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与都市报在危机传播中的异同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w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四川,现又成为发现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地区。这使四川纸质媒体又一次面对危机传播的考验。本文选取了党报《四川日报》和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这两张报纸为研究样本。从2009年5月9日至5月17日,即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四川确诊到首批医学观察者解除隔离,通过分析它们不同的报道视野、舆论引导以及所持价值观的异同等,从而发现党报与都市报面对相同的危机时所采取的不同报道策略,以此找出都市报和党报今后在进行危机报道时,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稳定社会秩序、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的作用。
  
  风险社会中报道视野的扩展
  
  “风险社会”这一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的,他认为“在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是延展的,其影响是全球性的”。在全球化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全球化已使风险社会的出现成为可能,因为,由于人员、物资、资本等在全球的流动,使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应地也使风险的转移越来越容易,国外的某些突发性事件也会迅速地波及国内,国内的某些突发性事件也会很快地影响到国外。因此,身处于全球化社会中的我们就必须树立起一种“全球风险意识”,而不应再有“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监测风险,预防风险的转移,将损失降到最低。
  四川虽然处于中国西南内陆地区,但在现在的全球风险社会之下,我们的记者必须具有“地方媒体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捕捉全国动态,纵览世界风云”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向社会发出预警,预防风险的转移。并且“新闻传播者不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也是‘社会民众的教师”’,所以新闻媒介也是培养民众的“全球风险意识”的重要一环。
  《华西都市报》报道关于甲型H1N1流感疫情动态的新闻一共有22条,占整个报道的20%。它辟出专版《全球阻击甲型流感》对甲型H1N1流感进行跟踪报道,以表明自己报道的全球视野。每天,它都会援引新华社发出的《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告》,做成报表形式,使读者清楚了解疫情在全球的发展情况:它紧跟H1N1流感病毒的发展态势。将病毒的变种、攻克流感病毒的新进程以及世卫的最新报告及时告知公众。《华西都市报》所做的这一切,不仅使四川的公众及时了解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信息,也意识到我们是与全人类并肩作战、休戚与共的,从而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一种全球风险意识。
  而《四川日报》虽然也有关于国际甲型H1N1流感疫情动态的报道。但一共只有4条,占整个报道的10%,并且在整个报道中《四川日报》仅是在5月10日、11日、12日对全球流感疫情的发展进行了粗略的报道,并没有明确告知全球流感疫情发展的详细情况。《四川日报》作为四川省委机关报,它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四川各级地方官员,他们作为怎样预防和抵挡“危机”的主要决策者,更应该让他们详细了解疫情的国际动态,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并借此培养他们的全球风险意识。
  
  网络社会中舆论引导的多样化
  
  一方面,在现代网络社会中,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借助先进的通信工具及网络来预先感知外部的危机。但这却可能由于信息的“碎片化”而导致过度恐慌:另一方面,在媒体对公共危机的报道中,媒体将某一危机拉入人们的视野,而这时的媒体就有可能成为风险的放大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恐慌的形成。因此。如何有效又有度地传递信息,进行舆论引导,是现代媒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网络社会中,面对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流言随时有可能在网上传播的情况,《华西都市报》和《四川日报》必须及时传递信息,进行舆论引导。但在现代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光是及时传递信息、告知政府措施,已不足以让纸质媒体在危机传播中胜人一筹。《华西都市报》和《四川日报》一个是面对广大市民的都市类报纸,一个是以省内各地方官员为主要受众的省委机关报。这两张报纸是怎样根据自己的报纸定位和传播方式,从而进行舆论引导、缓解社会上的恐慌、稳定社会秩序的呢?
  《华西都市报》:深情与幽默相结合的感性引导。《华西都市报》在报道疫情在四川的发展时,充分利用了新闻人情味的价值原则,将“硬新闻”软化,“寻找其中能够触动人们同情心以及能够掀起人们感情波澜,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精神的新闻因素”。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华西都市报》推出的“隔离日记”。报纸将正在隔离中的从墨西哥返国导游王帅的日记发表在报纸上,成为《全球阻击流感病毒》中的固定板块,形成了信息的持续性,使受众不仅可以清楚了解隔离人员的隔离生活,还能从中窥见他们的心理活动,而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乐观向上的精神,更是安抚了社会上的恐慌情绪。并且这种日记体裁使采访客体与受访主体相融,让其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而《省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匡永福给儿子写信的背后——护士长母子俩被隔离》以及《网友幽默报告“我被隔离了”》等报道更是向整个社会传递出一种轻松面对、乐观生活的信号。
  《四川日报》:冷静客观的理性引导。《四川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它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各级官员。因此对于《四川日报》而言是发挥自己的党报地位。首先稳定社会秩序,及时发布疫情在四川的发展状况,做到信息的全面、准确;其次是及时对政策进行解读,使上情下达,让官员及时了解政策,作出部署;最后表达政府职能部门直面事件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调动各级官员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如:及时披露从省级各个部门、办公厅中得到的关于防控流感疫情的各项政策,并做解读;转载新华社综述《科学有效
  中国政府全力以赴防控疫情》来表达政府的决心与信心;发布《省卫生厅通报甲型H1N1流感防控信息》,使人们及时了解全省流感防控状况的权威信息等。
  
  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危机频发的社会,人们每天面对着各种媒介的频繁轰炸,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社会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现代社会也是一个高度彰显“人性”的社会,将目光投向“人”,尤其是投向普通人,关注他们的生活与情感。因此,作为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新闻媒介,身兼重大的责任。所以,现代社会中的新闻媒介在进行危机报道时无论是在确定新闻的价值还是在新闻的报道手法中都应该遵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和原则。那“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华西都市报》转换了都市报一贯的报道手法,没有耸人听闻的新闻、没有刺激性煽动性的标题,有的只是充分发挥新闻的服务性。及时纠正社会上由于流感而出现的错误行为,缓解社会紧张情绪,发挥新闻的贴近性,表达对隔离人员的真情关怀;发挥新闻的趣味性,向成都市民传递面对流感疫情的乐观。《四川日报》则是继续发挥党报的权威性,发扬党报理性客观的报道风格,每日及时发布省内的疫情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表达政府应对疫情的坚定立场,及时稳定社会秩序,引导民间舆论与政府声音的和谐统一。
  因此,无论是《华西都市报》还是《四川日报》,在报道四川甲型H1N1流感情况时,虽然各自的报道重点、报道方法不同,但都没有忘记一个新闻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没有忘记在整个报道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
  
  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危机报道,有以下几点思考:
  建立对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信息联动机制。四川出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虽说《华西都市报》和《四川日报》都进行了报道。但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反映了不同定位的媒体应该使用哪些信息,以及应该把握一个什么“度”为好。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公共危机的报道,各个报社之间应建立信息联动机制,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运用,从而对危机快速反应,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作用。
  建立对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危机频发的今天,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应对公共危机的反应机制。作为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作为“船头的瞭望者”,更应该建立起对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与政府互动,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新闻媒介人员的危机意识。现代社会的“危机”具有全球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任何人、任何地点都可能牵扯其中。因此,新闻记者一定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对危机的监测与预警,并要注重训练自己报道这类题材的技能,这是客观的需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摘要:“动众”的概念源于新兴媒介为人们提供的越来越多的在移动状态下可以使用的信息接收方式,如手机短信、公交车栽电视、电子书、火车广播设备等。“动众”的媒介使用特征就是移动状态下的收听和收看,其节目的设置就是力图适应受众处于移动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动众”市场因其目标受众的“舍金量”而成为媒体争夺的“奶酪”。  关键词:“动众” 广播 移动电视    “动众”。顾名思义就是移动中的受众。“动众”是一个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传媒格局日益开放,我国媒体的灾难报道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权威性和公信力兼具的党报如何报道突发灾难性事件,并有力地肩负起监测环境和疏通民情的职责,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对改革开放前后三次地震的报道加以研究,由此总结我国党报灾难报道观念的演变,以期有所启示。    框架理论与新闻报道框架    1974年,框架的概念被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他认为。框架是人们或组织
期刊
当前,我国电视媒体形成了央视、省级卫星频道、地市级电视台三足鼎立的格局。近年来,在有线电视迅速普及、观众收视资源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竞争也空前激烈。从表面上看。独播剧大战此起彼伏、娱乐节目风起云涌、情感谈话类节目和方言节目热度不减,但是,新闻节目依然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本,是电视媒体构建核心竞争力、彰显社会影响力,进而通过吸引观众眼球获得更多广告资源的最重要的市场博弈要素。  提起电视新闻节
期刊
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符号通过网络这一特定的传播渠道大行其道。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众文化现象。  如果评比近年网络最火爆的一个字。那么“图”绝对是最佳选择。网络论坛上的问候语由“今天你网了吗?”到“今天你图了吗?”:一个名为“一日一囧”的专
期刊
摘要:从2004年7月第一份手机报出现以来,手机报已经历了5年的发展,展现出了新媒体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总结2009年“两会”手机报的特点,可以发现手机报的传播内容已不仅仅是在复制传统媒体的新闻,而是越来越多地自采自编,个性化特征初显;手机报的传播面体现出明显大众化基础上的分众化特点;手机报的互动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关键词:手机报 传播特点    从2004年7月第一份手机报出现以来。手机报已经
期刊
摘要:数字技术的进程如此迅猛,使得影像的承栽方式日新月异。如今,观者“参与”影像作品已经成为数字影像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段。装置影像和互动影像都不同程度地让观者“参与”其中。观众的“参与性”直接反映了影像作品的类型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以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影像创作中。观者“参与性”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视听语言,并影响着影像的传播效果。  关键字:观者“参与性” 观影方式 影像装置 互动影像 视听语言    
期刊
从铅与火的时代步人光与电的时代。平面媒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和挑战。作为专业性很强的企业报如何适应这一媒介生态的变化,是近年来专家们思考、研究、实践的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报作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呈蓬勃之势。随着市场经济进入深度竞争阶段,面临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报只有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才能确保自身的影响和地
期刊
“生活就像80岁的老太太,又干又瘪,索然无味。”经历过太多感官刺激之后。对突发新闻事件,记者突然失去蹦极般的心跳感觉。这显然不是个好兆头。因为对一份主流都市报来说。报社老总正图谋着从“讲个故事给我听”向“讲个不一样的故事给我听”的内容改造。  突发新闻才是都市报改造的重点。一条共识是,主流都市报区别于非主流报纸。根本的理念转变是“传播者本位”迅速位移到“受众本位”。结合时代特点,就是更加关注民生,
期刊
一张报纸的档次高低,是看版面设计。还是看稿件水平?笔者以为,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从满足读者需要的角度来讲,版面的美观、华丽常常是业内专业人士关注的对象,而报纸打动读者的根本途径在于刊发有冲击力的新闻报道。作为企业报的一名专职新闻记者,笔者认为,目前影响石油石化系统企业报进一步提升档次品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报纸版面、发稿只从栏目设计需要出发,重视版面形式有余。考虑稿件的内容质量和主流读者的实际需要不足
期刊
近段时间,重庆地产广告圈里谈论最多的是“金科”2009年一二季度的广告,大家戏谑为“红白喜事”的广告设计形式掩盖不了其强烈的诉求点:到重庆,买金科房;金科三月无广告;我们广告做得不好,因为好房子说不清楚。作为一线地产开发品牌,金科抛弃目前主流广告物理属性的诉求点,在重庆地产依旧“俯卧撑”、零和博弈硝烟甚嚣尘上时,选择了广告策略的转向。即从USP到ESP的突变,从市场效果看。无论是广告效果,还是金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