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求,而复合式教学模式将是未来大学英语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将ICT作为主要媒介的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则是未来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ICT工具,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在网络学习中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小组交流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基于ICT技术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是各大高校的必然发展趋势。
【关键词】ICT技术;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王俊梅(1965.03-),女,汉族,内蒙古人,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ICT是信息通信技术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一些被用于通讯交流或创建、传播、储存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基数工具和资源都被统称为ICT。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及通讯的主要工具,将ICT技术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得信息网络化教学成为未来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也为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混合式教学的含义也被赋予了各种新的含义。现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将传统的教学课堂与网络教学或远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受到更多教师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那么一些相关的研究和文献也越来越多。最初的研究起源于2004年何可抗教授的的教学研究,随后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研究在2012年大幅度增多,而现有的这些研究也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着重与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和理论概念,另一方面则主要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近年来,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在逐年增加,且研究方向也由理论研究慢慢偏重于具体的应用研究,本文也是在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ICT在大学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出发,以期未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思路。
1.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在将定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或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上进行的。传统的教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随着ICT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教学或远程授课成为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这种授课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不会受到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那么,在网络课堂中必然会用到一些网络工具,但是近年来,网络工具的教学设计也并没有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中,以ICT为媒介的网络教学将被纳入重点授课内容,这将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的一个重要环节。
另外网络课堂教学方案的原则还应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通过交流、互动、合作等自主方式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混合式教学方案时,应充分利用ICT工具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所担任的只是组织者、监督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案。构建主义理论是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具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如下。首先,在课堂前要求学生利用ICT工具网络课堂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掌握本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为接下来的面对面课堂奠定课前基础;其次,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虽然授课形式都是采用面对面授课的方式来教学,但本质上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混合英语教学的面对面课堂环节是教师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情景演绎等多元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记性性,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传统课堂学习和网络课堂的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使其达到最佳教学状态。
总的来说,基于ICT技术的大学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案的设计均是建立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建构主义理论基礎上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或是教学场景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互动、写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自主构建者。
参考文献:
[1]周尧.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 2017,24:36-37.
[2]张妮妮.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88-91.
[3]宋红波,孔荃.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5,02:56-58.
[4]刘清波.大学英语ESP系列课程网站建设模式探究[J].中国ESP研究,2017,801:112-121 146.
【关键词】ICT技术;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王俊梅(1965.03-),女,汉族,内蒙古人,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ICT是信息通信技术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一些被用于通讯交流或创建、传播、储存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基数工具和资源都被统称为ICT。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及通讯的主要工具,将ICT技术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得信息网络化教学成为未来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也为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国内研究现状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混合式教学的含义也被赋予了各种新的含义。现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将传统的教学课堂与网络教学或远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受到更多教师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那么一些相关的研究和文献也越来越多。最初的研究起源于2004年何可抗教授的的教学研究,随后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研究在2012年大幅度增多,而现有的这些研究也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着重与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和理论概念,另一方面则主要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近年来,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在逐年增加,且研究方向也由理论研究慢慢偏重于具体的应用研究,本文也是在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ICT在大学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出发,以期未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思路。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在将定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或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上进行的。传统的教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随着ICT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教学或远程授课成为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这种授课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不会受到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那么,在网络课堂中必然会用到一些网络工具,但是近年来,网络工具的教学设计也并没有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中,以ICT为媒介的网络教学将被纳入重点授课内容,这将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的一个重要环节。
另外网络课堂教学方案的原则还应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通过交流、互动、合作等自主方式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混合式教学方案时,应充分利用ICT工具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所担任的只是组织者、监督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案。构建主义理论是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具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如下。首先,在课堂前要求学生利用ICT工具网络课堂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掌握本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为接下来的面对面课堂奠定课前基础;其次,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虽然授课形式都是采用面对面授课的方式来教学,但本质上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混合英语教学的面对面课堂环节是教师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情景演绎等多元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记性性,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传统课堂学习和网络课堂的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使其达到最佳教学状态。
三、结语
总的来说,基于ICT技术的大学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案的设计均是建立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建构主义理论基礎上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或是教学场景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互动、写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自主构建者。
参考文献:
[1]周尧.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 2017,24:36-37.
[2]张妮妮.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88-91.
[3]宋红波,孔荃.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5,02:56-58.
[4]刘清波.大学英语ESP系列课程网站建设模式探究[J].中国ESP研究,2017,801:112-121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