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的教学重点从理论型人才培养逐步转移到了实践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的素养,以保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能够直接对接工作岗位。因此,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成为重点科目,其中,创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面向全体学生而开设的创业类必修课程,该课程设置过程中坚持各门学科必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原则,满足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的要求。随着课程思政与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也应该紧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以满足新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创业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28-02
一、前言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在增大,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创业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业类必修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国高等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力争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创业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其与思政教育的联系有哪些,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创业基础课程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适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本文将对课程思政融入创业基礎课程中的意义以及二者的共通之处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促进二者融合的措施。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融入创业基础课程中的意义
课程思政也就是充分发挥各个学科作为教学载体的优势,将立德树人目标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深度挖掘各个专业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严格按照高校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的要求,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贯穿和渗透德育。
(一)符合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将课程思政贯穿创业基础课程的全过程,首先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发展迅速,社会矛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高等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策略以及方向,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当前高校的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学习成绩重于一切的落后观念中脱离出来,逐步将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优秀的品德可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但是无论多么深厚的知识储备也永远不能弥补品德上的缺陷。尤其是在创业基础这门课程中,主要针对的就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后可能会面对的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树立社会责任感是十分有益的。
(二)符合当代学生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大部分为“00后”,这一代学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代,这些学生虽然生活条件明显优于父辈,且大多数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但又是饱受争议的一代,在很多人看来,他们身上贴着“娇气”“脆弱”“自私”等标签,为了撕掉这层标签,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当在道德修养上不断提升自己,彻底改变公众对新时期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和偏见。随着我国正式进入了新时代的发展阶段,当代大学生身上同样也具有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育人主渠道的落后观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化的理念,努力探索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路径。
此外,高校学生刚刚从高考中走出来,即将经过大学几年的培养和洗礼走向社会,大学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社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又没有成熟和稳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在创业基础这样的实践指导意义强的课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优秀品德、高尚的情操也是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三)对缓解就业压力有重要意义
创业基础这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的课程,主要是在国家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加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技能与创业思维培养的力度。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国家、学校、社会都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大学生搭建自主创业的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通过独立创新、积极创业为更多人创造就业的机会,有效缓解当前我国面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提升。正是因为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中贯穿了思想政治元素,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同时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让课程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
三、创业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通之处
(一)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鼓励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独立自主创业,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同时借助自身的能力组建自己的公司或者团队,因此课程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这两种精神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技能与方法,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后续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加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的力度,由于创业管理与团队创建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所以高校必须在大学生独立创业的过程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方案,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大学生个人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自古我国便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虽然有利于我国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但是就业市场也显得格外拥挤,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没有过人的才能和本领,甚至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通过在创业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毕业后能够选择独立创业,不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让该课程教学更有意义和内涵。
(三)人文精神与仁爱之心
人文精神和仁爱之心传递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慈爱和关怀,人文精神不仅是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自我关怀能力,在充分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维护、追求以及关切的同时,是一种超越了年龄、国界和语言的大公无私的爱。所谓仁爱之心也就是一颗慈爱之心,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善良与爱心。高校设置创业基础课程主要是通过为大学生创造适应社会发展环境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开展创业比赛活动的方式,要求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模拟经营的相关环节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需求以及自觉意识,帮助大学生调整创业的心态,使其成为一个合格且有责任心的创业人。
四、课程思政与创业基础课程融合的实践探索
(一)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提前做好职业规划,非常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找准定位,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将是学生自我约束和不断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含就业形势的分析、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正确择业观树立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出发,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二者融合的重要内容,比如:可以在大学生课程中引入“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思政教学内容,以新时代为背景谈行业领域机遇与挑战,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选择融入社会发展大势,在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国工匠精神”等与思政教学息息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提高重视程度,全面转变思想观念
虽然课程思政的观念已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逐步推广,但是程度和范围仍需要进一步加深,比如,仍然有很多高校不但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与各个学科教学工作紧密融合的重要性,而且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严重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针对这一问题,各个高校应该从学校本身、教师、社会以及国家层面深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鼓励学生将国家创新发展、民族复兴视为己任,坚定创新创业的理想信念,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够获得“好成绩”的,而是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和联系生活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对于创业基础课程,重视实践,因此,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很多创业相关的案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情景教学、互换角色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继而转化为优秀的创业素养、创业品德。
五、结语
课程思政与创业基础课程存在很多共通共融之处,二者相互促进,互相支撑,让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能够牢牢把握正确的航向。
参考文献:
[1]卢念.“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南宁学院为例[J].魅力中国,2020(17):263.
[2]吴宝善.《高职生创业基础》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与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1):220.
[3]崔岩,王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9(27):33-34.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创业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28-02
一、前言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在增大,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创业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业类必修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国高等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力争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创业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其与思政教育的联系有哪些,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创业基础课程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适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本文将对课程思政融入创业基礎课程中的意义以及二者的共通之处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促进二者融合的措施。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融入创业基础课程中的意义
课程思政也就是充分发挥各个学科作为教学载体的优势,将立德树人目标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深度挖掘各个专业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严格按照高校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的要求,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贯穿和渗透德育。
(一)符合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将课程思政贯穿创业基础课程的全过程,首先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发展迅速,社会矛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高等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策略以及方向,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当前高校的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学习成绩重于一切的落后观念中脱离出来,逐步将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优秀的品德可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但是无论多么深厚的知识储备也永远不能弥补品德上的缺陷。尤其是在创业基础这门课程中,主要针对的就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后可能会面对的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树立社会责任感是十分有益的。
(二)符合当代学生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大部分为“00后”,这一代学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代,这些学生虽然生活条件明显优于父辈,且大多数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但又是饱受争议的一代,在很多人看来,他们身上贴着“娇气”“脆弱”“自私”等标签,为了撕掉这层标签,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当在道德修养上不断提升自己,彻底改变公众对新时期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和偏见。随着我国正式进入了新时代的发展阶段,当代大学生身上同样也具有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育人主渠道的落后观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化的理念,努力探索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路径。
此外,高校学生刚刚从高考中走出来,即将经过大学几年的培养和洗礼走向社会,大学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社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又没有成熟和稳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在创业基础这样的实践指导意义强的课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优秀品德、高尚的情操也是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三)对缓解就业压力有重要意义
创业基础这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的课程,主要是在国家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加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技能与创业思维培养的力度。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国家、学校、社会都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大学生搭建自主创业的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通过独立创新、积极创业为更多人创造就业的机会,有效缓解当前我国面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提升。正是因为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中贯穿了思想政治元素,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同时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让课程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
三、创业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通之处
(一)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鼓励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独立自主创业,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同时借助自身的能力组建自己的公司或者团队,因此课程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这两种精神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技能与方法,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后续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加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的力度,由于创业管理与团队创建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所以高校必须在大学生独立创业的过程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方案,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大学生个人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自古我国便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虽然有利于我国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但是就业市场也显得格外拥挤,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没有过人的才能和本领,甚至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通过在创业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毕业后能够选择独立创业,不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让该课程教学更有意义和内涵。
(三)人文精神与仁爱之心
人文精神和仁爱之心传递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慈爱和关怀,人文精神不仅是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自我关怀能力,在充分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维护、追求以及关切的同时,是一种超越了年龄、国界和语言的大公无私的爱。所谓仁爱之心也就是一颗慈爱之心,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善良与爱心。高校设置创业基础课程主要是通过为大学生创造适应社会发展环境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开展创业比赛活动的方式,要求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模拟经营的相关环节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需求以及自觉意识,帮助大学生调整创业的心态,使其成为一个合格且有责任心的创业人。
四、课程思政与创业基础课程融合的实践探索
(一)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提前做好职业规划,非常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找准定位,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将是学生自我约束和不断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含就业形势的分析、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正确择业观树立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出发,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二者融合的重要内容,比如:可以在大学生课程中引入“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思政教学内容,以新时代为背景谈行业领域机遇与挑战,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选择融入社会发展大势,在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国工匠精神”等与思政教学息息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提高重视程度,全面转变思想观念
虽然课程思政的观念已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逐步推广,但是程度和范围仍需要进一步加深,比如,仍然有很多高校不但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与各个学科教学工作紧密融合的重要性,而且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严重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针对这一问题,各个高校应该从学校本身、教师、社会以及国家层面深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鼓励学生将国家创新发展、民族复兴视为己任,坚定创新创业的理想信念,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够获得“好成绩”的,而是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和联系生活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对于创业基础课程,重视实践,因此,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很多创业相关的案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情景教学、互换角色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继而转化为优秀的创业素养、创业品德。
五、结语
课程思政与创业基础课程存在很多共通共融之处,二者相互促进,互相支撑,让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能够牢牢把握正确的航向。
参考文献:
[1]卢念.“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南宁学院为例[J].魅力中国,2020(17):263.
[2]吴宝善.《高职生创业基础》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与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1):220.
[3]崔岩,王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9(27):33-34.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