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q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爱养蚕,一见桑枝绽出绿芽,回家赶紧用棉花包蚕籽,贴在胸口孵,睡觉也不离身。刚孵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蚂蚁似的,故又称“蚁蚕”。蚂蚁给人以张牙舞爪的感觉,蚕则是温良的,只知趴在桑叶上默默地吃。蚕长大变白后,模样更可爱。
  蠶的历史悠久,轩辕黄帝之妻嫘祖,据说是养蚕织丝第一人,她“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自此,蚕桑成为男耕女织社会的美丽风俗。
  古代养蚕人很辛苦,杨维桢《采桑词》云:“吴蚕孕金蛾,吴娘中夜起。明朝南陌头,采桑鬓不理。”为忙着采桑,女人连简单的梳妆都顾不上。一到养蚕季,“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繁忙的蚕事活动,历历如在眼前。
  养蚕自然离不得桑。除为养蚕、造纸外,桑树还结有桑葚,三五个一簇,躲在枝叶间,与孩子们捉迷藏。桑葚青而红的酸,颜色发紫、发黑就成熟了,熟透的桑葚甜,胜似枣,我们小时候就亲切地把它叫作桑枣,至今想起桑枣的甜美,依然回味无穷。
  养蚕于我自然是好玩。我常守在蚕盒旁看它们吃桑叶,发现蚕吃桑叶很有规律。它们总是沿着叶子的边缘一圈一圈地吃,吃相也雅,不争不抢,忙而不乱。蚕盒里如果有很多蚕,环境安静,可以听见它们啮咬桑叶的声音,嘈嘈切切,下小雨似的。蚕的食量大得惊人,它们几乎一天到晚都不停嘴,桑叶像铺棉絮似的盖上厚厚一层,转眼间便吃得只剩下些筋脉叶梗。我那时候常为桑叶发愁,附近的桑树采光了,到远处去,远处的没有了,省下早点钱买,看到蚕宝宝们吃得香,比自己吃饱还高兴。
  蚕不吃桑叶昂起头寻找什么时,意味着它要“上山”了,蚕农会扎些草把子,供其爬上去结茧。我的蚕养在纸盒里,一夜之间,盒子的四角、边沿,白的黄的,蚕花累累。蚕“上山”后,以惊人的勇力“作茧自缚”,完成生命形态的嬗变。蚕只有极少数为留蚕种得以羽化,而“魂归天宇”,绝大部分都不得“终天年”。蚕活一生,吐出大约1.5公里长的丝,这是它生命恒久的价值。
  蚕桑是农耕社会的风俗画,是一首传承千古的田园诗,历来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今,丝绸业式微,桑林已不多见,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南还是桑树遍野,与稻麦平分天下。虽然如此,不掩其昔日的辉煌,那条曾经响着驼铃、穿越漫漫黄沙的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摘自《西安晚报》
其他文献
“笺”本指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一想到这雅致的“笺”,便让人心生怜惜,不忍释手。遇到三月的桃花,一朵朵、一簇簇地醒在枝头,粉嘟嘟地跃入眼帘,便有了这桃花笺。  桃花笺,是大地写给春天的信笺。  赏桃花,不论晴日,还是雨落朦胧,都好。  开在巷口的桃花,不在多,三两株最佳。花株不外显,顺着断壁残垣,蹑手蹑脚地将三五枝花枝伸出墙外,一枝倚着墙头,其余的枝杈凌乱开来,隐隐逸逸,只有进村的
世上万般情感,恣肆汪洋,但倘若循波逐流地去溯源,源头一掬必是爱。  你的快乐、思恋是爱的拥抱;你的忧伤、痛楚是爱的失约;而你的悲愤、痛恨则是爱的背叛。对深爱者,青草青青,蓝天蓝蓝;对乏爱者,青草只是青草,蓝天不过蓝天。  1912年,英国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驶往美国的大洋上触冰将沉,乘客史密斯夫人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快超载的救生艇,她却不能再上去了。眼睁睁望着即将生离死别的骨肉,她绝望地痛哭起来:“
爱上动画,缘于当年火遍亚洲的《海贼王》。那是我接触的第一部漫画作品,男主角海盗路飞与他的小伙伴们一起踏上寻求宝藏的航海之旅,惊险刺激的冒险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有了梦想。  在同学们埋头啃书本的时候,我却执着地埋头画画,像路飞那样一往无前。画画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在一些人眼里,从山东省实验中学美术实验班到北京电影学院,再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这一路走得一定很艰辛。但实际上,我几乎没有感
以下是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并非健康的饮食方式,希望能带给您一些启示。    误区一:米越白,质量越高    专家提醒:经常食用精白米的人容易发生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缺乏。因此,米不是越白越好。祖国养生学说,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西方营养学说,微量元素、优质蛋白都靠粮食。  每周至少吃3次粗粮,粗细搭配有益健康。习惯上,我们把城市居民日常吃的米、面粉称做细粮,把玉米(面)、小米、高粱、豆类和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飞动之美…………………  《考工记》中讲到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
一  “河南石榴,名满天下。”汪曾祺说的。汪先生没口福,他在北京吃到的河南石榴,粒小、色淡、味薄,后来在文章里感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估计汪先生吃到的是“赝品”——冒牌货。我买的河南石榴就不错,外皮颜色红紫,打开后,榴籽艳若宝石。  名满天下的河南石榴,实则是白马石榴。三国魏时洛阳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石榴,一石如牛”。我在偃师吃过白马石榴,好吃。我在成都吃过会理石榴,在西安吃过临潼
读者来信4封    敬爱的杂志社全体成员:  你们好!  我每期都在看你们的《烹调知识》。你们所编写的《烹调知识》,有许多精彩之处,促进了我的学习和进步,今在此说一声感谢了!希望以后多刊登一些用家常东西所做出来很新颖的菜品,供读者参考。请在回信中注明你们杂志社还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参考的书籍和杂志。  谢谢!  《烹调知识》的编辑们:  你们好!  我是一名来自淮安的厨师,一直在南京工作,其中也去过外
赵大将军之子襄敏公总督保定,夜读书西楼,门户已闭,有自窗缝中侧身入者,形甚扁;至楼中,以手搓头及手足,渐次而圆,方巾朱履,向上长揖拱手曰:“生员狐仙也,居此百年,蒙诸大人俱许在此。公忽来读书,生员不敢抗天子之大臣,故来请示。公必欲在此读书,某宜迁让,须宽限三日。如公见怜,容其卵息于此,则请扃锁如平时。”赵公大骇,笑曰:“尔狐矣,安得有生员?”曰:“群狐蒙太山娘娘考试,每岁一次。取其文理精通者为生员
一、徽州栗球    原料:板栗肉200g,鸡蛋黄3个,白糖100g;熟猪油1000g(约耗75g),面粉50g,芝麻油10g,肥膘肉50g,湿淀粉10go  制法:1.将板栗肉放在碗中,加清水少许,上笼蒸约10分钟即熟,取出塌成碎米状放在碗里;肥膘肉剁成茸泥状,放入栗肉碗里,再加面粉258\白糖25S\味精少许一起拌匀,做成板栗大小的栗球待用。   2.鸡蛋黄放碗里,加面粉25g,一起调成蛋泡糊。
在瑞士的一家疗养院,陷入中年心理危机的黑塞遭遇了心理学家荣格,向他讨教克服中年危机的方法。荣格分析了中年危机的成因,却未告诉黑塞具体的解决之道。隐居堤契诺山谷之后,黑塞第一次拿起画笔,渲染阿尔卑斯山的绚丽,另外,还借助散文的书写,调和上色,使得自然的风景与内心逐渐走向统一。再之后,他留下了为世人所铭记的《堤契诺之歌》。黑塞热经久不衰,全世界的年轻人都爱黑塞。德国当代学者米夏尔斯称黑塞为“永属年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