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已经有13个年头了,带过的毕业班将近10届。每年面对不同的学生,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复习模式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我曾尝试过“发现式”教学模式、“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包括现在学校正积极倡导的“五环自辅”教学模式,学生在变,教学的方式也在变,可没有一种模式让我入迷,让我满意。偶然的一次机会接触了英国人托尼.布赞发明的思维导图,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它。
托尼.布赞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明的思维导图,以模拟人体神经元的结构和工作的方式为灵感的来源,我总结它的核心是:形象抽象相结合,左脑右脑同工作,思维线条纸上合;它最大的优势是激发人脑的联想和创作力,主次分明,逻辑清晰,不会有遗忘和疏漏产生。
在06年高考复习时候,我一直苦于应对高中生物纷繁的知识点。当时我想到了一个复习的思路,我给它命名为“关键词”复习法——也就是对高考考纲上常见的考点进行梳理和归类,找准相应的试题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这种依托关键词来找试题的方法效果也不错,很适合基础差的学生在最后阶段的突击复习。但的弊端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在进行关键词试题训练的时候,好多题或知识点都不懂,需要老师帮着整理。我当时整理的方法就是出一份知识记忆清单,让学生背诵。但学生往往前记后忘,或记不住。不过整体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在去年冬天接触思维导图后,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我所说的关键词不就是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嘛!我的抓住关键词复习,不就刚好暗合思维导图的本意嘛!说干就干,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在预习和复习两个环节引进了思维导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预习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时候,我们以前的学案是这样设置的:
[自学提要]
一、 实验材料
1.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 植物,且是 ,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2)豌豆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 。
(3)豌豆花大,易去雄和人工授粉。
(4)豌豆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
(5)子粒较多,数学统计分析结果更可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阅读课本第3页图1-2,找出以下问题,并将关键词在课本中画出。
1.实验中的相关名词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高和矮、圆和皱
(2)显性性状:杂种F1中表现出来的亲本的性状;
(3)隐性性状:杂种F1中未表现出来的亲本的性状;
(4)性状分离:杂种后代表现不同的性状。
2.实验中相关的符号
符号 P F1 F2 ×
♀ ♂
含义
3.实验过程
P 纯种的 豌豆× 的矮茎豌豆
↓
F1 豌豆
↓自交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
三、实验结果
现象: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这种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演绎
孟德尔的假说合理的解释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或推理另一些实验结果。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让 与 杂交。
1.验证的方法: (书上画出对这种方法的解释)
2.试画出测交实验图解:
六、实际验证
孟德尔根据以上画出的实验图解,用杂种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杂交结果形状比接近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的正确性。
七、得出结论——分离定律
这种编制学案的方式,仅仅强调了文字对大脑的刺激,而且这种刺激是重复单调的,学生完成第一个知识点后,依次完成后面几个,等全部完成后,前面的又忘了。如果改为思维导图的形式,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改完后学生普遍反映,思路清晰多了,特别是在学案上,学生把不同的线条用荧光笔进行了涂色,看起来更加的赏心悦目,学生普遍反映,看了两遍就能记住了,而且像一幅画一样,一条一条的在哪个位置都能回忆起来。
再比如在复习阶段,我们常常是以专题训练的模式来进行。每个专题我们都精心设置了许多试题,学生也认真进行了训练。可一个专题完的时候,好多人对究竟做过什么题,印象就不那么深刻了。我们以前的做法是,要么重复训练,这样就陷入了题海;要么把做过的题拿出来再看看,学生往往不是题找不到,就是看的时候走马观花,不以为然。在思维导图引入复习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比如在分离定律学完后,我们进行了专题训练,训练完后一星期,老师出示了本专题的试题思维导图,让学生对照导图进行回忆,不能回忆起的看卷子,这样做有的放矢,效率高且不容易分心,学生反响热烈。下面就是我们在复习阶段的一个思维导图。
通过一学年的积极尝试,我感觉在高中生物课堂的预习阶段和复习阶段引入思维导图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们通过四个班的对照试验发现,使用思维导图的班级比不用的平行班级,在课堂气氛、学习积极性和考试成绩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我们将继续尝试下去,努力为新课改的蓬勃发展打开一个新局面。
托尼.布赞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明的思维导图,以模拟人体神经元的结构和工作的方式为灵感的来源,我总结它的核心是:形象抽象相结合,左脑右脑同工作,思维线条纸上合;它最大的优势是激发人脑的联想和创作力,主次分明,逻辑清晰,不会有遗忘和疏漏产生。
在06年高考复习时候,我一直苦于应对高中生物纷繁的知识点。当时我想到了一个复习的思路,我给它命名为“关键词”复习法——也就是对高考考纲上常见的考点进行梳理和归类,找准相应的试题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这种依托关键词来找试题的方法效果也不错,很适合基础差的学生在最后阶段的突击复习。但的弊端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在进行关键词试题训练的时候,好多题或知识点都不懂,需要老师帮着整理。我当时整理的方法就是出一份知识记忆清单,让学生背诵。但学生往往前记后忘,或记不住。不过整体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在去年冬天接触思维导图后,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我所说的关键词不就是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嘛!我的抓住关键词复习,不就刚好暗合思维导图的本意嘛!说干就干,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在预习和复习两个环节引进了思维导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预习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时候,我们以前的学案是这样设置的:
[自学提要]
一、 实验材料
1.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 植物,且是 ,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2)豌豆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 。
(3)豌豆花大,易去雄和人工授粉。
(4)豌豆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
(5)子粒较多,数学统计分析结果更可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阅读课本第3页图1-2,找出以下问题,并将关键词在课本中画出。
1.实验中的相关名词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高和矮、圆和皱
(2)显性性状:杂种F1中表现出来的亲本的性状;
(3)隐性性状:杂种F1中未表现出来的亲本的性状;
(4)性状分离:杂种后代表现不同的性状。
2.实验中相关的符号
符号 P F1 F2 ×
♀ ♂
含义
3.实验过程
P 纯种的 豌豆× 的矮茎豌豆
↓
F1 豌豆
↓自交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
三、实验结果
现象: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这种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演绎
孟德尔的假说合理的解释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或推理另一些实验结果。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让 与 杂交。
1.验证的方法: (书上画出对这种方法的解释)
2.试画出测交实验图解:
六、实际验证
孟德尔根据以上画出的实验图解,用杂种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杂交结果形状比接近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的正确性。
七、得出结论——分离定律
这种编制学案的方式,仅仅强调了文字对大脑的刺激,而且这种刺激是重复单调的,学生完成第一个知识点后,依次完成后面几个,等全部完成后,前面的又忘了。如果改为思维导图的形式,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改完后学生普遍反映,思路清晰多了,特别是在学案上,学生把不同的线条用荧光笔进行了涂色,看起来更加的赏心悦目,学生普遍反映,看了两遍就能记住了,而且像一幅画一样,一条一条的在哪个位置都能回忆起来。
再比如在复习阶段,我们常常是以专题训练的模式来进行。每个专题我们都精心设置了许多试题,学生也认真进行了训练。可一个专题完的时候,好多人对究竟做过什么题,印象就不那么深刻了。我们以前的做法是,要么重复训练,这样就陷入了题海;要么把做过的题拿出来再看看,学生往往不是题找不到,就是看的时候走马观花,不以为然。在思维导图引入复习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比如在分离定律学完后,我们进行了专题训练,训练完后一星期,老师出示了本专题的试题思维导图,让学生对照导图进行回忆,不能回忆起的看卷子,这样做有的放矢,效率高且不容易分心,学生反响热烈。下面就是我们在复习阶段的一个思维导图。
通过一学年的积极尝试,我感觉在高中生物课堂的预习阶段和复习阶段引入思维导图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们通过四个班的对照试验发现,使用思维导图的班级比不用的平行班级,在课堂气氛、学习积极性和考试成绩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我们将继续尝试下去,努力为新课改的蓬勃发展打开一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