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是有节奏的。课的节奏与内容主题、知识特点不无关系,更与教师对它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有关。有的课,平铺直叙单调乏味,大抵因为教师只把它当成了一项知识的传输工作。有的课,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教师能在关键处着力,响鼓重锤敲,能在简单处滑过,轻松悠扬。这样的节奏,令学生体验紧张刺激、感受舒适愉快,体会知识之美、学习之善。深度学习所主张的整体把握知识的地位与价值,在教学中就表现为课的节奏感。
俞正强老师在《种子课:把握好知识学习的轻重缓急》一文中说道,简单浅白处要少用些时间,关键深刻处要多花些功夫。这个道理简单明白,但隐含着两个困难的前提性问题:1.简单浅白或关键深刻的知识是如何判断的?2.判断之后,如何知道怎样的做法是下对了功夫而不是白做了功?这两个问题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是困扰他们的难题,也是阻碍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
在这两个问题上,俞老师在“负数的认识”一课上给了很好的示范。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一、做好教学内容的表里层次分析
先来看看俞老师是怎么分析这节课的知识点的。
俞老师认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主要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隐性知识主要是数感”。这显隐的两个部分又可分为更具体的知识(认知)点、技能点和体验点。分析过后,用表格整理而做清晰的呈现,确定了“负数的认识”这节课的基本任务,如学生要知道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能形成怎样的数感,同时把教材中有关这个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活动结果进行关联,清晰明了。经过这样的分析,这节课的内容表里层次就清晰了,方便教师们看出哪些是浅易表面的、哪些是关键而深刻的,同时提醒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区别对待而不能等量齐观。也就是说,虽然进入教材的知识都值得教,但教的方法和力度却要有区别。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和力度,要根据其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判定(图1)。
显然,“负数的认识”这节课之所以值得教,重点在其对学生“数感”培养的意义。这节课要让学生体验并认识“数的相对性”,实现“从数的绝对性到数的相对性”的认识的飞跃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这节课是形成学生“数感”的关键种子课。
俞老师说:“在负数当中,我们把3个物体的状态规定为0,那么,有4个东西的‘4’就成了‘1’,原本有2个东西的‘2’就成了‘-1’,这个‘1’与‘-1’是相对于‘0’而言的。因此,数具有相对性。”这种从绝对性到相对性的认识的形成,洞开一片新天地。原来数还可以是这样的,原来“0”并不是“没有”,而是一个状态,是一个增减正负的临界点。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眼中的数字就不再是纯然客观的绝对数字,而是可由主观界定的、有内涵有意义的、生动的存在。对“0”的意义的新认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撒下了辩证观念的种子。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必须定位在“数的相对性”这一“数感”的形成上。“数感”是需要下功夫、花时间解决的硬核问题,是需要重锤敲的响鼓。
二、核心处要紧着功夫
俞老师对“负数的认识”这节课的处理,大开大合,把最重要的精力用在最关键处。
课的引入环节,是快速掠过的滑音。俞老师只设计了六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快速整理在生活中学到的、用到的知识,使生活中零散的、无意识的经验,能够条理化、系統化、规范化并进入自觉的意识层面。这样的处理既从学生出发,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又“快刀斩乱麻”,只做适当的认知铺垫,不在无关处纠缠、停留,而是拉开序幕后迅速进入主题,进入关键处,带领学生经历数感的理解。
“数感”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让学生理解?俞老师认为必须让学生去“经历”,在经历中体验、体会、体认。经历当然是学生去经历,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但关于学生的“经历”必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主动,二是发展,二者缺一不可。既主动又发展,才是学生的真实“经历”,而不只是“经过”。如何做到既主动又发展呢?如俞老师所说:“理解必须有经历,经历必须有材料。”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重复人类发现知识的全过程,只能(也只需)简约地经历典型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有真实而深刻的经历,取决于学生所操作的材料的恰当性和典型性。这样的材料至少要满足两点:1.材料是学生能够以其现有的水平主动操作(指观察、思考、表达、想象、动手等多种方式)的;2.教学意图明确,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的活动内容、方式与目的。学生操作材料的过程就是理解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和能力的过程,就是学生的主动经历过程。
俞老师在“负数的认识”这节课所提供的材料(若
俞正强老师在《种子课:把握好知识学习的轻重缓急》一文中说道,简单浅白处要少用些时间,关键深刻处要多花些功夫。这个道理简单明白,但隐含着两个困难的前提性问题:1.简单浅白或关键深刻的知识是如何判断的?2.判断之后,如何知道怎样的做法是下对了功夫而不是白做了功?这两个问题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是困扰他们的难题,也是阻碍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
在这两个问题上,俞老师在“负数的认识”一课上给了很好的示范。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一、做好教学内容的表里层次分析
先来看看俞老师是怎么分析这节课的知识点的。
俞老师认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主要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隐性知识主要是数感”。这显隐的两个部分又可分为更具体的知识(认知)点、技能点和体验点。分析过后,用表格整理而做清晰的呈现,确定了“负数的认识”这节课的基本任务,如学生要知道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能形成怎样的数感,同时把教材中有关这个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活动结果进行关联,清晰明了。经过这样的分析,这节课的内容表里层次就清晰了,方便教师们看出哪些是浅易表面的、哪些是关键而深刻的,同时提醒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区别对待而不能等量齐观。也就是说,虽然进入教材的知识都值得教,但教的方法和力度却要有区别。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和力度,要根据其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判定(图1)。
显然,“负数的认识”这节课之所以值得教,重点在其对学生“数感”培养的意义。这节课要让学生体验并认识“数的相对性”,实现“从数的绝对性到数的相对性”的认识的飞跃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这节课是形成学生“数感”的关键种子课。
俞老师说:“在负数当中,我们把3个物体的状态规定为0,那么,有4个东西的‘4’就成了‘1’,原本有2个东西的‘2’就成了‘-1’,这个‘1’与‘-1’是相对于‘0’而言的。因此,数具有相对性。”这种从绝对性到相对性的认识的形成,洞开一片新天地。原来数还可以是这样的,原来“0”并不是“没有”,而是一个状态,是一个增减正负的临界点。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眼中的数字就不再是纯然客观的绝对数字,而是可由主观界定的、有内涵有意义的、生动的存在。对“0”的意义的新认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撒下了辩证观念的种子。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必须定位在“数的相对性”这一“数感”的形成上。“数感”是需要下功夫、花时间解决的硬核问题,是需要重锤敲的响鼓。
二、核心处要紧着功夫
俞老师对“负数的认识”这节课的处理,大开大合,把最重要的精力用在最关键处。
课的引入环节,是快速掠过的滑音。俞老师只设计了六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快速整理在生活中学到的、用到的知识,使生活中零散的、无意识的经验,能够条理化、系統化、规范化并进入自觉的意识层面。这样的处理既从学生出发,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又“快刀斩乱麻”,只做适当的认知铺垫,不在无关处纠缠、停留,而是拉开序幕后迅速进入主题,进入关键处,带领学生经历数感的理解。
“数感”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让学生理解?俞老师认为必须让学生去“经历”,在经历中体验、体会、体认。经历当然是学生去经历,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但关于学生的“经历”必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主动,二是发展,二者缺一不可。既主动又发展,才是学生的真实“经历”,而不只是“经过”。如何做到既主动又发展呢?如俞老师所说:“理解必须有经历,经历必须有材料。”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重复人类发现知识的全过程,只能(也只需)简约地经历典型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有真实而深刻的经历,取决于学生所操作的材料的恰当性和典型性。这样的材料至少要满足两点:1.材料是学生能够以其现有的水平主动操作(指观察、思考、表达、想象、动手等多种方式)的;2.教学意图明确,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的活动内容、方式与目的。学生操作材料的过程就是理解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和能力的过程,就是学生的主动经历过程。
俞老师在“负数的认识”这节课所提供的材料(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