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防的基石、人民群众安全守护者的军队,时时就应牢记初心、不忘使命,重视军事体能训练,用坚强的意志、充沛的体能和坚强的体魄来执行各项命令,执行好为人民服务工作,不断提升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人民军队战斗力的提升,需要用科学、系统的训练理念来作为指导,不断优化训练策略,加强体能训练,让每一位解放军战士都能成为新时代优秀指战员,完成人民群众赋予的各项使命,也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策略的推广来加强新型军队建设。
1 军事体能训练实现优化指导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满足新时代的强军要求
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加强军事训练,让每一位从家里走进军营的孩子、通过科学的日常训练,都成为一名出色的解放军战士,此外,科学、系统的军事训练也是为未来进行实战活动而准备的必备项目,只有行动听指挥、身姿矫健、体格强壮才能在实战中完成各项指令,取得最终的胜利。科学、系统的训练是优化军事训练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战士们身体素质的根本途径,身体强健、一直过硬也是解放军战士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强军梦的实现也要求加强军事体能训练,不断完善训练体系、更新训练理念,丰富训练内容、拓展训练项目、改善训练场地等,并通过实践演练来检验日常训练效果。
1.2 也是满足军队训练特殊性的现实需要
不同于普通群众的体育锻炼,解放军战士所接受的体能训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单单要为了强化每位战士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提升常规与非常规情况下的战斗力,来迎接随时出现的特定任务的挑战,这也意味着军事体能训练是每位解放军战士都应参加、并顺利完成的项目,即使某一种项目对一些战士而言难度太大,也应克服一切困难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重视意志力的训练,培养出超强的意志品质与出色的心理素质。故此,军事体能训练应严格执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得以改进,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既能考虑到每一位战士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也能在那些在特定项目上有天赋的战士得以重点培养,为军队、为国家挖掘出相应的优秀人员进行专业化培养,也为他们日后再走出军营后从事体育行业打下基础。军事体能训练不单单是一种训练过程,更是一种训练习惯,让他们养成坚持训练、喜好训练的良好习惯,用健康的体魄在各行各业上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2 军事体能训练的具体优化措施
2.1 端正训练态度,提升对体能训练的重视
新一代的青年,尤其是00后走进军营后,对军队强化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到位,认为自己受到一定的高等教育,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可以应对信息化战争的挑战,为什么还要强调体能训练呢?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片面论观点,体能训练是每一位解放军战士提升战术素质、战争素养的首要前提,每位战士都应在接收到指令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一切准备,或者是在一切极端条件下应对挑战,没有强健的体魄根本无法完成各项指令。故此,他们都应提升对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教官除了规范每一位新入伍战士的基本动作要领外,还应制定出科学的训练计划,同时加强理论指导,提升训练的系统性、避免无谓的受伤,提升训练效果,为夯实战斗力打下基础。
2.2 按照实战要求来优化训练环节
新时代我国强軍梦的实现,除了加强军队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外,最根本、最基础的体能训练依然是首要前提,体能训练与强军梦、强国梦息息相关,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着重要求的解放军战士提升瞬间反应能力、命令执行的精确性,以及高质量完成高难度动作,这一切都必须依靠过硬的身体素质。故此,新时代各个体能训练的环节,应该围绕着实战要求来优化,以各项实战任务为基本导向,最终能适应信息化战争对手脑反应及时、首脑配合协调的高精确度需要。
2.3 采用具有竞争意识的训练策略
军事体能训练不仅仅是简单的跑跳练习,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员,让他们享受运动提高体能。教员根据教学需要、学员学习能力和体能情况,进行统一训练、分组训练和单人训练。训练一个科目时多采用一些练习手段进行辅助练习,以考核科目俯卧撑为例:可以利用俯撑双手异侧摸肩、俯撑手肘交替撑起、双人俯撑击掌等训练手段,变换不同的动作不仅让学员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又能达到了理想的训练效果。鼓励照顾体能较弱的学员,创造优质练习条件。例如在跑的练习中可采用不平等竞争,让体能较弱的学员在起跑线前一定距离,体能较好的学员在起跑线处同时出发。既能让体能较弱的学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让体能较好的学员感受追逐的快感。适时开展军事体能竞赛,并根据平时成绩将学员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参赛组,同比赛组的学员均属于体能相当的对手,学员主动训练积极备赛,促使学员在比赛中创造更优成绩,以比促训、以赛代训,调动学员训练热情,掀起训练热潮。
3 结语
新时代强军梦的征程中,加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依然突出,体能训练也是提升每一位解放军战士胜任未来信息化战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的需要。新时代的青年群体也呈现出新的心理特征,信息化战争对解放军战士体能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军队重视体能训练创新,采用充满乐趣的训练模式,按照实战的要求来优化训练环节,提升军事提升训练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引导每一位战士都热爱训练、坚持训练的良好习惯,为强军目标的实现做好最基础的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1 军事体能训练实现优化指导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满足新时代的强军要求
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加强军事训练,让每一位从家里走进军营的孩子、通过科学的日常训练,都成为一名出色的解放军战士,此外,科学、系统的军事训练也是为未来进行实战活动而准备的必备项目,只有行动听指挥、身姿矫健、体格强壮才能在实战中完成各项指令,取得最终的胜利。科学、系统的训练是优化军事训练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战士们身体素质的根本途径,身体强健、一直过硬也是解放军战士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强军梦的实现也要求加强军事体能训练,不断完善训练体系、更新训练理念,丰富训练内容、拓展训练项目、改善训练场地等,并通过实践演练来检验日常训练效果。
1.2 也是满足军队训练特殊性的现实需要
不同于普通群众的体育锻炼,解放军战士所接受的体能训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单单要为了强化每位战士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提升常规与非常规情况下的战斗力,来迎接随时出现的特定任务的挑战,这也意味着军事体能训练是每位解放军战士都应参加、并顺利完成的项目,即使某一种项目对一些战士而言难度太大,也应克服一切困难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重视意志力的训练,培养出超强的意志品质与出色的心理素质。故此,军事体能训练应严格执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得以改进,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既能考虑到每一位战士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也能在那些在特定项目上有天赋的战士得以重点培养,为军队、为国家挖掘出相应的优秀人员进行专业化培养,也为他们日后再走出军营后从事体育行业打下基础。军事体能训练不单单是一种训练过程,更是一种训练习惯,让他们养成坚持训练、喜好训练的良好习惯,用健康的体魄在各行各业上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2 军事体能训练的具体优化措施
2.1 端正训练态度,提升对体能训练的重视
新一代的青年,尤其是00后走进军营后,对军队强化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到位,认为自己受到一定的高等教育,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可以应对信息化战争的挑战,为什么还要强调体能训练呢?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片面论观点,体能训练是每一位解放军战士提升战术素质、战争素养的首要前提,每位战士都应在接收到指令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一切准备,或者是在一切极端条件下应对挑战,没有强健的体魄根本无法完成各项指令。故此,他们都应提升对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教官除了规范每一位新入伍战士的基本动作要领外,还应制定出科学的训练计划,同时加强理论指导,提升训练的系统性、避免无谓的受伤,提升训练效果,为夯实战斗力打下基础。
2.2 按照实战要求来优化训练环节
新时代我国强軍梦的实现,除了加强军队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外,最根本、最基础的体能训练依然是首要前提,体能训练与强军梦、强国梦息息相关,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着重要求的解放军战士提升瞬间反应能力、命令执行的精确性,以及高质量完成高难度动作,这一切都必须依靠过硬的身体素质。故此,新时代各个体能训练的环节,应该围绕着实战要求来优化,以各项实战任务为基本导向,最终能适应信息化战争对手脑反应及时、首脑配合协调的高精确度需要。
2.3 采用具有竞争意识的训练策略
军事体能训练不仅仅是简单的跑跳练习,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员,让他们享受运动提高体能。教员根据教学需要、学员学习能力和体能情况,进行统一训练、分组训练和单人训练。训练一个科目时多采用一些练习手段进行辅助练习,以考核科目俯卧撑为例:可以利用俯撑双手异侧摸肩、俯撑手肘交替撑起、双人俯撑击掌等训练手段,变换不同的动作不仅让学员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又能达到了理想的训练效果。鼓励照顾体能较弱的学员,创造优质练习条件。例如在跑的练习中可采用不平等竞争,让体能较弱的学员在起跑线前一定距离,体能较好的学员在起跑线处同时出发。既能让体能较弱的学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让体能较好的学员感受追逐的快感。适时开展军事体能竞赛,并根据平时成绩将学员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参赛组,同比赛组的学员均属于体能相当的对手,学员主动训练积极备赛,促使学员在比赛中创造更优成绩,以比促训、以赛代训,调动学员训练热情,掀起训练热潮。
3 结语
新时代强军梦的征程中,加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依然突出,体能训练也是提升每一位解放军战士胜任未来信息化战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的需要。新时代的青年群体也呈现出新的心理特征,信息化战争对解放军战士体能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军队重视体能训练创新,采用充满乐趣的训练模式,按照实战的要求来优化训练环节,提升军事提升训练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引导每一位战士都热爱训练、坚持训练的良好习惯,为强军目标的实现做好最基础的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