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偶然地,我从书柜里翻出一本小时候常读的故事书。那是一本用牛皮纸做封面、页角早已经残缺不全的旧书,比起我手中这些即将被放入书柜成为我的新宠、装帧又异常精美的新书而言,它简直丑陋极了。
可我还是忍不住多打量了它几眼。泛旧的牛皮纸上,两行娟秀的字迹,标注出它的内容和最初的主人:《安徒生童话》,妞妞。看来,这本破败不堪的童话书,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曾是我的掌中之宝。不然,这样一本不甚引人注目的书,怎么会用牛皮纸精心地包装起来,封皮上还留下两行字迹呢?
因为常年被挤在书柜的角落里,书页的一角已经折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仿若一道再也无法愈合的伤口,看得我竟有些心疼。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书中的故事应该也曾让我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吧!可是为什么会在岁月变迁中留下这样一道令我心疼的伤痕呢?停下手中的整理工作,我呆呆地望着手里的旧书出神。
记忆里的那些精彩有趣的童话,曾是我无法割舍的一片小天地。每天晚上,我都要听着妈妈朗读这些故事才能乖乖入睡,听得入迷时,一个故事不够,还得让妈妈再讲一个才肯罢休。当听到“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的结局时,我总会心满意足地绽出笑容。
到了学会看图写话的年纪,我再打开童话书,眼前的故事變成了一扇美丽新世界的大门,正徐徐向我打开:我化身骑鹅旅行的小男孩尼尔斯,骑上白鹅,跟随大雁们一起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开始一段奇妙的空中旅行;我变成拇指姑娘,去经历她奇异的出生、不幸的遭遇及最后的幸福结局;我成为机灵可爱的小红帽,与森林里的大灰狼斗智斗勇……我为每一个童话故事写下续集或是外传。可以说,各式各样的童话故事,就是我多彩人生中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静心地阅读童话故事了呢?仔细想想,那些童话几乎算得上是我孩童时期的精神寄托,我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即来源于此。可是,童话里的奇幻世界终究还是随着我的成长而渐渐消逝,我不再喜欢幼稚的童话故事,理所当然地,我开始将从前视为珍宝的那些童话书统统打入了冷宫。
那时候的我,总是盼望着长大,盼望着自己变得成熟,盼望着能自己去探索外界的无限精彩。十六岁那年,我悄悄背上了行囊,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憧憬,独自去了离乡千里的外省求学。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很美妙:异乡的月亮似乎比自家窗前的那一轮圆月更加明亮,城市的街道似乎永远比自家门前的集市更加热闹,甚至连这里的居民都似乎比小城的乡民更加友好。但是,新奇过后,当误会、争吵、排挤甚至孤立接连发生在我身上时,我显得那样惊慌和无助。
高三前的那个五月,升学压力把我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偏偏这个时候,我们宿舍六个人因为一些生活小事而吵得不可开交。心烦意乱之间,我信步走到图书角,拿了一本书回到座位。初时未曾留意,翻开书才发现竟然是詹姆斯·巴里创作的童话《彼得·潘》。看着扉页上那个笑得天真烂漫的小男孩,我的眼角竟然泛出了点点泪花。多想活在童话世界里啊!真希望自己也能像彼得·潘一样,总也长不大!
经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我竟然在这一瞬间才明白:真实的社会里鲜有童话里那样幸福美满的结局,更多时候,即使面前的任务再苦再难,也得一个人承担。像童话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活着,显然是不现实的。
或许,人总是要经历成长的烦恼之后,才会在无意之间怀念起童年时期那种毫无杂念的单纯与美好。就像此刻,我捧着这本《安徒生童话》时所感觉到的平静与安宁,没有了生活琐事带来的烦恼,这样静静地看着它,我的心便纯净得如同孩子一般,整个人处于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状态。
我有些感慨地翻开了手中这本伤痕累累的《安徒生童话》。虽然书页早已泛出些许微黄色,但其中的文字仍旧鲜活如初。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当初最纯真、最富有想象力的年纪。《拇指姑娘》《海的女儿》《国王的新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再次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善良与正直,贫穷与富有,我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了净化,久远的记忆被这样的奇妙感觉唤醒:原来自从童话故事出现在我生命中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紧紧地融在了一起,不分彼此。虽然很长时间没能静下心来品读童话故事,可在我这些年里创作出的那些不成文的文章中、不成诗的诗篇里,依然能够找出童话般梦幻迷离的烙印。难怪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有一句批语常常出现在我的作文本里:“你的作文,文笔很好,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和童话般的梦幻。”
有人曾说过:“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总有人会相信童话。”对于相信童话的人来说,故事不仅仅存在于童年,它们带来的力量会一直延伸到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因为我知道,我曾相信过的那些童话就是这样:在我童年时,是它们给了我世界的第一抹色彩;在我孤立无援时,是它们帮我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当我险些被快节奏的生活夺去自我时,又是它们默默帮我找回了最初的纯真与美好。即使那些故事从未改变,但每次重读时,都会激发出自己不同的心境。
亲爱的朋友,不妨整理整理自己的书柜,看看是否也有一本儿时读过的童话书依然静静地等在那里。如果有,请翻开它,去品味一种久别重逢的感动,收获一份世间最纯真的美好。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学生)
可我还是忍不住多打量了它几眼。泛旧的牛皮纸上,两行娟秀的字迹,标注出它的内容和最初的主人:《安徒生童话》,妞妞。看来,这本破败不堪的童话书,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曾是我的掌中之宝。不然,这样一本不甚引人注目的书,怎么会用牛皮纸精心地包装起来,封皮上还留下两行字迹呢?
因为常年被挤在书柜的角落里,书页的一角已经折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仿若一道再也无法愈合的伤口,看得我竟有些心疼。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书中的故事应该也曾让我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吧!可是为什么会在岁月变迁中留下这样一道令我心疼的伤痕呢?停下手中的整理工作,我呆呆地望着手里的旧书出神。
记忆里的那些精彩有趣的童话,曾是我无法割舍的一片小天地。每天晚上,我都要听着妈妈朗读这些故事才能乖乖入睡,听得入迷时,一个故事不够,还得让妈妈再讲一个才肯罢休。当听到“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的结局时,我总会心满意足地绽出笑容。
到了学会看图写话的年纪,我再打开童话书,眼前的故事變成了一扇美丽新世界的大门,正徐徐向我打开:我化身骑鹅旅行的小男孩尼尔斯,骑上白鹅,跟随大雁们一起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开始一段奇妙的空中旅行;我变成拇指姑娘,去经历她奇异的出生、不幸的遭遇及最后的幸福结局;我成为机灵可爱的小红帽,与森林里的大灰狼斗智斗勇……我为每一个童话故事写下续集或是外传。可以说,各式各样的童话故事,就是我多彩人生中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静心地阅读童话故事了呢?仔细想想,那些童话几乎算得上是我孩童时期的精神寄托,我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即来源于此。可是,童话里的奇幻世界终究还是随着我的成长而渐渐消逝,我不再喜欢幼稚的童话故事,理所当然地,我开始将从前视为珍宝的那些童话书统统打入了冷宫。
那时候的我,总是盼望着长大,盼望着自己变得成熟,盼望着能自己去探索外界的无限精彩。十六岁那年,我悄悄背上了行囊,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憧憬,独自去了离乡千里的外省求学。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很美妙:异乡的月亮似乎比自家窗前的那一轮圆月更加明亮,城市的街道似乎永远比自家门前的集市更加热闹,甚至连这里的居民都似乎比小城的乡民更加友好。但是,新奇过后,当误会、争吵、排挤甚至孤立接连发生在我身上时,我显得那样惊慌和无助。
高三前的那个五月,升学压力把我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偏偏这个时候,我们宿舍六个人因为一些生活小事而吵得不可开交。心烦意乱之间,我信步走到图书角,拿了一本书回到座位。初时未曾留意,翻开书才发现竟然是詹姆斯·巴里创作的童话《彼得·潘》。看着扉页上那个笑得天真烂漫的小男孩,我的眼角竟然泛出了点点泪花。多想活在童话世界里啊!真希望自己也能像彼得·潘一样,总也长不大!
经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我竟然在这一瞬间才明白:真实的社会里鲜有童话里那样幸福美满的结局,更多时候,即使面前的任务再苦再难,也得一个人承担。像童话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活着,显然是不现实的。
或许,人总是要经历成长的烦恼之后,才会在无意之间怀念起童年时期那种毫无杂念的单纯与美好。就像此刻,我捧着这本《安徒生童话》时所感觉到的平静与安宁,没有了生活琐事带来的烦恼,这样静静地看着它,我的心便纯净得如同孩子一般,整个人处于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状态。
我有些感慨地翻开了手中这本伤痕累累的《安徒生童话》。虽然书页早已泛出些许微黄色,但其中的文字仍旧鲜活如初。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当初最纯真、最富有想象力的年纪。《拇指姑娘》《海的女儿》《国王的新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再次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善良与正直,贫穷与富有,我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了净化,久远的记忆被这样的奇妙感觉唤醒:原来自从童话故事出现在我生命中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紧紧地融在了一起,不分彼此。虽然很长时间没能静下心来品读童话故事,可在我这些年里创作出的那些不成文的文章中、不成诗的诗篇里,依然能够找出童话般梦幻迷离的烙印。难怪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有一句批语常常出现在我的作文本里:“你的作文,文笔很好,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和童话般的梦幻。”
有人曾说过:“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总有人会相信童话。”对于相信童话的人来说,故事不仅仅存在于童年,它们带来的力量会一直延伸到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因为我知道,我曾相信过的那些童话就是这样:在我童年时,是它们给了我世界的第一抹色彩;在我孤立无援时,是它们帮我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当我险些被快节奏的生活夺去自我时,又是它们默默帮我找回了最初的纯真与美好。即使那些故事从未改变,但每次重读时,都会激发出自己不同的心境。
亲爱的朋友,不妨整理整理自己的书柜,看看是否也有一本儿时读过的童话书依然静静地等在那里。如果有,请翻开它,去品味一种久别重逢的感动,收获一份世间最纯真的美好。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