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涵化教育”是指我们的教育要像春风涵煦、春雨涵浴、溪流涵潺、清泉涵润一样,追求教育手段的无痕,以自然的本色唤醒教育的自觉,以生活的真情润泽生活的真知,以心灵的高尚滋养心灵的纯真。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似水的载歌载舞——她似水之轻盈、灵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教育的轻盈与灵动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她似水之温润、柔韧,喻指我们教学需讲究艺术,教育的温润、柔韧不就在我们每天与孩子们相遇的课堂里吗?她似水之无形、丰满,告诉我们应关注孩子生命成长,教育的无形与丰满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告诉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无限的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目的规定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某一高度,它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可见,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更为宽泛,这能进一步开发语文教学在“功用”之外的功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水平。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在对话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它改变阅读教学的“独语”状态,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课堂上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课堂对话的情境,实现双方内心世界的沟通,相互之间真诚地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吐中实现双方的精神融合,彰显出生命的灵性。它旨在借助于教师的文化内涵、人格魅力,教材媒体本身的知识和文化价值,教师对文本的领悟和教学智慧等相关元素,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着眼于儿童情感、心灵、人格的建构,立足在诵读中凝练感悟,在对话交往中提升儿童的品质;强调阅读教学要在对话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涵化和滋养,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寻得自身发展的基点与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适切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的倡导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遵循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吸收和借鉴了古今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教学论的成果,因为这种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智慧潜能的发展。
一、“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1)它是民主、平等的教学。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对话教学中的第一原则,师生之间应成为学习的“伙伴”,对话的“伙伴”。
(2)它是多元、个性化的教学。“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需要长期的历练和不断的积累;在涵化理念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体现了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多元性,更能彰显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在沟通、合作的“多向”对话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升华。
(3)它是交互、灵动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让智慧回归语文教育,让智慧唤醒语文课堂,让智慧打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学生和文本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知识的探求不断丰厚。在涵化理念下“对话式”阅读教学,淡化了烦琐分析、感性抽象、知识本位的印痕。
(4)它是创造、生成的教学。在对话活动的作用下,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统式的教学相比较,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二、“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
1.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基本内涵:它是涵化语文课堂的起点和基点,是营造涵化课堂文化,吸引孩子进入涵化情境,激发好奇、生疑、探究冲动的环节。通过教师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情节,进行创造性构思,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学习,学生通过个体的读书活动来进行语言实践,体现的是一种学习上的需求、情感上的主动性。
2.第二环节:诵读感悟
基本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涵化语文课堂就是通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触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理解的目的。这一环节就是教师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引入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诵读感知体验中,增强语言表达的厚度和力度,形成语文能力,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涵养化育。此时此境的诵读感悟是文本蕴涵的涵化,是心灵的涵化,是生活实践的涵化。
3.第三环节:对话探究
基本内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生本对话是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探究文本的动机,在对话交流中,教师以精当的引领触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律动和内在的表达,从而产生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在有效的对话中解决疑难,丰富知识与经验,积淀语文素养,使师生的诵读感悟和对话表达和谐发展,情智共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第四环节:熟读求化
基本内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熟读求化就是在诵读中唤醒学生的言语感悟,滋养学生的言语生命,在熟读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内化语言和运用语言。
三、“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实现有效阅读对话的策略之一是营造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这就需要教师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基于这种平等民主前提下的对话教学,教师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圣人”,而是一个与学生具有平等人格地位和平等学术思想的“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坦诚地进行精神交往、心灵沟通,产生思维碰撞,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话。
2.创设丰富、多元的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不应只是师生间的单一对话过程,而应是丰富、多元的。从课堂文化的本质意义上讲,课堂是集“智能”“情感与精神”于一体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世界,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师生真正面对世界平等地“言说”,自由地“言说”,使学生的阅读转换成在多向对话中实现“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3.挖掘有效、鲜活的对话资源
对话是在诵读感悟中动态生成的。教师不可能精确预计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生成性教学资源,需要及时变更预定的教学设计,重组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意义的有效生成。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第一,充分发掘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就是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阅读文本,同时又借助于别人的“前理解”;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文本的其他内涵;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将阅读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用阅读去影响生活。第二,捕捉生成的资源,及时“刷新”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和丰富学生的“前理解”。在备课时,有的教师常常更多地只考虑自己如何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而忽略了学生认知水平。这种情况,实际就是教师用自己的“前理解”取代了学生的“前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防止自己的“先入之见”甚至“个人偏见”对学生阅读的干扰,这就首先要组织学生独立阅读,并且静听学生。教师还应尽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前理解”只有在不断“理解”中才能得以增强。阅读教学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听听各种不同的“前理解”,以扩大自己的“前理解”。教师要敢于放开课堂,打破预定的教学设计,立足于课堂中流动涌现的现实状况,及时更新教学设计,主动探索生成新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动态资源的捕捉与利用,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对话活动的有效进行。
四、“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品质
1.丰厚的文学素养
涵化语文课堂的主要功能就是向孩子传承人类几千年来光辉灿烂的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读书能为语文老师的气质增华添彩。教师要通过读书成为有文学素养的人,要有“书卷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博大的挚爱情怀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师只有有博大的情怀,在课堂上才能真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心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缺点,欣赏学生的个性。涵化语文课堂的“至高点”就是呈现教师大爱的教育品质和教育情怀,以教师的教育品质和情怀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境界。
3.灵动的教育智慧
涵化教育的理念本身就充盈着智慧,在语文课堂上是由教师自身的智慧让学生心灵“走进”文本,用情感去唤醒孩子对话,用机智激发学生探究。教师教育智慧要从涵化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汲取、生成。要求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善于反思,提炼出鲜活的实践智慧,让涵化语文课堂绽放智慧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似水的载歌载舞——她似水之轻盈、灵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教育的轻盈与灵动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她似水之温润、柔韧,喻指我们教学需讲究艺术,教育的温润、柔韧不就在我们每天与孩子们相遇的课堂里吗?她似水之无形、丰满,告诉我们应关注孩子生命成长,教育的无形与丰满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告诉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无限的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目的规定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某一高度,它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可见,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更为宽泛,这能进一步开发语文教学在“功用”之外的功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水平。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在对话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它改变阅读教学的“独语”状态,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课堂上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课堂对话的情境,实现双方内心世界的沟通,相互之间真诚地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吐中实现双方的精神融合,彰显出生命的灵性。它旨在借助于教师的文化内涵、人格魅力,教材媒体本身的知识和文化价值,教师对文本的领悟和教学智慧等相关元素,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着眼于儿童情感、心灵、人格的建构,立足在诵读中凝练感悟,在对话交往中提升儿童的品质;强调阅读教学要在对话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涵化和滋养,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寻得自身发展的基点与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适切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的倡导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遵循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吸收和借鉴了古今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教学论的成果,因为这种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智慧潜能的发展。
一、“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1)它是民主、平等的教学。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对话教学中的第一原则,师生之间应成为学习的“伙伴”,对话的“伙伴”。
(2)它是多元、个性化的教学。“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需要长期的历练和不断的积累;在涵化理念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体现了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多元性,更能彰显学生阅读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在沟通、合作的“多向”对话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升华。
(3)它是交互、灵动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让智慧回归语文教育,让智慧唤醒语文课堂,让智慧打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学生和文本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知识的探求不断丰厚。在涵化理念下“对话式”阅读教学,淡化了烦琐分析、感性抽象、知识本位的印痕。
(4)它是创造、生成的教学。在对话活动的作用下,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统式的教学相比较,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二、“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
1.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基本内涵:它是涵化语文课堂的起点和基点,是营造涵化课堂文化,吸引孩子进入涵化情境,激发好奇、生疑、探究冲动的环节。通过教师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情节,进行创造性构思,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学习,学生通过个体的读书活动来进行语言实践,体现的是一种学习上的需求、情感上的主动性。
2.第二环节:诵读感悟
基本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涵化语文课堂就是通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触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理解的目的。这一环节就是教师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引入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诵读感知体验中,增强语言表达的厚度和力度,形成语文能力,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涵养化育。此时此境的诵读感悟是文本蕴涵的涵化,是心灵的涵化,是生活实践的涵化。
3.第三环节:对话探究
基本内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生本对话是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探究文本的动机,在对话交流中,教师以精当的引领触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律动和内在的表达,从而产生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在有效的对话中解决疑难,丰富知识与经验,积淀语文素养,使师生的诵读感悟和对话表达和谐发展,情智共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第四环节:熟读求化
基本内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熟读求化就是在诵读中唤醒学生的言语感悟,滋养学生的言语生命,在熟读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内化语言和运用语言。
三、“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实现有效阅读对话的策略之一是营造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这就需要教师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基于这种平等民主前提下的对话教学,教师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圣人”,而是一个与学生具有平等人格地位和平等学术思想的“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坦诚地进行精神交往、心灵沟通,产生思维碰撞,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话。
2.创设丰富、多元的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不应只是师生间的单一对话过程,而应是丰富、多元的。从课堂文化的本质意义上讲,课堂是集“智能”“情感与精神”于一体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世界,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师生真正面对世界平等地“言说”,自由地“言说”,使学生的阅读转换成在多向对话中实现“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3.挖掘有效、鲜活的对话资源
对话是在诵读感悟中动态生成的。教师不可能精确预计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生成性教学资源,需要及时变更预定的教学设计,重组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意义的有效生成。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第一,充分发掘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阅读,就是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阅读文本,同时又借助于别人的“前理解”;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文本的其他内涵;对理解到的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将阅读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用阅读去影响生活。第二,捕捉生成的资源,及时“刷新”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和丰富学生的“前理解”。在备课时,有的教师常常更多地只考虑自己如何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而忽略了学生认知水平。这种情况,实际就是教师用自己的“前理解”取代了学生的“前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防止自己的“先入之见”甚至“个人偏见”对学生阅读的干扰,这就首先要组织学生独立阅读,并且静听学生。教师还应尽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前理解”只有在不断“理解”中才能得以增强。阅读教学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听听各种不同的“前理解”,以扩大自己的“前理解”。教师要敢于放开课堂,打破预定的教学设计,立足于课堂中流动涌现的现实状况,及时更新教学设计,主动探索生成新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动态资源的捕捉与利用,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对话活动的有效进行。
四、“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品质
1.丰厚的文学素养
涵化语文课堂的主要功能就是向孩子传承人类几千年来光辉灿烂的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读书能为语文老师的气质增华添彩。教师要通过读书成为有文学素养的人,要有“书卷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博大的挚爱情怀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师只有有博大的情怀,在课堂上才能真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心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缺点,欣赏学生的个性。涵化语文课堂的“至高点”就是呈现教师大爱的教育品质和教育情怀,以教师的教育品质和情怀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境界。
3.灵动的教育智慧
涵化教育的理念本身就充盈着智慧,在语文课堂上是由教师自身的智慧让学生心灵“走进”文本,用情感去唤醒孩子对话,用机智激发学生探究。教师教育智慧要从涵化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汲取、生成。要求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善于反思,提炼出鲜活的实践智慧,让涵化语文课堂绽放智慧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