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读书规划与行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4343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不读书,人的智慧就不能起飞。一册书、一盏茶、一片阳光,文字为我们营造了洋溢着奇妙幻想的个人世界,人们从书中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灵体验,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我要说的是,在读书方面,我们实在应该拜犹太人为师。下面的数字曾经和现在正在被广泛引用: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是犹太人,他们人均每年读书68本,而2013年4月发布的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人均阅读电子书为2.35本,二者合计6.74本。迄今,犹太人中已有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占世界人口不足千分之三,获诺奖者却占到百分之二十多。当然,更容易记住的是,让人类骄傲更让犹太人自豪的一串长长的、来自犹太民族的名字:思想伟人马克思、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心理大师弗洛伊德、文学家卡夫卡、艺术家毕加索、作曲家门德尔松、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财富精英索罗斯、政坛明星基辛格……
  《人民日报》曾于2012年1月7日刊发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文,其中有许多睿智之言,诸如“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让我们的学校,都成为阅读的天堂”等等。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一文中也说道:“……读书是精神上的某一状态。在漫长的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人固执地认为,读不读书,不仅关涉举动,还影响精神。商务印书馆出版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所撰《阅读史》(2002),开篇引的是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这么说,不曾阅读或已经告别阅读的人,不就成了行尸走肉?这也太可怕了。还是中国人温和些,你不读书,最多也只是讥笑你俗气、懒惰、不上进。宋人黄庭坚《与子飞子均子予书》称:‘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这么一段表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权威媒体的力倡,学者的劝勉,官方的规定,有一个共同指向:阅读重要。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在课外促进学生阅读,并与学生平等的对话。
  有调查显示,12岁前不养成阅读习惯,阅读的大门将终生关闭。看来,不失时机的扩大阅读,对高中生而言已经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更应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论阐释、大力倡导的同时,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了立法意义上的引导与规定。比如,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程的5个模块(即必修1-5)的“阅读与鉴赏”、“名著导读”,选修课程的5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中,都从不同角度再三强调“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课标还给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不少于五部)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课内的必修1-5的“名著导读”则一共对10部作品——《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谈美》《三国演义》《堂吉诃德》进行了介绍与导读。
  这些认知和措施切中了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课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重阅读、重积累”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特别是为高中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等在新课程远程培训“学习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第一讲中也强调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就是“读书”,并由此引发十大具体问题,如:要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读书?今天我们应当让学生读什么书,读经典还是时文?……
  毫无疑问,这需要语文教师对阅读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高质量、高品位读物的兴趣和能力。而眼下,形形色色的书充塞市场,难免鱼龙混杂,学生面对这斑驳陆离的图书世界,时常表现出迷惘和无所适从。让学生多读一些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作品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在所带班以3年为期,规划了班级读书计划,展开了读书行动,也准备在今后自己所带的每一个班持续地坚持,意在让有阅读陪伴的生活贯穿在高中三年里。
  我们的读书行动大致上包括六个环节:规划书目——购置书籍——拥有阅读——交流分享——四级发表——作品汇编。
  (一)规划书目。本人精选50余种书籍(高中六个学期,平均每学期阅读8本左右,具有可行性),涵盖文学作品、美史哲逻、人物传记、科技读物、学习修养、演讲谈话等范畴。具体书目如下:
  文学著作(14种)   1.《最美不过诗经》,李颜垒,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2.《古典的中国》(1、2),严凌君,海天出版社2012版
  3.岳麓书社丛书——《古诗:我的能量补给》《唐诗:我的灵魂伴侣》《宋词:我的忧郁抗体》《元曲:我的压力解药》
  4.《庄子选译》,王寅生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版或中华书局2007版
  6.《家》,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围城》,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8.《我们仨》,杨绛,人民文学出版社
  9.我的父亲母亲系列——阎连科《我与父辈》、张大春《聆听父亲》、李明博《母亲》
  10.《傅雷家书》,傅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林清玄散文三本——《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境明,千里皆明》
  12.《简爱》,(英)夏绿蒂·勃朗特著,吴钧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瓦尔登湖》,(美)戴维·梭罗著,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14.《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史哲逻(9种)
  1.《美的历程》,李泽厚,天津人民出版社
  2.《美学散步》,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斯蒂芬·茨威格,三联书店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中华书局
  5.《周国平散文·哲学卷》(如《思想的星空》等)
  6.《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山西出版集团、书海出版社2009版
  7.《西方哲学史》(上下),罗素,商务印书馆2011版
  8.《图解西方的智慧——从泰勒斯到萨特》,杨日飞,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9.《智者的思辨花园——逻辑辨谬与求真趣谈》,郑伟宏,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名人传记(11部)
  1.《墨迹》,曾子墨,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版
  2.《胡适:努力人生》,朱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美丽心灵——纳什传》,〔美〕西尔维娅·娜萨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巨人三传》,(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5.《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英)蒙克著,王宇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版
  6.《毛泽东》,金冲及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7.《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8.《微软的崛起》,(美)丹尼尔·伊克比亚、纳珀著,吴士嘉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9.《走近袁隆平》,姚昆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10.《姚明之路》,肖春飞,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五体不满足》,(日)乙武洋匡著,郅颙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科技读物(8种)
  1.《数理化通俗演义》(上、下),梁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果壳中的宇宙》,霍金,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版
  3.《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中华书局1998年版
  4.《植物的欲望》,(美)迈克尔·波伦著,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美)罗伯特·坦普尔著,陈养正等译,21世纪出版社1995年版
  6.《过去200年最伟大的发明》,(美)约翰·布罗克曼著,袁丽琴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0年版
  7.《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英)马特·里德利著,刘菁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美)卡尔·萨根著,叶式辉、黄一勤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学习修养(7种)
  1.《阅读救自己——50年学习的脚印》,(台湾)高希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美)沃斯、(新西兰)德莱顿,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日本)德田虎雄著,李玉莲、李其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美国杰出少年训练计划》,(美)肖恩·柯维著,陈允明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5.《致加西亚的信》,(美)阿尔伯特·哈伯德著,赵立光、艾柯译,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版
  6.《非智力因素学习》,燕国材等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幸福课系列——《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美)马丁·塞利格曼,万卷出版公司
  演讲谈话(3种)
  1.《笑谈大先生——七讲鲁迅》,陈丹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世界100位作家谈写作》,上海文化出版社
  3.《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名人演讲》,李然主编,中国国际出版社2003年版
  (二)购置书籍。50余种书规划、公布后,由全班同学认购,原则上一人“认购”一种(本),所有权归购买者,使用权属于全班同学;教室前面添置一个书柜(墙体书写醒目标语:“有人为财而死,我们为书而生”),办成班级“图书角”,有专人负责登记、编目与流通管理。
  (三)拥有阅读。人手一册,按“每4周左右轮换一次”的进度周转流通。为了真正有效落实阅读,我们每周将一节自习课拿出,作为“阅读与思维课”,任何科目或教师都不得占用。这样去做到集中与分散阅读、课内与课余相结合。流通的操作办法是:在图书第一页粘贴一个空白表《我的旅程》,每位同学每次允许借书一本,在表格上签好借阅人姓名、借阅与归还时间,下一位依此类推。
  (四)交流分享。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落实阅读要求,我们定期开展一系列读书交流分享活动,比如读书方法交流、优秀书评展示、票选月度“热门书排行榜”和“班级阅读之星”等。
  (五)四级发表。对于优秀书评、读书心得等利用四级发表平台进行展示、激励,这“四级发表平台”分别是班内发表(板报张贴、班博刊用)、校刊发表(我校有文学刊物《旸谷》《华焰》等)、语文刊物、文学刊物。仅以华中师大一附中2009级19班(也是首届人文实验班)为例,三年里全班48位同学一半以上有作品公开发表在武汉大学《写作》、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湖北大学《中学语文》、北京《大学指南》、武汉《文学教育》《湖北招生考试》《楚天都市报》等报刊。
  (六)作品汇编。三年试验期间,班内书香味日浓,阅读伴成长。人文实验班学生黄子豪(现就读于武汉大学)、刘丽娟(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二同学作文获得中国少年作家杯金奖,前者还在高中期间正式出版了个人长篇小说《烨晚》,《文艺报》等刊登了作家、大学教授晓苏先生等专家评论文章;熊旭(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侯利维(现就读于香港大学)等同学牵头准备将自己和班内同学公开发表的几十篇文章以《人文之光,轻轻照耀》为名结集。
  肖科,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张 思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形象思维教学的宗旨是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对自主的学习空间的创设,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背景,通过论述和分析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教学的运用,为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自主性 形象思维 初中历史  一、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具有生动性、情感性、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征,即用具体形象对客观事物进行诠释。而形象思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