的泡沫,不易散去,且有明显的挂壁性。也可贴着瓶口闻味道,好酱油往往有一股浓烈的酱香味,而劣质酱油摇动只有少量泡沫,并且容易散去。
本课实施后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蛋白质遇到重金属盐、强酸、强碱、甲醛、酒精等物质会因发生变性而沉淀下来(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有介绍)。
因此对如下这个生活流言就很容易破解:有人说奶茶店售卖的奶茶中含有丰富的牛奶(蛋白质),多喝牛奶有益身体,但也有人说奶茶中其实并不含牛奶成分,用食醋可快速检验奶饮料中是否含奶,这个方法是真的吗?不含奶的饮料加醋是什么样子呢?请设计实验来为大家揭开事实真相,分辨这种说法的真伪。
实施案例2:消毒液和洁厕净混在一起用,会使人中毒?
流言导读
很多人在清洁厕所时,常会用到两种化学用品——洁厕净和消毒液。因为洁厕净能快速除去马桶内的污渍和异味,而消毒液则能有效地杀灭真菌和细菌。如果将二者混合使用,是不是就会达到既去污又消毒的加强效果呢?网传消毒液和洁厕净混在一起用,会使人中毒?真的是如此吗?口说无凭,实验为证! 知识角
洁厕净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而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二者混合相遇,就会立刻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NaClO 2HCl=NaCl Cl2↑ H2O,生成的Cl2是一种呈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流言破解区
实验结果:流言证实!洁厕净和消毒液混合后,产生大量的黄绿色气体,并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证明有Cl2产生,所以两者不能混合使用,建议绝大多数消毒液最好参照产品说明书单独使用。
生活小贴士
将消毒液与水进行了1︰1的稀释,之后再与洁厕净进行实验。结果,稀释后的二者仍很快就发生了反应。由此证明,无论是否经过稀释,洁厕净和消毒液都是不能同时使用的。
本课实施后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氧化性物质与还原性物质放在一起时有可能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苏教版必修《化学1》有介绍)。
因此有的学生会联想到网上流传的一些食物相克的科学性。例如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As2O5还原成As2O3(剧毒的砒霜),而我们吃的虾壳里面就含有As2O5,那么我们在大量吃虾的同时,再喝含维生素C比较多的橙汁饮料或吃新鲜水果,是否真的会中毒。
二、用化学实验检验生活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 让化学从负面走向了正面,展示了化学实验的魅力
很长一段时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负面角色,打开一些主流媒体,电脑、电视、手机、报纸等,通常成为头条的生活新闻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化学的影子。2014年11月14日,一辆载有28吨双氧水的槽罐车行驶到广昆高速百色阳圩收费站附近路段时发生泄漏事故。2014年11月28日,山东临沂郯城县京沪高速公路红花埠收费站入口处,一辆载有30吨浓盐酸的槽罐车发生泄漏事故。2014年11月30日,成都西部中通速递有限公司违规收寄危险化学品氯化亚砜发生泄漏,致两名装卸人员出现呕吐症状,快递公司遭停业30天处理……这些新闻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化学的恐惧感:化学品都会爆炸、化学品都有毒。而如果让学生说一点化学的好处,大部分学生提到的应该是化学实验非常有趣。那么,如何让可怕的化学与可爱的化学实验结合在一起,使化学知识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呢?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生活流言破解类的实验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可以说取得了一点点教学成效。这样的课堂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流言作为实验的课题,并让他们成为了快乐的“实验党”;同时这样的课堂努力挖掘化学的内涵和亮点,通过流言的破解展示出了化学实验应有的强大魅力。
2. 使身边的每个人成为了流言的验证者与科普的推动者
有人说中国的科学到目前还是躲在学校的科技课程和社区科技场馆的科普展示中,等我们一离开这些场所,回归到日常的生活中,大家就又不认识它们了。科学普及总是离我们那么遥远。事实证明,科普离人们日常生活越远,生活流言也就离人们越近。笔者实验设计的选材源自生活,贴近生活,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亲自见证流言被打破的那一时刻。又有哪个学生不跃跃欲试?!而且学生强烈的情感也会在家庭生活或走访交流中影响到他们身边的父母、朋友等每一个人。这种课程的开设也正迎合了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在科技普及中所提出的口号:“I hear…and I forget(我听了…我会忘记),I see…and I remember(我看见了…我会记住),I do…and I understand(我做过…我会理解)”。所以只有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理解科学,而这种参与互动的提出,恰恰使科学技术得到了普及,并使科普做得深入人心,喜闻乐见。
三、一点思考
为转变育人模式,使普通高中教育向特色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浙江省教育厅于2012年6月制定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了“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优化课程结构,大力推进选修课程的开设成为这一轮深化课改的重中之重。
所以,笔者在想,若能以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选材的宗旨,以人们生活中一些很想知道却苦于无解的事情为实验的课题,多收集一些生活类的流言,并设计化学实验加以验证,从而形成一套科普性的选修课程,可定名为《化学实验:生活流言的终结者》,一定能很好地体现《方案》提出的“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的课改精神。
鉴于以上这点想法,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初步设计出了该类课程的一份课程方案表,可供同行们参考。
这类课程应定位为实践性选修课程。它应围绕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来组织课程资源,且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希望对此有研究的同行能完善这一选修课程,力争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使用,以获得更大的教育效益和生活效益。
参考文献
[1] 酱油.百度百科
[2] 谢佳沥.实验性新闻:精确新闻的新发展——以《都市快报》“好奇实验室”栏目为例[J].《新闻世界》,2012,(4)
[3] 徐荐荃.做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新闻——浅析浙江《都市快报》“好奇实验室”的科普创新[J].今传媒(学术版),2012,(6)
[4] 吴君磊.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案例式”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3,(5)
关键词:化学实验;生活流言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衣不再是遮体御寒,而要含高科技面料,有品位;食不再是补充能量,而要合理膳食,有营养;住不再是遮风避雨,而要装修豪华,有气派;行不再是出门方便,而要功能多排量高,有面子。但同时,一种表面带有部分科学常识却难寻根源的东西,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们通过时间的沉淀,经人们口口相传而成了“生活常识”。这些“生活常识”,有的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有的却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困惑,甚至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例如用黄瓜片来敷脸能补水;喝茶能解酒;吃了盖锅盖焖煮的豆角会中毒;隔夜的饭菜不能吃,会中毒;消毒液和洁厕净混在一起用会增强清洁效果……这些说法不相信都很难。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些“生活常识”的出现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敢生活,越来越不会生活,越来越不懂生活。
因此,切合这种需要,让化学实验走进生活,让化学实验检验生活,使“生活常识”口说无凭,一个个实验为证,将“情理之中”变成“意料之外”。必将带来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精致化。
一、用化学实验检验生活的案例分析
为了让化学实验对高中生来说,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笔者选择的案例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①尽可能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为宗旨,力求增强学生学习的亲切感及对实际问题的好奇心。②尽可能重视与学生原有化学知识积累及化学实验技能的衔接,以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③尽可能体现化学实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魅力,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感受到生活流言破解的成就感。
实施案例1:用酒精可以鉴别酱油的优劣?
流言导读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之一,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既能增加和改善菜肴的味道,又能增添或改变菜肴的色泽,有助于促进食欲。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酱油的酿制工艺。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酱油从几元一瓶到几十元一瓶,不仅价格上差异大,质量上也有很大差别。那么,优劣酱油该怎样区别呢?网传只要用酒精,就能轻松鉴别酱油的优劣。真的是如此吗?口说无凭,实验为证!
知识角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等原料,经过原料预处理、制曲、发酵、浸出淋油及加热配制等工艺生产出来的调味品,营养极其丰富,主要营养成份包括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糖类、酸类等。其中酱油的鲜味和营养价值取决于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高低,一般来说氨基酸态氮越高,酱油的等级就越高,也就是说品质越好。而劣质酱油的主要成分是用焦糖色素、苯甲酸钠、盐和水勾兑出来的,所以其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非常的低。
高浓度的酒精,可以与酱油中的氨基酸反应产生挂壁现象,如果是蛋白质就会在产生沉淀。所以优质的酱油遇到酒精,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挂壁现象,劣质的酱油遇到酒精,就会有很多黑色沉淀沉在下面。
流言破解区
实验结果:流言证实!海天味极鲜及海天金标生抽两种酱油有明显的分层并且有挂壁现象,属于优质酱油。而湖羊酱油遇到酒精,有很多黑色沉淀沉在下面,属于劣质酱油。当然不能仅从一个角度去判别,比如有些儿童酱油,添加剂含量非常少,但氨基酸态氮含量也不高,所以购买酱油时也要关注酱油中添加剂的情况。
生活小贴士
生活中,还可以通过“一看二摇”的方法,帮助我们购买到质量放心的酱油产品。
一看指:看工艺,看颜色,看用途,看配料。具体为:看工艺:主要看是酿造还是配制酱油。采用传统工艺的高盐稀态酿造酱油风味较好、含盐量较高,采用速酿工艺的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含盐量较低,并也要注意添加剂是否过多。看颜色:正常的酱油色应为红褐色,品质好的颜色会稍深一些,但如果酱油颜色太深,则表明其中添加了焦糖色,香气、滋味相比会差一些,这类酱油仅仅适合红烧用。看用途:酱油上应标注供佐餐用或供烹调用,供佐餐用的可直接入口,卫生指标要求高,如果是供烹调用不能直接用于拌凉菜。看配料:从原料表中可以看出其原料是大豆还是脱脂大豆,是否非转基因,是否小麦还是麸皮。
二摇指:摇动瓶子。好酱油摇起来会起很多的泡沫,不易散去,且有明显的挂壁性。也可贴着瓶口闻味道,好酱油往往有一股浓烈的酱香味,而劣质酱油摇动只有少量泡沫,并且容易散去。
本课实施后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蛋白质遇到重金属盐、强酸、强碱、甲醛、酒精等物质会因发生变性而沉淀下来(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有介绍)。
因此对如下这个生活流言就很容易破解:有人说奶茶店售卖的奶茶中含有丰富的牛奶(蛋白质),多喝牛奶有益身体,但也有人说奶茶中其实并不含牛奶成分,用食醋可快速检验奶饮料中是否含奶,这个方法是真的吗?不含奶的饮料加醋是什么样子呢?请设计实验来为大家揭开事实真相,分辨这种说法的真伪。
实施案例2:消毒液和洁厕净混在一起用,会使人中毒?
流言导读
很多人在清洁厕所时,常会用到两种化学用品——洁厕净和消毒液。因为洁厕净能快速除去马桶内的污渍和异味,而消毒液则能有效地杀灭真菌和细菌。如果将二者混合使用,是不是就会达到既去污又消毒的加强效果呢?网传消毒液和洁厕净混在一起用,会使人中毒?真的是如此吗?口说无凭,实验为证! 知识角
洁厕净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而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二者混合相遇,就会立刻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NaClO 2HCl=NaCl Cl2↑ H2O,生成的Cl2是一种呈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流言破解区
实验结果:流言证实!洁厕净和消毒液混合后,产生大量的黄绿色气体,并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证明有Cl2产生,所以两者不能混合使用,建议绝大多数消毒液最好参照产品说明书单独使用。
生活小贴士
将消毒液与水进行了1︰1的稀释,之后再与洁厕净进行实验。结果,稀释后的二者仍很快就发生了反应。由此证明,无论是否经过稀释,洁厕净和消毒液都是不能同时使用的。
本课实施后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氧化性物质与还原性物质放在一起时有可能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苏教版必修《化学1》有介绍)。
因此有的学生会联想到网上流传的一些食物相克的科学性。例如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As2O5还原成As2O3(剧毒的砒霜),而我们吃的虾壳里面就含有As2O5,那么我们在大量吃虾的同时,再喝含维生素C比较多的橙汁饮料或吃新鲜水果,是否真的会中毒。
二、用化学实验检验生活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 让化学从负面走向了正面,展示了化学实验的魅力
很长一段时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负面角色,打开一些主流媒体,电脑、电视、手机、报纸等,通常成为头条的生活新闻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化学的影子。2014年11月14日,一辆载有28吨双氧水的槽罐车行驶到广昆高速百色阳圩收费站附近路段时发生泄漏事故。2014年11月28日,山东临沂郯城县京沪高速公路红花埠收费站入口处,一辆载有30吨浓盐酸的槽罐车发生泄漏事故。2014年11月30日,成都西部中通速递有限公司违规收寄危险化学品氯化亚砜发生泄漏,致两名装卸人员出现呕吐症状,快递公司遭停业30天处理……这些新闻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化学的恐惧感:化学品都会爆炸、化学品都有毒。而如果让学生说一点化学的好处,大部分学生提到的应该是化学实验非常有趣。那么,如何让可怕的化学与可爱的化学实验结合在一起,使化学知识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呢?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生活流言破解类的实验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可以说取得了一点点教学成效。这样的课堂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流言作为实验的课题,并让他们成为了快乐的“实验党”;同时这样的课堂努力挖掘化学的内涵和亮点,通过流言的破解展示出了化学实验应有的强大魅力。
2. 使身边的每个人成为了流言的验证者与科普的推动者
有人说中国的科学到目前还是躲在学校的科技课程和社区科技场馆的科普展示中,等我们一离开这些场所,回归到日常的生活中,大家就又不认识它们了。科学普及总是离我们那么遥远。事实证明,科普离人们日常生活越远,生活流言也就离人们越近。笔者实验设计的选材源自生活,贴近生活,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亲自见证流言被打破的那一时刻。又有哪个学生不跃跃欲试?!而且学生强烈的情感也会在家庭生活或走访交流中影响到他们身边的父母、朋友等每一个人。这种课程的开设也正迎合了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在科技普及中所提出的口号:“I hear…and I forget(我听了…我会忘记),I see…and I remember(我看见了…我会记住),I do…and I understand(我做过…我会理解)”。所以只有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理解科学,而这种参与互动的提出,恰恰使科学技术得到了普及,并使科普做得深入人心,喜闻乐见。
三、一点思考
为转变育人模式,使普通高中教育向特色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浙江省教育厅于2012年6月制定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了“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优化课程结构,大力推进选修课程的开设成为这一轮深化课改的重中之重。
所以,笔者在想,若能以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选材的宗旨,以人们生活中一些很想知道却苦于无解的事情为实验的课题,多收集一些生活类的流言,并设计化学实验加以验证,从而形成一套科普性的选修课程,可定名为《化学实验:生活流言的终结者》,一定能很好地体现《方案》提出的“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的课改精神。
鉴于以上这点想法,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初步设计出了该类课程的一份课程方案表,可供同行们参考。
这类课程应定位为实践性选修课程。它应围绕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来组织课程资源,且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希望对此有研究的同行能完善这一选修课程,力争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使用,以获得更大的教育效益和生活效益。
参考文献
[1] 酱油.百度百科
[2] 谢佳沥.实验性新闻:精确新闻的新发展——以《都市快报》“好奇实验室”栏目为例[J].《新闻世界》,2012,(4)
[3] 徐荐荃.做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新闻——浅析浙江《都市快报》“好奇实验室”的科普创新[J].今传媒(学术版),2012,(6)
[4] 吴君磊.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案例式”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