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缘“攀·灯”:那一份份美好的心情
曾有一段时间,我和很多青年教师一样,有理想、有激情,但方向不明,一如憋足了劲儿却找不到方向的蚂蚁,再忙也还在原地。2010年教师节,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十大名师工作室挂牌,其中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有两个,分别是林春曹语文名师工作室和杨树亚语文名师工作室。我幸运地成为林春曹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学员。而杨树亚语文名师工作室就成立在我当时工作的南化四小,工作室导师杨树亚是我的校长。近水楼台,我当然不能失去学习的机会。于是,我同时又成为杨树亚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编外学员。虽说是“编外”,却比其他学员更能近距离地接受名师的教诲。无疑,我是幸运的。
作为同事,我看到了杨树亚老师的睿智与才情。他的个人教学专著《思辨·行走——我的语文生活》我一读再读。书中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实践的温度都让我敬佩。走进杨树亚名师工作室,近距离感受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灵活的教学把控、思辨式的教学风格,我不得不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言行。看到差距的我不断提醒自己:要珍惜机会,不断学习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习名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名师在教学路上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
就这样,我与“攀·灯”结缘,我的专业发展半径在名师引领下不断扩大。此后,我一直以美好的心情参与到工作室的每一项活动当中。
受益“攀·灯”:那一份份大师的情怀
2011年~2012年,杨树亚语文名师工作室、林春曹语文名师工作室先后多次与南京市建邺区潘文彬语文名师工作室开展联谊教研。两年的教学联动,我认识了一位如邻家大哥般谦和、敦厚的特级教师——潘文彬。
其实,我对潘文彬老师并不是那两年才认识的,因为他很早就是特级教师,我曾多次在台下欣赏他的课堂《孔子游春》《生命的林子》,也曾多次聆听他的讲座《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让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嬗变》,更曾多次拜读他的个人专著《走在语文路上》《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对这样的“大人物”,我一般敬而远之。然而,通过几次教研的近距离接触,我发现这位“大人物”真如他的名字——文质彬彬。他的性格内敛又温和,他的课堂灵动又实在,他对教育执着又痴情,他待人接物儒雅又谦逊。
2012年,由潘文彬老师领衔,五大名师工作室联系到一起,共同开展语文教学研究。于是,我又有机会和其他几位名师近距离接触,学习不同名师的教学风格。
对史春妍老师,我早已如雷贯耳。因为她是南京市一位非常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她曾多次代表南京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语文教学竞赛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我也曾多次置身她的课堂,《小动物过冬》《识字1》《春节饺子拜年》等教学,都如她那名字一般芬芳娇妍。她的个人教学专著《静下心来教语文》,让我读到了她探寻母语教育真谛的用心,她用自己的智慧把最美好的语文奉献给孩子,让孩子也能够静下心来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长期从事低年段语文教学的史老师对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她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对汉字的情有独钟,写出了许多情趣盎然的汉字故事。
知道刘荃老师不仅因为他是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还因为他是与潘文彬老师并列的“四条汉子”之一。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沙龙中听他说自己曾经是“小学教师中不会教书的混子”。然而,他的《黄河的主人》《水》《海伦·凯勒》等一系列经典课堂教学却让我对他的破茧成蝶满怀敬意。他主张“站在语文的根基上前行”,他追求“语文——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安身立命”,他的教学稳健、灵动、务实、简约。
金立义老师也是我一直敬佩的小学语文界名师。我很欣赏他的个人教学专著《守望简约》,喜欢他提出的“守望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语言简洁、教学手段简单。正如他本人说的“摒弃繁琐,远离浮华”。金立义老师就是这样,怀着对语文教学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诚地守望着语文教学的优雅境界。
五位名师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对语文都有宗教般的情怀。他们都怀揣教育的梦想,一直活跃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哪怕有的早已身为校长,也仍然喜欢在讲台上挥洒智慧与灵气,诠释执着与勤勉。他们都有大师的情怀,目光敏锐,语言理性,大气谦和,悦纳并包容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
我能与这样的一群名师相识,已是幸事;又能得到这样一群有着大师情怀的名师的倾囊相授,这份受益让我拥有了比幸运更大的幸福。
联谊“攀·灯”:那一份份持久的热情
五大名师工作室用一次次联谊教研引领着南京市小学语文的方向。他们的热情持久、浓烈,他们的活动如丰盛的大餐,让人回味无穷。
那是一次次主题鲜明的教研。2013年4月12日,“为生存做准备”,五大名师工作室呈现了一份丰盛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大餐;2013年11月29日,五大名师工作室聚焦古诗教学,开展了“适度解读,有效拓展,教出诗味”主题研讨;2014年4月18日,五大名师工作室以“识字,彰显汉字文化的魅力”为主题,开展了识字、写字专题研讨;2014年6月10日,五大名师工作室把目光由课堂投向了课程,开展了“迷你课程:让语文向生活敞开”专题研讨;2015年6月12日,五大名师工作室又以“路,不止一条”为宗旨,围绕名人故事开展了三组同课异构;2015年12月1日,五大名师工作室以“相遇·温暖·照亮”为主题,以祁智先生笔下的人和事为教学内容,开展了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
那是一次次专家引领的教研。著名老一辈特级教师袁浩先生,南京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芮琼女士……这些小学语文界的研究专家,几乎参与了五大名师工作室的每一次主题活动。他们不仅对课例做精彩点评,还会开展有准备的主题讲座,或者参与沙龙研讨、高端论坛。除了相对固定的几位专家,五大名师还会根据活动特点邀请其他不同领域的专家给予指导。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陆志平先生曾应邀做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讲座;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李亮博士曾应邀做古诗教学专题讲座;80多岁高龄的特级教师王兰女士曾对识字写字教学做过激动人心的现场点评…… 那是一次次助你腾飞的教研。五大名师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虽由名师策划,但唱主角的却都是各工作室的青年教师。上课、说课、沙龙、研讨……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而每一次活动又都是工作室成员集体智慧的呈现。记得那次杨树亚名师工作室的徐洪权老师要执教六年级《单元集中识字》,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先进行了各自的探索。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大家曾一次次共同参与备课、研讨、试教、修订,最终徐老师授课很成功。正是这一次次难忘的经历,铺就了青年教师腾飞的航道,引领着青年教师一路前行。
那是一次次辐射深远的教研。因为五大名师的影响力,每次工作室联谊活动往往会演变成全市的教研,甚至会吸引外市乃至外省的老师积极参与。非连续性文本主题教研,吸引了福建厦门的名师骨干班成员专程前来学习;识字写字专题教研,吸引了来自海南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团,关心凤、王国健两位特级教师还参与了沙龙研讨……正因为影响不断扩大,2014年10月24~26日,多家媒体策划组织了“十个名师工作室”习作教学专题研讨。五大名师工作室还远赴四川成都,和当地的五个名师工作室携手,共同探索小学习作教学的突围之路。活动由四川成都市教研室主办,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承办,两地名师工作室围绕“面向生活真情表达”这一主题,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共同呈现了20节习作教学课例。成都之行是五大名师工作室教研的又一次突破,是苏派小学语文名师与川派小学语文名师之间的深度专题研讨,是语文教学攻坚克难的观摩会诊。
那是一次次成果丰硕的教研。五大名师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都不会止步于活动当天。从策划到执行,从备课到上课,从展示到反思……每一次活动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每一次过程都以大篇幅的物化成果留存。2013年11月的古诗专题教研,在2014年1月的《语文教学通讯》中记录了这次研讨活动中每一位授课者的思考;2014年4月的识字专题教研,5月的《语文教学通讯》再次将这场教研的精髓呈现给更多人分享;2014年6月的“迷你课程”教研,9月的《语文教学通讯》又以10个版面再次将这次教研的影响力推向全国;2015年6月的“路,不止一条”主题活动,9月的《小学教学设计》刊登了卷首语《路,不止一条》,并刊发了教学实录与几位名师的理论思考,《语文教学通讯》刊载了几位授课教师的说课稿;2015年12月,五大名师工作室开展整本书课外阅读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在2016年3月刊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整本书阅读的交流策略》以及低中高不同年段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文章。
一次次在期刊上落地生根的教研成果,对工作室的每一位老师都弥足珍贵。
却顾“攀·灯”:那一份份感恩的情节
我是如此幸运,几乎亲历五大名师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得到了“攀·灯”团队每一位名师的指导,还目睹了“攀·灯”引领下的每一位成员的发展。
记得那次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赛课,比赛前我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可精心准备的试教,还是被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但我从没想过放弃,因为名师杨树亚总会出现在我身边,从课堂结构到问题设计,从教师语言到学生活动,他只需稍加点拨,我就能豁然开朗。正是他的引领,我的赛课获得参赛老师及专家的一致好评。记得那次开展识字写字专题研讨,活动地点在中华附小,潘文彬老师让我主持下午的专题沙龙,不仅有五大名师工作室成员,还有来自海南的特级教师参与,我担心自己驾驭不了,潘老师就一再鼓励我。在他的帮助下,我成功地主持了活动。“相遇·温暖·照亮”主题活动,那是我非常喜欢的课外阅读教学大餐,遗憾的是我当时在加拿大参加教育考察未能到达现场。为弥补这份缺憾,几位名师与工作室的其他老师就通过网络帮助我了解活动过程,学习活动精髓……
像我这样因名师帮助而不断进步的体验,也是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共同的体验。青年教师要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名师会走上讲台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要对外教学展示,名师会走进他的教室,跟班指导;青年教师写出稚嫩的论文,名师会通篇阅读,倾囊相授;青年教师要参加职称晋级,名师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有了名师如灯般的引领,我们的心理强大起来,我们逐渐沉迷于探寻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醉心于领悟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虽然未达“临绝顶”的高峰,但也常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如今,五大名师工作室的很多教师都已经成为市、区小学语文的骨干力量,但谁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成长历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心中的导师已经不再是自己所处工作室的那一位,而是那拧成一股绳的五位名师!
五位名师就是五位引路人,他们引领着我们用优秀的方式行走在语文路上;五位名师是五盏明灯,他们为我们驱散教学之路的迷雾,照亮前行的方向;五位名师更是五块磁铁,他们用人格的魅力把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五位名师还是五位魔法师,他们睿智又大气地掌控着大局,让我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学,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我眼中,潘文彬、金立义、刘荃、杨树亚、史春妍,这五位名师就是五位教育实践家。他们从不懈怠,他们用行动在向教育家靠近,而且已经越来越近。他们的人生如百合,展开是一朵娇美的花,凝聚起来是一枚营养的果。与“攀·灯”结缘,人生很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曾有一段时间,我和很多青年教师一样,有理想、有激情,但方向不明,一如憋足了劲儿却找不到方向的蚂蚁,再忙也还在原地。2010年教师节,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十大名师工作室挂牌,其中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有两个,分别是林春曹语文名师工作室和杨树亚语文名师工作室。我幸运地成为林春曹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学员。而杨树亚语文名师工作室就成立在我当时工作的南化四小,工作室导师杨树亚是我的校长。近水楼台,我当然不能失去学习的机会。于是,我同时又成为杨树亚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编外学员。虽说是“编外”,却比其他学员更能近距离地接受名师的教诲。无疑,我是幸运的。
作为同事,我看到了杨树亚老师的睿智与才情。他的个人教学专著《思辨·行走——我的语文生活》我一读再读。书中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实践的温度都让我敬佩。走进杨树亚名师工作室,近距离感受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灵活的教学把控、思辨式的教学风格,我不得不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言行。看到差距的我不断提醒自己:要珍惜机会,不断学习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习名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名师在教学路上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
就这样,我与“攀·灯”结缘,我的专业发展半径在名师引领下不断扩大。此后,我一直以美好的心情参与到工作室的每一项活动当中。
受益“攀·灯”:那一份份大师的情怀
2011年~2012年,杨树亚语文名师工作室、林春曹语文名师工作室先后多次与南京市建邺区潘文彬语文名师工作室开展联谊教研。两年的教学联动,我认识了一位如邻家大哥般谦和、敦厚的特级教师——潘文彬。
其实,我对潘文彬老师并不是那两年才认识的,因为他很早就是特级教师,我曾多次在台下欣赏他的课堂《孔子游春》《生命的林子》,也曾多次聆听他的讲座《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让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嬗变》,更曾多次拜读他的个人专著《走在语文路上》《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对这样的“大人物”,我一般敬而远之。然而,通过几次教研的近距离接触,我发现这位“大人物”真如他的名字——文质彬彬。他的性格内敛又温和,他的课堂灵动又实在,他对教育执着又痴情,他待人接物儒雅又谦逊。
2012年,由潘文彬老师领衔,五大名师工作室联系到一起,共同开展语文教学研究。于是,我又有机会和其他几位名师近距离接触,学习不同名师的教学风格。
对史春妍老师,我早已如雷贯耳。因为她是南京市一位非常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她曾多次代表南京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语文教学竞赛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我也曾多次置身她的课堂,《小动物过冬》《识字1》《春节饺子拜年》等教学,都如她那名字一般芬芳娇妍。她的个人教学专著《静下心来教语文》,让我读到了她探寻母语教育真谛的用心,她用自己的智慧把最美好的语文奉献给孩子,让孩子也能够静下心来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长期从事低年段语文教学的史老师对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她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对汉字的情有独钟,写出了许多情趣盎然的汉字故事。
知道刘荃老师不仅因为他是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还因为他是与潘文彬老师并列的“四条汉子”之一。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沙龙中听他说自己曾经是“小学教师中不会教书的混子”。然而,他的《黄河的主人》《水》《海伦·凯勒》等一系列经典课堂教学却让我对他的破茧成蝶满怀敬意。他主张“站在语文的根基上前行”,他追求“语文——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安身立命”,他的教学稳健、灵动、务实、简约。
金立义老师也是我一直敬佩的小学语文界名师。我很欣赏他的个人教学专著《守望简约》,喜欢他提出的“守望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语言简洁、教学手段简单。正如他本人说的“摒弃繁琐,远离浮华”。金立义老师就是这样,怀着对语文教学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诚地守望着语文教学的优雅境界。
五位名师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对语文都有宗教般的情怀。他们都怀揣教育的梦想,一直活跃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哪怕有的早已身为校长,也仍然喜欢在讲台上挥洒智慧与灵气,诠释执着与勤勉。他们都有大师的情怀,目光敏锐,语言理性,大气谦和,悦纳并包容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
我能与这样的一群名师相识,已是幸事;又能得到这样一群有着大师情怀的名师的倾囊相授,这份受益让我拥有了比幸运更大的幸福。
联谊“攀·灯”:那一份份持久的热情
五大名师工作室用一次次联谊教研引领着南京市小学语文的方向。他们的热情持久、浓烈,他们的活动如丰盛的大餐,让人回味无穷。
那是一次次主题鲜明的教研。2013年4月12日,“为生存做准备”,五大名师工作室呈现了一份丰盛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大餐;2013年11月29日,五大名师工作室聚焦古诗教学,开展了“适度解读,有效拓展,教出诗味”主题研讨;2014年4月18日,五大名师工作室以“识字,彰显汉字文化的魅力”为主题,开展了识字、写字专题研讨;2014年6月10日,五大名师工作室把目光由课堂投向了课程,开展了“迷你课程:让语文向生活敞开”专题研讨;2015年6月12日,五大名师工作室又以“路,不止一条”为宗旨,围绕名人故事开展了三组同课异构;2015年12月1日,五大名师工作室以“相遇·温暖·照亮”为主题,以祁智先生笔下的人和事为教学内容,开展了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
那是一次次专家引领的教研。著名老一辈特级教师袁浩先生,南京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芮琼女士……这些小学语文界的研究专家,几乎参与了五大名师工作室的每一次主题活动。他们不仅对课例做精彩点评,还会开展有准备的主题讲座,或者参与沙龙研讨、高端论坛。除了相对固定的几位专家,五大名师还会根据活动特点邀请其他不同领域的专家给予指导。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陆志平先生曾应邀做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讲座;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李亮博士曾应邀做古诗教学专题讲座;80多岁高龄的特级教师王兰女士曾对识字写字教学做过激动人心的现场点评…… 那是一次次助你腾飞的教研。五大名师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虽由名师策划,但唱主角的却都是各工作室的青年教师。上课、说课、沙龙、研讨……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而每一次活动又都是工作室成员集体智慧的呈现。记得那次杨树亚名师工作室的徐洪权老师要执教六年级《单元集中识字》,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先进行了各自的探索。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大家曾一次次共同参与备课、研讨、试教、修订,最终徐老师授课很成功。正是这一次次难忘的经历,铺就了青年教师腾飞的航道,引领着青年教师一路前行。
那是一次次辐射深远的教研。因为五大名师的影响力,每次工作室联谊活动往往会演变成全市的教研,甚至会吸引外市乃至外省的老师积极参与。非连续性文本主题教研,吸引了福建厦门的名师骨干班成员专程前来学习;识字写字专题教研,吸引了来自海南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团,关心凤、王国健两位特级教师还参与了沙龙研讨……正因为影响不断扩大,2014年10月24~26日,多家媒体策划组织了“十个名师工作室”习作教学专题研讨。五大名师工作室还远赴四川成都,和当地的五个名师工作室携手,共同探索小学习作教学的突围之路。活动由四川成都市教研室主办,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承办,两地名师工作室围绕“面向生活真情表达”这一主题,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共同呈现了20节习作教学课例。成都之行是五大名师工作室教研的又一次突破,是苏派小学语文名师与川派小学语文名师之间的深度专题研讨,是语文教学攻坚克难的观摩会诊。
那是一次次成果丰硕的教研。五大名师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都不会止步于活动当天。从策划到执行,从备课到上课,从展示到反思……每一次活动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每一次过程都以大篇幅的物化成果留存。2013年11月的古诗专题教研,在2014年1月的《语文教学通讯》中记录了这次研讨活动中每一位授课者的思考;2014年4月的识字专题教研,5月的《语文教学通讯》再次将这场教研的精髓呈现给更多人分享;2014年6月的“迷你课程”教研,9月的《语文教学通讯》又以10个版面再次将这次教研的影响力推向全国;2015年6月的“路,不止一条”主题活动,9月的《小学教学设计》刊登了卷首语《路,不止一条》,并刊发了教学实录与几位名师的理论思考,《语文教学通讯》刊载了几位授课教师的说课稿;2015年12月,五大名师工作室开展整本书课外阅读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在2016年3月刊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整本书阅读的交流策略》以及低中高不同年段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文章。
一次次在期刊上落地生根的教研成果,对工作室的每一位老师都弥足珍贵。
却顾“攀·灯”:那一份份感恩的情节
我是如此幸运,几乎亲历五大名师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得到了“攀·灯”团队每一位名师的指导,还目睹了“攀·灯”引领下的每一位成员的发展。
记得那次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赛课,比赛前我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可精心准备的试教,还是被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但我从没想过放弃,因为名师杨树亚总会出现在我身边,从课堂结构到问题设计,从教师语言到学生活动,他只需稍加点拨,我就能豁然开朗。正是他的引领,我的赛课获得参赛老师及专家的一致好评。记得那次开展识字写字专题研讨,活动地点在中华附小,潘文彬老师让我主持下午的专题沙龙,不仅有五大名师工作室成员,还有来自海南的特级教师参与,我担心自己驾驭不了,潘老师就一再鼓励我。在他的帮助下,我成功地主持了活动。“相遇·温暖·照亮”主题活动,那是我非常喜欢的课外阅读教学大餐,遗憾的是我当时在加拿大参加教育考察未能到达现场。为弥补这份缺憾,几位名师与工作室的其他老师就通过网络帮助我了解活动过程,学习活动精髓……
像我这样因名师帮助而不断进步的体验,也是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共同的体验。青年教师要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名师会走上讲台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要对外教学展示,名师会走进他的教室,跟班指导;青年教师写出稚嫩的论文,名师会通篇阅读,倾囊相授;青年教师要参加职称晋级,名师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有了名师如灯般的引领,我们的心理强大起来,我们逐渐沉迷于探寻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醉心于领悟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虽然未达“临绝顶”的高峰,但也常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如今,五大名师工作室的很多教师都已经成为市、区小学语文的骨干力量,但谁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成长历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心中的导师已经不再是自己所处工作室的那一位,而是那拧成一股绳的五位名师!
五位名师就是五位引路人,他们引领着我们用优秀的方式行走在语文路上;五位名师是五盏明灯,他们为我们驱散教学之路的迷雾,照亮前行的方向;五位名师更是五块磁铁,他们用人格的魅力把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五位名师还是五位魔法师,他们睿智又大气地掌控着大局,让我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学,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我眼中,潘文彬、金立义、刘荃、杨树亚、史春妍,这五位名师就是五位教育实践家。他们从不懈怠,他们用行动在向教育家靠近,而且已经越来越近。他们的人生如百合,展开是一朵娇美的花,凝聚起来是一枚营养的果。与“攀·灯”结缘,人生很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