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业银行外部竞争日益激烈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滞后,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现状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内控制度
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从巴林银行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的倒闭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金融风暴,都无一例外地印证,银行内部控制的任何松懈,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如何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维护银行资产完整,保持资金合理流动,规范经营行为,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到位,违规经营时有发生;对分支机构的控制不力,管理还有漏洞;法人治理结构不完整,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稽核机制不健全,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现行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业务营运发展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运行的实践中,与建立规范化商业银行的高标准相比,内部控制建设仍然存在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加以改进。
(1)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到位,违规经营时有发生。
有的商业银行把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词、汇总,认为做到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有的商业银行在把握内控与管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上,认识有偏差,把加强内控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不切实际地要求资产规模的扩张,造成违规违章现象发生,以致资产质量低下。
(2)对分支机构的控制不力,管理还有漏洞。
有的商业银行支行的负责人任期没有交流和轮换,使这些支行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经营风险加大。有的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往往是任务、指标布置的较多,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手段检查不够,对执行金融方针政策的检查较少。
(3)法人治理结构不完整,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有的商业银行董事会与经营班子、法人代表与经营负责人合二为一, 不符合《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的要求,这实际上导致银行内部制约机制的失效; 有的董事长与行长职责不清,权责不明,造成董事长直接经营, 行长没有相应权利,或者行长权利过大,缺少董事会约束;有的股东大会及监事会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4)稽核机制不健全,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
有的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不能起到查错防漏、纠正违规、强化管理、控制风险的作用。有的内部稽核体制不顺,本身没有问题处理权,有的问题得不到真实反映,使一些问题被压积下来,而且对一些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行为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
(5)现行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业务营运发展的需要。
有的商业银行在实现管理和经营的有效性目标方面, 其沿用的内部控制规章还是过去的指标考核办法,考核指标在数量上每年虽然有所变动,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明显陈旧,导致一些支行机构抢拉客户,乱用核算科目,篡改账表等问题,都说明了内控制度与业务发展不同步问题。
(6)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不强。
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内部监督力量配备不足,监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稽核面过窄,履行职责滞后性比较严重;缺乏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
二、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设想
首先,以“人本主义”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文化氛围。
内部环境控制包括领导班子与组织机构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卫及法规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方面,既要重视完善正式约束,也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的作用。从内部控制管理降低银行风险的角度看,好的非正式约束有助于人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形成,使人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节约银行运行中处理摩擦的费用和正式约束制度的成本。为此,应树立内部控制管理理念。银行每项业务都是伴随着对风险的分析、评价、监控、转移、分解等处理方式展开的。内部控制管理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全体员工都应树立这种理念并作为组织行为的共同指导思想,促使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保障层共同构建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作用。
其次,以风险评价为依据,通过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办法推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第一,制度建设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评价标准的建立,应遵循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遵循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既要具有完整性,又要以有效控制为原则,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有效监测分析,有效控制银行经营活动;应遵循电子技术的程序化和科学化原则,规范存储内部控制资料,保证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制度执行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评价标准包括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内部控制风险识别、内部控制活动组织、内部控制信息交流反馈。内部控制环境标准包括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部控制管理层和监督层对内部控制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内部控制风险识别标准包括内部控制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及两者的关联程度如何,是否建立了内部控制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标准包括银行的每项经营和管理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内部控制信息的及时反馈标准包括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内部控制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内部控制制度保障评价标准包括是否建立适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是否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是否得到了及时的调整、修正和完善。
再次,以高效信息沟通为依托,确保电子化信息交流渠道的安全运转,保证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作。
通过建立风险报告制度保证风险管理的信息沟通,保证决策层能够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报告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对风险监测报告进行分析,作出有分析依据的判断和决策;保证执行层切实履行风险内部控制管理职责;保证监督层对决策管理层和执行层工作进行事后监督与检查,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处罚。只有做到内部控制管理有标准、部门设置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工作有评价、事后有考核,建立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实现正常运行,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实现安全经营。
参考文献:
[ 1 ] [美]彼得•S•罗斯,著;唐旭,译《商业银行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 2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英文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 3 ]卢鸿《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 4 ]汪叶斌,廖道亮《银行内部控制原理与评价》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内控制度
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从巴林银行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的倒闭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金融风暴,都无一例外地印证,银行内部控制的任何松懈,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如何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维护银行资产完整,保持资金合理流动,规范经营行为,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到位,违规经营时有发生;对分支机构的控制不力,管理还有漏洞;法人治理结构不完整,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稽核机制不健全,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现行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业务营运发展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运行的实践中,与建立规范化商业银行的高标准相比,内部控制建设仍然存在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加以改进。
(1)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到位,违规经营时有发生。
有的商业银行把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词、汇总,认为做到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有的商业银行在把握内控与管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上,认识有偏差,把加强内控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不切实际地要求资产规模的扩张,造成违规违章现象发生,以致资产质量低下。
(2)对分支机构的控制不力,管理还有漏洞。
有的商业银行支行的负责人任期没有交流和轮换,使这些支行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经营风险加大。有的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往往是任务、指标布置的较多,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手段检查不够,对执行金融方针政策的检查较少。
(3)法人治理结构不完整,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有的商业银行董事会与经营班子、法人代表与经营负责人合二为一, 不符合《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的要求,这实际上导致银行内部制约机制的失效; 有的董事长与行长职责不清,权责不明,造成董事长直接经营, 行长没有相应权利,或者行长权利过大,缺少董事会约束;有的股东大会及监事会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4)稽核机制不健全,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
有的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不能起到查错防漏、纠正违规、强化管理、控制风险的作用。有的内部稽核体制不顺,本身没有问题处理权,有的问题得不到真实反映,使一些问题被压积下来,而且对一些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行为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
(5)现行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业务营运发展的需要。
有的商业银行在实现管理和经营的有效性目标方面, 其沿用的内部控制规章还是过去的指标考核办法,考核指标在数量上每年虽然有所变动,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明显陈旧,导致一些支行机构抢拉客户,乱用核算科目,篡改账表等问题,都说明了内控制度与业务发展不同步问题。
(6)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不强。
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内部监督力量配备不足,监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稽核面过窄,履行职责滞后性比较严重;缺乏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
二、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设想
首先,以“人本主义”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文化氛围。
内部环境控制包括领导班子与组织机构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卫及法规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方面,既要重视完善正式约束,也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的作用。从内部控制管理降低银行风险的角度看,好的非正式约束有助于人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形成,使人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节约银行运行中处理摩擦的费用和正式约束制度的成本。为此,应树立内部控制管理理念。银行每项业务都是伴随着对风险的分析、评价、监控、转移、分解等处理方式展开的。内部控制管理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全体员工都应树立这种理念并作为组织行为的共同指导思想,促使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保障层共同构建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作用。
其次,以风险评价为依据,通过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办法推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第一,制度建设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评价标准的建立,应遵循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遵循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既要具有完整性,又要以有效控制为原则,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有效监测分析,有效控制银行经营活动;应遵循电子技术的程序化和科学化原则,规范存储内部控制资料,保证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制度执行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评价标准包括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内部控制风险识别、内部控制活动组织、内部控制信息交流反馈。内部控制环境标准包括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部控制管理层和监督层对内部控制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内部控制风险识别标准包括内部控制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及两者的关联程度如何,是否建立了内部控制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标准包括银行的每项经营和管理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内部控制信息的及时反馈标准包括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内部控制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内部控制制度保障评价标准包括是否建立适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是否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是否得到了及时的调整、修正和完善。
再次,以高效信息沟通为依托,确保电子化信息交流渠道的安全运转,保证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作。
通过建立风险报告制度保证风险管理的信息沟通,保证决策层能够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报告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对风险监测报告进行分析,作出有分析依据的判断和决策;保证执行层切实履行风险内部控制管理职责;保证监督层对决策管理层和执行层工作进行事后监督与检查,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处罚。只有做到内部控制管理有标准、部门设置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工作有评价、事后有考核,建立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实现正常运行,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实现安全经营。
参考文献:
[ 1 ] [美]彼得•S•罗斯,著;唐旭,译《商业银行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 2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英文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 3 ]卢鸿《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 4 ]汪叶斌,廖道亮《银行内部控制原理与评价》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