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介绍了“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的目标与内涵,发展过程与形成的特色,对本科研究型教学改革的促进,以及进一步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优质科研资源;资源整合;创建新课程;实验室科研探究;服务本科教学
由训练中心卢达溶教授提出并主持的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从2006年筹划、提出与准备,到2007年两个学期的实施,均受到各级领导、参与课程教师和参与选课的学生们极大的关注与支持,使这门涉及我校丰富优质科研资源的全校性选修课程进展顺利。已有近1200名学生选课并获得学分,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课程的目标与内涵
清华既拥有优秀的本科生生源,又是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拥有非常丰富的优质科研资源和优秀的教师资源。如何在上述两个方面找到结合点,为促进我校的本科研究型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这就是开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的初衷。
我校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如2003年开始的本科新生研讨课,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为大一新生讲授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他们较快地了解大学、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拓展知识面,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又如,自1996年开始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已经卓有成效开展了十多年,为大批本科学生介入研究项目训练提供了机会,也为提高我校的本科培养质量探索出一条新路。
但仔细分析,我校的科研实验室基本上是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活动范围。因此,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蕴藏在实验室里的优质科研资源整合起来,使本科生有机会活跃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实验室里。思考的结果,我们开出了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
该探究课以课程运作为核心,整合各实验室的优质科研成果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建立起基于广泛优质科研资源的通识教育平台。经过一学年的完整运行,基本形成了一门为我校本科学生量身定做、并受到教师和学生普遍欢迎的新型特色课程。
该课程到底具备哪些吸引学生的内涵呢?该课程将实验室筛选出的每个典型的科研项目称为1个教学单元,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资源整合成一个处于扩展中的教学单元库。学生选课时,根据各自的需要,从单元库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8个教学单元构成1个学分。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可根据需要,选择1个以上的学分。
每个教学单元由高水平的教师在实验室现场授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全方位地展示项目来源、立项过程、技术难点、技术路线、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等。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领悟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技术途径、采用的科学方法和贯穿始终的人文精神。
二、课程的发展与特色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课程的教学单元库已经拥有78个教学单元。在学科分布上,覆盖了物理、化学、生物、机械、材料、信息、土水建、环境、文科和艺术等各大类学科。这样,有利于学生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单元。有的学生越是看不懂教学单元名称的越爱选。实际上,这种远交近隔的选课方式有意无意隐含了跨学科、跨系统、跨专业,甚至跨大学科的含义。
在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该课程又从8个教学单元为1学分发展出6+2为1学分的选课模式。即在所选的6个教学单元中,学生可选择其中1个单元进行2次课时的深入性学习。我们希望,具备更好条件的教学单元还可以发展到与SRT(学生研究计划)项目相衔接。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该课程比较充分地挖掘出清华研究型大学潜在而丰富的优质科研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体现出大学“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由于课程是在实验室的环境下以小分队的形式进行,学生零距离面对教师,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实现探究式、讨论式、交互式或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3,即使学生选一个学分,也必然涉及6-8个教学单元。这样,从内容上必然涉及多个学科。学生所选的学分愈多,所涉及的教学单元也愈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愈多。这对培养学生有四点优势:
(1)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清华。在本科学习期间,由于学生基本不参加科研,他们对清华的了解仍然是片面的和有限的。利用探究课的学习机会,使学生了解到清华创造性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层面——科研。
(2)学生经过对多个教学单元的深入了解,有利于消除对科研的神秘感,使学生在探究课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这样反过来会激发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3)学生从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中,发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本特征,以及团队攻关的协作精神。这不仅容易使学生形成跨系统、跨学科和跨专业的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引领学生本科学习的全过程。
(4)学生了解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国家的科技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责任感和事业心。
4,该课程促进了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课程如本科新生研讨课、SRT项目等的有机衔接,丰富了我校实践教育教学形式,有助于本科学生尽早了解、甚至参加科研实践,全面深化学习内涵与学习过程。
5,构成每个教学单元的科研成果都是教师组织团队进行科研探究的过程。科研探究过程的本身,也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还可以学到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学到做人、做事、做学问所需要的健全人格,并进一步领会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
三、对我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探究课程的成功开设,既是对“通识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很好体现,也是对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次有益探索。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教授在探究课建设研讨会上提到:探究课有望成为新闻传播学院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分析探究课开设的动因,是希望促进本科教学改革,进而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探究课之所以取得今天所期待的结果,凝聚了很多领导和教师的心血,也为我校的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值得参考与借鉴的经验:
1,教学改革离不开领导的支持。探究课挖掘出清华丰富的优质科研资源,涉及31个院系和诸多的实验室。如果没有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支持与协调,该课程难以开设,更谈不上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管理创新。探究课涉及那么多的院系和实验室,涉及那么多的教师和学生。教学单元的筛选、教师的组织、学生的选课与考核等教学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主动配合,认真思考,很快创造出适应跨院系复杂课程的管理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探究课程的顺利建设与运行。
3,有助于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具有非常大的学科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在本科教学中体现得并不明显。通过探究课对优质科研资源的整合,基本做到了各院系科研资源的共享,为我校各学科的科研资源直接为本科教学服务铺平了道路。
4,促进了教书育人。学校的最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必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分析学生所写的大量课程日志,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教师是非常负责任的。不仅每一教学单元做好了教学准备,而且在授课的同时,以自己的亲身科研经历和实践,诠释着清华长期积淀所贯穿始终的人文精神,并以此教育着我们的学生。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 文和平
关键词:优质科研资源;资源整合;创建新课程;实验室科研探究;服务本科教学
由训练中心卢达溶教授提出并主持的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从2006年筹划、提出与准备,到2007年两个学期的实施,均受到各级领导、参与课程教师和参与选课的学生们极大的关注与支持,使这门涉及我校丰富优质科研资源的全校性选修课程进展顺利。已有近1200名学生选课并获得学分,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课程的目标与内涵
清华既拥有优秀的本科生生源,又是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拥有非常丰富的优质科研资源和优秀的教师资源。如何在上述两个方面找到结合点,为促进我校的本科研究型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这就是开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的初衷。
我校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如2003年开始的本科新生研讨课,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为大一新生讲授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他们较快地了解大学、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拓展知识面,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又如,自1996年开始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已经卓有成效开展了十多年,为大批本科学生介入研究项目训练提供了机会,也为提高我校的本科培养质量探索出一条新路。
但仔细分析,我校的科研实验室基本上是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活动范围。因此,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蕴藏在实验室里的优质科研资源整合起来,使本科生有机会活跃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实验室里。思考的结果,我们开出了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
该探究课以课程运作为核心,整合各实验室的优质科研成果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建立起基于广泛优质科研资源的通识教育平台。经过一学年的完整运行,基本形成了一门为我校本科学生量身定做、并受到教师和学生普遍欢迎的新型特色课程。
该课程到底具备哪些吸引学生的内涵呢?该课程将实验室筛选出的每个典型的科研项目称为1个教学单元,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资源整合成一个处于扩展中的教学单元库。学生选课时,根据各自的需要,从单元库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8个教学单元构成1个学分。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可根据需要,选择1个以上的学分。
每个教学单元由高水平的教师在实验室现场授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全方位地展示项目来源、立项过程、技术难点、技术路线、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等。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领悟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技术途径、采用的科学方法和贯穿始终的人文精神。
二、课程的发展与特色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课程的教学单元库已经拥有78个教学单元。在学科分布上,覆盖了物理、化学、生物、机械、材料、信息、土水建、环境、文科和艺术等各大类学科。这样,有利于学生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单元。有的学生越是看不懂教学单元名称的越爱选。实际上,这种远交近隔的选课方式有意无意隐含了跨学科、跨系统、跨专业,甚至跨大学科的含义。
在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该课程又从8个教学单元为1学分发展出6+2为1学分的选课模式。即在所选的6个教学单元中,学生可选择其中1个单元进行2次课时的深入性学习。我们希望,具备更好条件的教学单元还可以发展到与SRT(学生研究计划)项目相衔接。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该课程比较充分地挖掘出清华研究型大学潜在而丰富的优质科研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体现出大学“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由于课程是在实验室的环境下以小分队的形式进行,学生零距离面对教师,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实现探究式、讨论式、交互式或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3,即使学生选一个学分,也必然涉及6-8个教学单元。这样,从内容上必然涉及多个学科。学生所选的学分愈多,所涉及的教学单元也愈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愈多。这对培养学生有四点优势:
(1)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清华。在本科学习期间,由于学生基本不参加科研,他们对清华的了解仍然是片面的和有限的。利用探究课的学习机会,使学生了解到清华创造性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层面——科研。
(2)学生经过对多个教学单元的深入了解,有利于消除对科研的神秘感,使学生在探究课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这样反过来会激发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3)学生从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中,发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本特征,以及团队攻关的协作精神。这不仅容易使学生形成跨系统、跨学科和跨专业的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引领学生本科学习的全过程。
(4)学生了解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国家的科技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责任感和事业心。
4,该课程促进了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课程如本科新生研讨课、SRT项目等的有机衔接,丰富了我校实践教育教学形式,有助于本科学生尽早了解、甚至参加科研实践,全面深化学习内涵与学习过程。
5,构成每个教学单元的科研成果都是教师组织团队进行科研探究的过程。科研探究过程的本身,也是教师言传身教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还可以学到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学到做人、做事、做学问所需要的健全人格,并进一步领会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
三、对我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探究课程的成功开设,既是对“通识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很好体现,也是对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次有益探索。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教授在探究课建设研讨会上提到:探究课有望成为新闻传播学院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分析探究课开设的动因,是希望促进本科教学改革,进而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探究课之所以取得今天所期待的结果,凝聚了很多领导和教师的心血,也为我校的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值得参考与借鉴的经验:
1,教学改革离不开领导的支持。探究课挖掘出清华丰富的优质科研资源,涉及31个院系和诸多的实验室。如果没有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支持与协调,该课程难以开设,更谈不上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管理创新。探究课涉及那么多的院系和实验室,涉及那么多的教师和学生。教学单元的筛选、教师的组织、学生的选课与考核等教学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主动配合,认真思考,很快创造出适应跨院系复杂课程的管理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探究课程的顺利建设与运行。
3,有助于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具有非常大的学科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在本科教学中体现得并不明显。通过探究课对优质科研资源的整合,基本做到了各院系科研资源的共享,为我校各学科的科研资源直接为本科教学服务铺平了道路。
4,促进了教书育人。学校的最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必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分析学生所写的大量课程日志,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教师是非常负责任的。不仅每一教学单元做好了教学准备,而且在授课的同时,以自己的亲身科研经历和实践,诠释着清华长期积淀所贯穿始终的人文精神,并以此教育着我们的学生。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 文和平