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教学不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学的过程,而应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探究的活动.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学得主动轻松,才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一、创设情境,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成功的创设情景能使学生自主地调动出内部的动力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可设置这样一道题:
在1997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
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难度不大,通过创设情境,可使一些“足球迷”兴致倍增,从而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二、加强学用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我们周围,真切感受到所學的知识是有用的. 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
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内容后,可设置这样一道题:
某家长经销一批货,如果本月1日售出,可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入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费. 试问: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本月1日还是下月1日)最好?
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习题,不但使学生用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三、提供新颖的东西引起兴趣
教材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垄断”.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客观性题型,把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匹配题等进行新“包装”,可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2c2 - b2c2 = a4 - b4 . 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 ∵ a2c2 - b2c2 = a4 - b4,
∴ c2(a2 - b2) = (a2 + b2)(a2 - b2),
∴ c2 = a2 + b2,
∴ △ABC为直角三角形.
问:(1)上述解题过程中,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____.
(2)错误的原因为____.
(3)本题正确的结论是____.
这样的题型,由于解题过程较简洁,用时少,学生乐于解. 四、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 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有人向你问路时,你如何告诉人家?怎样表达更简明、准确?”(出示城市街道图)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表达方法,并在交流时学生各自把想法展示给同伴. 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数学教学内涵丰富,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我坚信,只要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觉得数学离自己并不遥远,就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从而自发地去探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成功的创设情景能使学生自主地调动出内部的动力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可设置这样一道题:
在1997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
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难度不大,通过创设情境,可使一些“足球迷”兴致倍增,从而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二、加强学用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我们周围,真切感受到所學的知识是有用的. 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
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内容后,可设置这样一道题:
某家长经销一批货,如果本月1日售出,可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入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费. 试问: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本月1日还是下月1日)最好?
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习题,不但使学生用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三、提供新颖的东西引起兴趣
教材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垄断”.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客观性题型,把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匹配题等进行新“包装”,可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2c2 - b2c2 = a4 - b4 . 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 ∵ a2c2 - b2c2 = a4 - b4,
∴ c2(a2 - b2) = (a2 + b2)(a2 - b2),
∴ c2 = a2 + b2,
∴ △ABC为直角三角形.
问:(1)上述解题过程中,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____.
(2)错误的原因为____.
(3)本题正确的结论是____.
这样的题型,由于解题过程较简洁,用时少,学生乐于解. 四、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 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有人向你问路时,你如何告诉人家?怎样表达更简明、准确?”(出示城市街道图)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表达方法,并在交流时学生各自把想法展示给同伴. 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数学教学内涵丰富,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我坚信,只要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觉得数学离自己并不遥远,就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从而自发地去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